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安岳县志(1986——2005)
2380700000144

第144章 石刻 .759(3)

第67号造像龛,方形平顶,1.20x1.00x0.40米。刻一佛两菩萨立像损毁严重。

第68号造像龛,像已毁。

第69号造像龛,方形圆弧顶,1.80x1.90x0.60米。正中刻弥勒佛倚坐像,左右各刻一弟子一菩萨立像,两侧壁上部刻天龙八部,两外侧各刻一力士。佛、弟子、菩萨、力士头均毁。风化严重。

第70号造像龛,双层龛,内外均方形平顶,1.80x1.80x1.40米。正中刻弥勒佛倚坐像,左右各刻一弟子一菩萨立像,两外侧各刻一力士。风化严重。

第71号造像龛,唐,方形平顶,1.60x1.50x0.90米。已风化。

第72号造像龛,唐,方形圆弧顶,2.00x2.00x1.00米。正中刻释迦佛结跏趺坐于仰莲座上,左右各刻一弟子一菩萨立像。风化较严重。

第73号造像龛,唐,方形平顶,1.80x2.35x0.30米。已风化。

第74号造像龛,唐,方形平顶,1.10x2.30x0.50米。龛内刻18荷叶千佛像坐于有茎莲台上。损毁严重。

第75号造像龛,唐,方形平顶,2.00x4.00x0.40米。龛内正壁左刻四菩萨立像,右刻千手观音立像,两侧各刻一菩萨坐于仰莲台上。头手均毁。

第76号造像龛,唐,方形平顶,1.60x1.80x1.50米。正中刻释迦佛坐像,左右各刻一菩萨立像,后壁刻坐千佛36尊,两外侧各刻一力士。头均已毁,风化严重。

第77号造像龛,唐,方形平顶,1.90x2.00x1.50米。刻释迦说法图,正中刻释迦佛坐像,顶上有华盖,两旁刻菩提树,左右各刻一弟子、一菩萨、一力士(左边已毁),壁上方刻天龙八部,造像头均毁。

第78号造像龛,唐,方形平顶,2.45x3.00x2.00米。正壁及左右内侧刻荷叶千佛72尊,坐于有茎仰莲台上。左壁内下侧刻一坐一站像,外侧刻一立像。右壁外侧刻一罗汉一菩萨立像。

第79号空龛。

第80号晚唐,李氏王朝后裔、诗人李洞隐居处,方形平顶,2.20x2.40x4.60米。

第81号造像龛,唐,方形平顶,2.40x2.00x0.50米。刻三菩萨立像,风化严重。

第82号造像龛,唐,龛形破坏,造像风化严重。

第83号造像龛,唐,方形平顶,2.00x2.00x1.00米。正壁刻四菩萨立像,左右壁各刻一力士,风化严重。

第84号造像龛,唐,方形平顶,2.50x2.80x1.00米。造像风化严重,无法辨认。左外侧有唐碑一块,字已风化。第85号空龛。

第86号造像龛,之间刻两供养人站像。第87号造像龛,第88号造像龛,供养人站像。

第89号造像龛,第90号造像龛,第91号造像龛,严重。

第92号造像龛,

唐,方形平顶,2.30x2.50x0.90米。刻一佛两菩萨立像,经后人改刻,

唐,方形平顶,1.80x1.80x0.50米。刻一佛两观音站立于仰莲台上。

唐,方形平顶,2.00x1.70x1.00米。刻一佛两菩萨立像,头均毁,两侧刻三。

唐,方形平顶,1.50x1.40x0.70米。刻两菩萨立像,风化严重。

唐,方形平顶,1.30x1.40x0.50米。刻两菩萨立像,风化严重。

唐,方形平顶,1.40x3.20x0.70米。刻八菩萨立像,左壁刻三供养人,风化。

唐,方形平顶,2.00x2.80x0.60米。正壁刻千手观音坐像,一菩萨立像,另有小站像十一尊,风化严重。

第93号造像龛,唐,方形圆弧顶,0x1.90x0.90米。正壁刻两佛,一坐一站,两侧各刻一菩萨后壁刻小坐佛像十尊,龛两外侧各刻一力士,风化严重。

第94号造像龛,唐,方形平顶,1.20x2.40x0.30米。正中刻五菩萨立像,下侧刻四小像,风化严重。

第95号空龛。

第96号造像龛,唐,方形平顶,4.00x5.20x2.20米。刻药师佛结跏趺坐,顶上刻华盖,左右各刻一男飞仙。佛左右各刻四菩萨,合为八大菩萨。龛下部刻十二药叉大将,现已风化。刻左壁浮雕“十二大愿”,右壁浮雕“九横死”。佛、部分菩萨的面部、手已毁。

第97号造像龛,唐,双层龛外方内圆弧顶,1.40x1.40x1.00米。释迦说法龛,刻一佛、两弟子,两外侧刻两力士,破坏严重。

第98号造像龛,唐,方形平顶,1.80x2.00x1.50米。释迦说法龛,刻一佛两菩萨,后壁上方刻天龙八部,两外侧各刻一力士,破坏严重。

第99号造像龛,唐,双层龛,外方形平顶内方形圆弧顶,2.70x3.10x2.00米。释迦说法图,内刻一佛两弟子两菩萨,后壁上方刻天龙八部,两外侧各刻一力士,内龛楣有宝相花装饰,破坏严重。

第100号造像龛,唐,双层龛,外方形平顶内方形圆弧顶,1.00x1.50x0.80米。释迦说法图,内刻一佛两弟子两菩萨,后壁上方刻天龙八部,两外侧各刻一力士,内龛楣有宝相花装饰,破坏严重。

第101号造像龛,方形平顶,1.30x1.70x0.60米。刻三佛像,佛像之间刻有八站像,风化严重。

第102号空龛。

第103号造像龛,方形平顶,4.40x4.00x2.70米。正中刻舍利塔,高4.00米,塔身中部小龛内刻一坐佛,左右侧上部刻有两小龛造像(已毁),右下侧有一舍利塔,高1.40米,均风化严重。

第104号造像龛,方形平顶,1.90x4.00x1.30米。造像破坏严重。

第105号造像龛,方形平顶,1.30x1.70x1.30米。释迦说法图,刻一佛两弟子两菩萨,后壁上方刻天龙八部,两外侧各刻一力士,破坏严重。

(第五节)华严洞

华严洞石刻位于县城东南56公里的石羊镇华严村箱盖山。文物通编19号,有摩崖造像159尊,碑碣、题刻24通(件)。造像碑刻集中于华严洞和大般若洞两窟,绝大部分为两宋时期雕刻,少许明代补刻,其余皆为石牌坊和岩墓。

第1号东汉岩墓,1.30x1.20x4.30米。内有供台、棺台、石灶。

第2号东汉岩墓,1.65x1.40x3.70米。内有供台、棺台、石灶。

第3号阴刻花纹,残缺。

第4号石牌坊,高3.15米,宽5.00米。

第5号华严洞窟,北宋,方形平顶,6.20x10.10x11.30米。窟内空间700余平方米,三面均有高1.10米,进深1.00米的坛基。

正壁刻华严三圣,均通高5.20米。正中毗卢佛冠中刻柳本尊的趺坐像。文殊菩萨居右,座下刻一青狮,普贤菩萨居左,座下刻一白象,二者宝冠中均刻一趺坐的化佛。

左右两壁各雕刻有并排坐于方座上的五个菩萨,合为《华严经》所说的“大乘菩萨十地”,均通高2.40米。

正壁与左壁的转角处有一道徒站像,高2.90米,左手捧一本书,上刻“合论”两字,右手已毁。正壁与右壁的转角处,雕一比丘站像,高2.90米,左手拿经卷,卷上残存“那略”两字。

左右两壁菩萨头部的上方,有高浮雕的亭台楼阁、云彩、花、树、和佛、菩萨、童子像等,每组图中都刻一个问法的童子。楼阁的门楣刻“众妙香国”、“剪云补衣”等字。这一系列象连环画似的雕刻,是《华严经》中“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内容,共十组。

左右壁近窟口处下方,各刻有一奔跑状的下山吼狮。

窟口两旁上方各有一圆形小龛,明代刻有摩利支天和不空羅索观音像。

窟外右侧碑记一是《箱盖山华严洞碑记》,落款为:“……(略)大明岁次己已洪武二十二年正月上元玖上吉日建立性空谷善士文梅仲芳书。”

碑记二是《装功德记》:“夫古洞华严乃周昭遗迹金堂瑞金相是柳赵刊形世界分存晋仙洞有僧常旺系张氏之子父年丧母育恩深半途为僧投师自立营积衣钵装彩圆觉太子玄帝华光内相而全体俨然外少解释幕于怀重镌装毕吾于师徒而有深嘉兴庵而茂盛昌隆有古龟而腾光瑞气仅题于焉以垂不朽,万历丙戌二月(1586)元旦吉装镌僧常旺徒”。

第6号东汉岩墓,1.50><1.40x3.50米。

第7号东汉岩墓,1.70><2.15〉3.60米。

第8号东汉岩墓,1.45x<2.20x2.40米。

第9号大般若洞窟,南宋,是释、道、儒三教联合造像窟。有明代补刻。方形平顶,4.20x4.20x4.80米。刻楣上方刻有“大般若洞”四字,署款“嘉熙四年(公元1240年)赵印存叔书。”窟内正中刻释迦佛结跏趺坐于仰莲座上,通高2.30米,双手结禅定印。像后正壁中层左右分别刻老子、孔子坐像。上层左右分别刻药师佛、阿弥陀佛,中间刻十大弟子。下层左右分别刻佛、观音像。释迦佛座左前圆雕弟子阿难,座右前圆雕韦陀。左右两侧壁从上而下分三层,每层以祥云相隔,上层刻十童子,中层刻二十四诸天,下层刻十八罗汉。正壁与两侧壁间上部左刻文殊、右刻普贤,结珈趺坐于仰莲台上,下刻祥云。窟顶正中刻有一顺一反的“人”字。

窟左壁前侧有《镌装功德记》一则:“盖闻初分天地自古自今洞本遗晋众像新作始为宋朝年间本真为记至到而今未能成也有本山禅僧乐舟思暮古洞很久万载成功可以化于檀那可以镌成……(略)荣昌县迢人胡金崇男胡万仲万历十四年岁在丙戌十二月初四日申子良吉徒傅祥书记”第10、11、12、13、14、17、18、19号为鸡公坡东汉岩墓群。15、16号为清代墓葬。

(第六节)孔雀洞

孔雀洞位于县城东南55公里双龙街乡的孔雀山麓。石刻开凿于唐,文物通编8号,石刻造像75躯,经目塔1座,碑刻2块。

第1号孔雀明王窟,北宋,方形平顶,4.30x4.20x4.80米。正壁正中刻个一孔雀,高2.30米,其上结珈趺坐一头四臂的孔雀明王,明王左右两侧各刻天王站像,正壁右上方刻三头六臂的火头明王和四金刚,左上方刻六天人像。右壁上方刻一组阿修罗与帝释天战斗的画面。

第2号释迦佛立像龛,清,方形平顶,3.30x2.00x0.50米。像高2.40米。

第3号道士站像龛,清,方形平顶,2.20x1.10x0.30米。像高1.70米。

第4号造像龛,宋,方形圆弧顶,1.10x1.05x0.50米。内刻数十尊荷叶千佛像坐于有茎仰莲台上。

第5号药师佛坐像龛,清,方形平顶,1.15x1.05x0.50米。

第6号修路碑,1.40x1.20米。

第7号修路碑,1.50x1.20米。

第8号经目塔,北宋,塔高12米,下有一高0.4米的圆形塔基,塔为八方三层,每层各有亮柱8根,柱又分8面,有6面刻有佛经名。24根亮柱,刻144部佛经名,楷书,古朴流畅。三层八方塔身壁上,共雕小坐佛24尊。

经目塔坐南朝北,从正南开始,分三层由右至左记录经目。

(第七节)茗山寺

茗山寺,位于县城东南55公里的鼎新乡民乐村虎头山巅。文物通编13号,有摩崖造像63尊,圆雕造像31尊,碑碣、题刻27通(件)。大部分摩崖造像为北宋时期作品,亦有少量的明清造像。

第1号佛道造像合龛,明,方形平顶,5.00x5.00x2.00米。刻毗卢佛、东岳大帝坐像。毗卢佛居右,通高4.95米,像高3.4米,冠中坐小化佛。东岳大帝居左,通高4.9米,像高3.3米。

龛右壁存题记二处,一为清道光22年(公元1842后)、二为清咸丰7年(公元1857年)。

第2号观音、大势至菩萨龛,宋,方形平顶,5.5x5.7x2.8米。左侧观音坐像通高5.5米,像高3.05米,冠中刻阿弥陀佛立像,右侧大势至菩萨坐像通高5.5米,像高3.15米,冠中刻一宝塔,塔底层开小龛刻一小坐佛。

第3号“现师利法身”龛,宋,方形平顶,6.4x6.5x3米。龛额刻“现师利法身”五个双钩大字。龛内刻文殊菩萨立像,左手托经书。后壁左右侧分别凿四小圆龛(上一大,下三小),内刻坐佛,左侧较完整,右侧风化严重。

第4号题记一处,字迹已风化。

第5号毗卢佛龛,宋,方形圆弧顶,高6.4x3.8x1米。龛顶和龛左右外沿已崩塌,龛内刻主像毗卢佛,高6.3米。

第6、7号龛,造像均已风化。

第8号观音堂造像窟,宋,方形平顶,6.3x6.85x3.3米。正壁右侧刻观音菩萨,通高6.2,像高5.2米,头戴化佛镂空高花冠,左手托一经书(被衣袖遮住)。左侧刻大势至菩萨,通高6.1,像高5.2米,头戴镂空化佛宝冠,左手平置于胸腹间托一经书。

其余圆雕造像均为清代补刻。

窟内有清代碑记九块,有的风化严重。

第9号空龛。

第10号碑记二块,均有清同治年号。

第11号空龛。

第12号十二护法神龛,开凿于一大石包上,宋,平顶长方形,2.3x9.6x0.8米。刻12护法神将,风化严重。

第13号山顶寨内单个石刻造像及碑,清代,造像雕刻技艺差。石碑共九块,其中培修碑七块,咸丰年号《灶神碑》一块,乾隆年号《功映天境碑》一块。

(第八节)玄妙观

玄妙观位于县城北20公里的鸳大镇玄妙村集圣山。道、佛联合造像,集中刻于山腰一高5.4米、周长40米的大石包周围。通编25号,有摩崖造像1293尊,唐碑四通,碑刻经文一卷。以道教造像为主,也有一些佛道合龛造像。最具特色的是老君、三清、四御、天尊、护法神将与老君、释迦合龛造像。就其规模、数量、丰富的内容、反映的神系而言,为全国罕见。

第1号唐碑,2.4x1.27米,双龙碑。上刻《启大唐御立集圣山玄妙观胜境碑》。

第2号老君龛,唐,双层龛,内外均方形平顶,外龛5.1x1.58米,内龛2.95x2.55x1.00米。主像老君居正中,两侧刻四真人站像。后壁上方刻有八护法神头像,两侧壁上方刻两夜叉。内龛上下龛楣刻二十五真人坐像。内龛外侧上方各刻一真人站像,右下方刻一天王,左下方刻一真人像。外龛左侧壁分二层刻三真人立像。外龛下刻有十二神人立像。

第3号六天尊龛,唐,方形平顶,2.12x2.25x1.14米。龛内正壁刻六真人站于仰莲台上,两侧壁各刻一菩萨立像(右侧壁像已毁),龛外两侧各刻一天王。

第4号天尊龛,唐,方形平顶,1.37x1.67x0.42米。龛内四天尊造像已毁,左外侧二天王像保存较好,天王均脚踏一地鬼。

第5号救苦天尊乘九龙龛,唐,龛左右壁已崩塌,1.80x1.50x0.30米。正壁中间刻救苦天尊立于仰莲台上,台下浮雕九条龙,天尊右侧刻一护法天王,足踏两地鬼,左侧刻一力士,造像头、手均毁。

第6号佛道合龛,唐,双层龛,外龛方形平顶,1.85x1.76x0.57米,内龛方形圆拱顶,1.12x1.32x0.56米。内龛楣浮雕卷草纹,刻有十方佛坐像。龛内正壁右刻毗卢佛,左刻天尊,通高0.9米,佛背光上刻有“六拿具”图案。右壁刻一弟子一菩萨,左壁刻一胁侍女真。三壁上方刻天龙八部。内龛左右外侧各刻一力士,龛下沿刻金童玉女、狮、供养人。龛内大部分造像头均毁。

第7号空藏经洞,0.85x0.57x1.27米。洞门上下所刻小像已毁,两侧各刻一真人立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