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最能赚钱的九个人:享誉全球的九大富豪经商谋略
24285700000011

第11章 第二位华尔街股神——沃伦·巴菲特(5)

2006年8月,巴菲特刚好75岁,随着年龄的增长,他那种无为而治的管理方式也日益成为伯克夏·哈撒韦公司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鉴于该公司如此多的精英DNA只存在于巴菲特一人的脑袋中,一旦他脑袋停止转动,他的继任人将如何接过这面伟大的“红旗”?巴菲特说,他短期内尚无退休的计划,也不打算预先指定一位接班人。世界首富比尔·盖茨是伯克夏·哈撒韦公司的董事,他对巴菲特这种难以模仿的管理方式表示赞赏,并说:“真难以想象还有什么人能做到这一点。”

“这么多年来,我的投资策略一直没有改变。”巴菲特说,他把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用来思考和阅读。他很少开会,每天接听的电话也屈指可数,他平时只和几家伯克夏·哈撒韦旗下子公司的负责人保持着联系。

巴菲特半个世纪的从业经历使他被公认为有史以来最成功的投资者,由此他赢得了伯克夏·哈撒韦股东们的衷心拥戴,同时也导致企图模仿他的投资策略而致富的人层出不穷。

巴菲特持股31%的伯克夏·哈撒韦公司是家庞大而复杂的企业。它持有可口可乐、富国银行和美国运通的大量股票。从保险、冰激凌生产到制砖业,伯克夏·哈撒韦旗下42家子公司的业务遍及世界各个领域。

在谈到如何管理这么多公司时,巴菲特认为,他不会干预这些子公司的经理们,他们应不受他的干预自行经营公司的业务,这些经理也不必遵循统一的公司经营策略或经营目标。巴菲特在刊登在伯克夏·哈撒韦公司网站上的一份声明中说:“我们放手让下边去干!”

无为而治的管理方式使他迥异于其他CEO们。以通用电气的前任CEO杰克·韦尔奇为例,他虽然将管理权下放给了手下的经理们,但同时也对他们予以密切监督,要求这些人必须达到严格的业绩目标。微软则要求其遍布全球的各办事处和子公司协调彼此的行动,以便该公司的产品能够相互兼容。

伯克夏·哈撒韦公司市值非常庞大,但却没有公共关系、人事关系、投资者关系以及法律部门,他也不召集分析师和投资者举行季度收益情况发布会,不对公司未来的收益情况提供预测。更让人想不到的是,该公司总部仅仅只有17名员工。

在执行交易方面,巴菲特给他的经纪人弗洛恩德很大的自由度。2003年,巴菲特买进了中石油的股票,弗洛恩德经常要在奥马哈当地时间晚9点(香港股市开盘时间)左右打电话给巴菲特,这时巴菲特会中断手上的游戏去下单。

据说有一天晚上,当香港交易市场挂出一份2亿股中石油股票的卖单时,弗洛恩德打电话给巴菲特想看他有没有兴趣。巴菲特说:“买,全部吃进。”晚些时候,一个香港交易员打电话给弗洛恩德,告诉他已经为巴菲特买进了该股。弗洛恩德没有打电话骚扰巴菲特,他在床上翻了个身继续睡觉。如果是其他人,他们肯定会希望知道交易的详情。

巴菲特刻意将外部世界挡在外面,这是使他能保持作一个“理性”投资者的最佳途径。如果他对投资一家公司感兴趣,他就会去研究这家公司的财务状况。他说:“我给自己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我需要做的只是思考,并且不受其他人的影响。”

巴菲特说:“我们收购任何一家公司的前提就是信任这家公司的经理,由他们决策。即使投资项目遇到了困难。长期坚持投资并不是问题。”伯克夏子公司MidAmericanEnergy的CEO索科尔回忆起一次让他深受鼓舞的会面,当时他告诉巴菲特,因为一项锌项目受挫,公司不得不冲销大约3.6亿美元。索科尔说,他被巴菲特的反应惊呆了。巴菲特说:“大卫,我们都会犯错。”那次会面只用了10分钟。

“要是我的话,肯定把那个索科尔给炒了。”索科尔自己说。但巴菲特说:“要想不犯错误,只能不作决策。”他说自己犯过比索科尔更大的错误,不能犹豫不决。

“再找一个沃伦·巴菲特的可能性等于零。”81岁的副董事长,也是巴菲特的最亲密的伙伴查尔斯·芒格说。但尽管如此,他认为伯克夏不会因此受到冲击。他说:“伯克夏很可能会继续保持无为而治的风格。”子公司自行决策大量业务,痛恨官僚作风的公司文化。

10.巴菲特的神奇投资技巧——股票回购

“安德鲁·梅耶常常提醒我要当心沃伦·巴菲特这个人,”凯瑟林·格雷厄姆女士回想起当时的情形说,“他认为所有从事公司收购的人都是在自寻烦恼。但是,在我对巴菲特进行了认真研究和了解之后,我认为自己非常幸运,因为他是一个非常易于交往、也是一个令人尊敬的人。”

巴菲特在完成了对《华盛顿邮报》公司的投资之后,格雷厄姆女士仍然对这位购买了《华盛顿邮报》公司巨额股份的人心存疑虑。于是,巴菲特给她写了一封信。他在信中坦诚地告诉格雷厄姆女士,自己不会危及她在公司中的地位,“我知道,《华盛顿邮报》的控制权和管理权属于格雷厄姆。这很符合我的意愿。”巴菲特在信中是这样说的。这封信后来被人们戏称为《亲爱的格雷厄姆女士》。

经过巴菲特的努力,他与凯瑟琳·格雷厄姆女士的关系有所改善,格雷厄姆女士也相信巴菲特。

随后,1974年,巴菲特被任命为《华盛顿邮报》公司的董事,并主持财务委员会的工作。不久,他提议回购《华盛顿邮报》公司的股票。

“我在这些年所采取的措施、巴菲特在财务金融方面提出的建议,以及我们之间的经常性沟通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但是我认为,最重要的仍然是他劝说我回购公司股票,这让我们受益匪浅。以前我对此一直将信将疑。虽然回购在今天已经成为司空见惯的事情,但是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还没有几家公司会采取这样的措施。当时我认为,如果以公司全部的资金购买自己发行在外的股票,那么公司的成长能力将会大受影响。沃伦·巴菲特为我提供了各个方面的数据,通过这些数字向我说明了这一措施不仅可以从长期为公司带来收益,甚至可以短期为公司带来效益。他反复强调,目前的股票价格如何低于真实价值,回购措施与目前所采取的各种方案相比,如何具有其特殊的优势。他让我逐渐明白了这一点:如果我们回购《华盛顿邮报》公司1%股票的话,我们就可以以更低的价格拥有更多的股份。于是我认为我们的确有必要这样做。”格雷厄姆女士后来回忆说。

这就是巴菲特的发明——股票回购,同时也是巴菲特的独到之处,这充分体现在《华盛顿邮报》公司中。从1975年到1992年,《华盛顿邮报》公司一共回购了发行在外的将近43%的股票,平均回购成本为每股60美元。也就是说,公司只用相当于现值十分之一的价格回购了超过40%的股份。到2000年为止,《华盛顿邮报》公司已经购回了一半的股票,这意味着所有公司股东拥有的股票价值是实际资产的两倍。

另外,巴菲特建议应把《华盛顿邮报》公司现有的养老金基金,从大银行转由以价值增值为导向的基金管理人管理。在把基金转为有价值型管理者管理之后,尽管《华盛顿邮报》公司要求基金管理人至少把全部资金的25%用于债券投资,但是整个基金的投资回报率仍然非常可观。

11.投资不是投机

假如这个世界上还有“神奇”的话,那么巴菲特算是活着的一个。就连74岁的高龄也没能降低他“点石成金”的激情。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沉寂之后,巴菲特再次以他标志性的资本运作吸引了市场的关注。这一次,要被点准的是能源业。

2006年5月,巴菲特投资公司旗下的中部美洲能源控股公司宣布,将以94亿美元从苏格兰电力公司手中收购美国西北部最大的电力供应商——太平洋公司。此次收购是自1998年买下通用保险公司以来,巴菲特投资历史上最大一笔买卖。根据协议,中部美洲能源控股公司将支付给苏格兰电力公司51亿美元现金,其余43亿美元将转化为净负债和优先股。交易完成后,苏格兰电力公司将向股东派发45亿美元的红利。拥有太平洋公司后,巴菲特的美洲能源控股公司可将其在美国6个州的160万客户扩展到俄勒冈州和犹他州,并将打造一个年销售额超过100亿美元的能源巨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