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英国有对深深相爱的老人相继离开人间。他们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相爱的。当时,一个在前线服役,一个在后方写书。由于战争的残酷,使年轻的战士患恐惧症。若不是一本名叫《在炮火中如何保持心灵平衡》的书挽救了他,他很可能变成可耻的逃兵。他从书中获取了力量,并深深地爱上这本书的女作者。他去了一封信,而且很快得到了回音。直到战争胜利的前夜,他们已不知通过多少回信,信成了他们相爱的天使。就要见面了,已晋升为中校的男青年来到预先约定的伦敦地铁一号出口处,期待着胸佩英国国花——红玫瑰的美人出现。那一刻太激动人心了。他已被告知,如果他失望,可以不上前去相认。一个美人和他擦肩而过,但胸前没有佩带那朵爱情的象征物,他虽然怦然心动,但仍在寻找红色的玫瑰。目标出现了!他确实失望——佩带红玫瑰的竟然是位残疾姑娘。法西斯的炸弹摧毁了她花朵一样的容颜。但经过战争洗礼的他没有犹豫,而是勇敢地向“红玫瑰”走去……后来真相大白,佩带红玫瑰的姑娘只是个替身,真正的红颜知己就是和他擦肩而过的那一位,她的确美得像天使。有情人终成眷属,而且毕生矢志不渝。无论爱情有多少种,发自内心的爱才是最珍贵的。
我有位朋友的孩子去田野玩耍,发现了一只绿色的病鸟,他用小手将病鸟捧回家,要求父母救活它。精心的饲养和耐心的护理使小鸟恢复了活力。和孩子一样爱鸟的父母特意买回了漂亮的鸟笼,不想年幼的孩子却说:“爸妈,我想放了它。”父母当然奇怪,笑问为什么?孩子平静地回答:“不为什么,就想放了它!”父母几乎异口同声地说:“好吧,放了它。”
鸟儿飞向了天空,孩子也像鸟儿一样去玩了。这个故事并不惊心动魄,但有谁能说这不是爱呢?
忽然想起了那一年夏天,我和朋友去游太白山。在烟雾笼罩的太白山上,长满了娇艳无比的凤仙花。一位采药老人栖息在洞穴里,洞口凤仙花簇拥,美不胜收。我们看见老人进出的时候用长满老茧的手分开花枝,拣空儿放下脚去,小心翼翼,一丝不苟。拥有这种心肠的人,拥有着怎样的爱呢?用不着猜。
我相信爱是什么并不重要。只要我们用爱心去耕耘,我们就会有爱的收获;只有撒下爱的种子,爱才会发芽,开花,结果。
娘那头黑黑的长发
推开家中那扇沉沉的木门,静看着娘惊呆了。“娘,你的长头发呢?”
邓红荔
娘很美,身段婀娜,眉目如画,特别是一头及腰的长发,瀑布般垂下来,似一株迎风的杨柳。
娘命苦,外公他爹以前是个小地主,后来没落了,外公没享过福,却被揪出来戴尖帽压石块狠斗了五天,放出来时还没到家就一头栽倒在队里的玉米地里。所以娘是狗崽子,是黑五类,自小便遭人白眼。
外婆多病。娘出工,修大坝,挑粪砍柴,绣花缝衣,编草席,什么粗细活儿都干得来。娘逢年过节烙的饼薄得能照见光。
娘爱美,一身破旧的粗布衣裳总缝补得熨熨贴贴,浆洗得干干净净。娘极其钟爱她的一头黑发,常用梳子蘸水把头发梳得顺顺溜溜,再细心地编成一条油光水滑的大辫子,用红头绳系着,走路时甩在腰后一晃一晃的,娘像一朵含苞的山茶花。
外婆的病在一个雪天又犯了,病得很厉害,在破被中咳嗽得缩成一团。娘无助地望着四壁空空到处漏风的家,眼泪簌簌地落下来。眼看外婆快不行了,娘忽然擦掉腮边的泪珠子咬着辫梢儿冲进了茫茫的飞雪中。黄昏时分,破屋里第一次飘满了药香,而就在那个雪天,娘的一头长发也随着轻盈的雪花一起飘然落下、落下……娘那年17岁。
娘的故事是外婆说的,静那时正在嚼着泡泡糖。
静像娘。很像。红润的脸蛋,黑黑的眼睛,也是一头长发,扎着个翘翘的“马尾巴”,发上红红的蝴蝶结衬出浑身的蓬勃朝气和青春活力。
静是家中的独生女,自小要风得风要雨得雨,比娘幸福。
静也爱美,发油、眉笔、香脂等小化妆品和地摊上那些廉价的首饰塞满一抽屉,静常躲在自己的小房间内对着镜子涂抹半天。当然,那些小玩意是背着娘买的。
娘已经不美了,昔日光洁的脸庞如今已爬满了皱纹,岁月在她脸上刻下了风霜的印记。一头重新蓄起的头发却依旧乌黑闪亮,比做姑娘时的更长更多,娘在脑后盘了一个大髻。
娘最喜欢看静洗头发,常站在那儿看着静把长头发浸湿,涂满她叫不出名来的名牌“二合一”,把头发弄得白泡乱飞。娘每当这时便有些发怔,是在怀念那一头17岁的长发?还是在追忆那些苦涩的岁月?只有娘自己才知道。
静考上中专了,是自费的。娘喜得做梦都在笑,“我家静儿有出息呢。”娘说。在小学未毕业的娘看来,中专生就是文化人,就是古时的秀才。自此,娘额上的皱纹愈见深刻,单瘦的身影愈见忙碌,静读书是要很多钱的,2 000元一学期对娘来说是个天文数字。
娘弄了一辆破板车,白天在村里收菜,第二天再和爹半夜摸起来拉到五六里外的镇上贩卖,娘很累,但心里很甜,逢人便脸上笑开了花。
不久,静回信了,信中说:“娘,我第一次觉得咱们村里是多么贫穷和落后,省城里到处是高楼大厦、高速公路、几层的立交桥,家家都有大彩电、VCD,哪像咱家那个14英寸的破玩意。娘,你想都想不到城里有多繁华……”娘看着信,想:我家小静真见过世面呢。
过了些日子,静又回信了,薄薄的一页纸,娘捏着信纸很激动,静说:“娘,我要您给我寄些钱,我需要添一些衣服,我的衣服在村里虽然是最好的,但在这里是最老土,我们班同学大都是城里人,她们常笑话我土气,我哪儿都不比她们差,凭什么被人瞧扁了,我有时真的好委屈……”娘看着信,没说什么。第二天,娘把两头正长膘的猪仔拉到镇上卖了。
几个月过去了,娘盼啊盼,再也没有盼到静的只言片语,娘是多么想静跟她谈谈学校里的事,哪怕几句也行。娘每当想静的时候就拿着静的照片,站在山坳上望着学校的方向,一站就是半天。
冬天到了。
快放寒假时,静终于回信了。静说:“现在天气转冷,我还没有棉衣和皮鞋,从家中带去的冬衣我准备放假时带回,这种衣服穿出去肯定又是别人耻笑的对象,我也有自尊啊!毕竟这里是城市。还有,我有几个好友生日要送礼物,也需要钱,我的生日她们送了,都是好漂亮的精品,我知道家中困难,但没办法,我只要100元,我会尽力节省的……”娘看了信还是没说什么,只是心里有点酸酸的,娘的生日静从没记得过。
娘不知道,她的静儿在学校里已是名副其实的交际花,静从谈吐、打扮、举止上看都不像是个乡下的,甚至比城里人还城里人,静写信都是瞒着同学写的,静不愿让人知道自己是个乡下妹,竭力掩饰着开学那段自以为耻辱的历史。
开学第一天,静在食堂排队打饭,就发现了周围异样的目光,聪明的静立刻明白了焦点是来源于自己脚上的那双火红的塑料凉鞋,静第一次发现这双鞋子在那些或新潮时髦或古朴典雅的各式凉鞋中是多么的不协调,是多么的俗不可耐。静窘红了脸,低着头,饭也没吃就匆匆逃出食堂。第二天,静把那双塑料凉鞋偷偷扔了,尽管它是新的。取而代之的是一双小巧玲珑的皮凉鞋。
再后来,静学会了交朋友,学会了跳舞、溜冰、打牌,学会了用那种很“派”的半中文半英文的话打招呼,也知道了什么是卡拉OK,什么是Party。山外的精彩世界正在迅速地改变着静,而静也迅速地脱离着自己的轨迹,以另一种舒适的方式融入这个繁华的世界。
放假,静背着行囊,穿着牛仔裤,着一件白色针织吊装,很休闲地披一件米色风衣,高跟鞋在黄土地上踩着“扑扑”直响,迎着乡下妹们半是惊奇半是羡慕的目光,静好得意。
推开家中那扇沉沉的木门,静看着娘惊呆了。“娘,你的长头发呢?”这是静进门对娘的第一句话。半年不见,娘变得又黑又瘦,仿佛老了十岁,连一头自静知事起就蓄着的最宝贝的黑发也没了。
“静儿,娘把头发给剪了,刚好100元,娘实在没法子可想了哇。”娘眼中第一次噙满了泪,很亮地闪烁着,脸上却是一脸的平和,娘手中正握着一张学校提前寄给家长的静的补考单。
那年静17岁。
人类需要梦想者
人类需要善于实践的人,他们能从工作中取得极大的收获,既不忘记大众的福利,又能保障自己的利益。但人类也需要梦想者。
邓琮琮
居里夫人一生拥有过三克镭,她把第一克捐给了科学,公众则把第二克和第三克回赠给了她。这三克镭展示了一个科学家伟大的人格,和由此唤起的公众对科学的理解。
1920年5月的一个早晨,一位叫麦隆内夫人的美国记者,几经周折终于在巴黎实验室见到了镭的发现者。
端庄典雅的主人与异常简陋的实验室,给这位美国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让她非常惊讶的是,居里夫人居然能够说出世界上每一零星镭的所在地。
麦隆内夫人问:“法国有多少呢?”
“我的实验室里只有一克。”
“你只有一克镭么?”
“我?呵,我一点也没有。这一克是属于我的实验室。”
此时,镭问世已经18年,它当初的身价曾高达过75万金法郎。美国女记者由此推断,提纯镭的专利技术,应该早已使眼前这位夫人富甲天下。
但事实上,居里夫妇早在18年前就放弃了他们的权利,并毫无保留地公布了镭的提纯方法。
他们当时经济拮据,生活贫困,却不肯用自己历尽艰辛获得的科学成果谋得丝毫个人利益。
居里夫人后来解释异常平淡:“没有人应该因镭致富,它是属于全人类的。”
麦隆内夫人困惑不解地问:“难道这个世界上就没有你最想要的东西吗?”
“有,一克镭,以便我的研究,但是我买不起,它的价格太贵了。”
这出乎意料的回答,使麦隆内夫人既感惊愕又非常不平静。镭的提纯技术已使世界各地的商人腰缠万贯,而镭的发现者却困顿至此,以致无法进行研究!
她立即飞回美国,打听出一克镭在美国当时的市价是10万美元,便先找了10个女百万富翁,以为同是女人又有钱肯定会解囊相助,却碰了壁。这使麦隆内夫人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一次金钱的需求,而是一场呼唤公众理解科学、弘扬科学家品格的社会教育。她在全美妇女中奔走宣传,获得成功。
1921年5月20日,美国总统哈定将公众捐献的一克镭赠与居里夫人。居里夫人在仔细阅读完文件后说:“美国赠给我的这一克镭,应该永远属于科学,希望你们立即请个律师,把它改赠给我的实验室。”
数年之后,当居里夫人为自己在祖国波兰华沙创设一个镭研究院,治疗癌病的时候,美国民众再次为她捐赠了第二克镭。
一些人认为,居里夫人在对待镭的问题上固执得让人难以理解。既然是为了科学研究,在专利书上签个字,不是要省事得多吗?
居里夫人在后来的自传中回答了这个问题:“……我的许多朋友坚持说,若是比埃尔·居里和我保留了我的权利,我们就可以得到必需的资金,来建立一个满意的镭研究院,而以前阻碍我们两个人,现在仍在阻碍我的种种困难都可以避免。他们所说的并非没有道理,但我仍然相信我们是对的。人类需要善于实践的人,他们能从工作中取得极大的收获,既不忘记大众的福利,又能保障自己的利益。但人类也需要梦想者,这种人醉心于一种事业的大公无私的发展,因而不能注意自身的物质利益。”
即使是为了科学,也不能将科学的成果据为己有。这是居里夫人向人类贡献镭的同时,贡献的另一种价值。
读读你自己的日记
尽管你早已习惯了匆忙的毋须日记的岁月;尽管你在孤独的寒夜寻览到了新的慰藉……
阅诗林
很久很久了,你把它搁置一旁,压在了箱底。当疲倦了的你随手从书摊上捡回一本闲书倚在床上浏览时,我很想摇动你的臂膀,在你耳畔送上一句:朋友,读读你自己的日记。
读读你自己的日记吧,朋友。尽管你早已习惯了匆忙的毋须日记的岁月;尽管你在孤独的寒夜寻览到了新的慰藉……那里也许会有许多歪斜和稚拙的足迹,或许还有不堪回首的谬误和偏激。但请不要怀疑和责备自己的往昔;不要看轻或嘲笑过去的那番纯真,那番纯真里的挚情和期冀。在仔细咀嚼之后,你会骤然发现,那是一段永不复返的美好回忆,是让你追悔又不必追悔的过去。
读读你自己的日记。倘若你是一个迷途者,日记会给你真诚的揭示和指引;倘若你是一个奋进者,日记会向你娓娓述说你自己如何进步的故事;倘若你是个因暂时的成功而忘乎所以者,日记会保持着缄默的品性,给你冷静和警醒。
更主要的是当你读了自己的日记,就会获取崭新的视力,青春的朝气和自信,体悟到深沉的人生真谛!
用真诚写下的日记,即使纸页已经泛黄,也不失金子般的质地与价值。
朋友,在你彷徨、烦恼、孤独,甚或兴奋、拼搏、成功之时,请你认真听我一句:好好读读你自己的日记。
不 能 完 美
不能完美,是遗憾也是动力,这交织着遗憾与希望的动力促使人永远斗志昂扬地活着。
刘卫京
我在单位负责编一份通讯性质的小报,每周出一期,从组稿到校对到送打印室印刷每一个步骤都认真而努力地进行,可是每次小报印好以后在欣赏自己的劳动成果时,总能发现一些或大或小的纰漏或勘误,大到错误的日期或语句,小到个别的错字或标点。这些我极力捕捉着却又总能逃开我的眼睛的错处便成为一个个遗憾,使我时时感到那种因不能达到完美而产生的失望。
不能完美,并不只是在这一件事上,在很多方面,诸如学习、工作、爱情、婚姻等很多方面都是不能完美,不能达到那种饱满而美丽的境界。小时候我以为有足够的幸福和快乐我的青春就可以亮丽可以缤纷,可是我总是感到我的幸福和快乐都还欠缺,不能像理想中那样浪漫而流利,也许这世上就不存在完美。
没有完美的结果,也没有完美的过程和路途,没有简洁而快捷的永远幸福的方法,在人生中很难有机会可以策马扬鞭一直走过坦途走过风和日丽走进理想的殿堂。苦痛和伤楚都是人生中的必然,是人生中必得经过的路途。
但活在这世上又不能不追求完美,对某些没意义不重要的事情可以马马虎虎敷衍了事,但对一些事情我们必须全力以赴去追求完美,追求那种永远也达不到的完美。虽然结果不能达到,但在追求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能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至少可以得到一种充实的感觉,支撑着我们永远生机勃勃精力充沛地活着。
不能完美,是遗憾也是动力,这交织着遗憾与希望的动力促使人永远斗志昂扬地活着。
给心情涂上颜色
给自己的心情涂上颜色,我们能够在明丽的日子想到日后还将出现腥风苦雨;给自己的心情涂上颜色,我们能够在失落的时候想到前方还将有前程锦绣。
赵冬
今晚,似乎有什么无形的东西在心头鼓噪着自己,细细想来,才发觉这无形的东西原来是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