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无病一身轻全集
24074000000014

第14章 常见急症处理(2)

烫伤的创面处理最为重要,先剃除伤区及附近的毛发,剪除过长的指甲。创面周围健康皮肤用肥皂水及清水洗净,再用0.1%新洁尔灭液或75%酒精擦洗消毒。创面用等渗盐水清洗,去除创面上的异物、污垢等。保护小泡勿损破,大水泡可用注射空针抽出血泡液,或在低位剪破放出水泡液。己破的水泡或污染较重者,应剪除泡皮,创面用纱布轻轻辗开,上面覆盖一层液体石蜡纱布或薄层凡士林油纱布,外加多层脱脂纱布及棉垫,用绷带均匀加压包扎。烫伤还采用包扎疗法、暴露疗法等。

烫伤常易并发感染,故宜加用抗生素,还可注射破伤风抗毒素。

水火烫伤通过防护是可以避免的,尤其是避免小儿玩火,防止其接触易燃物和开水等热烫物品。

创伤

引起创伤的原因很多,常见的有金刃伤、跌仆伤、刺伤、火器伤等。可分为闭合性创伤和开放性创伤两类,前者受伤部位皮肤与黏膜完整,没有开放伤口或外出血,包括挫伤、扎伤等;后者受伤部位的皮肤黏膜破裂而有开放伤口及外出血,并伴有深部组织损伤,包括割伤、刺伤、裂伤等。

对创伤处理的原则是;对大量出血的患者,宜首先采取止血方法;对切割伤、刺伤等小伤口,若能挤出少量血液反而能排出细菌和尘垢;对伤口宜用清洁的水洗净,对无法彻底清洁的伤口,须用清洁的布覆盖其表面,不可直接用棉花、卫生纸覆盖。

1.割伤

浅的伤口用温开水或生理盐水冲拭干后,以碘酊与酒精消毒、止血,或以“好得快”喷雾剂喷于伤口,然后包扎,一般多能较快痊愈。对较小伤口外用“创可贴”即可。对较深的伤口,应立即压迫止血,宜速到医院行清创术,视伤情而缝合修补。刀伤伤口不可涂抹软膏之类的药物,以利伤口愈合。

2.刺伤

宜先将伤口消毒干净,用经灭菌过的针及镊子,将异物取出,再消毒后包扎伤口,异物留在体内易化脓感染,对伤口小,出血少者,宜在伤口挤压出一些血液比较好,指甲的刺伤不易处理,可先将指甲剪成V字型口,将刺拔出,或到医院处理。若被针、金属片等刺伤而留于体内,应到医院在x光下取出。深的伤口可能有深部重要组织损伤,常并发感染,可予抗炎药物治疗。不洁物的刺伤要预防破伤风的发生,宜到医院肌肉注射破伤风抗毒素。

3.挫伤

钝力打击所致的皮肤和皮下软组织损伤,皮肤无裂口,伤部青紫,皮下淤血,肿胀,压痛。轻者可用伤湿止痛膏外贴受伤区。对胸腹部挫伤及头部挫伤,应考虑有无深部血肿和内脏损伤出血,宜到医院观察诊断。

4.扭伤

扭伤常发生在踝部、腰部、颈部及手腕等处。扭伤的一般处理原则是嘱患者安定情绪,固定受伤部位,用冷湿布敷盖息处。手足扭伤者在搬运时不可移动患部。扭伤伴有关节脱位或骨折,宜到医院诊疗。另外,扭伤后无论轻重,不可即刻洗澡、按摩,须观察1周后视情况而定。扭伤常用的治疗方法有局部封闭(0.25%~0.5%普鲁卡因)、药物外敷内服、理疗等。

车祸

车祸如洪水、如猛兽。每年全国死于车祸的人不下数万人。故对车祸现场救护和处理是减少死亡的重要环节。车祸时常发生在公路旁或郊外,远离医院,故现场急救尤为重要。在现场单个伤员可视情况而定,如伤情不重可直接送往医院。如有骨折或出血,可先行固定和止血后送往医院。对伤情重,意识障碍深和有气道阻塞,暂不宜转送的伤员,应先就地处理。首先要维持气道通畅,头偏向一侧,清除口腔内异物,防止呕吐误吸,有条件可放置口咽通气道和气管插管。待情况稳定后转送医院进一步治疗。对大的车祸事故一定要组织统一的指挥,以防止现场秩序紊乱而影响伤员的救治。现场的秩序要由交通警察负责,并协同救护人员有组织、按顺序地转运伤员。现场救护人员也要统一安排,协调行动。

由一有经验的医生总负责,每一位救护人员负责数名伤员的救护,对可转运的伤员要及时转运,对有出血、骨折等伤员要现场临时止血固定后转送。对有严重损伤不能转运的伤员,要就地抢救,包括人工呼吸、心外按摩、气管插管和口咽通气道等措施,同时应用必要的药物,以维持必要的循环稳定,赢得抢救时间。与此同时作为接管伤员的医院,也要有步骤地安排病人的治疗,按伤情的轻重,实施不同的手术和药物治疗。还有一点要注意的情况就是在轻伤员中,有个别情况有可能恶化,故要经常巡视,了解伤员的变化,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勒缢

勒缢在生活中偶有发生。由于发生突然,而多有颈椎及脑缺血缺氧的损害,因此一旦发生,救治非常困难。当发现有人勒缢时,要立刻剪断勒缢的绳套,放下病人,如无意识障碍和呼吸心跳停止,可抬至一通风处或吸氧,症状很快可好转。如病人己昏迷,自主呼吸停止而心跳尚可,应立即行人工呼吸,送入医院途中也不可中止。如经过抢救病人在短时间内自主呼吸恢复,意识清醒,表明抢救成功,以后对症治疗。如经过6小时以上的抢救,病人情况无改善,即自主呼吸未恢复,同时有其他脑死亡的症状,可判定为脑死亡,抢救己无意义。对意识有障碍,自主呼吸和心跳均较正常的病人,应立即给予吸氧、应用脱水和激素等药物治疗。对有高热的病人应尽早行人工冬眠疗法,以降低脑的代谢,增强脑对缺氧的耐受力。如果经上述处理情况好转意识恢复,治疗就取得了成功。如昏迷3月意识无改善,同时伴有植物人的各种表现,则病人可因大脑干缺血缺氧致不可逆损害而成植物人。

冻伤

冻伤是低温侵袭对全身和局部的损伤。在正常情况下人体体温通过各种途径调节,始终保持恒温。但如在低温环境过久,可破坏人体体温调节,使人体温度随环境温度而下降。当下降到一定程度可引起全身及局部的损害,重者可致死亡。在我国全身性冻伤的发生率很低,而局部冻伤多见。局部冻伤多在一些暴露部位和肢体远端,冻伤的情况同烧烫伤相似,也可分为四度。一度局部皮肤发红斑及轻度水肿,二度皮肤有水疱或大疱形成,三度冻伤为皮肤全层坏死,四度冻伤可见身体某部分(肢端或肢体)有坏死脱落。冻伤的发生同低温、长时间暴露、潮湿、风吹有主要关系,促使冻伤发生和加重的因素则有营养不良、过度疲劳、睡眠不足及肢体静止不动等。局部冻伤易发生在肢端、耳廓等处。受冻开始病人局部有寒冷和针刺样疼痛,皮肤苍白,逐渐到麻木和感觉丧失。全身性冻伤病人有感觉麻木,四肢无力,极度疲倦,昏昏欲睡。继之,神志迟钝,常出现幻觉。冻伤的治疗较烧烫伤简单,一二度局部冻伤经复温,创面局部处理能较快愈合,且不留瘢疤。三度冻伤复温后要处理创面坏死组织或脱落肢体,预防和治疗感染是一重要课题。尽可能保存肢体的全部或部分是非常重要的。

中暑

人们在烈日或高温的环境中长时间工作,可致身体体温调节能力下降或失调,体内产生的热不能适当地向外散发,积聚而产生高热称为中暑。中暑较轻可有头痛、眩晕、心悸和恶心等症状,随即出汗停止,体温上升,如此时将病员抬至一阴凉通风处,采取各种方式降温,病人情况可逐渐好转。但如果抢救不及时,病人可致昏迷而死亡。中暑一般有日射病、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四种,可单独出现,也可同时出现。在高温环境下工作,人体将大量出汗,丧失盐分过多,可引起肌肉痉挛和疼痛,同时可致全身乏力、精神差及体温高,意识模糊等症状。当这种情况出现时,应先将病人移至阴凉通风处,给口服或静脉输注含盐液体。对经处理情况无好转,体温不降者,或用冷水或冰水擦浴,大血管区放冰袋或浸浴在10℃的水中,同时注意环境的降温,必要时可给氯丙嗪和地塞米松等药物降温,当体温降至38℃左右时,可暂停降温。最后要指出的是,预防中暑的最好办法是加强劳动保护,避免在高温不通风的环境下长时间工作,同时可饮用防暑降温饮料。

异烟肼中毒

异烟肼为广泛使用的抗结核药物。急性中毒多由误服所致。

【症状】

恶心、呕吐、视力模糊、流涎、出汗、不安、失眠、抽搐、四肢麻木,眼球震颤、强直性痉挛,昏迷,休克,肝肾损害,中毒性精神病等症状。

【急救措施】

(1)可给予催吐、洗胃及导泻。

(2)输液及用利尿剂,以促使排泄。

(3)静注大量维生素B6以对抗异烟肼的毒副作用。

(4)严重者可血液透析治疗。

水杨酸类药物中毒

水杨酸类药物主要有水杨酸钠、乙普水杨酸(阿司匹林)等,常用作退热、镇痛及抗风湿药,还有水杨酸、水杨酸苯酯及水杨酸甲脂,作为外用药等。误服或长期大量应用本类药物可致急性中毒。

【症状】

(1)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可发生出血性胃炎。

(2)有头痛、眩晕、耳鸣、耳聋、视觉紊乱、复视、不安、面红、多汗、黄疸、脉速、呼吸急促,意识模糊及抽搐、昏迷等症状。还可发生呼吸、循环及肾功能衰竭。

【急救措施】

(1)洗胃、导泻,大量饮水并输液。

(2)有酸中毒时,静滴5%碳酸氢钠或口服碳酸氢钠,至尿呈碱性。

(3)注意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

(4)如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及出血时,给予大量维生素K静注或肌注。

(5)严重者可行血液透析。

颠茄碱类中毒

此类药物包括阿托品、颠茄、东莨菪碱或曼陀罗,口服或注射此类药物均可引起中毒。严重者可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但一般死亡率较低。

【症状】

(1)极度口渴、咽喉干燥、充血、瞳孔扩大、皮肤干而发红,有时有红斑疹、黏膜出血点,还伴有心率加快。视物模糊,排尿困难。

(2)兴奋不安,精神错乱,幻觉,惊厥,谵妄,昏迷及运动失调等中枢神经兴奋症状。

(3)严重者可因高热、血压下降、呼吸及循环衰竭而死亡。

【急救措施】

(1)经口服中毒者先用20%鞣酸溶液口服以沉淀毒物,继之用高锰酸钾溶液洗胃,洗胃后注入硫酸钠或硫酸镁导泻。可用生理盐水高位洗肠。

(2)静脉滴注5%~10%葡萄糖溶液,以加速毒物排泄。

(3)应用解毒药物,可使用毛果云香碱、新斯的明、水杨酸、毒扁豆碱。

(4)对症治疗,躁狂、惊厥时可选用安定、阿米妥钠,中枢抑制者可用苯甲酸钠咖啡因或苯丙胺等中枢兴奋剂,高热者给予物理降温。

急性氯丙嗪类药物中毒

氯丙嗪类药物应用较多,目前常用者有氯丙嗪(冬眠灵)、乙酰普马嗪、奋乃静、三氟拉嗪等。本类药物对大脑皮层及皮层下中枢有抑制作用,有血管扩张作用可使血压下降。误服或注射大剂量本类药物可致急性中毒,长期服用可造成慢性中毒。

【症状】

(1)神经系统表现:严重昏睡,易叫醒也易入睡,进而出现昏迷和反射消失、瞳孔缩小。

(2)可有血压下降或直立性低血压,患者面色苍白,肢体冷,甚至晕厥或休克。

(3)可有黄疸、肝功能损害,恶心、呕吐及流涎。

【急救措施】

(1)患者宜平卧,尽量少搬动头部,以避免引起体位性低血压。

(2)应停用此类药物,如吃下大量药片,立即刺激咽部催吐。

(3)须用高锰酸钾溶液或温水洗胃,洗胃后注入硫酸钠导泻。

(4)尽快建立输液通道,输液以加速药物排泄。

(5)对症处理,血压过低时使用升压药,昏迷时用哌醋甲酯肌注,惊厥时用异戊巴比安静注,给予保肝治疗。

6.严重者可考虑作血液透析。

急性巴比妥类药物中毒

巴比妥类药物为镇静、催眠药,其主要作用是抑制中枢神经系统,也可损伤肝及肾。误服或应用大量巴比妥类药物可引起急性中毒,甚至死亡。巴比妥类药物根据其开始发生作用及作用持续时间不同,可分为长效类(有巴比妥、苯巴比妥)、中效类(有阿米妥、戊巴比妥)、短效类(有速可眠)以及超短效类(硫喷妥钠)。

【症状】

巴比妥类药物中毒可出现动作不协调、神志模糊、嗜睡、昏迷、瞳孔缩小、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呼吸抑制(减慢或呈潮式呼吸)、血压下降或休克,重度中毒可先有狂躁、惊厥,然后出现抑制。

【急救措施】

(1)洗胃:凡属口服本药的中毒患者,均应用高锰酸钾溶液或生理盐水、温水洗胃,洗胃后从洗胃管导入硫酸钠(忌用硫酸镁)导泻,还可加药用碳以吸附肠内药物。

(2)可输液及用利尿剂,促使药物迅速排出。

(3)使用中枢兴奋剂,一般可用尼可刹米、洛贝林、回苏林,如深昏迷,则首选美解眠。

(4)对深昏迷、呼吸抑制乃至呼吸衰竭者,应及时进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接人工呼吸机进行机械辅助呼吸。

(5)保护肝、肾功能,对昏迷者可使用抗生素以防止肺部及其他感染。

6.重症病例使用人工肾透析治疗。

蜂蜇伤

蜂毒主要含蚁酸、神经毒素和组织胺。人被蜂蜇伤后,可引起溶血、出血和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症状】

(1)局部剧痛、灼热、红肿或有水疱形成。在极少情况下可引起组织坏死。

(2)被群蜂或黄蜂蜇伤后,症状较重,可出现头晕、头痛、恶痛、恶寒、发热、烦躁、痉挛及晕厥等。少数过敏者被蜇伤后,可引起荨麻疹、口唇及眼睑水肿、喉头水肿、气喘、呕吐、腹痛、心率增快、血压下降、休克和昏迷等。蜂蜇伤眼结膜后,病情多较为严重。

【急救措施】

(1)立即拔除毒刺,局部用3%氨水、5%碳酸氢钠液或肥皂水洗净。若为黄蜂蜇伤,需用醋酸。

(2)伤四周围外搽南通蛇药或任选中草药紫花地丁、半边莲、七叶一枝花、蒲公英30~60g捣烂外敷。

(3)有过敏者给予抗组织胺药物,必要时加用皮质激素。其他对症治疗,如肌肉痉挛时可静脉注射10%葡萄糖酸钙溶液10ml,并可输液以加速毒物排泄。

蝎蜇伤

蝎尾部毒液腺可分泌一种毒蛋白即蝎毒素,与蛇毒作用类似,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脏(先兴奋,后麻痹),但其毒性作用一般较蛇毒为轻。

【症状】

(1)局部红肿、灼痛、麻木或出血。红肿中心可发现斑点,此即蜇伤痕迹。一般无全身症状。

(2)被巨大毒蝎蜇伤后可出现头晕、头痛、流涎、畏光、流泪、喷嚏、鼻出血,感觉过敏、肌肉疼痛、恶心、呕吐、血压增高、体温下降、心动过缓、出汗、尿少、气喘,口舌肌肉强直以致失语、嗜睡、肌肉痉挛、抽搐等。更严重者,可见胃肠道出血、急性肺水肿呼吸中枢麻痹而死亡。儿童被蝎蜇伤可能致命,尤应重视。

【急救措施】

(1)立即拔除毒刺,局部冷敷,并在受蜇上方扎止血带。

(2)切开或穿刺伤口抽取毒液,并用3%双氧水、5%碳酸氢钠溶液或1:5000高锰酸钾溶液清洗,伤口周围可用0.25%普鲁卡因作环形封闭。

(3)有抽搐者,给予10%葡萄糖酸钙溶液10ml静脉注射或用10%水含氯醛15~20ml保留灌肠。

(4)对某些重症患者,除应输液以加速毒物排泄外,可给予皮质激素、抗蝎毒血清,或用南通蛇药片数片,以冷开水溶解成糊状,敷于患处周围(1)5cm处,但不能涂入伤口中。也可用万应锭、蟾蜍锭加冷水调匀敷于患处或用二味拔毒散(雄黄、枯矾各等分,研末)用茶水调敷。

蜈蚣咬伤

蜈蚣毒液内含有两种与蜂毒类似的有毒成份,即组织胺样物质及溶血蛋白质。人被蜈蛇咬伤后,多数患者仅有局部反应,但极少情况下,亦有过敏者。

【症状】

局部剧痛、红肿、灼热,尚可有水疱及组织坏死。被咬伤肢体出现淋巴管炎及淋巴结炎。严重者可有全身症状,如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发热,甚至昏迷。亦可出现过敏性休克。

急救措施

局部以3%氨水或5%~10%碳酸氢钠溶液涂抹。但忌用碘酊,以免刺激。伤口外搽南通蛇药、六神丸、蒲公英、鱼腥草等。有剧痛者,可注射吗啡或度冷丁。有过敏者用抗组织胺类药物,必要时用皮质激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