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最新职工职业健康指导丛书——女职工疾病预防手册
24350200000018

第18章 如何预防常见疾病(4)

急性期的治疗可首选秋水仙碱,因为秋水仙碱有抑制中性白细胞迁移至炎症部位的作用,从而减轻红肿热痛等炎症反应,但宜早用,即在痛风发作的最初数小时内就应服用,这时有效率可达90%,如在痛风发作24小时后服用则疗效明显下降。剂量一般为0.5~1.0毫克每2小时一次,至恶心、腹泻出现后即停止,24小时服用总量不应超过6毫克。有人服用秋水仙碱后可出现精神忧郁,肝、肾损伤,骨髓抑制,呼吸抑制等,应予注意。为防止其毒性作用,也可采用小剂量秋水仙碱加非甾体类抗炎药,如消炎痛、布洛芬、扶他林、奇诺力、奈普生、芬必得等。应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常出现胃肠道不适等副作用,尤其有胃溃疡者更应慎用。如果以上药物反应不佳,不能耐受或有禁忌时可考虑使用糖皮质激素,但也因其副作用不宜长期使用。痛风急性发作时,尽管有高血尿酸,一般不急于服用降血尿酸或排尿酸药物,如别嘌呤醇或苯溴马龙等,因为突然的血尿酸下降,反而使关节疼痛部位迁移和症状延长。

对于痛风间歇期的治疗,应使血尿酸维持在正常水平。除了避免过度劳累、紧张、遵循合理的生活规律外,还应该控制体重,忌烟、酒。因为酒本身除含有一定的嘌呤外,还能减少尿酸从肾脏排泄。每日饮水大于2000毫升并服用碱性药物,有利于尿酸溶解排泄。对高尿酸血症者,应食用低嘌呤食物,定期检查尿酸,如已出现痛风石或肾结石,需服用降尿酸药物。对肾功能不全者应选用抑制尿酸形成药物,如别嘌呤醇,其初始剂量为100毫克,每日1~2次,定期调整剂量至血尿酸在正常范围,维持有效剂量。如肾功正常,无痛风石、肾结石者,宜选用排尿酸药物,如丙磺舒或苯溴马龙。丙磺舒0.2克每日二次,可增加到0.5克每日三次;苯溴马龙,商品名痛风利仙,25毫克每日一次,渐加至100毫克每日一次。痛风目前仍无根治办法,尚未有免疫的方法来治疗痛风。

22.脑中风对身体的危害

脑中风是脑血管病变,是血压和血液变化引起的脑血液循环障碍,造成急性脑功能障碍的总称。包括缺血性脑中风和出血性脑中风。共同的特点是起病急,由于脑血管病变引起其供应部位的脑组织发生功能障碍,常表现为偏瘫、失语、头昏、眩晕、头痛、呕吐等。重者立即出现昏迷。根据脑循环障碍原因不同,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称为缺血性中风,另一类为出血性中风。这两类中风发病的机理不同,病后的治疗方法也不同。

缺血性中风发病的原因是由于颅内某支脑血管或通向颅内去的颈部血管有阻塞,导致脑缺血,造成脑功能障碍。这类中风占脑血管病的70%,危险性较出血性中风小。如果症状轻,维持时间在24小时内可完全恢复,不引起脑组织病理改变,称为暂时性缺血性发作,又称为小中风。如果症状持续时间超过24小时,引起脑组织病理改变的称为脑梗塞,这类病人症状恢复慢,甚至遗留偏瘫、语言障碍等后遗症。

出血性中风又称脑溢血,占脑血管病的30%~40%。根据出血的部位不同又可分为脑实质出血和脑表面血管出血。脑实质内出血主要由于供应脑内名叫基底节部位的血管在高血压动脉硬化时容易破裂出血。脑表面血管的出血又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常由于动脉瘤破裂引起。动脉瘤可以是先天性血管壁的缺陷受血压的冲击后,在中老年时期形成壁薄的动脉瘤,或由于动脉硬化后形成动脉硬化性动脉瘤。无论哪一种动脉瘤在血压升高时由于壁薄易出血,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

发生脑中风应及时、就近就医,避免远距离转送,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搬动,路途中勿颠簸,如有呕吐应使头偏向一侧以免呕吐物吸入气管内,镇定患者情绪。

缺血性脑中风急性期主要给予改善脑血流、降低血粘度、扩张脑血管、溶栓治疗。常用药有低分子右旋糖酐、丹参、川芎嗪等。如有脑水肿情况,可给甘露醇、地塞米松等。出血性脑中风强调绝对卧床4周,血压过高者给予降压、降颅压。必要时给镇静剂抑制躁动,避免情绪波动,保持大便通畅。蛛网膜下腔出血者给止血药抗血纤溶芳酸等。

中风后常由于神经损害而遗有瘫痪,可采用按摩、理疗和针灸等方法促进功能的恢复。不能忽略主动锻炼和被动锻炼的重要性,主动锻炼即是患者应尽主观努力去作力所能及的活动;被动锻炼即是患者还不能运动时,护理护士或家属帮助其进行肢体活动。这样即可避免关节强直,又可增加血液循环,减慢肌肉的萎缩,增强神经营养,使神经功能尽快恢复。有失语的患者要加强语言训练,促进语言功能的恢复。还可给予改善脑血液循环及代谢的药物。

避免诱发中风的因素,比如情绪波动、过度劳累和极度兴奋等任何引起血压升高的因素均可诱发中风。据观察到在节假日或气候突变时中风的患者增多,可能与上述原因有关。

重视暂时性缺血性脑病的处理,以阻止其发展成为脑梗塞。对高血压患者的血压不稳、头痛、烦燥等恰当治疗,以免发生脑出血。

23.肩周炎的防治措施

肩周炎是以长期肩痛、肩关节活动障碍为显著特征的疾病常发年龄为50岁左右,女性发病率较多。本病是由于肩关节关节囊、关节周围软组织发生的范围较广的慢性无菌性炎症反应,引起软组织广泛性的粘连,限制了肩关节的活动所致。

肩周炎以肩痛、肩关节活动受限为其症状特征。疼痛可呈钝痛或刀割样痛,夜间加重,甚至痛醒,可放射至颈、背部,或前臂手部。活动受限以外展、外旋、后伸最为明显,表现为不能穿衣、梳头等。本病的发展可分为:急性期、粘连期、缓解期。

(1)急性期:以疼痛为主,关节活动受限,但尚有相当范围的活动度。病程约1个月,重者可延续2~3个月。

(2)粘连期:关节活动度严重受限,活动范围很小,外展或前屈活动时,可表现出耸肩现象。肩痛较急性期明显减轻,病程约2~3个月。

(3)缓解期:经治疗及功能锻炼,粘连及肌肉的痉挛、韧带的挛缩逐渐解除,疼痛消失,肩关节功能恢复正常。

本病的治疗分推拿治疗和功能锻炼治疗。

推拿治疗

取坐位,点按合谷、曲池、臂臑、肩髃穴、肩俞、肩贞、肩井、天宗穴。

取坐位,捏拿三角肌,沿肌纤维走向捏拿5~10次,再用拨法弹拨动冈上肌、胸肌各5~10次。

取坐位,以左手扶肩右手握患者手,作缓慢牵拉、抖动、旋转活动,并逐渐作向外展臂活动,以病人最大耐受限度为宜。

辅助患者作外展、上举、内收、前屈、后伸等各项功能活动,活动幅度由小到大,以病人最大耐受限度为宜。

取坐位,双掌对搓肩、臂,自上而下至腕关节,5~6次。

肩周炎急性期不宜做推拿治疗。

功能锻炼治疗

要求患者作内旋、外展、外旋、环转上臂、后背手等功能锻炼,锻炼时要缓慢持久地进行,不可操之过急。坚持早晚反复锻炼,才能有助于功能恢复。

24.颈椎病的防治办法

颈椎病是由于颈段脊柱的椎间盘、颈椎骨关节、软骨及韧带肌肉、筋膜等所发生的退行性改变以及其继发性改变,造成脊髓、神经、血管等周围组织的受损(如压迫、刺激、失稳等),从而引发出一系列的临床症状。

早期出现颈项及肩背部疼痛,但可自行缓解。颈部旋转时可听到弹响声。后期出现颈部发僵、颈后伸受限,并常伴有疼痛,向肩臂部放射痛及麻感。

本病的治疗分颈枕治疗、牵引治疗、推拿治疗和中成药治疗。

颈枕治疗

做10~12厘米直径、20~30厘米长的圆枕,圆枕要有适当的硬度。取硬板床,仰卧位,将圆枕置于颈中心部位,头自然下垂,全身放松,每次10~30分钟,每日2~3次。

牵引治疗

取坐位或仰卧位,牵引重量因人而异,开始宜取小量牵引力,适应后再加量,但加量不宜过大,以防引发1、2颈椎脱位。每次10~30分钟,每日3~6次。

推拿治疗

患者取坐位,术者立于背后。

双手分别在患者左右两肩背部施以揉、按、捏法,再施以弹拨、拿捏,松解痉挛。

重点弹拨头夹肌斜方肌、菱形肌、冈上肌、提肩胛肌。

一手托患者下颌部,另一手拇指、食指分开自枕骨下开始捏、揉、拿两侧颈肌,重点按、弹拨颈项韧带、棘上韧带、棘间韧带。

一手托下颌部,另一手托枕骨部,作向上伸拔(或用肘关节伸拔),向上伸拔2~3次后再次伸拔时作缓慢的旋转。将颈旋至极限后再稍加力(用力切勿过大)旋转即止,可听到声响。左右同手法。

用双小鱼际沿颈至肩背部位揉摩放松。推拿治疗可每日一次。

中成药治疗

依据临床辨证,可参酌选择正天丸、天麻丸、颈复康、大活络丹、疏风定痛丸等。

25.腰肌劳损的医疗方法

腰肌劳损主要是指腰部肌肉、筋膜、棘上及棘间韧带等软组织的慢性进行性损伤性疾病。此种疾病多没有明显的外伤病史以及器质性病变,起居、生活、工作等均无明显的功能障碍。常表现为工作不能持久,腰痛时轻时重,迁延难愈。引发慢性腰肌劳损的原因有腰肌劳损、腰背筋膜炎、第3腰椎横突肥大、棘大及棘间韧带劳损等。

腰肌劳损患者腰背酸痛沉重,肌肉僵硬,劳累后可加重,休息时减轻,弯腰困难,晨起酸痛明显,稍加活动即减轻或消失,遇冷遇湿加重,用拳头叩击腰部或平卧垫高腰部均能使疼痛减轻或有舒适感。腰部功能活动一般正常或接近正常。

治疗本病可内服中成药散风活络丸或疏风定痛丸或西药消炎痛、芬必得;外敷骨友灵贴膏、舒活灵,或西药扶他林乳剂等药。

患有本病的职工应注意随时调整姿势,变换体位,以减轻症状。平时加强腰背肌的锻炼,长期保持。患者在工作中要围戴护腰,加强对腰肌的保护。床、椅等不宜过软。腰部如有损伤,应立即卧硬板床休息,并予以积极治疗,以避免加重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