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体结构的七大系统
(一)运动系统
运动系统由骨、韧带、骨骼肌三部分组成。骨在人体起支撑和保护作用;韧带连接骨骼而形成关节;骨骼肌附着在骨骼上,在神经的支配下起运动作用。
人体骨骼共209块。其中颅骨29块(包括脑骨8块,面骨14块,舌骨1块,听骨6块),躯干骨54块(包括椎骨29块,胸骨1块,肋骨24块),手部骨64块,足部骨62块。
骨的构造有骨膜、骨质、骨髓三部分。红骨髓具有制造红血球的作用,输脑转心使血变红。
脊柱上接颅骨,下连左右髋骨。其中有颈椎7块,胸椎12块,腰脊5块,骶骨4块,尾骨1块。在两椎体间有软骨垫,叫椎间盘。
肋骨呈弓形,第十一、十二对肋骨不与胸骨连接,叫浮肋。由胸骨、肋骨和胸椎三者组成胸廓,以保护胸膛脏器。
手部骨由锁骨、肩胛骨、肱骨、尺骨、桡骨、腕骨、掌骨、指骨组成。肩胛骨的关节适与肱骨头形成肩关节,肱骨的下端与尺骨、桡骨的上端形成肘关节,尺骨、桡骨的下端与腕骨形成腕关节,掌骨远端与指骨近端形成掌指关节。
足部骨由髋骨、股骨、胫骨、腓骨、跗骨、跖骨和趾骨组成。由两块髋骨与骶骨紧密结合形成骨盆。髋骨外侧有一凹叫髋臼,与股骨头形成髋关节。股骨颈的外上方突出部,叫大粗隆。股骨下端与胫骨上端组成膝关节,两骨之间有半月形的软骨垫,叫半月板。在膝关节前有一游离的髌骨附着,腓骨紧靠在胫骨外侧,胫骨与腓骨的下端和跗骨中较大的距骨形成踝关节。
络筋、膂筋、宗筋:络筋是联结百骸、维系周身的,起于四肢末梢,散于躯干,终于头面,沿体表而不入内脏;膂筋起于颈大椎两侧,上下左右总管诸络筋;宗筋在小腹两侧,总管气血循环,阴阳调和,与心脑相联。
头部肌肉:主要是咀嚼肌,其中最大的是咬肌和颞肌。当咬牙时,在颊部和颞部可摸到该肌肉的活动,其功能是牵引下颌形成咀嚼动作。
颈肌:主要是胸锁乳突肌,在颈两侧,收缩时可使头部旋转和左右倾斜。
胸大肌在胸和腋前,收缩时使上臂内收。
肋间肌充填于肋骨之间,使肋骨活动产生呼吸。
膈肌把胸腹腔分开,收缩时协助吸入氧气,舒张时协助呼出浊气。
腹部肌肉:在腹前壁正中线两侧有腹直肌,侧面有三层肌肉,由外向内是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两侧下部叫腹股沟管,有时小肠或大网膜由该管处突出来,叫疝。
背肌是脊两侧的棘突肌,收缩时可将脊柱伸直,使头向后仰。肩胛骨旁是斜方肌,胁下是背阔机。
臂肌有三角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三角肌收缩时可使上肢水平外展,常在此处作肌肉注射。肱二头肌在肱骨前面,可使前臂屈曲,肱三头肌在肱骨后面,可使前臂伸直。臂肌的作用分为前后两群:前群共9块肌肉,能屈肘、屈腕、屈指及使前臂旋转;后群共10块肌肉,能伸指、伸腕及使前臂旋后。
下肢肌肉有臀大肌、股四头肌、腓肠肌。
臀大肌:位于两侧臀部,它对维持身体直立起着主要作用。该肌很厚,常在此处作肌肉注射。也包括中间的臀中肌。
股四头肌:位于股骨前面,主要作用是屈大腿,伸直小腿。
腓肠肌:位于胫骨后方,称为腘部、腿肚子,是膀胱经络穴承山穴所在处,也是大脑十二对神经的反射区,是身躯运动的中枢。其下端形成跟肌,止于跟骨结节上,形成后踵,支撑全身重量。此肌可使踝关节屈伸,在走路、跑步、跳跃时起主要作用。
可压迫止血点:胸锁乳突肌的前缘中点处,可摸到颈总动脉跳动;肱二头肌内侧,可摸到肱动脉跳动。
(二)循环系统
循环系统是由心脏、血管、淋巴及造血器官组成。人体的血管是血液运输的通道,心脏就如枢纽。通过静脉集合全身血液回流心脏,再送到肺部进行气体交换,排出废料,吸进新鲜氧气,把富有营养的血液再经心脏通过动脉送到全身,这是人体新陈代谢过程的一部分。新陈代谢是宇宙间普遍的、永远不可抵抗的规律。人体的生命活动过程中,不仅循环系统,各个系统都得遵循这个永恒不变的规律。
心脏,位于胸腔内正中线稍左方。心尖相当位于左乳头的右下方,心脏形似一个桃,大约等于自己的拳头。其构造是心肌,外有一层膜叫心包膜;内有房中膈及室中膈,将心脏分为左右两腔。心脏左腔周边有活动的二尖瓣,又分为上下两腔,上腔叫左心房,下腔叫左心室;右腔周边有活动的三尖瓣,亦分为上下两腔,上腔叫右心房,下腔叫右心室。
右心房与上下腔静脉相连接,右心室与右心房相通,连接肺动脉。
右心房与肺静脉相连接,左心室与左心房相通,连接主动脉。
心脏的功能:心脏有节律地舒张与收缩,不断地吸入和压出血液,以保证血液按着一定的方向不停地流动,这舒缩活动叫心跳。正常人在安静情况下,每分钟心跳频率约70次。
血管分动脉、静脉、毛细血管三种,分布全身。掌握好血管分布情况,对出血急救有用。
动脉血管:凡输送血液离开心脏的都叫动脉血管。其脉管壁厚实,富有弹性。有颈动脉左右各一,左起主动脉,右起头臂动脉。在胸锁乳突肌前缘中点,可摸到跳动的脉搏。向上分成两支,叫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颈外动脉又分为两支,叫颞浅动脉,在耳前可摸到跳动的脉搏,此处可压迫止血或数脉搏动次,叫面动脉。在下颔角前可摸到跳动的脉搏,也可压迫止血。
上肢动脉:有锁骨下动脉,左起主动脉弓,左起头臂动脉。在锁骨上窝处可摸到跳动的脉搏,行至腋窝,叫腋动脉;行至肱骨内侧,叫肱动脉;行至前臂,分为尺动脉和跷动脉。
躯干动脉:由左心室向上发出的主动脉,经过弯曲的主动脉弓,向下延续叫胸主动脉;向胁间发出九对肋间动脉,穿过膈肌到腹腔叫腹主动脉;又分数支到内脏,又下行分出左右骼总动脉,又分骼内动脉到小骨盆腔内和骼外动脉向下行至大腿部。
下肢动脉:有股动脉和胫后动脉。股动脉是髂外动脉连续在腹股沟、韧带下方,卵圆窝处可摸到跳动的脉搏。下肢出血可在此处压迫止血。下行至腘窝时叫腘动脉,到小腿又分为胫前动脉,行至足背时叫足背动脉。在足背可摸到跳动的脉搏,此处可压迫止血。
静脉:凡将全身末梢血液送回心脏的血管都叫静脉。静脉壁薄而腔大,弹性较差。其中伴行静脉是伴行动脉行走的,名称与动脉相同,但血流与动脉相反。头部、上肢与胸部的静脉血,最后汇入上腔静脉。下肢、腹部和骨盆部的静脉血,最后汇入下腔静脉。上下腔静脉血,最后流入右心房。皮下静脉,上肢主要有头静脉(在外侧)、腰静脉(在内侧)及肘窝的正中静脉(多在此处作静脉注射)。下肢主要有大隐静脉与小隐静脉,这两条易发生静脉曲张。
毛细血管是介于动脉、静脉之间的极细的血管,呈网状,数量多,管腔小,管壁薄。血液在毛细血管中流动很慢,以保证血液在组织内进行充分的物质交换。
血管与心脏结合起来,构成一个密闭完整的系统,血液在其中流动着,根据循环的途径可分为动脉大循环和肺脉小循环。
动脉血是全身进行物质与气体交换的载体,每30分钟周流全身一次多,从全身毛细血管开始。
静脉血是全身进行气体交换的载体,由肺毛细血管到小静脉、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
血液由血浆、血球两部分组成。
血浆约占全血50%~60%,内含营养素和抗体。红血球能与氧结合,运送到全身各组织中,同时把二氧化碳及废物从组织中带到排泄器官。正常人每立方毫米血液中有400~500万个红血球。白血球能吞噬细菌,故有防御功能。正常人每立方毫米血液中有400~9000个白血球,血小板为不规则小体,能促进血液凝固,正常人每立方毫米有20~40万个血小板。
血液性状:动脉血因含有较多的氧化营养素,呈鲜红色。
静脉血因含二氧化碳和废物,呈暗红色。正常人全身血量约占体重的8%。
血型:根据血球和血浆中含的物质不同,人的血型可分A、B、O、AB型四类,血型不适宜的不能作为供血者。O型与O型不凝集,与别的型都凝集;A型与O型、A型不凝集;B型与O型、B型不凝集;AB型与所有血型都不凝集。
淋巴管是同血管相似的管道,内有淋巴液通过管道汇入腔静脉。淋巴结是淋巴组织形成的结节,它可以制造淋巴球,并可阻止细菌通过,有防御和保护的作用。
脾脏位于腹腔内左季肋部,胃的后外下方,可储存血液,造淋巴细胞及破坏衰老的红血球。主要功能是运化水谷。
(三)消化系统每天三餐,吃进去的食物必须经过口的咀嚼和胃肠运动,由消化液分解为精华和糟粕两部分,然后吸收其精华,排泄其糟粕。这就构成了消化系统。消化系统包括口腔、胃肠、肝及胰腺等。
口腔位于上下颌之间,前有唇,后有咽腔,两侧为颊,上壁为腭。在腭后端的中央有一突起叫悬雍垂,口底是舌。牙齿在上、下颌上各有16颗牙,嵌在齿槽上,其功能是把食物嚼碎来帮助消化,所以大人教育孩子要细嚼慢咽,不要急于下咽。
如囫囵吞枣,会造成积食不化。
舌由横纹肌构成,表面有许多味蕾。其功能是辨别滋味,推送食物,便于咀嚼和咽下,并帮助发出声音和歌唱。
唾液腺有腮腺(在耳的前下方)、颌下腺及舌下腺三对。
各腺体不断分泌唾液,经导管流入口腔。其功能是湿润食物,使食物易于咀嚼和吞咽。唾液可消化淀粉。
扁桃腺位于前后腭弓之间,左右各一,呈卵圆形,有阻止细菌侵入机体的功能。如食物热性过大,也可引起扁桃腺炎症,使颈部不适。
食管上接咽腔,穿过膈肌进入腹腔,与胃相连。可产生蠕动,将食物推送入胃。
胃位于膈肌的左下方,外形似囊状,上接食管,下连十二指肠。可分泌胃液,磨碎食物。食物在胃内停留3~6小时,由胃的蠕动,将食物送入十二指肠。
小肠,依次可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三段。十二指肠上与胃相连,该肠内有胆总管和胰腺导管的共同开口以消化脂肪和糖。小肠具有消化食物、吸收营养的功能,并将食物残渣,推送入大肠。
大肠,可分盲肠、结肠及直肠。盲肠上接回肠,在盲肠的后下部附有一蚯蚓状细肠管,叫阑尾。直肠纵行于小骨盆内,其末端为肛门。
腹腔的里面和脏器表面覆盖着一层薄而光滑的膜,叫腹膜。包住肠管的腹膜褶皱叫肠系膜;自胃垂下,盖在内脏上面的腹膜褶皱叫大网膜。腹膜可保护腹腔,防止细菌侵入。
肝脏,在膈肌的右下方,正常人不易摸到。肝由肝细胞组成,能分泌胆汁,经过肝管储存于胆囊,再由胆总管输入十二指肠。肝脏有解毒、储糖、帮助消化、吞噬细菌、储运血液的功能。
胰腺,位于胃的后方,分泌胰液,通过胰管与胆总管共同开口进入十二指肠。胰液可消化淀粉、蛋白质和脂肪。
(四)呼吸系统
呼吸系统是机体吸进新鲜氧气、呼出二氧化碳、维持新陈代谢的系统,也是致病微生物侵入机体的门户。因此,要认真掌握其构造与功能,为做好呼吸道传染病菌的防治工作打下基础。
呼吸系统包括鼻、喉、气管、支气管、肺。
鼻腔内有鼻中膈,其黏膜菲薄,血管表浅,容易出血,将鼻腔分为左右两部。鼻腔后部与咽腔相通。鼻腔上部黏膜有嗅觉感受器,可闻嗅各种气味。鼻腔还有调节进入肺内空气的温度和湿度的作用,可屏气发力及深长呼吸。
喉在颈中央,食管之前,上连咽腔,下通气管,内有声带可以发音,气体也由此经过。
气管在食管的前面,上接喉,到第四胸椎处,分为左右支气管,入肺后再经多次分支,最后进入肺泡。气管是由半环状软管构成的,内层是黏膜,可分泌黏液,黏膜上有纤毛,向一定方向颤动,可将痰液排到体外。
肺位于纵膈两侧,充满于胸腔中,肺尖突出到锁骨以上,肺底与膈上部相接。右肺三叶、左肺两叶,肺叶由许多肺泡组成,其表面有很多毛细血管缠绕着,以便于肺泡中的气体交换。
胸腔里面有一层薄而光滑的膜,叫胸膜。胸膜有两层,紧贴胸廓内面的叫胸壁层,覆盖在肺表面的叫胸膜脏层。两层中间叫胸膜腔,内是密闭的,其压力低于大气压(负压),所以肺可自由舒缩。一旦胸膜破损,使胸膜腔与外面相通,胸膜腔内的压力与肺内的压力相等,肺就不能扩张了,此为气胸。
(五)泌尿生殖系统
泌尿系统具有对废物的排泄,对水和其他营养物质的重吸收、再利用的功能。它由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所组成。
肾脏,俗称腰子,左右各一,紧贴于腹后壁脊柱两旁。上端平十二胸脊,下端平三腰椎,左肾比右肾稍高,外形似蚕豆,内缘中央有一凹陷叫肾门,为输尿管、肾动脉、肾静脉出入的地方。肾门部分有肾盂,与输尿管相接。其功能如下:体内经过代谢后,需排出的废物,由血液运至肾脏,通过肾小球的滤出至肾小管重吸收,而后由各集合管汇集于肾盂则成尿,经输尿管到达膀胱。当尿液在膀胱内储存到一定量时,膀胱壁收缩由尿道排出。正常人的尿是透明的,呈淡黄色,每昼夜尿量约1500毫升。
输尿管,长约50厘米,左右各一条,上接肾盂,下面开口在膀胱里,可将尿由肾送到膀胱。
膀胱,似皮囊,位于小骨盆内,出口与尿道相连,其机能是暂时储存尿。
尿道,是膀胱排尿到体外的管道,男性尿道长,女性尿道短。
男性生殖器,主要有睾丸,左右各一,能产生精子,分泌男性激素。此外还有付睾丸(附于睾丸后外方)、前列腺、输精管、精囊。
(六)神经系统
客观外界的现象,通过眼、耳、鼻、舌、身五个官能,反映到大脑中来,经过大脑分析之后,机体会产生反映活动。
这种反映是通过神经系统来完成的。神经系统可分为:中枢神经、周围神经和植物神经三部分。
脑和脊髓合称为中枢神经。脑是中枢神经的主要组成部分。大脑分左右两半球,外层叫大脑皮质,思考问题,组织机体的生理活动,都由它统一管理和指挥。小脑在大脑下面,延脑的后面,有维持身体平衡和动作协调的功能。延脑在大脑两半球的下面,下部与脊髓相通,其功能是:呼吸、心跳、血管舒缩、唾液分泌、吞咽。延脑受损可使心跳和呼吸停止,所以常把它叫做生命中枢。脑表面有膜叫脑膜,此膜发炎叫脑膜炎。
脊髓,在脊管内,前后两侧有向外发出的神经根,前根管运动,后根管感觉,合在一起为脊神经,是神经传导的通路。
排便、排尿的反射中枢都在脊髓。
周围神经,包括脑神经和脊神经,它起上通下达的作用。
从脑发出十二对脑神经,即嗅、视、动眼、滑车、三叉、外展、面、听、舌咽、迷走、副、舌下。分布于头部的肌肉、皮肤、感觉器官和部分内脏器官,主管感觉和运动。脊神经是指由脊髓发出三十一对神经。由一到四颈神经组成的颈神经丛,分布在颈部的肌肤。由五到八颈神经和第一胸神经组成的臂神经丛,分布在上肢肌肤里,其中最大的有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和肌皮神经。胸神经共十二对,分布在肋间的叫肋间神经。由一到四腰神经组成腰神经丛,其中最大的是股神经,分布于股四头肌及大腿皮肤。第五腰神经和一到五骶神经、尾神经组成骶尾神经丛,其中以坐骨神经最大,分布于大腿后侧、小腿及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