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杨力谈老年养生
23884700000015

第15章 心理调节篇--平衡心态,最美不过夕阳红(3)

此外,要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产生“回归”心理的老人回归心理中的消极悲观成分就较多,大多有来日不多的悲观思想。预防和消除回归心理带来的不良影响,就该正确对待生老病死,应该用一分为二的正确态度来对待和评价自己所走过的人生道路,要培养正确的人生观,要学会自找乐趣,使自己忙起来,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杨力谈养生:

自信换得体康健

提到自信,可能有人认为这不是老年人所关心的事。实际上老年人的自信也是一种积极的精神状态,这种精神状态是老年人战胜疾病,健康长寿的无形的力量。平时我们经常看到有的老年人,步履矫健,心态平和,精力充沛,与人相处也显得非常大气、老练。其实,这就是老年人具有自信的外在表现。

老年人的自信与否,直接影响着老人的身体健康。这主要是因为人有自信,就相信自己的实力,无论是对事业,还是对身体健康,都能乐观以待,相信自己能够战胜坎坷与疾病,从而使自己始终保持着乐观、愉快的情绪,即良好的精神状态。而这种良性的精神状态能够促进人体各种激素的分泌,有助于调节大脑细胞的兴奋和血液的循环,增强人体的免疫力。这种来自人体自身的免疫力是任何保健食品和药物都无法替代的。一个人日常总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当有疾病时能够正确地对待自己的疾病。面对疾病不是整天忧心忡忡,闷闷不乐,而是相信自己能够战胜任何疾病,起码能够减少疾病的发病次数,缓解压力。具有了这种自信的心态,才能够在注意保养、精心治疗的同时,积极地进行力所能及的健身活动,增强身心健康。

对于老年人来说,培养和树立自信并非是不可企及的事。人届老年,虽说身体的生理机能处于逐渐衰弱的阶段,可是由于老年人的阅历丰富,饱经风霜,经得多,见得广,心理上往往有着中青年不可替代的优点和长处。这种优点和长处便于协调各种不良的情绪,使自己用理智战胜感情,增强自信的心理力量,想方设法地强身祛病,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要培养和树立自信,应该具有自我的价值观。所谓的价值观,就是确认自己的存在价值,自己的实力,相信自己能够处理好一些棘手的问题。具备了这种心态,实际上就是具有了自信。自信不是显示自己的优越的生活状况,而是证明自己的应变的能力。

要培养和树立自信,应该摒弃“只是近黄昏”的思想。如今人的寿命普遍延长,六七十岁只是刚刚进入老年的行列,未来的生命历程还很长,尤其是以享受生活为主打歌的夕阳红的日子更是灿烂辉煌的。因此,只要树立起“壮心未与年俱老”(陆游)的思想,有着“白首壮心驯大海,青春浩气走千山”(林伯渠)的气魄,就会感到生活有奔头,活着真好,不会被日暮途穷的没落情绪所干扰,自然就精神振奋,从而又使得自信进一步强化,反转来又使人产生愉悦的情绪,增强了健康的活力。

教你做到巢空心不空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居民生活条件的改善,空巢家庭已经成为一种社会性的问题。据统计,我国目前的空巢家庭已经接近33%,“出门一把锁,进家一盏灯”,成为这种家庭的生动写照。

有鉴于此,老年人不能坐以待毙,应该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避免自寻绝路。其实,最好的良医还是自己。空巢老人要走出空巢,极为重要的一点是做到“心病还得心来医”,老人巢空心不空。为此,需要从以下几点人手:

老人要学会关爱自己。解决“空巢心理”最重要的还是老人自己得自寻快乐、自得其乐和知足常乐。空巢的问题,除了极少部分属于物质需求外,更多的是心理问题、精神问题。从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来看,由于自己的年迈体弱,对他人更多了一些依赖性;由于退休后无事可做,备感冷落和清闲,则需要亲情来填补这份空白;更由于我国传统的养儿防老观念的潜在影响,则容易把自己子女作为惟一的精神和物质的寄托。然而,空巢的现实,又使得这种“寄托”无法如愿,最佳的选择就是自己关爱自己了。就是说要随遇而安,自得其乐。对于生活中遇到的困顿不要过分忧伤,做到无论在怎样的环境里都能保持心态的平和,保持生活的乐趣,积极乐观地面对余生。

子女在家时,老人往往把孩子作为“爱”的重点,其实,夫妻双方才应是爱的重点,对老年人来说尤其如此。因此,在“空巢”以后,老年人应积极进行心理调节,构筑充实的两人世界。要有意识地将家庭关系的重点由亲子关系向夫妻关系转移,寻找子女“离巢”后的替代角色,建立起新的生活支撑点。

老人可以将生活的重心转到邻里、社区、老年朋友上,培养良好兴趣和爱好,重新进入社会生活。空巢老人如果整天是老夫妻面面相觑,自然会感到寂寞和孤独。这就需要从家里走出来,参与一些社区的活动。或者到健身场地锻炼身体,或者参加秧歌队、腰鼓队,娱乐又健身,或者上老年大学,提升自身的修养,或者参加一些义务的活动,如修理、理发、裁剪、维持治安等,或者到老人之家下棋、打扑克、打麻将,等等。在这些有兴趣的工作或消遣、娱乐之余,大家聊聊天,说说心事,互相交流,彼此安慰,就会觉得精神愉悦,心里充实,精神有所寄托。这种良好的生活习惯不仅使自己保持了健康的身体和愉悦的情绪,还减少了儿女的负担,给儿女的事业以极大的支持,看成是最成功的父母之爱。

老人的期望值不要太高。年轻一代永远不可能完全按照父母的意愿生活。父母如果把所有的生活希望都寄托在子女身上,就极易感到不如意,感到空虚和失落,找不到自己的生活了。过分依恋子女是缺乏生活自信和精神衰老的表现。老年人应多依靠自已的能力把生活安排得丰富些,遇到难以克服的困难时,再取得子女的支持,这会使家庭变得更融洽。

父母对子女的爱与子女对父母的爱是有区别的。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无私奉献,倾注了自己全部的情感和心血。子女对父母的爱同样出于亲情,但却有着更多的责任和义务的成分。儿女永远不可能报答尽父母的养育之恩,但会在自己的下一代身上即父母的孙辈那里,去弥补乃至超越父母的养育之恩。这是带有普遍性的规律,一代一代人都是这么过来的。老年人若是理解了这一点,心理就会平衡得多。

老年人的“空巢”虽然是一种无奈,但变换一种思路和看问题的角度,却可以产生完全不同的积极感受。精神的乐观,会带给空巢老人人生的快乐。

杨力谈养生:

多理解一些自己的晚辈

生活中,老年人和自己的完备要讲民主,有事要与晚辈多商量。要尊重晚辈的正确意见,切不可一个人说了算,或居高临下,动辄训人。

老人与晚辈不和,有些是因为相互间缺乏理解。晚辈应理解老人、体贴老人,但老人理解晚辈也很重要。须知晚辈有晚辈的难处,他们也面临家庭、夫妻、收入、孩子、工作、下岗等等问题,晚辈也有自己的心理情绪,难免有时会言行粗鲁……遇到这种情况,老人应当设身处地多些理解帮助,少些指责;多些宽容,少点埋怨。理解晚辈,才能够一家人其乐融融。

养心妙法认真学

学会自我解脱。对生活中的烦恼事或一时困难,不要长期心绪不安,处于沉默、郁闷状态,要通过各种途径及时释放出来。对于外界名利之事要善于超脱,对家庭子女之事不可操劳过度,使自己拥有一份好心情。

懂得转移情绪。当你心里存在着一种消极的、有害的情绪时,就应借助于情绪转移的方法来帮助自己。比如,看书时觉得心慌意乱,安定不下来,就可以去打球、散步等。

坚持老有所为。合理用脑,勤于学习,能有效地延缓智力衰退。可从事自己爱好的写作,或看书学习,参观访问。调整或纠正较固定的观念和思维方法,培养创造性思维。适当参加社会活动和家务劳动,这样既能扩大社会交往,亦可融洽家庭关系;既能愉悦心境,寄托希望,又发挥了自己的作用,取得社会的敬重和家庭成员的爱戴。

不要苛求自己。凡事量力而行,不要追求十全十美,如果把自己的目标和要求定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自然就会心情舒畅了。

对疾病有正确认识。老年人患病在所难免,不应固执己见、自以为是,亦不可讳疾忌医,更不要无端怀疑而辗转求医,要相信科学,积极治疗,坦然面对疾病。

对他人期望不要过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和优点,在工作和生活中不要强求别人迎合自己的需求。

杨力谈养生:

夫妻恩爱有利于老年人心身健康

大量有关健康长寿的研究结果表明,夫妻恩爱是促成长寿的一个重要因素。老年人在离退休后,家庭成为主要的生活场所,家庭成员之间感情是否融洽、价值观是否一致,可影响着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心身健康。尤其是在当今社会,三代家庭明显减少而家庭模式逐渐向核心家庭转换,这样就导致了父母与子女的接触时间日益减少,许多家庭中几乎都是老夫老妻的关系了,因此老年夫妻是否恩爱、是否感情融洽成为影响老年人心身健康的主要因素了。如果夫妻恩爱,长期和睦相处,可以使老年人不生闷气,精神愉快。反之,如果夫妻相处不和睦,经常吵闹,整日郁闷忧伤,或者孤独生活,就会影响老年人精神状态,削弱机体抵抗力,引起疾病,妨碍健康,导致早衰。英国有相关机构曾经对离婚者进行的研究显示,这些人比有美满夫妻生活者的平均寿命要短。一般男性可缩短12岁,女性可缩短5岁。有学者发现,夫妻不和经常吵架时,男性易患高血压病、冠心病、溃疡病,女性易患食管或乳腺等疾病。

长寿的根本--乐观豁达

从古至今,“长命百岁”一直是无数人梦寐以求的人生目标,但是真正能活百岁的人却是凤毛麟角,因此,许多人把长命百岁看做难以实现的梦想。但是对高寿老人的调查发现,长寿之道是有章可循的,人生百年,其实是很现实的事情。有关医学专家也认为,人的寿命本来就该在百年以上。

通过对高寿老人的调查,从调查结果分析,追求长寿,既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又不能墨守成规,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异。这其中,不变的是对健康心态的要求,长寿之本是常保心情愉悦、永远乐观豁达。一项社会调查显示,某机构对122名市民进行了问卷调查,请他们从合理饮食、坚持锻炼、预防疾病和豁达心态4项中选择对长寿影响最大的一项。结果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与其他人群相比,老年人更倾向于认为豁达心态是长寿的最重要因素。

真正的豁达是一种开放的心态,尊重事实,不狭隘。豁达者总是用尊重事实的态度看待一切,接受现有结果;而不豁达的人往往否认某些事实,对事物有着不切实际的要求。比如对于死亡的态度,豁达的人往往泰然处之,每活一天都过得轻松快乐,压根儿不担心死亡;不豁达的人则焦虑担心,生怕死神哪一天光顾自己,整天长吁短叹。

对于广大的老年朋友来说,乐观豁达的心态比什么都好。在这里向你们提供了一些保持豁达开朗的诀窍:

受了委屈不要怨天尤人。身处逆境时,多发掘事物积极的一面,否则“一夜白头”也于事无补;

坦然面对问题、坚定立场、学会沉默,不能急于澄清;

冷静出智慧,遇事多想想解决办法;

学会换位思考,包容一切,不能像刺猬一样,谁招惹了你就扎他;

多一点幽默,少一点僵硬,自己给自己吃开心果,快乐的人长寿;

淡泊名利。不要老和别人比得失,多看人家的付出,知足常乐。

杨力谈养生:

豁达对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大家都知道,吃好的,多锻炼,只是物质上的保障,俗话说得好:“高高兴兴每一天,快快乐乐一百岁。”小心眼、爱生气是长寿的一大心理障碍。现在,很多人动不动就爱说“心里郁闷”,其实,他们遇到的大多不是大问题:有的人不想让他人知道自己的事,把别人的正常关心当成讥讽;有些人工作中出现调整,多了一个人分担任务,他就觉得自己的权力缩小了,不帮忙还不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