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杨力谈老年养生
23884700000018

第18章 疾病防治篇--防治结合,为生命保驾护航(2)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你曾经出现过以下症状,应该警惕是否是冠心病的征兆。

劳累或精神紧张时出现胸骨后或心前区闷痛,或紧缩样疼痛,并向左肩、左颈、左上臂放射,持续3~5分钟,休息后可自行缓解。还有一部分人经常左肩疼痛,经过治疗,疗效不明显。这些人应当进一步做心电图检查。对于老年人应尤为注意,往往容易被误诊为肩周炎。

用手扪自己脉搏,若发现脉跳动时快时慢,或有间歇不规律,或出现不明原因的心跳过速或过缓者都要引起注意,这些往往都是冠心病的早期症状。

体力活动时出现胸闷、心悸、气短、疲劳,休息后自行缓解。出现与运动有关的头痛、牙痛、腿痛等。

有一部分人在性生活时感到气急、胸闷、心悸,甚至胸痛;亦有些人入睡时,因枕头低而感到胸闷憋气,要抬高枕头方感舒适;还有些人睡眠中因噩梦突然惊醒,感到心悸、胸闷、呼吸困难,坐起后才慢慢恢复过来。

用力排便时出现心慌、胸闷、气急或胸痛不适。听到周围的锣鼓声或其他噪声亦引起心慌、胸闷者。

平时看似身体健康,但在体力劳动时出现胸骨后剧烈疼痛,持续半小时不能缓解者,应速去医院急诊。

杨力谈养生:

怎样预防冠心病

对于冠心病的预防,以下几点老年人应特别加以注意:

积极预防高血压。心绞痛和心肌梗死多由于血压突然升高,心肌负荷增加,相对出现心肌供血、供氧不足而发生,所以应积极防治高血压。平时要控制食盐摄入量,最好每天5克以下。糖尿病病人应控制血糖,有助于防止动脉粥样硬化。

饮食合理。不偏食,荤素搭配合理,总热量不过高,以不增加体重为原则。多吃含有大量维生素C、植物纤维、镁盐、钾盐的蔬菜和水果,这些对防止动脉粥样硬化有重要作用。动物蛋白质如鱼、虾、禽、瘦肉等的氨基酸有驱除血中脂质的作用,并能阻止脂质在组织中沉积。植物油如玉米油、花生油等含适量的亚油酸和较多的油酸,这些物质都可降低血中脂质的含量。不要酗酒或长期饮烈性酒,因其可使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增高,容易引起高脂血症。

不吸烟,有吸烟史者应戒烟。据相关调查显示,在35~44岁吸烟人群中,死于冠心病的人比不吸烟者高5倍。因吸烟可使血中一氧化碳浓度升高,造成血中氧的供应不足,使心跳加快,心肌负担增大,另外,烟草中含尼古丁,促使血压升高,这些因素同时作用于冠状动脉,可使冠心病加重,或出现严重并发症。

坚持适当的体育运动。医疗体育是防治冠心病的有效措施之一。通过运动可改善心肌营养,增加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减少心肌耗氧量,促进脂质代谢,增加血中纤维蛋白的溶解性,改善血液的高凝状态,对防治冠心病和动脉硬化有积极意义。进行运动时要以安全有效为原则,如散步、慢跑、太极拳、健身操等。

老年人可要盯紧自己的血压

高血压是影响老年人身体健康的“元凶”之一。随着年龄增加,人的血压逐渐升高,40岁以后发病率明显增高,是老年人最常见的疾病。什么叫高血压及高血压病?高血压指体循环动脉血压增高的临床综合征。按1999年我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标准,正常成年人血压18.7/12.0帕(140/90毫米汞柱),高血压诊断标准为18.7/12.0千帕(140/90毫米汞柱),值得注意的是,在测量血压前应休息10~15分钟,需有3次非同日的血压数值中2次超标准(每次测3遍),才能确诊,同时如排除继发性高血压,则为高血压病。

那么,高血压有什么危害性?高血压的危害主要是造成脑、心、肾等重要器官的损害。

左心室肥厚。由于血压长期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上,加重心脏负荷及与其他的体液因素共同作用所致早期发生代偿性左心室肥厚,随着病情发展,心脏继续扩张,最后可能发生心力衰喝及严重心律失常。

动脉粥样硬化。长期血压升高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尤其是冠状动脉硬化的发展。据统计,高血压患者冠心病患病率比血压正常者高5倍。

脑血管意外。长期的血压升高,使小动脉硬化,易于破裂出血或痉挛,导致脑血栓的形成。

肾脏损害。由于肾脏入球和出球小动脉痉挛、硬化、退变导致肾脏缺血、缺氧,肾实质纤维化,高血压晚欺多伴有进行性肾功能减退。

视网膜功能减退。血压长期升高使得视网膜动脉发生玻璃样变所致。

脑卒中和冠心病是高血压最严重的并发症。

明确了高血压病的危害,也要了解老年人高血压的特点,才能更好地盯紧自己的血压。

老年人高血压具有以下特点:

老年人高血压波动比较大,特别是收缩压。这主要是由于老年患者血管压力感受器敏感性减退所造成的。

老年人高血压易受体位变动的影响,直立性低血压的发生率较高,特别是在抗高血压药物治疗中更易发生。因此,应慎用能引起直立性低血压的药物如胍乙啶、速尿等。

老年人由于动脉硬化容易出现假性高血压,这类高血压患者对高血压药物的耐受性较差,更易导致严重的不良反应和严重的并发症。

老年高血压患者中,一部分是由老年前期的高血压延续而来,但大部分是因大动脉粥样硬化弹性减退,收缩压升高而致。随着年龄的增长,混合型高血压(收缩压与舒张压均升高)的患病率逐渐降低,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患病率逐渐增高。

老年人神经系统功能较低,更易发生药物治疗时的抑郁症,因此应避免选用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抗高血压药物,如可乐定、甲基多巴等。

老年人高血压的药物治疗初始剂量、增加剂量比年轻高血压患者小,间隔时间也应比年轻高血压患者长。

并发症多且严重。老年人高血压中,收缩期高血压多见,易引起左心室肥厚,而高血压有左心室肥厚者,心力衰竭与猝死的危险增高。老年人肾功能本身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退,老年人肾脏功能的这种改变在伴有高血压时会发生得更早、更严重。

高血压患者日常生活中应注意哪些问题?切忌大便干燥,高血压病人用力解大便,容易发生脑出血、心绞痛,可多吃些芹菜、韭菜、白菜、菠菜等纤维素多的蔬菜,以保持大便通畅。

洗澡不要用热水或冷水,以减少血压骤变,以洗温水澡为宜。

性生活适度。高血压患者应尽量控制或减少性生活次数,以防意外发生。

不要过度疲劳。老年高血压病人一般体质较差,抗病能力弱,过度疲劳可使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加重。应科学安排生活,防止因娱乐活动、家务劳动或外出旅游等过度疲劳而加重病情。

防止情绪激动。一切忧虑、悲伤、烦恼、焦急等不良刺激都可使血管收缩,心跳加快,血压升高,甚至可引起脑出血,因此,老年高血压病人应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

避免暴饮暴食。老年人消化功能弱,过饱的饮食可致消化不良,产生急性胰腺炎和胃肠炎等疾病。同时,饮食过饱可使血液集中在消化道以帮助消化食物,使心脑供血相对减少而诱发中风。

忌饮酒过量。饮酒过量或饮烈性酒,会使血压升高,故不可贪杯暴饮。

忌血压骤降。人体的动脉血压是使血液流向各组织器官的动力,若血压突然下降,全身各组织器官所需血量都将不足,特别是脑、心、肝、肾等重要器官,甚至引起昏迷、心肌梗死等病变。

杨力谈养生:

高血压病的预防

生活起居规律。根据人体的生物钟节律,养成按时睡眠、按时起床、按时就餐的良好习惯。生活有规律是稳定血压、恢复健康的保证。老年人睡眠不应低于8小时,睡前1小时要避免过度的思维活动或看电视、喝茶、喝咖啡及吸烟等。睡前不宜吃得过饱,睡姿以右侧卧位姿势为宜,枕头不宜垫得过高。

保持良好、稳定的情绪。良好及稳定的情绪是血压稳定的重要因素。有人在激动或愤怒时,血压可升高4.00千帕(30毫米汞柱)左右,因此对高血压患者,心理上保持宁静,是保证病情稳定的重要因素。

合理调节饮食。少吃高脂、高盐、高糖食物,宜饮奶,饮食尽量清淡,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豆制品、鱼类。

注意减肥。减肥不但可降低血压,而且可有效地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减肥的方法,主要采取适当节食,增加活动量。

避免受寒。受寒能使人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血管收缩、紧张,血压增高。

中风的早期征象

中风也称为脑血管意外。中风发病虽然急骤,但是,大约70%的病人事先都有些前驱症状,也就是中风的先兆,它常在发病前数分钟、数小时或数天出现。人们如果能在事前注意到这些先兆,中风往往可以被制止。

中风的早期征象表现多种多样,如:

远期先兆常见有头痛、眩晕或头昏;记忆力减退、健忘;肢体麻木,特别是手指麻木;头摇、口焦撮动、下眼皮跳、鼻衄等等。

近期先兆常见有以下几种:

突然出现头晕眼花、步态不稳、视物旋转、听力下降,有时伴有恶心、呕吐。

头痛突然加重或由间断性头痛变为持续性剧烈头痛。

短暂出现一侧肢体麻木、面部麻木、舌麻或唇麻等。突然一侧肢体活动不灵或无力,时发时停。

暂时的吐字不清或讲话不灵。

行走或站立时,突然眼前发黑而跌倒在地,但数秒或数分钟后可完全恢复。

出现精神状态改变,如突然变得沉默寡言、表情淡漠或急躁多语、烦躁不安。或出现短暂的判断或智力障碍。

出现嗜睡状态,即患者昏昏沉沉.总想睡觉。

突然出现一时性视物不清或自觉眼前一片黑,甚至一时性突然失明。

恶心呕吐或呃逆,或血压波动并伴有头晕或耳鸣。

鼻出血,特别是频繁性鼻出血则常为高血压脑出血的近期先兆。

值得说明的是,上述这些先兆症并无特异性,即还有很多其他疾病也可出现类似症状。因此出现这些症状时,需要及时去医院请医生给予诊断和治疗,千万不要粗心大意或不在乎,以免耽误治疗。

杨力谈养生:

老年时期如何预防中风

老年时期做好中风预防,非常重要。具体建议可参见下面。

调理情志。中医理论认为脑血管病的发生与情志关系很密切。情志变化、生气发怒,焦虑、忧郁易使血压突然升高,血管紧张性增强,易发生脑血管疾病。所以,老年人患脑动脉硬化或高血压时,要稳定情绪,养成遇怒则不急,使血压稳定,预防脑血管病的发生。应注意不要过劳,不在夜间安排紧张的工作,不要看过于紧张和恐怖的电影、电视。培养各种情趣爱好,怡情养性,有利于血压稳定和心身健康。

饮食有节。坚持“低盐、低脂、低糖”饮食,避免发胖。饮食宜清淡、熟软,不吃脂肪含量高的动物食品,多吃鱼类、豆类、果蔬食物,不要暴饮暴食,还应戒烟禁酒。

适度锻炼。老年人大多已退休,应坚持体育活动,增强体质,改善和调整自主神经的功能,对改善血液循环、稳定情绪都有一定的作用。据报道,每周进行3~4次,每次2小时的运动,可使中风发生的危险降低70%。

药物预防。预防脑血管疾病,除有效地治疗高血压、动脉硬化、糖尿病等,还要预防脑血栓的发生。在医生指导下,适当地选用血管扩张剂以及减低血黏稠度、降血脂或软化血管的药物。西药有烟酸、安妥明、康得灵、潘生丁、芦丁、阿司匹林、维生素C等。中药有夏枯草、决明子、何首乌、天麻、钩藤、刺蒺藜等。

老年糖尿病的预防

糖尿病是一组以长期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内分泌疾病。病情非常复杂,病程漫长,短则数年,长达数十年;大多因发生各种并发症而使病情复杂化。糖尿病是一种全身性多脏器疾病,近年来死于酮症和感染的糖尿病患者已明显减少,在卫生条件较好、糖尿病防治较完善的国家和地区,大多数患者是死于心血管系统并发症。但是,如能严格控制糖代谢和脂代谢,并长期坚持不懈,在并发症发生的早期及时治疗,并获得较好疗效,可使患者保持劳动力和延长寿命。

老年糖尿病往往无症状或症状轻微,仅有各种慢性并发症或伴随症的临床表现,如冠心病或糖尿病性心脏病、动脉硬化、高血压、血脂代谢紊乱、糖尿病性神经病变、眼底病变及肾脏病变表现。有的甚至先有脑血管意外,或各种感染,或因患外科疾病手术前偶然发现有血糖升高而诊断为糖尿病。在这种情况下,病情常加重,而病死率较高。不少病例是由于并发心肌梗死、心律紊乱、心力衰竭或心源性休克等才偶然发现,病情亦较严重。因此,由于老年人的糖尿病大多较轻,且多隐匿,必须有高度警惕性时才可能较早发现。

老年糖尿病易于漏诊的另一原因,是由于肾糖阈增高。此时血糖虽高,而尿糖却呈阴性,必须检查血糖(空腹或餐后2小时血糖)方能确诊。所谓肾糖阈,是指血糖升高到开始出现糖尿时的水平,正常人阈值为9~10毫摩/升(160~180毫克/100毫升)。老年人由于肾小球动脉硬化、高血压、肾小球硬化等引起肾小球滤过葡萄糖量减少,血糖水平有时升高至11~14毫摩/升(200~250毫克/100毫升)才出现尿糖,低于此值时滤出的葡萄糖可被肾小管完全吸收而尿糖阴性。可见,如果仅查尿糖,容易被漏诊。因此,诊断老年糖尿病,必须多次进行血糖检查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才可确诊。

早期患者大多无症状或仅有食欲亢进、体态偏胖、体重增加、脸色红润、貌似体健,自觉精神、体力均充沛,而对本病藐视;或由于病情轻,无症状,也无体征,不注意保健检查或因其他疾病而不检查尿糖、血糖等。临床上对老年糖尿病常忽视,漏诊、误诊,直至许多并发症出现时,才确诊而开始治疗。不少医务人员亦仅注意心血管系统症状,而忽视隐匿性糖尿病,这在临床工作中很常见。

本病早期属病理生化(代谢紊乱)及病理生理阶段,病理解剖改变还不多,即使早期已出现并发症,大多仍属可逆性。原上海医科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曾严密观察100余例新诊断本病伴神经病变者,经治疗一年余(平均6~7个月),均获良好疗效,不仅症状消失,运动神经传导速度亦多数恢复正常。糖尿病肾脏病变有微量白蛋白尿者,可经早期治疗而逆转。但是,糖尿病的许多晚期并发症常属不可逆性,故必须强调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目前,糖尿病的症状已不仅仅是“三多一少”,症状往往不典型,患者仅感到口干、乏力,有糖尿病家族史和肥胖者为易感人群。因此,老年人一定要掌握好糖尿病的预防对策。

居住环境方面。要选择周围土壤、空气、饮用水没有严重污染的环境,居室内的装饰不要有酚类等挥发性气体。要树立良好的生活方式,不吸烟、不饮酒,生活注意规律化。

饮食控制方面。膳食要注意相互间搭配平衡,品种要多样化。60岁的老年人,每天摄入食物含热能1900大卡左右,每天大体的食物量相当于鸡蛋1~2个,瘦肉50~100克,植物油50克,粮食250克。一般体重指数男25,女24为良好,超过这一范围,应控制膳食量。总的原则是低脂、低糖、低盐、粗细粮搭配,高纤维素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