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春秋战国——风起云涌
23839700000006

第6章 春秋小典故

(一)亡羊补牢

这个故事出自《战国策》。战国时代,楚国有一个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他对楚襄王说:“您在宫里面的时候,左边是州侯,右边是夏侯;出去的时候,鄢陵君和寿陵君又总是随从着您。您和这四个人奢侈淫乐,不管国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北)一定会很危险!”襄王听了,怒骂道:“你老糊涂了吗?故意说这些险恶的话惑乱人心?”庄辛不慌不忙地回答说:“我确实预感到事情一定会发展到这个地步的,不敢故意说楚国有什么不幸。但如果您一直宠信这些人,楚国一定要灭亡的。您既然不信我的话,请允许我到赵国躲一躲,看事情究竟会怎样。”庄辛到赵国才住了五个月,秦国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阳城(今河南息县西北)。这时才觉得庄辛的话不错,赶紧派人把庄辛找回来,问他有什么办法;庄辛很诚恳地说:“我听说过,看见兔子想起猎犬,这还不晚;羊跑掉了才补羊圈,也还不迟。”这是一则很有意义的故事,只知道享乐,不知道如何做事,其结果必然是惨败。“亡羊补牢”这句成语,便是根据上面两句话而来的,表明处理事情发现错误之后,如果赶紧去挽救,时间还来得及。

(二)一鸣惊人

战国时代,齐国有一个名叫淳于髡的人。他的口才很好,也很会说话。他常常用一些有趣的隐语,来规劝君主,使君主不但不生气,而且乐于接受。当时齐国的威王,本来是一个很有才智的君主,他在即位以后,却沉迷于酒色,不管国家大事,每日只知道饮酒作乐,把国家大事都交给大臣去办理,自己则不闻不问。因此,政治腐败,官吏们贪污失职,各国的诸侯也都趁机来侵犯,使得齐国濒临灭亡的边缘。齐国的一些爱国之士虽然都十分担心,却都因为畏惧齐王,所以没有人敢劝谏。淳于髡想了一个计策,准备找个机会来规劝齐威王。有一天,淳于髡见到了齐威王,就对他说:“大王,为臣有一个谜语想请您猜一猜:齐国有只大鸟,住在大王的宫廷中,已整整三年了,可是他既不振翅飞翔,也不鸣叫,只是毫无目的地蜷缩着,大王您猜,这是一只什么鸟呢?”齐威王本是一个聪明人,一听就知道淳于髡是在讽刺自己。但他并不是一个昏庸的君王,沉思了一会儿,毅然决定要振作起来,做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因此他对淳于髡说:“这一只大鸟,你不知道,它不飞则已,一飞就会冲到天上去;它不鸣则已,一鸣就会惊动众人,你慢慢等着瞧吧!”从此齐威王不再沉迷于饮酒作乐,而是开始整顿国事。结果全国上下很快就振作起来,到处充满蓬勃的朝气。

(三)狐假虎威

战国时代,在楚国最强盛的时候,楚宣王曾为了当时北方各国都惧怕他的大将昭奚恤的事情而感到奇怪。因此他便问朝中大臣,这究竟是为什么。当时,有一位名叫江乙的大臣,向他叙述了下面这段故事:“从前在某个山洞中有一只老虎,因为肚子饿了,便跑到外面寻觅食物。当它走到一片茂密的森林时,忽然看到前面有只狐狸正在散步。它觉得这正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于是,便一跃身扑过去,毫不费力地将狐狸擒过来。可是当它张开嘴巴,正准备把那只狐狸吃进肚子里的时候,狡黠的狐狸突然说话了:‘哼!你不要以为自己是百兽之王,便敢将我吞食掉;你要知道,天帝已经命令我为王中之王,无论谁吃了我,都将遭到天帝极严厉的制裁与惩罚!’老虎听了狐狸的话,半信半疑,可是,当它斜过头去,看到狐狸那副傲慢镇定的样子,心里不觉一惊。原先那股嚣张的气焰和盛气凌人的态势,竟不知何时已经消失了大半。虽然如此,它心中仍然在想:我因为是百兽之王,所以天底下任何野兽见了我都会害怕。而它,竟然是奉天帝之命来统治我们的!这时,狐狸见老虎迟疑着不敢吃它,知道它对自己的那一番说词已经有几分相信了,于是便更加神气十足地挺起胸膛,指着老虎的鼻子说:‘怎么,难道你不相信我说的话吗?那么你现在就跟我来,走在我后面,看看所有野兽见了我,是不是都吓得魂不附体,抱头鼠窜。’老虎觉得这个主意不错,便照着去做了。于是,狐狸就大模大样地在前面开路,而老虎则小心翼翼地在后面跟着。它们走没多久,就隐约看见森林的深处,有许多小动物正在那儿争相觅食,但是当它们发现走在狐狸后面的老虎时,不禁大惊失色,四散奔逃。这时,狐狸很得意地掉过头去看老虎。老虎目睹这种情形,不禁也有一些心惊胆战,但它并不知道野兽们怕的是自己,而以为它们是怕狐狸呢!狡狐之计是得逞了,可是它的威势完全是因为假借虎威,才能凭借一时有利的形势去威胁群兽。而那可怜的老虎被人愚弄了,自己还不自知呢!因此,北方人民之所以畏惧昭奚恤,完全是因为大王的兵权掌握在他的手里,也就是说,他们畏惧的其实是大王的权势呀!”从上面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知道,凡是借着权威的势力欺压别人,或者凭借职务上的便利作威作福的,都可以用“狐假虎威”来形容。

(四)毛遂自荐

在战国的时候,有权有势的人很喜欢供养一些有才能的人,以增强自己的势力,在需要有人出主意的时候,就让他们策划谋略,替自己解决问题。这样的人被称作食客,也叫门下客。赵国的平原君势力庞大,家中养了几千名食客。其中有位叫毛遂的食客,待了三年,都没有什么特别的贡献,平原君虽然觉得很奇怪,却也没有埋怨,任由他在家中吃住。后来,赵国的国都邯郸被秦军包围,情势非常危急。于是赵王派平原君到楚国,劝说楚王和赵国合作,共同出兵对抗秦国。平原君回家后,准备从食客中选出20个文武全才的人一同前往,可是选来选去只有19人合格,还差一个人。平原君正伤脑筋,毛遂突然走上前对平原君说:“我是最适合的人选,愿意跟从公子前往。”平原君说:“有才能的人在人群中,就好像一把锋利的锥子放在袋子里,立刻就会穿破袋子,显露锋芒。而你在我这三年,却没有杰出的表现,我看你还是留下吧!”毛遂回答:“我是现在才要进入袋子里,不然我这把锥子早就穿破袋子,显露出它的锋利,而且连锥柄都要穿出袋子了。”平原君一时之间也找不到合适的人选,于是就带着毛遂等20人赶往楚国。见到楚王,平原君说明了局势和利害得失,费尽口舌,却都无法说服楚王,同行的19名食客也没有办法说服楚王。正当大家无计可施之时,毛遂手按宝剑,走到楚王面前说:“大王的性命现在掌握在我的手中!楚国有几百万精兵,然而在上次的战役中却被秦国几万人的军队打败,夺去了许多城池与土地,连我们赵国都替你们感到羞愤。赵国提议两国联合抗秦,是在替你们楚国报仇。”楚王听了觉得毛遂说得有理,再加上毛遂拿着宝剑威胁,就同意结盟,订下和约。并立刻发兵支持赵国,解了邯郸之围。从此,平原君不敢再小看毛遂,而是把他当做上宾招待。

(五)杞人忧天

从前在杞国,有一个胆子很小,而且有点神经质的人,他常会想到一些奇怪的问题,让人觉得莫名其妙。有一天,他吃过晚饭以后,拿了一把大蒲扇,坐在门前思量,并且自言自语地说:“假如有一天,天塌了下来,那该怎么办呢?我们岂不是无路可逃,而将被活活地压死,这不就太冤枉了吗?”从此以后,他几乎每天为这个问题发愁、烦恼,朋友们见他终日精神恍惚,脸色憔悴,都很替他担心,但是,当大家知道原因后,都跑来劝他说:“老兄啊!你何必为这件事自寻烦恼呢?天空怎么会塌下来呢?再说即使真的塌下来,那也不是你一个人忧虑发愁就可以解决的啊,想开点吧!”可是,无论人家怎么说,他都不相信,仍然时常为这个不必要的问题担忧。后来的人就将上面这个故事引申为“杞人忧天”这句成语,它的主要意义在于提醒人们不要为一些不切实际的事情而忧愁。

(六)买椟还珠

春秋时代,楚国有一个专门卖珠宝的商人,有一次他到齐国去兜售珠宝,为了使珠宝畅销,特地选用名贵的木料,造成许多小盒子,把盒子雕刻装饰得非常精致美观,使盒子会发出一种香味,然后把珠宝装在盒子里面。有一个郑国人,看见装宝珠的盒子既精致又美观,问明了价钱后,就买了一个,打开盒子,把里面的宝物拿出来,退还给珠宝商。人们借这个成语批评郑国人只重外表而不顾实质,使他做出了舍本求末的不当取舍。

(七)抱薪救火

战国时代,魏国经常受到秦国的侵略。魏国的安釐王即位后,秦国加紧了进攻,魏国连连战败。安釐王元年,秦国进攻魏国,魏国失去了两座城镇;第二年,魏国又失去了三座城镇。不仅如此,秦国的军队当时还直逼魏国的都城,形势十分危急。韩国派兵来救,但也被秦军打败。魏国没有办法,只得割让了土地,才算了结了战争;可是到了第三年,秦国又发动进攻,强占了魏国的两座城镇,并杀死了数万人。第四年,秦国更把魏、韩、赵三国的军队打得大败,杀死兵士15万人,魏国的大将芒卯也因此失踪。魏国军队的接连败北,使安釐王坐卧不安。此时,魏国军队的另一位大将段干子也十分恐惧,为了苟安,便向安釐王建议,把南阳割给秦国,请求罢兵议和。安釐王本来就对秦军的进攻十分害怕,以为割让土地就可以求得太平,便照着段干子的话做了。当时有个叫苏代的人,是一贯主张“合纵抗秦”的苏秦的弟弟,他极力主张各诸侯国联合起来抵抗秦国。苏代得知魏国割地求和的事后,就对安釐王说:“侵略者贪得无厌,你这样用土地换取和平是根本不可能的,只要你国土还在,就无法满足侵略者的欲望。这好比抱着柴草去救火,柴草一把一把地投入火中,火怎么能扑灭呢?柴草一天不烧完,火是一天不会熄灭的。”但安釐王不肯听从苏代的话,仍然一味割地求和,这样没过多少年,魏国就被秦国灭了。

(八)三人成虎

战国时代,诸侯国互相攻伐,为了使大家真正能遵守信约,国与国之间通常都将太子交给对方作为人质。《战国策》记载魏国大臣庞恭,将要陪魏太子到赵国去做人质,临行前对魏王说:“现在有一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觉得可信吗?”魏王道:“我不相信。”庞恭说:“如果有第二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吗?”魏王道:“我有些将信将疑了。”庞恭又说:“如果有第三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魏王道:“我当然会相信。”庞恭就说:“街市上不会有老虎,这是很明显的事,可是经过三个人一说,好像真的有了老虎了。现在赵国国都邯郸离魏国国都大梁,比这里的街市远了许多,议论我的人又不止三个,希望大王明察才好。”魏王道:“一切我自己知道。”庞恭陪太子回国后,魏王果然没有再召见他了。集市是人口集中的地方,当然不会有老虎。说集市上有虎,显然是造谣、欺骗,但许多人都这样说了,往往会让人信以为真。这故事本来是讽刺魏惠王无知的,但后人将这故事引申为“三人成虎”这句成语,比喻有时谣言可以掩盖真相。

(九)上下其手

春秋时期楚襄王二十六年,楚国出兵侵略郑国。以当时楚国的强大,弱小的郑国实在没有能力抵抗,结果,郑国战败,郑大夫皇颉也被楚将穿封戌俘虏了。战事结束后,楚军中有楚王弟公子围,想冒认俘获郑大夫皇颉的功劳,说郑皇颉是他俘获的,于是穿封戌和公子围二人发生了争执,彼此都不肯让步,一时没有办法解决。后来,他们便请伯州犁作公证人,判定这是谁的功劳。伯州犁的解决办法本来是很公正的,他主张要知道这是谁的功劳,最好是问问被俘的郑皇颉。于是命人带了郑皇颉来,伯州犁便向他说明原委,接着手伸二指,用上手指代表楚王弟公子围,用下手指代表楚将穿封戌,然后问他是被谁俘获的。郑皇颉因被穿封戌俘虏,很是恨他,便指着上手指,表示是为公子围所俘虏。于是,伯州犁便判定这是公子围的功劳。“上下其手”这句成语便是出自这个故事,表示欺瞒作弊、颠倒是非。

(十)一暴十寒

战国时代,百家争鸣,游说之风,十分盛行。一般游说之士,不但有高深的学问、丰富的知识,尤其是以深刻生动的比喻讽劝执政者的特点最为突出。孟子也是当时的一个著名辩士。在《孟子》中有这样的记载:孟子对齐王的昏庸、做事没有长性、轻信奸佞谗言很不满,便不客气地对他说:“大王很不明智,天下虽有生命力很强的生物,可是你把它在阳光下晒了一天,然后又放在阴寒的地方冻了十天,它哪里还活得成呢!我跟大王在一起的时间是很短的,大王即使有了一点从善的决心,可是我一离开你,那些奸臣又来哄骗你,你又会听信他们的话,叫我怎么办呢?”后来人们便将孟子所说的“一日暴之,十日寒之”精简成“一暴十寒”这句成语,用来比喻求学、做事没有恒心,半途而废的人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