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我一生的陪伴
四海漂泊几十年,不论年轻或年老,也无论生与死,她觉得慈爱的父亲,总在自己的身边。
刘墉
小时候,父亲常带她去爬山,站在山头远眺台北的家。
“左边有山,右边也有山,这是拱抱之势,后面这座山接着中央山脉,是龙头。好风水!”
有一年深秋,看着满山飞舞的白芒花,父亲指着山说:“爸爸就在这儿买块寿地吧!”
“什么是寿地?”
“寿地就是死了之后,做坟墓的地方。”父亲拍拍她的头。
她不高兴,一甩头,走到山边。父亲过去,蹲下身,搂着她,笑笑:“好看着你呀!”
十多年了,她出国念书回来,又跟着父亲爬上山头。
原本空旷的山,已经盖满了坟,父亲带她从坟间一条小路走上去,停在一个红公花岗石的坟前。
碑上空空的,一个字也没有。四周的小柏树,像是新种的。
“瞧!坟做好了。”父亲笑着,“爸爸自己设计的,免得突然死了,你不但伤心,还得忙着买地、做坟,被人敲竹杠。”
她又一甩头,走开了。山上的风大,吹得眼睛酸。父亲掏手帕给她:“你看看嘛!这门开在右边,主子孙的财运,爸爸将来保佑你发财。”
她又出了国,陪着丈夫修博士。父亲在她预产期的前一月赶到,送她进医院,坐在产房门口守着。
进家门,闻到一股香味,不会做饭的父亲,居然下厨炖了鸡汤。
父亲的手艺愈来愈好了,常抱着食谱看,有时候下班回家,打开中文报,看见几个大洞,八成都是食谱文章被剪掉。
有一天,她丈夫生了气。狠狠把报摔在地上。厨房里刀铲的声音,一下子变轻了。父亲晚餐没吃几口,倒是看小孙子吃得多,又笑了起来。
小孙子上幼儿园之后,父亲就寂寞了。下班进门,常见一屋子的黑,只有那一台小小的电视机亮着,前面一个黑乎乎的影子在打瞌睡。
心脏不好,父亲的行动愈来愈慢了。慢慢地走,慢慢地吃。只是每次她送孩子出去学琴,父亲都要跟着。坐在钢琴旁的椅子上笑着,盯着孙子弹琴,再垂下头,发出鼾声。
有一天,经过附近的教堂。父亲的眼睛突然一亮:
“唉!那不是坟地吗?埋这儿多好!”
“您忘啦?台北的寿墓都造好的。”
“台北?太远了!”
拗不过老人,她去教堂打听。说必须是“教友”,才卖她。
星期天一大早,父亲不见了,近中午才回来。
“我比手划脚,听不懂英文,可是拜上帝,他们也不能拦着吧!”父亲得意地说。
她只好陪着去。看没牙的父亲,装作唱圣歌的样子,又好笑、又好气。
一年之后,她办了登记,父亲拿着那张纸,一拐一拐地到坟堆里数:“有了!就睡在这儿!”
又用手杖敲敲旁边的墓碑:“Hello!以后多照顾了!”
丈夫拿到学位,进了个美商公司,调到北京,她不得不跟去。“到北京,好!先买块寿地,死了,说中文总比跟洋人比手划脚好。”父亲居然比她还兴奋。
“什么是寿地?”小孙子问。
“就是人死了埋的地方。”女婿说,“爷爷已经有两块寿地了,还不知足,要第三块。”
当场,两口子就吵了一架。
“爹自己买,你说什么话?他还不是为了陪我们?”
“陪你,不是陪我!”丈夫背过身,“将来死了,切成三块,台北、旧金山、北京,各埋一块!”
父亲没有说话,耳朵本来不好,装作没听见,走开了。
搬家公司来装货柜的那天夜里,父亲病发,进了急诊室。
一手拉着她,一手拉着孙子。从母亲离家,就不曾哭过的父亲,居然落下了老泪:
“我舍不得!舍不得!”突然眼睛一亮,“死了之后,烧成灰,哪里也别埋,撒到海里!听话!”
说完,父亲就去了。
抱着骨灰,她哭了一天一夜,也想了许多,想到台北郊外的山头,也想到教堂后面的坟地。
如果照父亲说的,撒到海里,她还能到哪里去找父亲?
“老头子糊涂了,临死说的不算数。就近,埋在教堂后面算了。”丈夫说,“人死了,知道什么?”
她又哭了,觉得好孤独。
她还是租了条船,出海,把骨灰一把一把抓起,放在水中,看一点一点,从指间流失,如同她流失的岁月与青春。
在北京待了两年,她到香港;隔三年,又转去新加坡。
在新加坡,她离了婚,带着孩子回到台北。
无论在北京、香港、新加坡或台北,每次她心情不好,都开车到海边。一个人走到海滩,赤着脚,让浪花一波波淹过她的足踝。
走过那么多路,脚上留下许多伤疤,再找不到少女时的娇嫩。但是四海漂泊几十年,不论年轻或年老,也无论生与死,她觉得慈爱的父亲,总在自己的身边。
人生不售回程票
有志者们用出色的拼搏装点着青春,感受到了青春的亮丽。
张玉庭
“来去匆匆,忘了感受。”
这是一句著名的诗,它表达了一种深深的遗憾:想感受时才发现错过了机会,而有机会时又偏偏忘了感受!
不妨让我们看看某些“风流倜傥”的年轻人,他们特别奢侈,虽然自己挣不了几个钱,挥霍起父辈的钱财来却颇为“慷慨”;他们明明是不爱学习的精神“乞丐”,却偏要学着金钱“贵族”的样,呼朋引伴,在酒店里吆五喝六地猛喝!在舞厅里昏天黑地地猛跳!在牌桌上日以继夜地猛玩!他们觉得挺潇洒,他们笑得挺轻松,却全然不知自己正在白白地浪费着人生的春天!
自然,等到把青春挥霍完了,他们才突然发现:自己一无所有!
他们挺后悔,因为他们终于恍然大悟:
有志者们用出色的拼搏装点着青春,感受到了青春的亮丽;可自己用没完没了的玩乐演绎着没完没了的浅薄!
有志者们的生活很充实,有志者们的笑很灿烂——人家丰收了,成功了,凭什么不笑!可自己过得轻飘飘的、空洞洞的——没有丰收,没有辉煌,即便能笑,那笑也是平庸的,苍白的,肤浅的!
啊!青春真美!春天真美!可自己偏偏忘了感受青春!偏偏忘了在春光里播种!
真想再年轻一次!可是,人生已不再售回程票!
什么叫后悔?这就是后悔!
那么,我亲爱的青年朋友,您有没有白白地挥霍过自己的青春?
想不想笑得美点?那就记住,空洞洞的笑肯定不美!
千万别为了玩得开心才活着!生活中有的是比玩更重要的内容!
无 须 崇 拜
在人生的舞台上,每个人都是一首歌——
任惠敏
不要过分崇拜别人,把精力、时间、目光放到别人身上,其实是一种精力上的消耗。
细分析一下,这有什么所得?有什么收获?别人的是别人的,自己的才重要。为自己的事业去奔波、追求,值。去日日夜夜思想别人、崇拜别人、模仿别人,会留下什么?东施效颦便是一例。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更何况有些人并不注重完善自己,原本身上只有一点特长,其他的一切包括人格都有待于提高。这样一旦走近更令人失望,结果两败俱伤。
我曾经也有过那种心理,不过在很短暂的时间里就被击退了。而且我相信,它永不会再来。
那个印象是深刻的。
旧居的隔壁有一位姑娘,长得十分漂亮。每当她从我家门前走过的时候,我都要睁大眼睛,全部目光放在她身上。我觉得她走路的姿势像仙女那么优美,步子不急不缓,掌握得那么得体。邻居一位大嫂告诉我,她是个京剧演员,扮演《红灯记》中的李铁梅。
听了以后我非常崇拜她,每天早晨她8点左右从我家门前走过,我总是在7点30分左右就站在门口等候,只要能看到她,我一天的情绪都非常高涨。真奇怪,那时我把看她当成了生活中的一个内容。
有一天我向别人要到一张《红灯记》的剧票,简直被她美妙的表演惊呆了。散场后我又跑到后台去看她。
看到的情景是这样的:她正在把一套套演出服摔到墙角的一个木箱子上,然后光着脚坐在一张椅子上,两只脚丫子搭在钢琴的琴键上,大拇指还在勾动。
忽然间我站起就往外走。从那以后再不想去看她了。
细想想,并不是人家的不是。她又不是太阳,我也不是向日葵,何必围着人家转呢?这是自己内心的空虚。
走进别人的外貌形象很容易,走进别人的内心世界不容易。一个人走进另一个人需要负责任,只是听了某某一支歌子,看了一段舞蹈就去崇拜,实在是对自己太轻佻,不会感动任何人。
说起来,崇拜算是什么?既不是信仰,又不是目标,是一片白茫茫的东西。那么有激情地崇拜别人,不如把激情移到自己身上,学些本事。崇拜别人,首先就是因为有自卑心理,没有拿出自己的能耐,而只去仰视别人的能耐。
这使我联想到剧场里的灯光,假如所有的灯一齐亮着的话,这样谁也看不到谁。如哪几盏没有亮起来,其他的灯光会更加明亮。
相信自己,只有相信自己才是最轻快的事情。活得轻轻松松那才愉快。
崇拜别人带给自己的只能是消极。追求的不是事业而是一个人,一个人身上的东西与大千世界怎么相比?!
崇拜与尊重又是两回事情。周总理生前与逝后将永远受到人们的尊重,这是因为他有伟大的人格、过人的智慧。他的一生在为中国人争气,他做了许许多多使国人扬眉吐气的事情。这是他赢得的。
尊重别人,别人也会尊重你。礼貌上的互相往来,让人感到每个人都有价值。大家均不自卑、不尊大,才能并肩同步。
有的人在这方面有特长,有的人在另一方面有特长,关键是要挖掘自己,把自己当做一片土地去开垦自己,相信必有收获。
盲目地崇拜别人,是不是有一些媚态?你越崇拜,对于那些被崇拜者当中的个别人越得意。
报上多次报道过某某明星出来演出的时候,台下观众苦苦地等了两个小时。两小时以后她才来到剧场,并且没有任何歉意。一个连自身都不会完善的人,为什么还要去崇拜她?过后得到的是什么?
这岁月实在精彩,每个人都应深信自己在人生的舞台上就是一首歌。
轻视与尊重
你不可以去轻视任何你所不了解的人与他们的情感。否则,你就可能在轻视中忽略,在忽略中轻浮,在轻浮中无知,在无知中犯下你所不觉的罪恶。
乔叶
前几天,有一个年轻的文学爱好者拿着一个厚厚的硬皮本,要求我给他评文章。我拒绝了,他问为什么。沉吟了许久,我终于说:“我怕我会轻视别人的感情。”
真的,对于像我这种一直和文字打交道的人来说,已经习惯了从文字中去破译许多所谓真实的东西。而对于一些刚开始习文的作者来说,他们词不达意的表述往往会很轻易地引导我在冷淡他们文字的同时去轻视他们的感情。然而我又清楚地知道,文字虽然可以表达感情,但表达感情并不一定要通过文字。文字之外是一个更大的更丰富的触摸不到尽头的世界。因此,我又会为自己的淡漠与轻视深感无奈和惭愧。一位很好的朋友曾把她写的一篇关于母亲的文章很郑重地拿给我看,读着这篇简单而平实的文章,我的眼前静静地浮现出那位老人的面容。于是我轻轻地把文章放在一边,什么都没有说。
她与她母亲的感情肯定比我和她母亲的深。但是,我敢说,她文字中呈现出的部分却远远没有我所能呈现出得多。然而这又怎么样呢?如果说这位母亲在她的文字中显得十分浅薄的话,难道文字在这位母亲面前不更浅薄吗?——我只能去这么尽力分析文字背面的情感。我真怕自己去轻视她们。
电视连续剧《北京人在纽约》里有一个情节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记忆里:宁宁与她所深恨的也曾百般刁难过的父亲的情人阿春在酒吧相遇,宁宁饱含敌意地与阿春闲聊,阿春平静地告诉她,她的妆化得太浓了,损害了她青春本色的美。
“你是在嫉妒我的年轻。”宁宁说。
“有必要吗?我是不年轻了。可我在我这个年龄是无可挑剔的,我有这个信心,你却没有。”
“我到这个年龄时会比你更美。”
“是吗?等我老了再说吧。”
“你在污辱我!”
“我之所以用这种态度和你说话,是想用一种特别的方式告诉你:不要轻视你所不了解的任何人,更不要轻视他的感情。包括你父亲的情人。”
这是一段看起来非常安恬的表演,其间却充满了锐利的言辞。这段对话让我为自己庆幸:宁宁需要被刺痛而后被提醒,而我却不需要。因为我时时都在提醒自己:你不可以去轻视任何你所不了解的人与他的情感。否则,你就可能在轻视中忽略,在忽略中轻浮,在轻浮中无知,在无知中犯下你所不觉的罪恶。
不能轻视,就意味着一种尊重。我总觉得,有些事情哪怕我一无所知。尊重也是必要的。而且,也许正因为自己的一无所知,所以才更有必要去尊重。
我曾上过一节很有趣的地理课。那节课讲的是澳大利亚。在讲课之前,老师在墙上贴了一张世界地图,问道:“在澳大利亚被发现之前,世界上最大的岛屿是哪个?”有人说是格陵兰岛。所有的学生都说对。
老师别有深意地笑了。他在澳大利亚的版图上重重地画了一道白圈:“孩子们,”他说,“在澳大利亚被发现之前,它就是最大的岛屿。人们没有发现它,但这并不等于说它不存在。”
时间过了很久,不知为什么,这个小故事依然让我历历在目,而且越来越品之有味。是的,事实就是这样,澳大利亚在没被发现之前和被发现之后,它都是最大的。它并不因为我们不知道它就会退居第二。其实我们知道的又有多少呢?我们怎么能够因为我们的不知道而就去轻视它或否定它的存在呢?
我常常感到困惑,为什么那么多现代人如此习惯于宣言和判断。“是这样”、“是那样”、“一定要”、“不可能”、“绝对”……他们坚决地说着类似的话,好像一切都在他们的预言与把握之中。我也曾一度立于这群人里。但是现在,我已经悄悄地退了出来,一面惊诧着他们的雄论,一面努力让自己保持沉默。
沉默也许是另一种尊重。
“我们只有两种人生,一种是学习过程中的人生,一种是学习过程后的人生。”有人如是说。然而我却总是觉得:我们只有一种人生,这就是学习过程中的人生。
对于这个令人敬畏的世界,我们永远需要进行各种各样的学习。也许只有学习才能让我们不会去轻易地实施错误的轻视。也许只有学习,才是我们对别人、对自己,也是对这个世界最好的最美的最大的尊重。
成功的人生
成功不是昭然若揭地去赢了某一次,成功是任何时候不放弃追求下去的信念。
邓皓
曾在运动场上看到过十分感人的一幕:一位长跑运动员在跑了一半以上的赛程之后,突然摔倒在地。等他再爬起来时,他的对手们正如飓风般接近终点。就在他一瘸一拐正欲离开跑道时,他的耳畔响起一声断喝:跑赢你自己!
是他满头银发的教练列入跑道中来,与他一起跑完余下的赛程。
那一刻,我发现所有的目光为这对失败的师徒行了个庄重的注目礼!当他们抵达终点的时候,他们赢得了比夺冠者更多的掌声!
谁能说有此等毅力和拼劲的人,下一次夺冠的良机会再一次与他擦身而过?!
成功不是昭然若揭地去赢了某一次,成功是任何时候不放弃追求下去的信念——确信自己任何一次竞技不遗余力总比吝啬心力要好!
人与人之间有心志的高低之分,人与人之间也有能力的大小之别,但人生没法比成功。一个扫大街的清洁工和一个搞课题的科研工作者,他们都有成功。同样,他们都有从成功里得到的快乐。所以,人生没法比幸福!
成功的人生就像一次远行,把途中美好的景色尽收眼底,不要因为旅途的疲惫而错过每一处赏心悦目的风景。因为错过风景,就是错过心情;错过心情,就是错过远行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