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论语与算盘
2384000000005

第5章 立志与学问(2)

他以最快的速度率领部队从山阳道返回,在距离京都不足数里的地方将光秀军一举歼灭,并在本能寺拿光秀的人头示众。从信长在本能寺被杀当天,再到秀吉启程当日算起,前后总共只用了13天,也就是现在的两周就完成了这件事。要知道在当时那种没有铁路,没有车辆,交通极不方便的情况下,秀吉能在短短13天时间里完成这一切,可以说是一个神话,这也充分证明了他是一个了不起的实干家。如果没有这种实干精神,就算他再机智,为主人复仇的欲望再强烈也不能迅速地完成这一切。也正因为有了秀吉这样的实干家,让这不可能的事也变成了可能。

第二年,也就是1583年,又发生了贱岳战争,秀吉消灭了柴田胜家,终于统一了天下。天正十三年(1585年),秀吉又顺利地登上了关白之位(当时的最高官位,天皇的辅政大臣)。从本能寺一役到一统天下,秀吉仅用了三年时间。不得不说,这与他拥有的卓越才干有着很大关系,但我个人认为,让这一切成为现实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的勤奋努力和实干精神。

据说,在秀吉刚到信长麾下不久,他仅用两天的时间就修筑了清洲的城墙,这件事令信长惊讶不已。虽然又是传言,但我们也没有证据去否定,而且从秀吉的实干精神来分析的话,这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如何成就大事

青年朋友们是不是常常会有这样一种感觉,明明自己也是满怀着一腔热血,也想要做一番大事的,可就是找不到门路,也没有人来提携你一把,最后只得庸庸碌碌地耗着日子。是的,不管你多么优秀,有多大的抱负的,如果没有人发现的话,你是无法发挥你的才能,实现你的理想和抱负的。如果你有一个有能力的前辈或者亲戚的话,那你实现抱负的机会也就会多一些,你也就是幸运的宠儿。当然,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这么幸运的。那这是不是就意味着即使你再有能力,再优秀,可如果没有一个有能力的前辈来提拔你的话,你就永无出头之日了?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是金子总会有发光的一天,只要是真正的人才就不会被我们的社会所埋没。

当今社会,人口众多,无论是在官场,还是在企业,甚至是银行都可称得上“人才济济”。可是,你有没有发现,真正能让我们领导放心地委以重任的有几个人呢!所以,各处缺的正是真正的人才,就像满桌子的菜肴,吃不吃,或者到底吃哪盘就要看我们拿筷子的人了。

我们的前辈或者说社会才不会有时间和心情去夹起那美味的菜肴亲自问你吃不吃。要想吃,你就得快速地行动起来。

藤吉郎刚开始也只是一介匹夫,他最后能登上关白之位,这不是信长给他的,都是靠他自己努力得到的。所以你想要有所成就,就必须自己先行动起来。

这世上没有哪一个老板或是一个负责人一开始就会把重任交给毫无经验的年轻人,就算是秀吉那样的大人物也不例外,他最初也不是一个给信长提鞋的人。有人觉得自己受过高等教育,自己是做大事的人,如果让自己跟个学徒似的,只是打打杂,做些小事就觉得大材小用了。甚至还认为前辈根本不懂得欣赏和运用人才,因而整天地牢骚满腹,这就是一种非常愚蠢的想法和做法。的确,从人才经济原则来看,前辈安排一个有才华的人去做一些小事似乎是有些不明智,可是,我们的前辈这样安排一定是有他们的道理,更谈不上愚蠢。而我们青年人在没能理解前辈的苦心之时,唯一正确的做法就是按着要求,把前辈交代的事专心致志地做好。

对于上司委派的任务,如果心有不平,一天到晚抱着怨天尤人的态度或是不把任务当一回事而草草了之都是不可取的。再小的事,它也是大事的一部分,试想连件小事都做不好的人又怎么能做好大事呢!

一味地好高骛远,最终只会让自己一事无成。

正如钟表上的小针、小齿轮与大针的关系是一样的,前者一旦停止不动,后者也一定会停止不动。又如营业额达数百万的银行,如果讲算出现一厘一毫的错误,最终将会导致整个账目都无法核对。

有些年轻人心高气傲,眼睛都长到额头上去了,小事从不放在眼里。如果这只是一时的气盛还好,要是长此以往是会引起大问题的。

就算不出大问题,可一旦养成了这草草应付了事、粗心大意的坏毛病,以后想要成大事可就更加困难了。就像水户的光国公在墙上所挂的格言中说的那样:“小事皆通达,临大而不惊。”其实不管是经商还是从军,做任何事情都应该要这样。

俗话说得好: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即使相信自己是一个能做大事的人,可大事也是由一件件小事累积起来的,所以不能轻视小事,再小的事也要用心、充满诚意地去完成。秀吉得到信长重用的例子就正好说明了这一点。先兢兢业业地做好自己的份内事,当领导把重任交到自己肩上时,又能扛起这样的重担,自然就会得到领导的赏识和破格重用。因此,不管你现在是做传达员,还是记账员,只要你竭尽全力做好自己的份内事,总有一天,你会成功,你会实现自己理想的。

如何立志

圣人不是天生的。我们一般人在立志的时候,往往会误入歧途,要么是受当前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要么受周围事物的制约,往往会忽略我们自身的能力,贸然从事一些力所不能及的工作,这不是真正立志者的所为。

在今天这样一个秩序井然的社会,志向一旦确立,中途再改变是非常困难的。所以立志的时候,一定要仔细考虑清楚。也就是说,立志之时,首先要充分考虑到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将二者相比较,然后选择自己最擅长的方面作为志向。其次是立志之时也要顾及所处的环境,是否有利于自己实现志向。比方说,一个身强体壮,头脑灵活的人,毕生的理想是研究学问,可是如果没有相应的财力予以支持,想要完成这样的志向似乎也是不可能的。所以,立志的一个先决条件就是志向要建立在可能完成的基础之上。如果不经过深思熟虑,只是一味地随波逐流,轻率决定的志向,这算不上是真正的志向,最终也只能是一无所获。

确立了根本的大志向之后,接下来需要注意的就是那些零碎的小志向。所谓的小志向就是人们在接触各种事物时,心里时常会怀有某种希望,而且会想办法将这种希望变成现实。例如,某个人因为某一件事而受到了社会的尊敬,那么其他人也就会产生成为这样一种人的想法,这也是一种小志向。至于小志向的实现,必须坚定不移地以不影响大志向为前提,再用行动去实现,两者一旦出现冲突,应尽量保持它们的协调。

关于立志,我觉得我们应该多看看古人的例子,尤其是《论语》。

孔子说:“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论语·为政》)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在十五岁的时候就确立了志向。不过,关于他是否将从事学问作为一生的志向,这点我们无从考证。但可以肯定的是,他要在未来的日子大力从事于学问。他所说的“三十而立”,是指此时已经成为能卓立于社会的人物,并且具备能修身齐家治国干天下的本领了;而“四十而不惑”是指一旦志向确立,人就有了自信,志向也不会因为外界的影响而有所动摇了。也就是说,人到了这个地步,也算立志有了一定的成果,信念已经逐渐坚定了。

由此可见,孔子所说的立志最佳时间是在15岁到30岁之间,而“志于学”是指志向还未完全坚定、还有所动摇的阶段。到了30岁,志向就演变了一种决心,到了40岁,立志算是真正的完成了。

总而言之,立志的作用是构建好人生的骨干,小的志向只是它的第一步。刚开始就要考虑好两者的配合,不然日后在大志向实现的过程中,就会有半途而废的危险。所以,立志只是我们人生的一个起点,任何人都不能轻率地就做出决定。立志的要领,首先是充分的相信自己,有自知之明,然后树立以此相适应的方针。我相信,只要谨记这些要领,认真执行,量力而行,在人生的道路上,就不会出现太大的失误了。

君子之争

社会上多数人都认为我是个与世无争的人。当然,我是不喜欢与人争,可也不是完全不争。如果想沿着正确的道路走下去,与人相争就是不可避免的。现实生活中,如果绝对避免与人争,长此以往,善就要被恶战胜,正义也得不到伸张。我虽不肖,但是也不能做一个圆滑而没有原则的人,站在正确的立场上而给恶让道。为人处世圆滑固然可以,但也需要坚持自己的原则,有棱有角,就像古代诗歌中说的,太过圆滑,反而容易跌倒。

我不是社会中人们所说的那样圆滑,乍一看,像是个圆滑的人,其实不然。年轻时候是这样,即使到了今天年过古稀,仍然还是这样,一旦遇到有人想要动摇我的信念,我是会不惜一切代价和这些人斗争的,只要我相信我的所作所为是正确的,就绝不会退缩。我想这就是我所说的不圆滑。人不论老幼,都应该有这种不圆滑。否则,人的一生将毫无生气,索然无味。正所谓“物极必反”,人生在世,圆滑一点是好,可太过圆滑了也不好。就像孔子《论语·先进》中所说的“过犹不及”那样,这也不是为人的最好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