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东欧]三大教学方法原理原则与教学论著选读
24005200000023

第23章 课堂教学案例的基本理论(1)

随着我国教育领域的研究重点逐渐向“学科”研究的偏移,加之国内教育界的一些有识之士的大力倡导,目前我国“微观教育领域”

(相对于“大教育观”下的宏观研究而言,主要指以研究学校教育与教学实践为主的教育研究领域)已经掀起了一场“案例”研究、学习的热潮。但是对于“什么是案例”、“案例有何作用”、“怎样撰写案例”等一些基本问题,大多数教育工作者的认识都还较为模糊。

(一)案例发展的背景

案例一词的出现已经有大约100年的历史了。使用案例对学生进行职业训练起源于哈佛法学院,大约在1870年。到1910年所有的居于领先地位的法学院都使用“案例方法教学”,接着哈佛商学院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和之后采用了该方法。在30年代和40年代案例方法已经在商业教育中相当普及,并被广泛用来教授他们实践的主要观点、技能、隐含的原则,但直到70年代才逐渐运用到教育领域。随着年代的增长其他职业领域开始采纳案例教学以满足自己的教学和培训需要,案例方法也被用于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教育的研究生、本科教学,甚至于继续教育范围。在继续教育中,越来越多的教育者认识到,只要掌握了分析案例的方法与技巧,应用案例就可以快速地促进学生专业成长,从他人的经验中进行高效的学习。在许多领域,案例方法、案例教学、案例使用这些词语被当作同义词使用。一般地,案例方法意图进一步发展职业的智力和行为技能,它是问题取向,主要关心对现实生活经验的“解读”。然而,课堂和职业实践中的“案例方法”的明确定义在不同职业、不同培训和不同教师中是不同的。

在我国教育领域案例教学等词语的出现较晚,不过发展却异常迅速,全国已经形成了案例开发热潮。对于我们来说,案例教学虽是一个新生事物,理论与实践方面都还有诸多深入研究的必要,对其认识也还有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但在我国的教师培训中还是有“雏形”可寻(各种各样的公开课、教研会、说课等)。只要加以深入地研究,再对其他国家、其他领域的经验辩证地“借鉴”,我国的“案例实践”定会在教师继续教育乃至师范教育中发挥重大作用,教师教育水平、质量和效能就能得到长足的进步。

“坐而谈不如起而行”!要使案例能真正为我所用,首先切忌“空谈”,其次在进行宏观理论研究的同时,开展大量的微观研究,深入到教育教学前沿开展案例实践工作,包括撰写案例、案例教学、用案例进行自我反思的各种活动。这样才能发现我国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才能找到一条适合我国自己道路的解决办法,否则理论将更加越来越难于指导实践,理论和实践的脱节将加剧。

(二)什么是案例

简单地说,一个案例就是一个包含有疑难问题的实际情境的描述,是一个教育实践过程中的故事,描述的是教学过程中“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事”。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

1.案例是与实践相关的不管哪种类型的案例都是与特定事物相关的,它们差不多必然是关于情景的,也就是特定事物蕴涵于其中的或为达到分析目的而基于实践而建构的情景。

2.案例是与行动、意图和教师职业责任相关的案例的描述有时只需要用二三个句子就可以定义一个进退两难的境地。

3.案例是与教学变量、意义、理论观点的多样性相关的案例蕴涵了教学复杂性和不确定性、问题性。

案例是对某种具体情景的记录,是对“当前”课堂中真实发生的实践情景的描述。它不能用“摇摆椅子上杜撰的事实来替代”,也不能从抽象的、概括化的理论中演绎的事实来替代。案例描述的是具体的、特殊的、需要进行探索和解决的两难境地和紧张状态。案例是为了突出一个主题而截取的教学行为片段,这些片段蕴涵了一定的教育理论。案例不是课堂实录,也不是教师教案、教师个案。

(三)案例有什么用

通过阅读案例,教育工作者可以不亲临现场就能访问多种多样的教学情景,对不同教师的教学实践“解读”。案例的最终目的是促进阅读案例的人反思教学实践,深入思考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

其作用可用三句话来加以概括:

1.教学问题解决的源泉通过案例学习,可以促进每一个教师研究自己的教学策略和行为,分享他人成长的经验,积累反思的素材,在实践反思中自觉调整、改进自己的教学策略和行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技能。

2.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运用案例教学,可以将接受式培训导向参与式培训,在分析案例、情景模拟、角色换位、“集体讨论”(brainstorming)、多角度思考、交互式讨论、开放式探究的过程中,加强教师的能力建设,提高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效能。

3.教学理论的故乡一个典型的案例有时也能反映人类认识实践上的真理,从众多的案例中,可以寻找到理论假设的支持性或反驳性论据,并避免纯粹从理论到理论的研究过程中所带来的“传话接力”式的偏差。

(四)案例的类型

案例可用于教学、研究、个人自我反思的场合。由于用途不同,使用主体不同,因而其体例、格式、侧重点也常常不同。有研究者从案例研究的角度将案例分为描述性案例、说明性案例、证实性案例、探索性案例。从案例内容所反映的主要问题将它分为下面几类:

1.课堂中突发事件处理比如:学生在课堂上与他人发生争吵;学生做鬼脸、逗笑取乐、在教师或学生背后贴纸条乱画等;学生认为教师处理不公而与教师关系紧张。

2.人际关系和不同文化差异的处理比如:教师不期而遇一个“与众不同”的学生,如来自一个奇异的地方、有某种生理障碍、说话古怪、外表异常等;由于个性、性别或不同文化差异,教师与学生或学生之间有了冲突。

3.学校的政策、职业特性教师在学校里所面对的左右为难的状况:教师与同事、行政人员、后勤人员发生冲突;一个持不同教学观的管理者对自己的课加以评价;应付学校的检查,参加文娱比赛等。

4.教师与家长、社区关系教师与家长之间的互动:家长反对教师的某种做法,不喜欢老师,或者家长与小孩之间缺乏沟通等。

5.课程与教学比如:学校要采纳某项教育改革方案,而教师难于接受;教师所持的观念与课程产生了认识上的冲突;教师想进行某项革新而学校并不支持;如何让一个有抵触情绪的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教学中如何提高“问”的质量,又怎样对学生的回答做出反馈;如何让学生理解某个具体的学科知识问题(如数学概念、思想、方法);新教师面对众多课堂教学问题怎样作出选择(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如何完成某一革新教学任务。

目前我国正在进行大范围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了确保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与推广,推出一批反映改革过程中经验与教训、成功与得失的课程与教学案例已迫在眉睫,因为这可以为其他即将加入到改革行列中的教育工作者提供一面镜子。正所谓“前车之鉴,后事之师”。

(五)案例的基本结构

怎样无论怎样分类,所有的案例都有一个共同的地方,有一个基本格式,任何一个案例都要反映一个或几个中心问题。至于选择什么问题则由研究者、撰写案例的人来决定。如果从故事的角度来考虑,那么案例必须包括背景介绍、事件发生发展过程描述,并要在结合作者要反映的中心问题基础上突出教师思想上的、认知上的冲突。但是,对任何一件文学作品、一件事物,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写案例的目的,一是促进作者自己反思,二是要帮助其他人从案例中学习,因此在写案例之时作者还要提炼自己的想法,并将它以书面的形式反映,因而一个案例绝不仅仅是对教学事实、情节之描述。具体来讲,一个案例可以包括以下五个部分:

1.教学背景关于课程、教材、教学、教师、学校、学生等教育环境信息。

2.基本教学过程在观察、记录和实录的基础上,对课堂进行描述,可以引用教师学生的言语;要求突出中心思想。

3.建议讨论的问题在假定用该材料来进行教学的前提之下,执教者可以引导学生讨论问题,即案例作者要突出的中心问题;要求问题系统而具体。

4.教学注释为使用案例来学习、教学的人员提供指南。

5.分析与研究依据一定的框架对该案例做定性的分析,针对案例所提供的背景对一些教育教学问题(可能是教学法的或学科的)提出可能的解决策略,基础是理论框架和课堂观察结果以及对教师和学生进行的课后调查结果,归纳推理居多,可以扩展到应用它来进行培训时(可能)要解决的问题;要求条理清晰,立论有依据,证据充分。主要是为案例教师和阅读者提供详细的案例教学分析,相当于“教学参考书”(从这个角度来看,撰写一个课堂教学案例往往需要教师和研究者的参与)。

(六)怎样才算是一个好案例

前面已经谈到的案例体现了一定的教与学的原理或观念。它以真实的教师和事件为基础,但又不是简单而机械的课堂实录,而往往是为了产生一个研究基础的教学模式,对教学过程进行了剪裁加工,融合了几节课或加强了一节课的某个方面。可以说,案例源于实践,但高于实践。因此它超越了一般指导书的“有效教学行为”和“应该”的罗列式所带来的感觉与实践之间的距离,将读者带到一个充满目的性、不确定性、偶然性、随时要作出决定的熟悉环境中,在其提供的分析框架基础上,读者可以进行深刻的思考,反思自己的教学,进而影响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实践。尽管目前对什么样的案例才算是一个好的、有价值的案例还缺乏一个统一标准,但是本文认为一个好的有价值的案例必须有时代特征,要反映当前教育中最普遍发生的问题。“标准”至少应该包含如下几个方面:

非“有效教学行为”的罗列式陈述;把试图要反映的问题、事件发生的背景交代清楚;主角、配角关系明确,语言表达明晰;角色的心理感受、体验、内部冲突揭示充分,表现得淋漓尽致;探讨的问题具有普遍性、时代性,其他教师也是可能遇到的;反映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具体问题。

字数最好在2000-4000字的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