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免疫养生
23886300000031

第31章 医学方法,为免疫助“力”(4)

提法是指医者用双手对按而向上提,或双手按于施治部位使劲向上(反方向)提,或垂手拿起的手法。在临床分为两种:顿提法。患者正坐,医者立于患例,嘱患肢抬举过头并伸直(手心向内),医者的左手握食指、拇指,右手握无名指、中指、小指,先缓慢导引放松局部,再使劲上提3次,每提1次关节可发出1次弹响,但操作时避免使用暴力;端提法。患者正坐,医者立于患者背后,双手虎口置于患者同侧耳垂下,拇指于耳后高骨处,食指于下颌角缘,置准贴实后,双手同时用力向内合立并向上提。但施本法时,必须注意双手虎口必须对准患者同侧耳垂下后侧,并将患者头部卡于两手之中,同时应严密观察患者,切勿压及颈总动脉,造成危险。

按牵抖类分有抖法、引申法等。

(1)抖法。

抖法是抖动身体的一种方法。操作时握住患者手部末端,在牵拉的同时做上下或左右的抖动。即像抖动绳子一样用柔劲来抖动肢体,使肢体随着抖动的力量似波浪样的起伏。抖法一般多应用于腕、上肢、下肢和腰部。此法的力量作用于肌肉、关节、韧带,具有舒展筋骨、滑利关节、消除疲劳、整复和恢复解剖位置的异常。

(2)引申法。

引申法是在肌肉放松时被动地牵伸关节的一种方法。本法属于特殊的被动性运动按摩。此种方法的作用力,可使关节发生一时性超过正常生理活动幅度的运动。这种操作技巧较难,要顺势而行,使引申的动作有劲而不蛮,幅度大而不野,达到恰如其分,恰到好处的程度。引申法可有上肢引申、下肢引申、腰部引申等多种。引申法的治疗作用,可以牵伸关节挛缩,纠正关节错位,增强肢体的活动能力等。

按运动类分有屈伸法、摇法、板法、背法。

(1)屈伸法。

屈伸法是对有活动障碍的关节,帮助其伸展和屈曲活动的一种方法。此法必须顺其势,不可用暴力,伸展力要作用在引起关节挛缩的软组织上,以克服其牵拉力,利用反向作用力而使关节活动范围加大。运动的方向要按各关节正常的运动方向和角度进行。在活动时一定要用缓慢、均衡、持续的力量慢慢加大其可能屈伸的幅度,并在此幅度范围内连续活动,使其逐渐增加同伸活动的角度。当屈伸到最大角度后要固定1~2分钟,然后再慢慢放松还原。如此反复数次。此法在操作时要注意病人的体位,应置于能使被运动的关节达到充分活动,并保证被按摩者不会因疼痛的闪躲而发生异位。屈伸法的作用是松解粘连,滑利关节,增加肢体活动能力等。

(2)摇法。

摇法是以关节为轴心,做肢体顺势轻巧的缓慢回旋运动。在使用此法时要将患者体位安置合适,摇动的动作要缓和稳妥,速度要慢,幅度应由小到大,并要根据病情,适可而止。同时也要注意被运动关节的正常生理活动范围。摇法常用来预防和治疗各种关节活动功能障碍。双轴和多轴关节都可做环绕运动治疗,如腕关节摇动等等。摇法的作用是松解粘连,滑利关节,增加肢体活动能力,恢复体力等。

(3)扳法。

扳法可以在人体几个部位应用,如肩、髓、腰、颈等。是用一只手压住人体某一部位,另一手扳动其他部位,两者使用力量相等、作用相反的外力,使关节旋转或伸展。扳法常用于治疗四肢关节的功能障碍及脊椎小关节的交锁与错位等症。故此也可以认为是正骨法的一种。扳法不是一个大幅度的被动运动,在施术时必须将要扳动的关节极度伸展或旋转,在保持这一位置的基础上,再做一个稍微加大幅度的运作。扳动时一定要因势利导,了解正常关节活动范围,不可超出生理功能。扳法的主要作用松解粘连,帮助复位,滑刮关节,缓解痉挛,消除疼痛,牵伸肌肉和韧带等。

(4)背法。

背法是指医者和患者背靠背站立。医者两肘屈曲挽住患者肘弯部,然后弯腰屈膝,以臀部着力顶住患者腰部,将患者背起,使其双脚离地。做左右方向的摆动和上下方向的抖动,使腰部有牵动感。在施术时要注意肘部勾紧不要滑脱,嘱患者不要打挺。背法常用于治疗急性腹扭伤、腰椎间盘病变、腰肌劳损等症状。

杨力谈养生:

按摩法的注意事项

采用按摩法时,注意以下几方面的事情:传染性疾病、严重感处性疾病、脓毒血症、精神病、疾病的急性期病情危重、高热、神志不清、血液病有出血倾向、结核、恶性肿瘤,及按摩局部有较严重的皮肤病、皮肤损伤或炎症(如蜂窝组织炎、丹毒、脓肿、骨髓炎等),均不适应按摩治疗;孕妇不能按摩肩井穴、合谷穴、三阴交穴、昆仑穴、小腹部、腰骶部和髋部;女性经期不应做腰骶部与双髓部的按摩。另外,骨折未愈合、韧带和肌肉断裂的固定期,均不宜按摩治疗;年老体弱、血压过高,以及心、肺、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严重损害者,应慎用或禁用按摩治疗。

拍打疗法

拍打疗法是用木棒、槌等,在患者某些特定部位上进行轻重不同而有节奏地拍打,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在使用拍打法时,握拍用力松紧适宜,主要用腕力进行弹打,前臂只起支持腕上下移动的作用。要学会两只手能够掌握拍弹打法,以便劳累时可替换。每次拍打时,开始手法宜轻,然后力量渐渐加重,到拍打快结束时,才可于某些重点脉位上进行重拍。

拍打按用力轻重,可分为3种:一轻拍法。拍打时用力较轻,多用于年老体弱、儿童及初次接受治疗的患者,或用于肌肉较薄(如关节处)的地方和有重要脏器的地方;二中拍法。用中等力量拍打,拍打时微有痛感为度。适用于一般人和大部分部位;三重拍法。用力较重,不仅用腕力,而且要用前臂的力量进行拍打,拍打时有痛感,但应以能忍受为度。此法多用于体质壮实之人,或体质较好而病情顽固的复诊病员,或拍打肌肉丰厚的骶、臂部等部位时用。

进行拍打疗法时,要按照一定的节奏进行,临床上常用的拍打节奏有“七里拍子”、“四一四”、“三六九”等不同节奏。现在常用的是“四一四”拍。即打一拍后,再连打四拍;再打一拍,再连打四拍。有节奏的进行拍打,即可省力,又可使患者有一种舒适感。

在进行拍打疗法时,还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来进行拍打,避免遗漏。总的原则是先左后右,从上而下,由近及远。一般是先拍打背部正中线,再拍打夹脊两旁的侧线,然后再拍打上肢,最后拍打下肢,从近端拍向远端。双侧患病时先拍左侧,再拍打右侧。具体到某个肢体,要先前侧,再后侧,先内侧,后外侧,应一拍紧挨一拍密密地打,每一侧面要反复拍打3~5遍,并在该侧面的脉位上重点抽打3~5下,只可顺打,不可逆打。

杨力谈养生:

拍打法的禁忌症和慎用范围

使用拍打法时要注意以下禁忌证:各种表现湿烂的皮肤病、疮疖、痈疽、发热、急性传染病、癫痫、严重心脏病、肝脾肿大、各种出血倾向的疾病、妇女月经期及妊娠期、内脏肿瘤、骨折未愈合、骨结核、类风湿等均禁用。肾部周围禁用此法。

耳压疗法

在耳朵表面进行按压的治疗方法,称为耳压疗法。根据中医经络学说,十二经络都与耳部有直接联系。因此,当人体发生疾病时,耳壳的相应区域便出现一定的反应点。耳压疗法就是在这些反应点上进行按压,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本法具有适应证广,奏效迅速,副作用少等特点。

在进行耳压疗法时要讲究手法,临症时,根据不同病人、不同病症,按虚、实、寒、热对各耳穴施术,都会达到“得气”和“气至病所”的。一般耳压疗法有以下几种:

(1)点压法。

医者用指尖一压一松,间断地按压耳穴,每次间隔0.5秒。本法不宜用力过重,以患者感到胀而略感沉重刺痛为度。视其体质、病症和术者要求,每穴每次可点压27下。本法适用于各种虚证、慢性病,如神经衰弱、失眠、心悸、头昏等。

(2)直压法。

医者以指尖垂直按压穴丸,至患者产生胀、痛感。持续按压20~30秒,间隔少许,重复技压,每穴压4~6次。施术完毕,嘱患者如法每天按压3~5次,此法的适应证同对压法。

(3)对压法。

医者用食、拇指置于患者耳廓的正面和背面,相对压迫贴于耳穴上的丸,至患者出现沉、重、胀、痛感。此时,术者的食、拇指可边压边左右移动或作圆形移动,寻找痛、胀较明显的位置。一旦找到“敏感点”,则持续压迫20~30秒钟。也可在耳廓前面和背面相对贴压2个丸进行对压,其刺激量则更大。将全部耳穴如法对压完毕后,嘱患者照此压法,每天行按压3~5次。本法对于实证、年轻力壮者,内脏痉挛性疼痛、躯体疼痛及急性炎症有较好的镇痛消炎作用。

(4)轻揉按摩法。

用指腹轻轻将压贴的穴丸压实(贴牢,不宜损伤皮肤为原则),然后顺时针方向带动穴丸皮肤旋转,以感到胀、酸、痛或轻微刺痛为度,一般每穴轻擦按摩27次。此法适用于久病体弱、年老体衰及耳穴过敏者。

杨力谈养生:

使用耳压法的注意事项

使用耳压法时,按压不能过度用力,以不损伤皮肤为限,以免引起皮肤炎症。穴位上所贴的胶布要防止潮湿,夏季汗多,宜勤换,冬季冻疮及耳廓炎症者不宜贴敷。对胶布过敏者忌用;施行耳压疗法时,要定时按压,耳压后有酸、麻、胀、痛、灼热感者效果好;对过度饥饿、疲劳、精神高度紧张、年老体弱者按压宜轻,急性疼痛宜重手法,强刺激,一般患者宜中度刺激,孕妇可用轻刺激。习惯性流产者慎用;对扭伤和肢体活动障碍的患者,压耳时,嘱患者适当活动患部,以增强疗效。如肩周炎,耳压时可活动肩关节;根据不同病种采用相应的体位。如胆石症取侧卧位,冠心病取正坐位,泌尿系结石取病患处在上方的侧卧位等;

配合药物及其他疗法问题,应慎重,以免治疗重叠,产生互抗作用。并且在治疗期间不要服镇静药物;复诊治疗前取掉粘有压丸的胶布,清洗耳廓,局部肿胀或表皮溃烂者涂擦消炎药水,已感染者及时对症处理。

针刺疗法

针刺疗法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运用针刺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针刺疗法具有适应证广、疗效明显、操作方便、经济安全等特点。

针刺的针具,一般以不锈钢为多。选针具应根据病人的性别、年龄的长幼、形体的肥瘦、体质的强弱、病情的虚实、病变部位的表里浅深和所取腧穴所在的具体部位,选择长短、粗细适宜的针具。临床上选针常以将针刺人偷穴至之深度,而针身还应露在皮肤上稍为宜。

针刺时常用的体位,有如下几种:仰卧位。适宜于取头、面、胸、腹部腧穴,和上、下肢部分腧穴;侧卧位。适宜于取身体侧面少阳经腧穴和上、下肢的部分腧穴;伏卧位。适宜于取头、项、脊背、腰尻部腧穴,和下肢背侧及上肢部分腧穴;仰靠坐位。适宜于取前头、颜面和颈前等部位的腧穴;俯伏坐位。适宜于取后头和项、背部的腧穴;侧伏坐位。适宜于取头部的一侧,面颊及耳前后部位的腧穴。最后说明的是,进行针刺法时,消毒工作是必须要做好的。

针刺时患者体位选择是否适当,对腧穴的正确定位,针刺的施术操作,持久的留针以及防止晕针、滞针、弯针,甚至折针等,都有很大影响。如病重体弱,或精神紧张的病人,采用坐位,易使病人感到疲劳,往往易于发生晕针。又如体位选择不当,在针刺施术时,或留针过程中,病人常因移动体位而造成弯针、滞针,甚至发生折针事故。因此根据病情选取腧穴的所在部位,选择适当的体位,既有利于腧穴的正确定位又便于针灸的施术操作和较长时间的留针而不致疲劳的原则。

杨力谈养生:

针刺法的禁忌症

使用针刺法时,要注意以下禁忌证:患者在过度饥饿、暴饮暴食、醉酒后及精神过度紧张时,禁止针刺;孕妇的小腹部、腰骶部、会阴部及身体其他部位具有通气行血功效,针刺后会产生较强针感的穴位(如合谷、足三里、风池、环跳、三阴交、血海等),禁止针刺。月经期禁止针刺;患者严重的过敏性、感染性皮肤病者,以及患有出血性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等);小儿囟门未闭时头顶部禁止针刺;重要脏器所在处,如胁肋部、背部、肾区、肝区不宜直刺、深刺,大血管走行处及皮下静脉部位的腧穴如需针刺时,则应避开血管,使针刺斜刺入穴位;对于儿童、破伤风、癫痫发作期、躁狂型精神分裂症发作期等,针刺时不宜留针。

艾灸疗法

艾灸疗法是使用艾绒制成的艾炷、艾卷,点燃后,在身体相应的穴位上施行熏灸,以温热性刺激,通过经络腧穴的作用,以达到治病防病目的的一种方法。在进行艾灸前,要先做好一些准备工作,即制作艾绒、艾炷、艾卷、间隔物等。

(1)艾绒的制作。

艾灸疗法的主要材料为艾绒,艾绒是由艾叶加工而成。选用野生向阳处5月份长成的艾叶,风干后在室内放置1年后使用,此称为陈年熟艾。陈年熟艾去掉杂质粗梗,碾轧碎后过筛,去掉尖屑,取白纤丝再行碾轧成绒。也可取当年新艾叶充分晒干后,多碾轧几次,至其揉烂如棉即成艾绒。

(2)艾住的制作。

将适量艾绒置于平底磁盘内,用食、中、拇指捏成圆柱状即为艾炫。艾绒捏压越实越好,根据需要,艾炷可制成拇指大、蚕豆大、麦粒大3种,称为大、中、小艾炷。

(3)艾卷的制作。

将适量艾绒用双手捏压成长条状,软硬要适度,以利炭燃为宜,然后将其置于宽约5.5厘米、长约25厘米的桑皮纸或纯棉纸上,再搓卷成圆柱形,最后用面糊将纸边粘合,两端纸头压实,即制成长约20厘米,直径约1.5厘米的艾卷。

(4)间隔物的制作。

在间隔灸时,需要选用不同的间隔物,如鲜姜片、蒜片、蒜泥、药瓶等。在施灸前均应事先备齐。鲜姜、蒜洗净后切成约2~3毫米厚的薄片,并在姜片、蒜片中间用毫针或细针刺成筛孔状,以利灸治时导热通气。蒜泥、葱泥、蚯蚓泥等均应将其洗净后捣烂成泥。药瓶则应选出相应药物捣碎碾轧成粉末后,用黄酒、姜汁或蜂蜜等调和后塑成薄饼状,也需在中间刺出筛孔后应用。

当制作完所需的艾灸物品后,就可进行艾灸了,通常所使用的艾灸方法有以下几种:

1.直接灸

直接灸是指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若施灸时需将皮肤烧伤化脓,愈后留有瘢痕者,称为瘢痕灸。若不使皮肤烧伤化脓,不留瘢痕者,称为无瘢痕灸。

瘢痕灸。又名化脓灸,施灸时先将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大蒜汁,以增加粘附和刺激作用,然后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置于腧穴上,用火点燃艾炷施灸。每壮艾炷必须燃尽,除去灰烬后,方可继续再灸,待规定壮数灸完为止。施灸时由于火烧灼皮肤,因此可产生剧痛,此时可用手在施灸腧穴周围轻轻拍打,借以缓解疼痛。在正常情况下,灸后1周左右,施灸部位化脓形成灸疮,5~6周,灸疮自行痊愈,结痂脱落后而留下瘢痕。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哮喘、肺结核、瘰疬等慢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