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京剧大师梅兰芳
23847800000007

第7章 三国巡演享盛誉(2)

2月17日,梅兰芳在纽约第一次的正式演出开始了。这次演出总共两个小时,演出《汾河湾》、《青石山》、《红线盗盒》以及《费贞娥刺虎》四出戏。开始由著名教育家张伯苓的弟弟、具有美国名校博士学位的张彭春教授以英文介绍中国剧的组织、特点、风格以及一切动作所代表的意义,然后由在美华侨杨秀女士用英文作剧情说明。

第一个演出的剧目是《汾河湾》。薛仁贵从军十八年封王后回家与妻子团聚,发现床下有双男子的鞋子而怀疑妻子有奸情,于是想杀死妻子柳迎春。后来经过一系列的解释才知道鞋子是孩子薛丁山的,当他知道薛丁山就是自己在汾河湾所误伤的孩子后悲伤不已,夫妻俩哭着奔向汾河湾。这出戏名被翻译为《可疑的鞋子》,这让台下的观众好奇地笑了好一阵。

戏院的灯光在悦耳动听的管统乐声中暗了下来,光彩夺目的丝绸绣幕呈现在他们面前。丝绸在美国观众的心中可是奢侈品的代表,所以一下子让他们安静了下来。这时,乐声忽停,辉煌的舞台后面闪出一个婀娜多姿的东方女子来,蓝色丝织品的长裙显然与中国女子穿的像口袋一样的布长筒有很大的不同。继而,细微的乐声再起,她缓缓地兜了两个圈子后忽然停了下来,接着就是一个反身指,细腻的皮肤在优雅的曲线中呈现在观众面前。原来,这位中国女子并不面黄,相反,它荡漾着珍珠般的光泽,她还有吹弹可破的皮肤及秋水般脉脉含情的双眸。裸露在外面的手则柔若无骨、细致动人,这双手后来被美国雕刻家一致公认为世界上最美丽的手。立时,台下观众对那未裸露出的肌肤充满了憧憬与遐想。

此时,音乐悠悠地传出,“儿的父,去投军……”内容他们虽然不懂,但声音之柔和愈发显得这个女子雍容华贵。这个落了难的女子虽无华衣珠宝来装饰,但仍难以掩盖她华贵的气质。她在台上忽而转身低腰,忽而水袖翻转,观众慢慢地随着乐曲飘向那个神秘的国度。直到锣声响起,绣幕落下,观众这才从春梦中苏醒过来,如潮的掌声响起。

压轴戏《费贞娥刺虎》更是非同凡响,这个东方新娘在衣饰华丽、身段美好上做到了极致。演出结束后,台下观众久久地站在那里不肯离去,不停地鼓掌,让梅兰芳谢幕次数达到了破记录的15次。梅兰芳起初穿着戏服、道“万福”谢幕,后来换成长袍马褂,温文尔雅含笑鞠躬。这时,观众们才发现原来美娇娘竟是个风流少年。这一下子让那些女观众疯狂起来,苦苦哀求他换上西装,并蜂拥上台献花,花篮献了五十多个,花束献了二十多个。谦和、柔弱的梅郎穿着黑色的小西装羞涩地将花束抱在怀中,接了这束,掉了那束,观众们的热情更加高涨起来,似乎誓要与他们的梅郎闹个通宵。最后,剧院主人出来说梅兰芳太辛苦了,希望大家能够体谅他,明日再来,人们才恋恋不舍地离去。

此时,那些等着看梅兰芳笑话的美国媒体一下子来了个360°大转变,各大报纸的盛赞、美誉铺天盖地。《纽约世界报》发表个评:“这是我看戏生活中最美妙也最兴奋的一个夜晚。梅兰芳在舞台上出现三分钟,你就会承认他是你所见到的最杰出的表演艺术家之一,他集演员、歌唱家和舞蹈家三位于一身,而又水乳交融,你简直看不出这三种艺术相互之间存在什么界限……”《纽约晚会报》说:“美国观众欣赏到的是梅兰芳这位演员特殊的品质:他对身躯绝对的掌控能力,他那对异常灵动的眼睛和那双柔弱婉转的手,他那融为一体的表演体系,和他那融入角色中的情绪表演。”《纽约晚邮报》评论道:“你不需要花太多的工夫就能认识到梅兰芳是一位多么罕见的风格大师,作为一名演员,天赋是多么的非凡。他以变化多端的表演方式演示他那炉火纯青的艺术,这表现在他所完成的各种手势的方式上,表现在他用极其优美的手势摆弄行头而出现每个新位置时手指的细纤的姿势上,表现在他运用身躯的准确性上,同时也表现在他的一切动作都显然是一幅美丽的图画。”

就这样,梅兰芳一夜之间在纽约变得家喻户晓。三天内,观众们将两个星期的门票全部抢空。黑市上更是前所未有的将票价翻到原来票价的两倍之上,门票价最高是6美元,而黑市上要卖到20美元。媒体的赞誉一日胜过一日,使原计划两个星期的演出不得不增加至五个星期。就这样,梅兰芳的艳名从东方传到了西方,成为美国女人们的最爱。有的女孩子,抱着一束花在梅兰芳所住酒店门前徘徊,看到梅兰芳出现后,就将花塞在她的梅郎怀中,羞涩地转身逃走,在远处看梅郎的反应。这不仅让人想起古代美男潘安坐车出门,被一路的女人扔来水果、鲜花的故事。就这样,梅兰芳在美国的声名大盛,演出之时万人空巷。美国人最迷恋梅兰芳的手指,他的“摊手”、“敲手”、“剑诀手”、“翻指”、“横指”更成为无数淑媛们模仿的对象,车上、课堂上、舞台上,到处都是梅兰芳的手。

纽约五个星期的演出结束后,梅兰芳剧团抵达芝加哥,在公主戏院演了两个星期。到旧金山演出12天,再到洛杉矶和檀香山各演12天,共历时半年。所到之处,政界、学术界、工商界、新闻界、戏剧界对他无不赞誉有加,以礼相待。为了能够与梅兰芳一叙,各方名流也尽其所能,争抢起梅兰芳来。还好我们谦和、柔弱的梅兰芳可以从容应对。惭惭地,梅兰芳访美之行从商业的性质转变成为学术的性质,社会各界以艺术家的身份来接待梅兰芳。在此期间,梅兰芳还受到了各市市长的迎接,受到了芝加哥、哥伦比亚等知名大学教授的欢迎,结识了卓别林,拍摄了自己第一部有声电影。在访美之行快结束时,梅兰芳更是被美国西部的两所大学——波摩那学院和南加州大学分别授予名誉博士学位。由于美国大学要自筹经费,因此格外看重学校的声誉,授予博士学位必须考虑获得者个人的品行与社会影响,以达到增加学校声誉的目的。

(三)访苏之行

访美归来后,九·一八事变爆发,两次出访日本并深受日本人民所喜爱的梅兰芳自然成为日寇争抢的对象。为此,梅兰芳举家搬到上海,以避开日寇的骚扰。同时编演新戏《抗金兵》、《生死恨》,以宋代女性的贞节故事激励国人保家卫国。

1935年,斯大林的一纸电邀和数十封外交部的电函使梅兰芳踏上了前苏联之旅。与访美之旅相比,这次出国演出要轻松很多。由于是政府的邀请,因此梅兰芳无须在经费上多作考虑,而且当初访美之行准备的设备都可以继续使用,在美国的演出经验也可以起到帮助。在以前苏联戏剧、电影、文学界知名人士和外交高级官员组成的“招待梅兰芳委员会”的精心安排下,梅兰芳与当时中国最出名的电影演员胡蝶一起从上海登上“北方号”轮船,绕过已成为伪满洲国的东北,以表示对日寇的蔑视,在海参崴登陆,换乘西伯利亚快车到达莫斯科。

由于此次出访为官方行为,并且出访的是当时与美国政治体制完全不同的前苏联。所以媒体早在梅兰芳到达之前就开始了铺天盖地的正面宣传。名作家特列加科夫在苏共中央机关报《真理报》上撰文《梅兰芳,我们的客人》;《共青团真理报》称梅兰芳为“中国艺术的伟大代表,我们的朋友”,并对中国戏剧的发展及梅兰芳为戏剧作出的改革作了详细的介绍;《苏维埃艺术报》介绍了梅兰芳的艺术成就,并精选其剧照进行刊登。而负责梅兰芳访苏之行的前苏联对外文化协会更是编印了介绍梅兰芳和中国戏剧的小册子,包括《梅兰芳与中国戏剧》、《大戏院所演三种戏之对白》,并利用自身的权力向所有莫斯科居民发放,使梅兰芳未到前苏联就已是家喻户晓。

在这种积极正面的宣传攻势下,静候梅兰芳演出的莫斯科大剧院门前排起了购票的长队,3月23日开始的演出门票在3月5日就被抢售一空。这个建于沙皇时代、内部装潢华丽、三面包厢、共有六层的国家剧院曾被规定只能上演歌剧和芭蕾这等高雅的艺术,此时却为中国的京剧敞开胸怀。

虽然是官方的演出行为,但我们不得不说,演出充分考虑到了观众的感受。每出戏表演之前,都有翻译分别用英、法、俄、德文向观众介绍剧情,让观众可以知道那美轮美奂的表演的意义,从而可以更放松、更尽情、更有目的地欣赏演员的表演。演出受欢迎的程度远远超出了梅兰芳的意料,每场演出都要谢幕10次方能结束,最后一次演出竟然谢幕达18次。前苏联外交人民委员会委员长李维诺夫人每天都要送花以表示喜爱之情,莫斯科的小孩子在路边看到衣冠整洁的中国人就追着喊“梅兰芳”, 而在那包厢之中,不仅有以高尔基为代表的前苏联文艺界人士为梅兰芳目不转睛,而且还有政府的各种高官莅临欣赏。

前苏联之旅,除了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戏剧之外,梅兰芳最大的收获是与当时戏剧界的大人物有了深层次的交流,除了与文学巨匠高尔基、著名电影导演爱森斯坦畅谈戏剧艺术外,还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丹钦科、梅耶荷德等前苏联大戏剧家就戏剧理论进行了探讨,中国戏剧表现手法的独特性得到了高度的评价与确认。以戏剧革新著称,后来因此被前苏联政府处决的著名导演、剧论家梅耶荷德对他的同行们说:“看过梅兰芳的表演再到我们的戏剧院去走一遭之后,你们就会说:可以把我们所有演员的手都砍去,因为它们毫无用处。既然我们看到的这些手,不过是从袖口露出来的一个肉疙瘩——它们既不能表现什么,也不能表达什么,或是只能表达一些不该表达的东西,那么,我们何不把这些手砍去算了。”从此,梅兰芳这个名字,也就成了一种戏剧理念与模式的代名词,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并称世界三大表演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