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马上皇帝——赵匡胤
23855700000006

第6章 建立宋朝(2)

接着,宋太祖又以西蜀勾结北汉伐宋为名,于乾德二年(964年)十一月初二,发兵5万,分两路攻蜀:令王全斌、崔彦进为西川行管凤州路正、副都部署,王仁赡为都监,率北路步骑兵三万出风州(今陕西凤县东北),沿嘉陵江南下;令刘光义为归州路副都部署,曹彬为都监,率东路步骑兵两万出归州(今湖北秭归),溯江而上。两路分进合击,直指成都。赵匡胤利用蜀降将赵彦韬提供的情报,针对巴蜀有嘉陵江、长江直贯南北、东西的地形特点和蜀军防务上兵力不足的弱点,采取东、北两路沿长江、嘉陵江分进合击的部署。刘光义在夔州,针对蜀军锁江设防,水强陆弱的情况,适时舍舟登岸,先夺取两岸,然后水陆配合,一举突破蜀军利用浮梁所组织的防御要点,接着沿长江长驱直入。北路主将王全斌善于迂回、夹击,避坚击罅,迅速地攻占利州。又用奇兵出至敌后,因而能较快地突破剑阁险隘,在东路军的配合下直逼成都。乾德三年正月初七,孟昶见大势已去,出城投降,后蜀亡。

3.攻取南汉

当年南汉以广州为中心,割据岭南两广地区达六十年之久。北宋平定后蜀后,潘美等宋将就趁机攻取了南汉的郴州,形成了良好的进攻态势。

这一年,潘美等接到宋太祖灭亡南汉的指示后,很快就攻陷了贺州,随之连克昭、杜、连、韶四州,大败南汉军十余万军队于莲花峰下。至次年二月,即攻克广州,南汉灭亡。

南汉灭亡之后,南方剩下的最后三个割据政权个个自危,震恐异常。势力最强大的南唐皇帝李煜这时也不得不主动要求取消国号,放弃皇帝的称号,改称“江南国主”。另外两个割据政权吴越和漳泉早就上表称臣,接受宋朝的官职。

4.征服江南

开宝四年(971年)二月,宋灭南汉之后,从北、西、南三面对南唐形成战略包围。宋太祖志在统一江南,认为“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绝不允许南唐存在下去。经过三年的准备,开宝七年(974年)十月,宋太祖令曹彬为统帅、潘美为都监,率水、步、骑兵在采石一线强行渡江,进围金陵;同时令吴越国主钱俶统率吴越军五万,由宋将丁德裕监军,从东面攻取长州,然后会师金陵;令王明为西路军,向武昌方向进击,牵制屯驻在江西的南唐军队,使其无法东下援救金陵。

十一月中旬,宋军依照樊若水的图示在采石用预先造好的战舰架设浮桥获得成功,其主力部队通过浮桥,顺利跨过了长江天堑,大败南唐水陆兵十余万于秦淮,直逼金陵城下。与此同时,钱俶率兵攻克了长州、江阴、润州,形成了对金陵的外线包围,金陵成了一座孤城。十一月二十七日,在李煜仍不投降的情况下,宋军发起总攻,金陵城破,李煜做了俘虏。

灭南唐是宋太祖统一南方的最后一仗,也是当时最大的一次江河作战。这次战争中的“浮桥渡江”“围城打援”,是宋太祖战略部署中的得意之举,也是古代战争史上的创举。

5.北征失败

宋朝南征,几乎没费什么力气就平定了。但宋太祖念念不忘的是恢复汉唐旧疆,平定北汉,收复燕云十六州。开宝二年九月,宋太祖派李继勋率兵攻北汉,因契丹军来援,无功而返。十月太祖亲征北汉。宋军筑长连城围攻太原,北汉大将杨继业(即杨业,杨老令公)出城进犯宋东西砦,败还,辽军分两路援救北汉,一路自石岭关入,为宋军败于阳曲。后来,太原城水灾,城中惊恐,大臣郭无欲谋降宋,被杀,契丹再派兵驰援北汉,太原得以保住。宋军则因屯兵太原城下,久攻不克,损兵折将,又因暑雨,士卒多病,遂班师。太祖共在开宝元年、二年、九年三次攻打北汉,均因辽军来援,屯兵太原城,久攻不克而还。

此志未酬,宋太祖把平定江南诸国所得的金帛运回汴京,建立了封桩库,准备贮满五百万之后,向契丹国赎回燕云十六州,如果契丹不肯,就用这笔钱作为军费,兵戎相见。终太祖之世,除北汉外,基本上结束了延续几十年的分裂局面,中原和南方广大地区实现了“天下一家”。扫平群雄,也应了宋太祖早年吟诵的“逐退群星与残月”的雄心壮志。宋朝统一事业的胜利,除了宋太祖个人的杰出能力之外,更重要的是统一是“分久必合”的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四)完善内政

1.强干弱枝

从唐朝中叶以来,形成了地方藩镇权势过大的局面,他们常常割据一方,乃至进行武装叛乱,给朝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在宋王朝建立之后,赵匡胤依据宰相赵普提出的“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的十二字方针,分别从政权、财权、军队这三个方面来削弱藩镇,以达到强干弱枝、居重驭轻的目的。

在“削夺其权”方面,赵匡胤陆续派遣文官到地方州郡担任长官,以取代跋扈难制的军人;并在知州之外设立通判,令两者共掌政权,互相牵制,分散和削弱了地方长官的权力。在“制其钱谷”方面,赵匡胤设置转运使来管理地方财政,并规定,各州的赋税收入除留下正常的经费开支外,其余的一律送交京师,不得擅留。这样,既增加了中央的财政收入,又使地方无法拥有对抗中央的物质基础。在“收其精兵”方面,赵匡胤将厢军、乡兵等地方军中的精锐将士,统统抽调到中央禁军,使禁军人数扩充到几十万,而地方部队只剩下一些老弱兵员,只能充当杂役,缺乏作战能力,根本无法和中央禁军抗衡,这就摧毁了地方反抗中央的军事基础。

太祖通过对藩镇权力的剥夺,对武臣的压抑,改变了五代时期藩镇割据、朝廷寡弱、武人跋扈、文臣无权的状况,提高了中央的权威。在中央内部,太祖又着手分割宰臣的权力,为宰相设置了副相参知政事,来分散和牵掣宰相权力,宰相和参知政事统称为执政,而军政归于枢密院,其长官叫枢密使,枢密院与执政合称“二府”,财政大权另归于三司,其长官叫三司使,号称“计相”,这三者地位都差不多,都直属于皇帝。通过对相权的分割,防止了大臣专权的局面,太祖就曾直言不讳地当面对宰相赵普说:“国家大事可不是你们书生说了算的。”说明宋代君主独裁体制得到了空前的巩固和加强。这些措施结束了唐朝中叶以来的藩镇割据局面,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但这些措施也使得官员增多,开支增大,权力互相钳制、地方实力削弱,日后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种子。

2.改革制度

宋太祖是个十分有志气的皇帝,一天早晨,文武大臣都一个个汇报自己的工作,接着退到殿外。走在最后的是后周老宰相范质,他现在仍是宰相。当范质快要走出殿门时,宋太祖突然传话,范老爱卿,请稍稍留步,朕有一事与你相商。听到传话,范质转过身走回到殿上,重新坐回自己的宰相之座。

原来,在中国古代宰相的地位是很高的,可以和皇帝坐着说话。人们常说宰相是一人之下,万民之上的官儿,就是皇帝对宰相也是很尊重的,也得礼让三分。因此在上朝君臣议事的时候,宰相可以坐着跟皇帝说话,而其他官员只能够站着。

范质坐下来以后,宋太祖递给他一份大臣汇报的奏折,范爱卿,你看这事如何解决才好?范质接过奏折仔细看了起来。这时宋太祖从龙椅上站了起来,向后宫走去。宰相范质看完奏折后,心里已经想好解决的方法,可是,左等不见皇帝出来,右等也不见皇帝出来,范质实在等不住了,就起身去找皇帝。这时,宋太祖走了出来,范质连忙坐下,可是回头一看,椅子没有了。原来,趁范质起身不注意时,身边的侍卫悄悄把椅子拿走了。

范质不知道如何是好,只得站着和宋太祖说话。以后上朝时,宰相也和其他大臣一样只能站着和皇帝说话,这一制度后来为各朝所沿用。

3.加强中央集权

宋太祖在赵普等大臣的协助下,制定了一系列重文轻武的政策和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宋太祖把改革军事机构的原则与经验,也应用到改革政治经济制度上来。总的说就是内外相制,上下相维,最终集权于中央,集权于君主一人。

在中央,宋太祖实行政务、财务、军务分立的制度。以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同时设参知政事为宰相之副,既协助宰相处理政务,又可以防止宰相专权。设三司使主持财务,号称计相。沿五代制,由枢密使负责军政。在地方实行州县二级制,州长官称知州,以朝官充任,并规定不得兼任一州以上职务,还经常调整。以文臣知州事,是为了防止武将掌握政权的局面出现,把政权从武人手里收归中央,并在知州之外又设通判,互相牵制。在州县之上,又将全国分为十五路,相当于监察区。每路设官也分权,设有帅司(安抚使)、漕司(转运使)、宪司(提点刑狱),仓司(提举常平)。

宋太祖以和平方式禅代后周,后周的官员基本上全部留任了。这在一定时期内有助于稳定政局,但这并非是长久之计,宋太祖在保留原有官名的基础上,“别为差遣。以治内外之事”。这实际上就逐渐剥夺了原来留任官员的实际权力。把原来的官名作为官员品位禄秩的标志,差遣才是实职。如中书令,侍中等是官名,而只有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知政事等差遣,才是实际上的宰相、副宰相。用差遣任官,给人以一种临时性质的感觉,也同样有防止官员专权的意义。

在财政上,宋太祖削夺了地方的财政权。五代以来,地方财权都掌握在节度使手中。宋太祖在乾德三年开始设置转运使来管理地方财政,要求诸州度支经费外,财政收入一律运送京师,不得擅留。这样,既保证了中央财政收入,又断绝了地方上藩镇兴起的经济基础。

为了保证新建立的各项制度的实行,赵匡胤建立了一套强有力的监察制度。御史谏官必须由皇帝亲自选拔,宰相大臣不得干预。台谏的职责,本来包括向皇帝进谏。但从宋代开始,却成了天子的法官,督察各级官员的工具。

为了扩大统治基础,宋太祖不但恢复了科举制度,还把殿试制度固定化。他亲自招试士子,禁止及第人对知举官称“恩门”,自己称为“门生”,而使他们都成为“天子门生”。除了以科举选拔人才外,宋太祖平时也留意人才,司马光曾说,宋太祖“知人善任,择用英俊,不问紫级,察内外官有一材一行可取者。密记籍记之。每一官缺,则披籍选用焉”。

宋太祖赵匡胤从个人品质上看,基本上是一个气度豁达的忠厚长者。他当了皇帝之后,赵普多次劝他报复那些过去对他不好的人。宋太祖说:“不能那样做,那时候人们哪知道谁是天子宰相!”赵匡胤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宋太祖早年浪迹天涯的时候,在董宗本那里曾受过其子董遵诲的欺辱。宋太祖即位后,董遵诲十分惶恐,董遵诲的部下也乘机上诉其不法之事。宋太祖召见他,他以为必死无疑,这时宋太祖却说:“不要害怕,我怎么能念旧恶呢?”于是对他委以重任,并且还把他陷于辽朝幽州的母亲用重金赎了回来。

4.发展生产

曾经流浪的痛苦经历,使赵匡胤对老百姓的苦难有切身的体会,因此对民生问题十分关注。当天下初定的时候,他马上就实行了宽减徭役的政策,以便农民休养生息,发展生产。961年,他明令免除各道州府征用平民充当劳役,改用军卒担任。第二年,又免除征民搬运戍军衣物的劳役。若州县不遵令行,百姓可以检举。在五代之乱后,连年的战乱使田地荒芜严重,土地是立国之本,因此赵匡胤下令,凡是新垦土地一律不征税,凡是垦荒成绩突出的州县官吏给予奖励,管辖区内田畴荒芜面积超过一定亩数的,要给予处罚。赵匡胤刚当皇帝仅仅两年,就下令在黄河沿岸修堤筑坝,并大量种树,以做防洪时用。其后多次就黄河的治理下达最高指示,例如在建隆三年(962年),赵匡胤下诏说:“沿黄、汴河州县长吏,每岁首令地分兵种榆柳,以壮堤防。”每年的正月、二月、三月,是黄河堤坝的例修期,年年都会加固维修,加固了堤坝还绿化了环境,两全其美。

(五)简朴生活

史载,宋太祖的日常生活很朴素,常常穿着旧衣服,乘坐的车子及穿的衣服多是素色,宫中也没有华丽的装饰。有一次,他发现他的三个女儿穿着用翠鸟羽毛装饰的衣服,就说:“今后你们不要再穿这种衣服了。”公主们不以为然地说:“这一件衣服才用多少翠羽。”宋太祖说:“不是因为这一件衣服,因为你穿一件,宫内宫外就会争相效仿,翠羽的价格昂贵,有的人就会乘机倒卖害民。你生活于富贵之中,要知道惜福。”公主们看到宋太祖的车子很普通,就问:“你做了天子,难道还不能用黄金装饰车子吗?”宋太祖严肃地说:“我以四海之富,就是把宫殿全用金银装饰起来也办得到。但我是为天下守财,哪能妄用!古语说:以一人治天下,不是以天下侍奉一个人。”宋太祖对自己的地位有着较为清醒的认识,也是颇为难能可贵的。

除此之外,宋太祖的饮食也都很简单,虽然对自己的家人较约束,但绝非吝啬之人,他曾在一些工程上花下大笔费用,对于投降的各国国君也给予优厚的待遇。自己的私生活严谨简朴,对于该花费的地方,却是十分慷慨,这是历代皇帝中较少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