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成就霸业——管仲
23840000000007

第7章 尊崇周室会诸侯

(一)尊王攘夷的旗帜

齐桓公执政以来,在管仲的辅佐下,经过了内政、经济、军事等多方面改革,齐国出现了民足国富、社会安定的繁荣局面,有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军事实力。管仲倡导并践行“尊王攘夷”,就是尊重周朝王室,承认周天子的共同领袖的地位;联合各诸侯国,共同抵御戎、狄等部族对中原的侵扰。攘夷于外,必须尊王,尊王成为当时一面正义旗帜。齐桓公适时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帜,以诸侯长的身份,挟天子以讨伐不服从的诸侯国。

管仲建议齐桓公遣使朝周,请天子旨意,大会诸侯,奉天子以会诸侯,内尊王室,外攘四夷。对于诸侯各国,扶持衰弱小国,压制强横之国,混乱不听从号令者,统率诸侯讨伐之。海内诸侯,都知道齐国的无私,必共同朝于齐国。这样不动兵车,霸业就可成就了。

公元前684年,齐桓公以周王之命布告诸国,约定三月一日,共会于北杏(今山东东阿县境)。管仲献策:“此番赴会,君奉王命,以临诸侯,根本不用兵车。”到期,宋、陈、邾、蔡四国国君到会,见齐国未用兵车,相顾叹道:“齐桓公诚挚待人以至于此!”各自将本国兵车退驻二十里之外。五国诸侯相见礼毕,订立盟约,济弱扶倾,以匡周王室,推齐侯为盟主。

管仲提出:“鲁、卫、郑、曹,故意违背王命,不来赴会,不可不讨。请诸君共同出兵。”陈、蔡、邾三君齐声答应,独宋桓公不语,夜里率众而去。齐桓公大怒,欲使人追之。管仲劝阻道:“只是齐国派兵马追赶不合道理,应该请天子王师共同伐之。而且现在有更迫切的事要办。宋远鲁近,如先征服鲁国,宋国自然服从。”

齐桓公依计亲率王师伐鲁。管仲献计道:“鲁国的附庸遂国,国小而弱,若用重兵攻打,一朝可下。鲁国听说必然害怕,我们派一介之使至鲁,责备鲁君不来赴会。同时和鲁夫人通信,鲁夫人(文姜是齐桓公之姊)自然想使儿子与娘家关系亲密,定会极力怂恿。鲁侯迫于母亲的命令,又惧怕来自国外的兵力威胁,一定会乞求会盟。等他前来求和,我们就答应他。”齐桓公发兵至遂国,一鼓而下,然后驻兵济水,鲁庄公畏惧,鲁夫人令其子约请会盟,鲁庄公只好向齐国修和请盟。齐桓公以汶水为界,把侵占的土地归还鲁国。诸侯听说两国会盟之事,都称赞桓公的信义。卫、曹两国也谢罪请盟。接着,齐桓公又兵临宋国,派宁戚说服宋君会盟。后来郑国内乱,齐桓公协助郑伯突复国,郑伯突感激齐侯之德,也朝拜于齐国。至此,齐桓公威望布于天下,德名远播诸侯之中。

(二)齐鲁两国的恩怨

其实,齐国和鲁国的恩怨由来已久了。齐桓公二年(公元前684年),齐桓公借报收纳公子纠之仇,出兵伐鲁。当时鲁国刚被齐国打败不久,元气尚未恢复,齐兵压境,举国上下一片恐慌。恰巧鲁国曹刿出来为鲁庄公出谋献计,在长勺(今山东莱芜东北)把齐国打败。

鲁国胜利后又去侵犯宋国。齐国为了报复长勺之败,又勾结宋国来攻打鲁国。由于鲁庄公采纳大夫公子偃的建议,在秉丘(今山东巨野西南)打败宋军。宋军一败,齐军自然也就撤走。次年,宋国为了昭雪秉丘之耻,又兴兵攻鲁,鲁庄公发兵抵抗,趁宋兵还没站住阵脚就发动猛攻,结果宋国被打得惨败。宋国连吃败仗,国内又发生内乱。大夫南宫长万杀了新立的郑闵公,不久宋贵族又杀了南宫父子。宋国的内乱,鲁国的战败,使他们的力量大为削弱。

谭国(今山东济南东)是齐国西邻的小国。齐桓公出奔时曾经过这里,当时谭国君对齐桓公很不礼貌,齐桓公继位,谭国也没派遣使臣祝贺。按照春秋的礼法,像谭国这样失礼,遭到谴责是自然的。齐桓公对此极为不满,因此管仲建议出兵问罪。谭国本来很小,力量十分微弱,怎能经受齐国大兵的进攻,结果很快就被齐国消灭。齐国没费力气消灭了谭国,扩大了国土。

不久,齐国与鲁国和好,在柯(今山东东阿西南)会盟。这次会盟很隆重,会场布置庄严。修筑高坛,两边大旗招展,甲兵和侍卫列在左右,十分威武。齐桓公和管仲正襟危坐在坛上。就在这次会盟中,发生了著名的曹沫劫盟事件。会盟规定,只许鲁君一人登坛,其余随员在坛下等候。当鲁庄公与卫士曹沫来到会场,将要升阶入坛时,会盟的宾相告诉他,不准曹沫升坛。曹沫戴着头盔披着坚甲,手提短剑紧跟鲁庄公身后,对着宾相瞪大圆眼,怒目而视,眼角几乎都要瞪裂了,吓得宾相后退几步,鲁庄公与曹沫就顺着台阶登坛。鲁庄公与齐桓公经过谈判,然后准备歃血为盟,正在这时,曹沫突然拔剑而起,左手抓住齐桓公的衣袖,右手持短剑直逼齐桓公。顿时齐桓公左右被吓得目瞪口呆。此时管仲沉着勇敢,急忙插进齐桓公与曹沫中间,用身体保护住齐桓公,然后问:“将军要干什么?”曹沫正声说道:“齐强鲁弱,大国侵略鲁国,欺人太甚。现在鲁国城破墙毁,几乎快要压到齐国。请考虑怎么办?”齐桓公见形势不妙,马上答应归还占领的鲁国土地。盟约草创完成,双方签订完毕,曹沫收剑徐步回位,平息如初,谈笑如故。会盟结束,鲁国君臣胜利回国。齐桓公君臣却闷闷不乐,许多人都想毁约,齐桓公也有这种想法。管仲不同意毁约,劝说齐桓公:“毁约不行,贪图眼前小利,求得一时痛快,后果是失信于诸侯,失信于天下。权衡利害,不如守约,归还占领的鲁国国土为好。”管仲认为,懂得给予是为了有所获取,这是治理政事的法宝。

(三)抓住时机会诸侯

齐桓公听取了管仲的意见。不久宋国叛齐,次年齐桓公邀请陈、曹出兵伐宋,又向周王室请求派兵伐宋。周王室派大臣单伯带领王师,与三国军队共同伐宋,结果宋国屈服了。

这时,鲁、宋、陈、蔡、卫都先后屈服齐国,谭、遂两国早已消灭,只有郑国还在内乱。管仲因此建议齐桓公出面调解郑国内乱,以此来提高齐国的地位,加速实现做霸主的目的。郑国自厉公回国杀了子仪,又杀了恩人甫瑕,逼死大夫原繁,登位称君后,为巩固君位,就要联合齐国。

管仲抓住这一时机,建议齐桓公联合宋、卫、郑三国,又邀请周王室参加,于齐桓公六年(公元前680年)在-(今山东-城)会盟。这次会盟很成功,取得圆满成果。从此齐桓公成为公认的霸主。

齐桓公听从管仲之议,第二年,即公元前679年春天,大会宋、鲁、陈、卫、郑、许诸国于-地(今山东-城),歃血为盟,始定盟主之号,天下莫不归心于齐。周天子赐齐侯为方伯,之后齐桓公与诸侯又两次在幽地结盟,进一步扩大和巩固了他的霸业。

晋献公十年(公元前667年)冬,齐桓公见郑国已屈服于齐国,就召集鲁、宋、陈、卫、郑、许、滑、滕等国君,又在宋国的幽会盟。周惠王也派召伯参加。这是一次空前盛会,几乎全部中原国家都参加了这次会盟。在这次盟会上,周天子的代表召伯又以天子的名义,向齐桓公授予方伯的头衔,修姜太公之职,得以专事征伐。这标志着齐桓公在事实上已成为诸侯之长,开始登上了霸主地位,从此齐桓公便成了名副其实的霸主。晋献公十五年(公元前662年)鲁国发生内乱,鲁庄公死后,鲁闵公即位,不久被庆父杀死,鲁僖公即位,庆父畏罪自杀。僖公为了巩固君位,与齐国会盟于落姑,从此鲁国也安定下来。至此,齐桓公威望布于天下,德名远播诸侯。进一步扩大和巩固了他的霸业。

公元前693年,齐国吞并了纪国。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直到公元前664年,纪国的附庸彰国依然独立存在。齐桓公企图兼并彰国,向管仲询问并彰之策。管仲考虑到,齐桓公新得诸侯,霸权初建,为了巩固霸主地位,进一步赢得人心,不宜“以兵威得志”,而应积“存亡兴灭之德”。于是回答说:“彰虽小国,其先乃太公之支孙,为齐同姓。灭同姓,非义也。君可命王子成父率大军巡视纪域,示以欲伐之状。彰必畏而来降。如此无灭亲之名,而有得地之实矣!”齐桓公依计派大军压向纪域,大有吞掉彰国之势,威慑对方,彰君果然畏惧求降,使齐国不战而达到预期目的。齐桓公眼见一举成功,十分满意,称赞管仲说:“仲父之谋,万不失一。”

齐桓公实行的“尊王攘夷”政策,使其霸业更加合法合理,同时也保护了中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为中华文明的存续做出了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