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当下的修行——要敢于舍得
23978900000018

第18章 舍偏执,得自在(3)

两个乡下人外出打工,一个去上海,一个去北京,可在等车时,各自都改变了主意。因为邻座的人议论说,上海人精明,连问路都要收费;北京人质朴,见到吃不上饭的人,不但给馒头,而且还给衣服。原打算去上海的人想,还是去北京好,挣不到钱,也不会饿着,幸亏还没有上车;原打算去北京的人则想,还是去上海好,给人带路都能挣钱,还有什么不挣钱的?幸亏还在车站。于是他们在退票处相遇了,互相换了车票,原准备去上海的去了北京,原准备去北京的去了上海。

去北京的发现,北京果然好,他初到北京一个月,什么事也没干,竟没饿着,不仅银行大厅里的水可以白喝,而且大商场里欢迎品尝的点心也可以白吃。而去上海的人发现,上海果然是可以发财的地方,干什么都可以赚钱,开厕所可以赚钱,弄盆凉水让人洗脸也可以赚钱。凭着乡下人对泥土的深厚感情和独特认识,他在建筑工地上弄了十包含有沙子和树叶的土,以“花盆土”的名义,向不见泥土却爱养花的上海人兜售,当天就赚了五六十元。两年后,他凭出售“花盆土”竟在上海有了一间小小的门面。后来,他又发现,一些商店楼面亮丽而招牌发黑,一打听才发现,清洗公司原来只负责清洗楼面而不负责清洗招牌。他立即抓住这一空当,买了人字梯、水桶和抹布,办起了小型清洗公司,专门负责清洗招牌。如今他的公司已经有一百五十多名员工,业务也由上海发展到杭州和南京等地。前不久,他去北京考察清洗市场,在火车站,他发现一个捡垃圾的向他要空啤酒瓶。就在递瓶子时,他俩都愣住了,因为五年前他们换过一次车票。

同样是听别人关于上海人精明的议论,一个从平常人的眼光去看问题,觉得不能去;一个却能从另一角度来看,并没有因上海人精明而害怕,反而认为这正是个赚钱的好地方。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思路,就有了截然不同的结果:一个在北京捡垃圾,一个却成了清洗公司的小老板。

善于变通的人知道怎样认识机会,并及时采取行动以抓住它。变通能力需要以洞察力和行动力为武器,时时与自身固执的心态做斗争。如果固执的心态始终无法根据实际情况有所变通,那么结果一般不会很好。只有不断调整自己的思想,不要把自己固定在一种模式里,才可能找到出路,从而取得成功。

彼强我弱,能忍即成

生活中离不开忍,忍中具有道德、智能,忍中具有真善美。忍是一个人生存的第一能力,能屈能伸方为大丈夫本色!生活中,我们都需要忍,都要学会忍。

喜怒不形于色,是自我保护的一种方法。“忍得一时之气,才做得人上之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在遇到被人欺骗侮辱时,要审时度势,不动声色,不吃眼前亏,才能保全自己,以谋他日之图。一个人有吃亏忍辱的胸襟,在人生旅途上自然有无穷妙处,对前途事业也一生受用不尽。

如果非要把历史中能“低头”的人物排个名次的话,越王勾践理所当然要排在第一。身为败亡者,勾践屈身伺奉吴王夫差,为了低头,他甚至做出连常人都不能忍受的屈辱之事。但勾践心里明白,越是如此,越能让吴王放心,自己也才有东山再起的时机。结果正好验证了那句话“把头抬得最高的人,不一定是最后的胜利者”。越王的低头,正是为了日后的复国大业。

春秋时,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退守在会稽山上。越王要求跟吴国讲和,吴国的条件是要勾践夫妇到吴国给夫差当仆役,勾践万般无奈之下答应了。

勾践将国事委托给大夫文种,让大夫范蠡随他们夫妇前往吴国。到了吴国,他们住在山洞石层中,牵马。有人指骂他,他也不在乎。夫差每次外出,勾践都低头顺眼,表现出一副驯服的面孔,很讨夫差欢心。

一次,夫差病了,勾践在背地里让范蠡预测一下,知道此病不久就会好,他就亲自去见夫差,探问病情,并亲口尝了尝夫差的粪便,向夫差道贺,说他的病很快就会好的。夫差问他怎么知道,勾践就胡编道:“我曾经跟名医学过医道,只要尝一尝病人的粪便,就能知道病的轻重。刚才我尝了大王的粪便,味酸而稍微有点苦,用医者的话说,是得了‘时气症’,所以病很快会好,大王不必担心。”

果然没过几天,夫差的病就好了,夫差认为勾践比自己的儿子还孝顺,深受感动。

勾践韬光养晦的表现果然麻痹了吴国人,夫差更是对他的忠心坚信不疑,最后把勾践放了回去。

勾践归国后,深为会稽之耻而痛苦,一心伺机报仇。他睡不好觉,吃不好饭,不近美色,不看歌舞,苦心劳力,唇干肺伤,对内爱抚群臣,对下教育百姓,经过三年,百姓都归顺了他。

为了更好地笼络群臣,每当有甘美的食物,如果不够分他自己从不独吃,有酒就把它倒入江中,与人民共饮。勾践自己耕种吃饭,靠妻子亲手织布穿衣,吃喝不求山珍海味,衣服不穿绫罗绸缎。为了坚持锻炼斗志,他连褥子都不用,床上铺着柴草,还备一个苦胆,随时尝一尝苦味,以不忘所受之苦。他还经常外出巡视,随从车辆装着食物去探望孤寡老弱病残。

随后,勾践召集诸大夫,向他们宣告:“我准备和吴国开战,拼以死活,希望士大夫踏肝践肺同日战死,我跟吴王颈臂相交肉搏而亡,这是我最大的愿望。如果办不到这些,从国内考虑,估计我们的国力不足以损伤吴国,从国外结盟的诸侯也不能毁灭它,那么,我将抛弃国家,离开群臣,自带佩剑,手举刺刀,改变容貌,更换姓名,去当仆役,拿着箕帚侍奉吴王,以便找机会跟吴王决战。我虽然知道这样做危险太大,要被天下人所羞辱,但我的决心已定,一定要想法实现!”

后来越国终于与吴国在五湖决战,吴国军队大败,越军包围了吴王的王宫,攻下城门,活捉夫差,杀死吴国宰相。灭掉吴国两年后,越国称霸诸侯。

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之所以流传千古,不但因为勾践最后洗雪了耻辱以报国仇,更主要的是他那忍辱负重的精神成为我们克服困难、知耻后进的楷模。不要过于偏执、固执地坚持自己的某些原则,要知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当然,这样简单的道理,刘邦也是非常懂得的。

秦二世元年秋天,陈胜、吴广等起兵于蕲,成为正式以武装力量反秦的第一支军队。在陈胜的全力造势下,天下大乱,各地方官员大为紧张,沛县自然也不例外。刘邦乘机在沛县起兵,夺取了沛县的控制权,成为秦末起义群雄中一支农民军的领袖。

经过数年的经营,刘邦的军队已成为秦末起义军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在推翻秦朝的斗争中,刘邦领兵率先进入关中后,便不想离开关中。有个儒生,看出了刘邦的心思,悄悄对刘邦说:“关中土地肥沃,地势险峻,位置适中,是成就帝王之业的风水宝地。听说秦朝将军章邯投降了项羽,被项羽封为雍王,派他治理关中。要是章邯一来,沛公您的位子可往哪里摆?”

刘邦一听,赶忙要这个儒生出主意。这个儒生说:“您只要派兵堵住函谷关,不让诸侯军队进来,自然就能在关中稳稳当当地称王。”刘邦听他说得有理,立即调派军队,严守函谷关。

刘邦刚刚调兵遣将完毕,项羽统率的诸侯联军就开到了关下。

项羽来到函谷关后,见关门紧闭,关上重兵把守,谁也不许进入。一打听,原来是刘邦早已入关,在这里设下障碍。他不禁大怒,下令强攻。守关的部队哪是项羽的对手。不大一会儿,函谷关就被攻破。项羽怒气冲冲地来到戏水,这里离刘邦屯军的灞上已经不远了。项羽命令部队先驻扎下来,他要考虑考虑,如何收拾胆敢拦他入关的刘邦。

这时,项羽的谋士范增又火上浇油,说:“刘邦在山东时,贪财好色,如今进了关中,却变成了另一个人,既不收取财物,又不亲近妇女,由此可见,他的野心不小啊!”

因为刘邦经常自诩头上有天子气,范增又搬出他的“云气”之说来挑起项羽的怒火:“我仔细观望了云气,只见刘邦头顶上五彩缤纷,显现出盘龙卧虎的形势,这可是天子的征兆。”

这一说,气得项羽火冒三丈。他紧紧握着拳头,狠狠擂击桌面,斩钉截铁地说道:“亚父(范增)尽管放心,我一定想办法除去这个祸根。”

那时,项羽的兵马四十万,驻扎在鸿门;刘邦的兵马只有十万,驻扎在灞上。双方相隔只有四十里地,兵力悬殊,刘邦的处境十分危险。

过了几日,刘邦就收到了项羽的请柬,请他到鸿门赴宴。刘邦知道来者不善,急得跺脚,直喊:“这可怎么办?”忙叫手下的谋士张良过来,商量对策。

张良对刘邦说:“项羽是一个吃软不吃硬的人,你要向项羽道歉,并装作很服从他的样子,这样才能平息他的怒火,而平息了他的怒火,他就不会杀你。”

刘邦想了想,没有其他的办法,只有先屈从一下了。

也正因此,他才能从鸿门宴中侥幸逃出,保全性命,从而实现自己的建国大业。

洪应明说过一句话:“雪愤不若忍耻为高。”能忍辱方能成大器,为一时愤怒而使自己无立足之地,是愚蠢的想法。为人处世学会忍辱、学会吃亏,也是培植福报的一个很好的方法。

西汉末期,外戚王莽表面上表现得非常谦恭,实际上是在隐藏自己的篡汉之心。他想利用自己谦恭的外表,取得他姑姑皇太后王政君的信任,以及天下人的信任。的确,他骗得天下人的信任,最终篡汉成功,建立了新朝。他随之托古改制,致使百姓生活艰难,怨声载道。全国各地义军纷起,天下为之大乱。

南阳富豪刘秀本是汉室宗亲,见王莽篡汉建新,又苦苦捕杀刘姓宗亲,便立志推翻王莽新王朝,重兴汉室。在起事时,刘秀兄弟势单力孤,难遂夙愿,就加入当时声势浩大的义军中,等待时机。此后不久,义军为便于号令天下,推举同是汉室宗亲的刘玄为首领,称为“更始皇帝”。刘演、刘秀两兄弟因功绩卓著被封为大司徒和大常偏将军。

由于义军接连获胜,主将刘演、刘秀兄弟名震一时,却无意中引起了更始皇帝刘玄的猜忌。刘玄本是个懦弱无能、见识短浅的人,被推为首领是因为其贵族身份,现在见刘氏兄弟威信日高,声名远播,极为恐惧,害怕他们将谋取他的皇位。因此,不久刘玄就谋杀了在宛城建功的刘演,还伺机加害于刘秀。

刘秀得到刘演被害的消息,立即驰马到宛城面见刘玄,向他谢罪。刘演的部将向刘秀致哀,他却谈笑自若,丝毫没有伤悲的样子。在刘玄面前,刘秀一点儿也不提自己在邑阳建立的大功,只是称罪。刘秀不为哥哥服丧,饮食自如,好像对刘演的死毫不怀疑的样子。

刘秀的举动使刘玄不但不再怀疑刘秀身怀异心,而且对自己加害刘演感到羞愧,就拜刘秀为破虏大将军、武信侯,刘秀避免了杀身之祸。同时刘秀注重网罗人才,兼并军队。等到刘秀羽翼已丰,实力雄厚,这才同刘玄彻底决裂,为刘演持丧治丧,兵讨刘玄。

公元25年,刘秀称帝,建号“汉”,史称东汉。

刘秀正是利用了“彼强我弱”时,暂时屈就于刘玄之下,等到时机成熟时,再与敌人分道扬镳的高明做法。在当时情形之下,刘秀若针锋相对,只有死路一条,他在昏庸的主子面前,只能强装笑颜,以屈求伸,等待时机。刘秀当时白天强装笑颜,夜晚以泪洗面,这是何等的忍耐力!正是因为有了这样超人的忍耐力,他才终于有了成功事业。

忍辱求全、韬光养晦是中国人的传统精神,这种“忍”并非无所作为的忍,而是要积蓄力量以图大事。忍耐精神是理性的,是一种具有战略眼光的忍耐。无论受到多少人的诟病,这种忍耐精神的巨大力量都不容忽视。

古来成大事者,皆是能忍辱负重之人。相信你的“忍”必会为你带来丰硕的成果!

每个人都有闪光点

富兰克林说:世界上有两种人,他们的健康、财富以及生活上的各种享受大致相同,结果,一种人是幸福的,而另一种人却得不到幸福。他们对物、对人和对事的观点不同,那些观点对于他们心灵上的影响因此也不同,苦乐的分界主要也就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