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禅悟人生:用禅释译生活中的放下
24283700000013

第13章 韬光养晦,以退为进(4)

又过了几年,慧远禅师又迷上了《易经》。那时候正是冬天,天寒地冻,他写信给自己的老师,要求给他寄一些棉衣,但是信已经寄出去很长时间了,冬天都快过去,山上的雪开始化了,老师还没有寄衣服来,送信的人也没有任何音信。慧远禅师用易经为自己占卜了一卦,结果算出那封信并没有送到老师那里。他心想:“易经占卜固然准确,但如果我沉迷此道,怎么能够全心全意地参禅呢?”从此以后,他再也没有接触过易经之术。

之后,慧远又一度迷上了书法,每天钻研,居然小有成就,有几个书法家也对他的书法赞不绝口。他转念又想:“我又偏离了自己的正道,再这样下去,我可能就成为书法家而成不了禅师了。”于是,他一心参悟,放弃了一切和禅无关的东西,终于成为一位禅宗大师。

的确,花花世界有太多的诱惑是我们很难舍弃的,于是就有了伟人与庸人的区别,伟人之所以伟大,就在于他们有足够的勇气来舍弃与自己的追求无关的东西。

孔子年轻的时候,很喜欢到隔壁的邻居家去。他的邻居是一位技艺精湛的老石匠,一块块岩石经过他的刻凿,便成了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的花鸟石刻。

一天,孔子又踱至邻家,那个老石匠正叮叮当当为鲁国一位已故大夫刻石铭碑。孔子叹息道:“有人淡如云影来去无痕,有人却把自己活进了碑石,活进了史册,这样的人真是不虚此生啊!”

老石匠停下锤,问孔子说:“你是想一生虚如云影,还是想把自己的名字铭进碑石、流芳千古?”

孔子长叹一声说:“一介草木之人,想把自己刻到一代一代人的心里,那不是比登天还难吗?”老石匠听了,摇摇头说:“其实并不难啊。”他指着一块坚硬又平滑的石块说:“要把这块石坯刻成碑铭,就要雕凿它。”

老石匠说完,就一手握凿一手抡锤叮叮当当地凿起来,一块块石屑很快在锤子清脆的敲击声中飞起来。不一会儿,岩石上便现出了一朵栩栩如生的莲花图案。

老石匠说,如果想使这个图案不容易被风雨抹平,那就要凿得更深些,要剔掉更多的石屑。只有剔凿掉许多不必要的石屑,才能成为石碑铭。

人生在世,一辈子做好一件事其实就很不容易了,很多人看上去整天忙忙碌碌,几乎没有空闲的时候,然而当你问他究竟做了什么事情时,他却茫然地看着你,他自己也不知道。所以,要想有所成就,一定要剔掉那些不必要的“石屑”,专心致志,“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就一定会达到目标。

11.生命的底线

佛光禅师为了推动佛教的发展,开创了许多佛教的事业,他的弟子们为了达成禅师的理想,纷纷努力地向信徒劝募,鼓励信徒布施做功德。

有一次,佛光禅师出外弘法回来,弟子们竞相来向禅师报告个人劝募功德的成绩,弟子普道很得意地说:“师父!今天有一位大施主,布施了一百两银子,他说,作为我们兴建大雄宝殿的基金。”

弟子普德听了,也报告说道:“师父!城内的陈居士来拜望您,我带他巡礼各处的殿堂,他要奉献给我们全年的道粮!”

寺中的香灯师、知客师等也都向佛光禅师说明信徒的喜舍之心,不料佛光禅师却皱起眉头,制止大家发言,并开示弟子们说道:“你们大家都辛苦了,可惜化缘太多,没有功德!”

大家不解,问道:“为什么化缘多反而不好呢?”

佛光禅师道:“把钱财储存于信徒,让信徒富有起来,佛教才能富有!不可经常要信徒捐献这个功德,赞助那项佛事,杀鸡取卵,何其愚痴!等到有一天,信徒们不胜负担,佛教还有什么护法长城呢?”

佛光禅师这一番语重心长的言语,实在值得大家玩味与深思!

佛教所云的布施,要在“不自苦,不自恼”的原则下进行,而且布施者应该细水长流,不可硬性募化。学佛之人,如果有禅,不但为自己想,更为别人想,哪里能说禅者只重悟道,不重慈悲呢?每个人都有一个承受的底线,一旦你的要求超出了别人的承受能力,到时候真遇到什么难题了,想再索取却也不能了。

秀秀考上大学后,因家庭贫困准备辍学去找工作,是一对老年夫妇向她伸出了援助之手,一直供她到大学毕业。秀秀发誓今后做牛做马也要报答二老的恩情。毕业后,秀秀像孝顺的女儿一样,不断给二老汇钱,还经常打电话问候。

这一年,老头得了尿毒症,秀秀倾其所有汇去了5万元(这已是她当年上大学费用的2倍)。然而昂贵的医药费使两位老人很快变得赤贫,秀秀也因此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后来,不堪重负的秀秀终于在将借来的3万元钱汇出后,便从此消失了。两位老人再也找不到她的踪迹。

其实,不仅善良的心有底线,仇恨的心也有其生命的底线。

唐家和李家本是邻居,因为一块宅基地而发生纠纷。争斗中,唐家男人被李家打伤了一条腿,从此两家成为世仇。因为李家势大,唐家屡屡吃亏,唐家女人因此虔诚信佛,日日在佛前祈祷,希望李家天降灾祸,家破人亡。

不可思议的事竟真的发生了。先是李家男人得绝症而亡,接着,一场莫名其妙的大火又将李家烧了个精光,最后李家女人也疯了,只留下一个13岁的男孩和一个10岁的女孩艰难度日。

开始,唐家人幸灾乐祸,觉得真是老天有眼,渐渐地唐家人内心越来越不安,每当看见两个孩子拖着瘦小的身躯在田里艰难劳作时,唐家女人就会偷偷掉泪。后来,唐家男人经常趁着月夜帮李家孩子犁田,唐家女人也会在夜里悄悄地为李家割稻。

很多时候,我们总认为自己心里有爱便能涌泉相报,鞠躬尽瘁;心里有恨便是你死我活,不共戴天。其实,爱和恨都有一个底线,一切恩怨都在底线内演绎。一旦有谁突破了底线,他不是大善,便成大恶。

12.坚持才能成功

佛陀和他的侍者走在路上,阳光格外强烈。中午时候,佛陀饥渴难耐,便对侍者说:“刚才我们不是经过一条小河吗?你去弄些水回来。”

侍者于是拿着盛水的容器去了,路并不很远,他很快就找到了。但是他刚到那里,就有一对商人骑着马从那条小溪经过,溪水被他们弄得浑浊不堪,哪里还能喝!于是他就转身回去了,告诉佛陀说:“溪水被商人弄脏了,不能喝了,还是另外找条小溪吧!我知道前面就有一条小溪,而且溪水非常清澈,离这里也不远,大概就两个时辰的路程。”

佛陀说:“我们离这条小溪近,而且我现在口渴难耐,为什么还要再走两个时辰的路,去找前面的那个小溪呢?你还是再去一趟刚才的那个小溪看看吧。”

侍者满脸不悦地拿着容器又去了,心里想:“刚才不是看了嘛!水那么脏,怎么能喝呢?现在又让我去,不是浪费时间白跑一趟吗?”

他中途决定不去了,于是就转身走回来对佛陀说:“我都告诉你了,溪水已经被弄脏了,你为什么还要我白跑一趟呢?”

佛陀什么也没有向他解释,说道:“等一会儿你就知道了,你现在要做的只是顺从,你肯定不会白跑的!”

侍者只好又去了,当他再次来到那条小溪旁的时候,看到溪水是那么的清澈、纯净,泥沙早已不见了。

世间事就是如此,只要你坚持一下,就能品尝到甘甜、清澈的溪水,而你一旦选择放弃,则会被失败的阴影所笼罩。

1950年,弗洛伦丝·查德威克因为成为第一个成功横渡英吉利海峡的女性而闻名天下。

两年后,她从卡德林那岛出发游向加利福尼亚海滩,想再创造一项前无古人的奇迹。那天,海面浓雾弥漫,海水冰冷刺骨。在游了16个小时后,她的嘴唇已冻得发紫,全身筋疲力尽。她抬头望了望远方,前面雾霭茫茫。

“看来我无法游完全程了。”想到这儿,她的身子立刻疲软下来,甚至连再划一下水的力气都没有了。当她被拖上小艇,得知距离目标只有一英里时,仰天长叹,懊悔自己没有咬咬牙再坚持一下。

行百里路半九十,其实生命中有很多次的坎坷,前边的只要慢慢积累就可以了,然而到了最关键的时候,也是最痛苦、最艰难的时候,有些人咬咬牙过去了,于是他看到了另一番风景,而那些承受不住压力而选择放弃的人,只能在失败的阴影中徘徊。

13.谦虚者:理直气和

很多年以前,曾经有一个十分繁荣的地区,然而自从新的统治者继承王位,掌管大权之后,它便日渐衰落。新任统治者对此十分震惊,大惑不解。于是,他启程前去名山寺庙寻访智慧禅师。

这位新统治者到达寺庙,看到禅师静静地端坐在小石凳上,眺望着毗邻的山谷。他向禅师述说了自己的处境后,屏住呼吸,等待着他的教诲,然而,令他失望的是,禅师一言未发,而是面露微笑,示意他随其下山。

两个人默默地来到一条又宽又长、一望无际的大河岸边,禅师面对河水冥思片刻,便在岸边架起一个柴堆。柴堆被点燃,火苗越来越大。禅师让统治者一起坐在火堆旁,就这样,他们一直看着熊熊的火焰划破了夜空。

随着黎明的到来,火焰渐渐地暗淡下来。这时,禅师指着大河第一次开口说:“现在,你应该明白你无法和前任统治者一样维持管辖地区繁荣的原因了吧?”新统治者面带困惑和羞愧,并没明白禅师的用意:“请原谅我的无知,我还无法理解您赐予的智慧。”

禅师又说:“请回想一下,昨晚呈现在我们面前的火焰,它是那么的强大和威武,它自高自大地向上跳跃和呼叫着,它无视一切强壮的树木和野兽,它似乎可以轻而易举地征服横挡在前面的一切障碍。相反,再想一下这条大河,它起源于远山的溪流,时快时慢,但总是向下流淌着,选择低洼处作为前进的路线,心甘情愿地渗进大地每一道裂痕,浸入大地每一块凹陷,因此谦恭是它的天性。当我们倾听河水时,几乎无所闻;而当我们触摸河水时,则几乎无所觉,因为善良、温和是它的秉性。而说到底,一时熊熊的烈火遗留下什么?仅是一把灰烬!因为火太强大了,所以,不仅没有摧毁横挡在面前的障碍,而且最终消耗掉自身,成为自身力量的牺牲品。平静无声的河水则恰恰相反,也正鉴于此,它才总是永远不停地流淌着,越来越宽,越来越深,一旦到达浩瀚的大海,它将获得永恒的生命,产生前所未有的威力。”

禅师继续说:“真正的统治者应该是水而不是火。因为水能够战胜一切障碍,拥有美好的生命。因此,不是强大、有权威的统治者,而是谦恭、具有内在力量的统治者,才能够获得民心,使其国家和地区繁荣昌盛。想想看,你属于哪一类统治者?也许你所寻求的答案就在于此。”

谦虚谨慎的品格能够帮助你看到自己的差距,永不自满,不断前进;可以使你冷静地倾听他人的意见和批评,谨慎从事。反之,骄傲自大,满足现状,停步不前,主观武断,就会走弯路、犯错误。

“小姐!你过来!你过来!”顾客高声喊,指着面前的杯子,一脸冰霜地说,“看看!你们的牛奶是坏的,把我一杯红茶都糟蹋了!”

“真对不起!”服务小姐道歉道,“我马上给您换一杯。”

新红茶很快就准备好了,碟边与前一杯一样,放着新鲜的柠檬和牛奶。小姐轻轻放在顾客面前,又轻声地说:“我是不是能建议您,如果放柠檬,就不要加牛奶,因为有时候柠檬酸会造成牛奶结块。”

顾客的脸“腾”地红了,匆匆喝完茶,走了出去。

有人笑问服务小姐:“明明是他土,你怎么不直说呢?他那么粗鲁地叫你,你不还以一点颜色?”

“正因为他粗鲁,所以要用婉转的方法对待;正因为道理一说就明白,所以用不着大声!”小姐说,“理不直的人,常用气壮来压人。理直的人,则用气和来交朋友!”

听到这里,每个人都笑了,对这餐馆增加了许多好感。往后的日子,他们每次见到这个服务小姐,都想起她“理直气和”的理论,也用他们的眼睛,证明这小姐的话有多么正确——他们常看到,那位曾经粗鲁的客人,和颜悦色、轻声细气地与服务小姐寒暄。

我们往往欣赏“理直气壮”,却往往忽视“理直气和”的绝妙之处。常言道:有理不在声高,更何况你是否有理呢?反过来,对于别人的无知、粗鲁,我们是“以牙还牙,以眼还眼”好呢,还是“以柔克刚”呢?别忘了,要用“气和”交朋友。

一天上午,父亲邀杰瑞一同到林间散步,杰瑞高兴地答应了。

父亲在一个拐弯处停了下来。在短暂的沉默之后,他问杰瑞:“除了小鸟的歌唱之外,你还听到了什么声音?”

杰瑞仔细地聆听着,之后说:“我听到了马车的声音。”

父亲说:“对,是一辆空马车。”

杰瑞不解地问道:“我们又没看到,您怎么知道是一辆空马车?”

父亲答道:“从声音就能轻易地分辨出是不是空马车。马车越空,噪音就越大。”

谦虚谨慎的品格不仅对领导者来说非常必要,其实对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同等重要。我们要学会用谦恭的方式待人接物,就像那个服务小姐所说的:理不直的人常用气壮来压人,理直的人则用气和来交朋友。

14.克制欲望,方成正果

佛陀的时代,波罗脂国有两个虔诚的比丘。

一天,他们听说佛陀要在舍卫国大开法筵,演说妙法。二人便相约,一同前去听佛陀开示法要。

收拾了简单的行囊,二人便向舍卫国出发了。

炎炎烈日下,二人挥汗如雨地低头疾行,走着走着,越来越觉得口干舌燥,但一路上却没有发现半点水源,二人只得耐着口渴,继续往前赶路。

正当二人走得精疲力竭的时候,突然,眼前一亮!一口水井就在前面不远处!

二人宛如沙漠逢甘霖般,欣喜地前去汲水。

然而,当他们把水汲出井后,却发现水中有虫。这时,其中一位比丘,顾不得水中有虫,就迫不及待地一饮而下。

而另一位比丘,只是默然地站立于井边,喝了水的比丘见状就问:“你不是也很渴吗?为什么现在却不喝了呢?”这位比丘答道:“佛陀有制戒,水中有虫不得饮用,饮了即犯杀生戒。”

喝了水的比丘就相劝说:“您还是喝了吧,不然渴死了,连佛陀都见不到,更别说听经闻法了!”

另一个比丘听完,不为所动,说道:“我宁可渴死,也不愿意破戒而苟活!”

这位坚持不喝水的比丘就因此而丧命了,但由于持戒的功德力,比丘往生后立即升到天道,当天晚上就以神通力抵达佛所,顶礼佛陀,佛为他说法,便得到了法眼净。

再说喝了水的比丘,独自一人继续赶路,直到隔日才来到佛所,一见佛陀,立刻五体投地、至诚礼拜。

佛陀以神通智能力得知先前发生的事,询问道:“比丘!你从何处来?有没有同伴随行?”

比丘即一五一十地把路上发生的事禀告佛陀,佛即呵斥说:“你这个愚痴的人!你虽然现在眼睛见到了佛,但是却没有真正地见到佛,那位持戒而死的比丘已先你一步来见我了。”

佛陀更进一步说:“如果有比丘放逸懈怠,虽与我同住在一起,也能常常见到我,但我却不曾见这样的比丘;若有比丘离我数千里,能精进用功、不放逸,虽然彼此相隔千里之遥,而这样的比丘却能常常见到佛,而佛也常常得见比丘。”

比丘听完佛的教导,若有所悟,羞愧地顶礼而退。

佛家认为:“一寸道九寸魔。”说明修炼品德是一件很艰苦的事,必须时刻克制自己的欲望,才能有所收益。理性的克制对一个追求成功的人来说,不是束缚的锁链,而是强韧的护身甲,虽然披挂上它不免有些累赘,但是它能让你避免误入歧途,早日达成自己的目标。如果不能克制自己的欲望,虽然也下了工夫,但最终还是会功败垂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