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宪瑞
今年的“歌词精选”工作,经过几个月来的初选、复选、终选,最后定稿已是11月第一个周末的凌晨三点。今天虽已立冬,但南方的天气依然是暖融融的,就像我此时此刻的心情,热乎乎的。乐此不疲的我,倦意全无。
同往年一样,入选的286首歌词佳作,都是从全国数十种公开发行或内部交流的歌词、歌曲报刊和电视台、电台以及音像制品、文艺晚会中的数千首歌词作品中“精选”出来的。所谓“精选”当然是相对而言,任何文学艺术作品优劣的界定,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年龄不同、阅历不同、职业不同、文化程度不同、艺术修养不同、审美情趣不同……对艺术作品的审视结果也必然不同。大凡选编者都要有选编的标准。我以为,歌词固然可以借助音乐色彩放射绚丽的光彩,但歌词自身应当是一个发光体,决不能像月亮那样,只有靠太阳才能发光。一首好的歌词应当带有音乐特色的文学美和闪耀文学光彩的音乐美,集音乐美与文学美于一身,谱曲能唱,离曲能赏。尤其是当歌词作品离开音乐或尚未与音乐结合的时候,把它视为案头文学来欣赏时,更应当重视它的可读性与可赏性。
毋庸置疑,歌词是为歌而作。因此,歌词以与曲与唱成功结合论英雄是对的。但是,由于种种众所周知的原因,比如:地域因素、机遇因素、传媒因素、运作因素、经济因素、人为因素等等,使歌词为歌而写却有许多写得好的歌词得不到歌,更得不到好歌已成为普遍现象。这类好词虽始终未与音乐结合,一直单身独处,其艺术价值依然不低。相反,有些流传一时的所谓“好歌”,其歌词却毫无艺术价值可言。可见,歌词不以是否与曲与唱结合论成败也是对的。也就是说,歌词能够插上音乐翅膀,展翅高飞、远飞,是词作者梦寐以求的事情,但梦想成真者必竟是少数,尤其是生活在基层的非职业作者更是凤毛麟角。然而他们的许多作品却颇有特色,颇具可唱性、可读性、可赏性,即使没有与音乐结合也依然有很大的生存空间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及生命力。这样的歌词你能说它是失败之作吗?将其以案头文学形式面世仍然颇受欢迎。歌词在找不到门当户对的音乐伴侣时,单身独处是无可奈何的现实,这不是孤芳自赏,而是怀“芳”不遇。词作者可以努力追求与音乐结合,但又不必为此过于伤神,还是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写作上,只要认认真真把歌词写好就是成功,宋词、元曲之佳作便是我们的榜样。一时流传虽不易,百世流芳更难得。
诗与词本来是同源的。艾青说:“歌词与诗是孪生姐妹。”余光中说:“诗与音乐结婚,歌乃生。”都说明诗与歌词的亲密关系。但是随着时代的变革,现代诗与歌词时下已基本上分道扬镳了,许多原来共有的特点,如:节奏、韵律、明朗、欢快、流畅等等音乐要素,现代诗都不复存在,甚至极力排斥,与音乐背道而驰,成为一种非韵文的文学形式,也拥有它的受众,此乃时代发展的必然,无可厚非。而歌词呢?一方面注重它与音乐结合的可唱性,一方面还在提升它没有音乐时的可赏性,即便与音乐结合了,它的文学艺术价值也与音乐相得益彰。歌词只要写好了,不论同音乐结合与否,都是一首好词。词与音乐结合是生路,词自立于文学之林也是活路。
《中国年度歌词精选》选入的作品,有已经谱曲的,也有还没有谱曲的,而且大多数是还没有谱曲的。从歌词变成歌曲,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的时间有长有短,短则几天或几个月,长则几年或几十年;有生命力的歌词,过了几年甚至几十年仍然有作曲家发现后为之谱曲,这恰恰证明了歌词艺术价值之所在。编辑出版这个选本,一是为了展示这一年度歌词创作的佳作,为我国的文化积累作一点有益的工作;二是为尚未找到音乐伴侣的歌词牵线搭桥,希望能得到作曲家慧眼的赏识,为其插上音乐翅膀;三是为音乐文学爱好者和广大读者提供一个花最少的钱、用最短的时间享受中国歌词最新最佳创作成果的机会。这便是我们的初衷和愿望。
编完一年一度的这个选本,有喜也有忧。喜的是这一年又有许多词作者经过他们的辛勤耕耘,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写出了不少佳作,而且这一年又发现了一批名不见经传的新人,他们的作品虽然还有些稚嫩,但却能让人眼睛发亮。新人辈出是词坛一道令人鼓舞的景观,所以每年都有一批新人的作品进入选本。忧的是有一些作者只求数量不顾质量,急于求成,粗制滥造,雷同化、概念化的作品满天飞,这样势必会影响歌词质量的提高。因此,我十分赞同晨枫先生在本书序言中的论述,希望能引起词界的重视。歌词大师乔羽先生曾经告诫我们:“歌词作品出现了粗糙者多、精细者少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歌词的声誉。……我们应该采取多种方式,帮助我们的歌词作者提高思想与艺术素质和修养,以便从根本上提高歌词的质量。同时歌词的使用者,要提高对歌词的鉴别能力,善于选择,这对堵住歌词粗制滥造也是行之有效的。因此,将每年的歌词佳作选编成集出版,对歌词创作多出精品无疑是很好的鼓励和促进。我深信,经过几代歌词作者的持续努力,中国歌词将会取得突破性的大成就,像我们的祖先已经做过的那样,成为一代文学的大景观。”我们一定不要辜负乔羽先生的期望,我们一定不会辜负乔羽先生的期望。
在选编过程中,我们还发现有的作者将已经在历年来我主编的《中国年度最佳歌词》或《中国年度歌词精选》中选入出版的作品,今年又以歌词形式投给报刊发表,这不仅会给作者自己带来某些负面影响,也给我们的选编工作带来诸多麻烦,人脑不比电脑,谁能记得住那么多;再说好作品是有生命力的,不论什么时候读到它都是一首佳作,一不小心便会造成重选的笑话,今年已经发现的就有十多首,一旦把过去已经入选的作品当作今年的佳作再次入选,岂不是一件很尴尬的事吗?这种将作品一发再发的现象在其他文学艺术门类是极为罕见的,希望能引起我们词作者的注意。
善待作品、善待作者是我们从事选编工作的一贯理念,不论是名家还是名不见经传的新人的作品,均一视同仁。如果名家和新人的作品质量相等,我们则优先选用新人的作品,因为新人更需要扶持。在题材方面,今年我们特别关注到少年儿童歌词,与往年相比此类题材的作品入选要多一些,使它在选本中占有一定的比例。总之,现在入选的286首作品,虽然几经筛选,几度比较,力求能基本反映本年度歌词创作的成就与现状,但因篇幅所限,仍有一些佳作未能入选,遗珠之憾仍在所难免。还需要说明的是,按出版社规定,入选作品的作者要签署“作品授权使用委托书”,我们向作者发出“入选通知”后,由于有些作者通讯地址变动及其他种种原因,直到定稿发排时仍未收到作者的回执,我们只好将这部分作品割爱,这也是有些佳作未能编入其中的原因。有些作者给我们寄来不少歌词新作,并附上热情洋溢的来信,对《中国年度歌词精选》给予高度评价,对此我们深表谢意。但因“歌词精选”只限于选入本年度各种传媒已经发表或采用过的作品,故凡未注明出处的作品均不能入选。由于时间紧、编务忙,未能一一作复,在此一并表示歉意,希望得到作者的谅解。
本书付梓之际,请允许我代全国词界的朋友们感谢长江文艺出版社对音乐文学事业的关爱和对本书出版的大力支持。感谢中国音文学学会副主席、著名词作家、评论家晨枫先生拨冗为本书作序。感谢全国词界同仁对本书选编工作的支持、理解与合作。
限于水平,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欢迎广大作者、读者和专家批评指正。
2005年11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