第114号摩崖造像龛,1.30x2.40x0.30米。内刻造像初坯2尊,高1.20米。
第116号摩崖造像龛,1.70x2.30x2.60米。正壁刻三身佛坐像,通高1.70米,右壁刻佛塔一座,高1.70米。
第118号摩崖造像龛,唐,1.90x2.10x2.20米。正壁刻二菩萨像,像高1.05米,座高0.32米,风化严重。
第119号摩崖造像龛,唐,2.10x2.20x2.20米。正壁正中刻坐佛像2尊,通高0.70米,左右刻大小造像12尊,最高1米,最低0.60米。最外侧左右各刻一力士,高0.80米。
第124号佛塔龛,1.80x1.05x0.50米,塔高1.70米。风化严重。
(第二节)毗卢洞
毗卢洞石刻,位于县城东南50公里的石羊镇油坪村塔子山(清代称龙归山)腰。通编20号,造像465尊,碑碣14通,题刻18件,古建筑1座。
毗卢洞摩崖石刻主要为密宗摩崖造像,是四川密宗(俗称“川密”)第五代祖师柳本尊行化的道场,至今造像保存完好。水月观音(又称紫竹观音)造像,堪称中国石刻艺术宝库中的珍品。第8号柳本尊“十炼行化图”与大足宝顶的“行化图”,是中国此类题材仅存的两铺造像。
第1号“福”字碑,0.90x0.54米,有道光十六年十月十六日题记。阴刻虎,高0.5,长1.50米。二者因修保坎被封。
第2号莲花石周围文物,石高5.3米,周长15米。
刻佛、菩萨像共9尊,均为坐像,高0.65米,依次为四波罗蜜和五方佛,系宋代雕刻。
石包右侧有碑刻两块。一碑高0.46米,宽0.29米,上有乾隆三十八年二月年号。另一块为“经功不昧”碑记,高0.52米,宽0.34米,落款为乾隆35年。
石包前方有乾隆三十五年题记一通,高0.41米,宽0.25米。
第3号造像及对联龛,现已毁。据1982年普查记载,刻有接引佛一尊,对联一幅,上联为“地狱受苦你莫去”,下联为“极乐逍遥汝快来”,横联为“满菩提愿”。龛左有道光14年题记。
第4号圆雕土地坐像,像高0.76米。
第5号毗卢殿单个石造像及题刻。圆雕石刻伏羲、轩辕、神农,高1.00米。据1982年普查记载,“三皇宫”门前有对联一幅,上联为“伏羲神农轩辕主”,下联为“治人常药成衣襟”,横额为“三皇宫”。
观音坐像1尊,高1.14米,明代作品。
“同结善缘”碑,高1.4米,宽0.88米,记有“嘉庆十六年绘师周绍喜,匠师赵昌荣、周绍。”
第6号八面石柱题刻,石柱高1.90米,周长1.4米,位于毗卢洞窟右前,上有乾隆二十六年装毗卢佛金身碑记。
第7号碑记,位于毗卢洞窟与第6号之间,一式两块。左碑高2.10米,宽0.95米。右碑高2.00此图“〇”圈为各组造像,“”方框为每炼说明文字。
第一炼指。造像有主像柳本尊和接引佛。柳本尊像高1.63米,断指一节处显现火焰一朵。其右侧立接引佛,像高1.45米,两者之间浮雕一柳树。
右下刻炼指铭文。
第二立雪。造像有主像柳本尊和普贤菩萨。柳本尊像高1.55,其左面侧立普贤菩萨像,高1.34米。两者之间雕刻一白象,长0.50米。
右下刻立雪铭文。
第三炼踝。造像有主像柳本尊和四天王像。柳本尊居中而坐,高1.65米。左足踝有火焰一朵。四天王立像均高1.20米,文武各二,分列于柳本尊四周。
其下方刻炼踝铭文。
第四剜眼。造像有主像柳本尊、金刚藏菩萨、汉州刺史赵君和差人。柳本尊结跏趺坐,高1.70米。右手执戒刀,刀尖至右眼作剜眼状;金刚藏菩萨位于其左,立像高1.10米,差人跪于主像左侧,像高0.75米,作仰望状;汉州刺吏赵君位于主像右侧,立像高1.20米。
米,宽0.86米。为清代捐资功德碑。
第8号毗卢洞窟,北宋,6.60x14.00x4.5米。
窟额中部开有5个直径0.80米的小圆龛,内刻五方佛,从西至东,依次为阿弥陀佛、宝生佛、毗卢佛、阿囡佛、不空成就佛。五佛左侧题铭:“天长地久菩萨因中誓愿佛果熏修真秘密”。“本尊教主者,始至嘉州城北有柳生癭,久而乃出婴儿,邑都吏收养,父没继其职,以柳为氏。审详斯义,岂在今之操修,自凡人圣即法身也。梵语毗卢遮那佛言,遍弍切处,或云种种光明,或云处处清静,或云不可思议氵缶(法),或云不可思议境界,乃至多种义理不可穷尽”。右侧题铭:“国泰民安/显扬护国降魔/正心莫作等闲看/。又本尊贤?(圣)者,本自?(无)为超过诸有名本尊也。有大菩萨名金罡藏了悟本尊,无为妙理,修菩萨行已超十?(地),常游十方,助佛扬化,悯苦众生,来人浊世隐菩萨相,现凡夫身,人红尘里,转?(大)氵缶(法)轮,因名本尊教主为号也。”
窟内正中刻毗卢遮那佛坐像,像高2.80米,座高1.70米。须弥座下左右各雕造一着甲的半身地鬼,高0.85米。佛像之上浮雕八角攒尖亭一座,高0.75米,宽0.70米。亭中结跏趺坐穿居士服的卷发人(柳本尊)造像一尊,高0.30米,亭顶部刻两道毫光,分左右向上延伸曲绕。
毗卢遮那佛左右侧分上、中、下三层,雕造“柳本尊十炼行化图”。左侧是第一、三、五、七、九炼,右侧是第二、四、六、八、十炼。每炼为一组,十组形态各异的造像,均有文字说明。
其下方刻剜眼铭文。
第五割耳。造像有主像柳本尊和浮丘大圣。柳本尊结跏趺坐,像高1.65,右手握刀向左,刀尖抵于左耳,左手扶耳作割耳状;其右上侧雕刻浮丘大圣像,立像高0.85米。
其下方刻炼耳铭文。
第六炼心。造像有主像柳本尊、释迦牟尼佛、医王和大轮明王。柳本尊像高1.45米,袒胸,在胸部位置现火焰一朵,以表炼心。主像左上侧刻大轮明王,立像高1.20米,高0.25米。右上部刻释迦牟尼佛一尊,头螺髻,袒胸,身着袈裟,慈祥端庄。主像下部刻救世医王像一尊,像高1.10米。
其下方刻炼心铭文。
第七炼顶。造像有主像柳本尊、文殊菩萨和大光明王。
柳本尊结跏趺坐,像高1.70米,头顶有火焰一朵。右侧刻文殊菩萨立像,高1.35米,身后刻青狮,高0.34,长0.80米;大光明王像位于文殊菩萨之下,仅雕出大半身,高1.55米,左手按住盘着的头发,右手执戒刀至后颈作舍头状。
右上方刻炼顶铭文。
第八舍臂。造像有主像柳本尊,阿弥陀佛、蜀王使者、谢洪、小吏和比丘尼。柳本尊结跏趺坐,像高1.70米,右手执戒刀作砍左臂状。后壁左右刻羯鼓、拍板等乐器。阿弥陀佛位于主像右侧,立像高1.50米。廂吏谢洪刻于主像下部,立像高1.70米。蜀王使者刻于主像左侧,立像高1.45米。谢洪像左侧雕刻小吏大半身像,高1.24米,左手背后显露执一器物,右手向右上方高举褒奖的圣旨。谢洪像右侧雕刻一比丘尼(丘绍女)立像,高1.60米,头上卷发,双手捧一托盘,盘内放置半截手臂。
右上方刻舍臂铭文。
第九炼阴。造像有主像柳本尊,丘绍夫妇及二位女儿,另刻有七宝盖。柳本尊像高1.40米,右腿曲立,腿间显现一朵火焰以示炼阴。右侧刻丘绍立像,高1.30米,左侧刻丘绍夫人,立像高1.30米,主像下刻丘绍二女立像,高均1.57米,头发齐眉,各捧一盘,盘中放置柳本尊的左耳和右眼。七宝盖雕刻在主像左上侧。
右上方刻炼阴题铭。
第十炼膝。造像雕造主像柳本尊及一佛塔。
柳本尊结跏趺坐,像高1.70米。双膝各有火焰一朵。右侧下部雕凿高1米的四重檐楼阁式塔一座,塔身每层正中部位刻结跏趺坐佛像,共三尊,像高均0.10米。
左上方刻炼膝铭文:本尊贤(圣),蜀王钦仰日久,因诏问曰:卿修何道,自号本尊?卿禀何灵,救于百姓?对曰:予精修日炼,誓求(无)漏无为之果,专持大轮五部秘咒,救度众生。于天福六年(941年)正月十八日,将印香烧炼两膝,供养诸佛,发愿与一切众生,龙华三(会),同得相见。
“十炼”铭文碑共6块,每块高0.65米,宽0.85米。窟左右两侧各站立一高2.60米文吏(内)和戴盔穿甲执斧持剑高2.80米的护法武士(外)。
在窟的右部,文殊菩萨与护法天王之间的窟壁处,有高0.90米,宽0.40米的护法守护碑一通,其铭文是:“正是金罡王缶(瑶)山,一树丛林,一钱物,一寸地,一物命,立华严大斋八万四千会戒定仰,三界护佛护法护道天神地神山神树神等,一心守护不许十恶五逆,九十五种外道鬼怪精灵,妄起贪爱谋女石盗心,或放牛羊,侵犯一毫一叶,付天龙八部,五通圣者,八大将军施行,现遭王法众苦恶难,死人阿鼻万劫千生不通忏悔。”
此外,还有题记四则。
第9号空洞。
第10号幽居洞窟,北宋,方形平顶,4.9x4.30x3.30米。
窟额刻篆书“宝崖”两字,左右侧刻对联,左为“唯有吾师金骨在”,右为“曾经百炼色长新”。窟内三方石壁高1.50米处凿一进深1.00米的台基,上面正壁刻柳本尊三身像结跏趺坐于仰莲座上,下为须弥座。左为柳本尊居士像,像高1.30米,坐高0.45米,卷发,右眼无珠,着居士装,左袖内空。中柳本尊作菩萨像,像高1.50米,坐高0.50米,双手上举(已残),须弥座正面浮雕双狮。右柳本尊作佛像,像高1.30米,坐高0.45米,右手上举(已残)。佛像两侧各有圆雕侍女立像一尊,均高1.50米,短发齐眉,均双手托盘,盘露绣巾,左侍女盘中盛断手,右侍女盘中置宝塔。窟内壁两侧各刻一男一女供养人,浅浮雕,均高0.64米,足踏祥云,双手作揖,面向正壁。
第11号《重修水井殿大佛三尊金身碑》,位于幽居洞右外侧。碑高1.1、宽0.8米,字径为0.04米。碑文是:“厥山龙归,厥寺毗卢,爰考邑乘,并力自宋初,山水环拱,天然浮图,其次一殿,更沉清虚,因井得名,实属幽居,洞镌三佛,庄严安舒,惜历日久,尘垢模糊,金身剥落,触目堪虞,黎郑二君矢志匡扶,焕然一新,与古无殊,力终难济,复化锱铢,功成进渴其乐,只且不忌,众善姓氏列胪,以昭来许,以成远模,我佛有灵,鉴兹诚愚,礻右尔黎庶,咸歌九如,时年丰共跻亨衢。海涛罗文思撰书。大清咸丰五年(1855年)岁次乙卯。”
第12号重修碑,位于第11号碑之右侧,碑高2.10,宽1.15米,字迹模糊。
第13号空洞。
第14号空洞。
第15号空洞。
第16号玉皇造像窟,清代,方形平顶,3.60x2.85x1.60米。
正中雕造玉皇坐像一尊,高2.90米。
窟额及两侧刻对联一幅,上联为“圣称无极居太上以遍三千”,下联为“尊上玄穹步清虚而登九五”,横联为“玉皇上帝”。
右侧壁刻有清道光30年《新修玉皇庙碑》,石碑高1.04米,宽0.70米。
第17号千佛洞窟,北宋,方形无顶,9.00x6.00x12.30米。明清续有补修,原窟顶为木结构建筑,现已毁。
正壁顶部刻有楷书“佛文普庇”四字,字高0.65米,宽0.65米。
正壁摩崖雕刻一佛二菩萨,均结跏趺坐于高0.80米的仰莲座上,北宋作品中为释迦牟尼佛,坐像高2.30米,左右两侧菩萨像高2.30米。圆雕阿难、迦叶二弟子分左右站立,像高1.5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