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职工减压手册
24354300000021

第21章 如何减轻家庭的压力(2)

(4)夫妻双方对爱情忠诚,胸怀坦荡,以诚相待。

(5)在经济开支和社会交往方面,夫妇双方彼此公开。不打埋伏,不存戒心,不互相猜疑。

(6)在对待长辈和处理其他家庭关系、家庭事务时,夫妻双方也能互相尊重,互相信任。

从我国目前夫妻关系的实际情况来看,多数夫妻都能做到在人格上互相尊重与信任,但也有一些夫妇在这个问题上缺乏远见或自知之明,结果给夫妻生活带来一定的烦恼,有的甚至酿成悲剧。

在夫妻之间人格的尊重与信任方面,马克思与燕妮,列宁与克鲁普斯卡娅,周恩来与邓颖超,这些革命伟人的夫妻生活实践,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例如,列宁和克鲁普斯卡娅,从共同生活的第一天起,就订立了夫妻相处的两条“准则”:互不盘问,绝不隐瞒。这两条“准则”,表现出列宁夫妇对彼此人格的高度尊重与信任。周恩来和邓颖超,曾经根据他们夫妻相处几十年的经验,提出了处理夫妻关系的“八互”原则,即互敬、互信、互学、互助、互爱、互让、互勉、互谅。其中,互相尊重、互相信任,在“八互”原则中居于突出地位。这说明,夫妻之间在人格上的相互尊重与信任,对于维系和发展美满的夫妻关系,该有多么重要了。所以,我们在处理夫妻关系时,一定要高度重视这一问题。

夫妻之间差异的适应与互补

丈夫与妻子之间,在兴趣、爱好、能力、气质和性格方面存在一些差异,这是正常现象。问题在于,如何正确地对待这些差异?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才能有效地适应这种差异,或者达到互补的目的。

让我们先来讨论夫妻之间差异的适应问题。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先来看一个实例。

有对30多岁的夫妇,丈夫喜欢下围棋,妻子则喜欢看电影。丈夫下棋时好着迷,有时到外边下棋直到深更半夜才回家。妻子对此十分恼火。她开始采取“以牙还牙”的战术。你不是深更半夜才回家吗?那好,我就把门反锁上,任凭你怎么叫门,我也不开。为了这,夫妻俩没少吵架。后来,两人觉得总这样别扭不是办法,于是便互相作了让步,努力争取在兴趣爱好方面相互适应。这样,丈夫外出下棋的次数少了,每次下棋的时间也严格加以控制,有时还主动陪妻子、儿子去看电影。妻子也对丈夫下棋产生了兴趣。碰到两口子在家闲着没事,妻子就要丈夫教她几着,还劝丈夫好好教教儿子,以便开发儿子的智力。由于在兴趣爱好上彼此适应,一家三口的小日子过得越来越美满。

夫妻在家庭生活上要力争合拍,也就是要彼此适应,这样才能求得家庭生活的和谐与美满。如果夫妻之间在兴趣爱好、生活习惯等方面出现矛盾,应当本着迁就、忍让的精神,力求使矛盾由大化小,就像上述例子中夫妻俩后来的做法那样,这样才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和夫妻之间差异的适应。

有人把夫妻之间的差异补偿喻为“1+1=2”,也有人将其称作“1+1>2”,这些比喻的目的无非是想说明,只要夫妻之间取长补短,密切合作,不但会融洽夫妻关系,逐步缩小夫妻间的距离,而且还会产生超过单个人努力的协同效应。所以,高度重视夫妻之间差异的互补问题,使夫妻之间在气质、性格方面,能够做到刚柔相济,急慢相和,动静相宜,在能力方面,能够做到各取所长,互相帮助,那么,就会弹奏出一支支和谐悦耳的爱情新曲,给多姿多彩的家庭生活,增添更多的春意和活力。

7.理顺家庭成员关系减轻家庭压力

我们这里所说的亲子关系,主要是指父母双亲与未成年子女的关系。父母双亲与未成年子女之间,既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又有着长期养育而形成的感情联系,因此,亲子关系在家庭关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在父母与未成年子女的关系中,父母处于主导地位。父母之间的关系如何,父母对子女采取什么样的教养方式,以及父母自身的文化心理素质、经济状况和居住环境怎样,都会直接间接地对子女的心理健康产生深刻影响。下面,我们就结合国内外的有关研究,先来说明亲子关系对未成年子女的影响,然后再来讨论处理亲子关系所应注意的问题。

亲子关系对未成年子女的影响

(1)不健全的双亲关系对未成年子女的影响。不健全的双亲关系主要包括下列各项:父母双亡或单亲死亡,父母离异,父母中有犯罪行为并造成家庭破裂,父母不和,父母本身有心身缺陷,等等。

处于家庭不和中的儿童,比生活在父母中有一人死亡的家庭中的儿童,可能会遇到更多的麻烦。他们对未来感到害怕,有被抛弃感和愤恨感,并有可能变得抑郁,敌对,富于破坏性,易激怒,孤独,悲伤,特别容易闯祸,甚至会自杀,他们还有可能感到劳累,失眠,患皮肤病,食欲减退,思想不集中,羞辱与窘迫,还常常使得他们对学校作业和社会生活不感兴趣。研究进一步证实,父母离婚所造成的不稳定的家庭环境,对儿童心理发育有明显影响。离婚家庭中的男孩子,情绪不稳定,性格倔强,情绪与行为问题的检出率较高,而女孩子则表现出更多的焦虑情绪,从离婚家庭儿童的智商测定来看,远较对照组为低,差异显著。另据对北京城区2432名7~14岁儿童的调查,处于夫妻不和的家庭、暴力家庭或离婚条件下的儿童,其行为问题的检出率均比正常儿童为高。

(2)不同的教养方式对未成年子女的影响。美国学者鲍姆林德,曾把父母教养子女的方式分为四种类型,分别比较不同类型的教养方式对子女心理健康的影响。结果发现:专断型的教养方式(严格控制,严厉惩罚,很少温暖),使得子女常常产生不满情绪,并且具有畏缩、不信任人等个性缺陷,随意型的教养方式(放任自流,不加控制,不提要求),所培养出来的孩子也具有随意的色彩,即在个性上很不成熟,达不到同类孩子的正常发展水平,权威型的教养方式(既严格要求,又尊重孩子,控制与鼓励相结合),使子女获得足够的安全感,并使得这些孩子在同龄孩子中,最能自立,最能控制自己,最自信,最能进行探索和最心满意足;和谐型的教养方式(主张平等,与子女和谐交往,积极培养孩子诚实、公正和理性的品质),使子女有较强的独立性和个性意识,善于与人交往和取悦于人。鲍姆林德认为,就美国的情况来看,权威型的教养方式似乎是最成功的,但和谐型的教养方式则代表了一种新的发展方向,所以,后两种教养方式都对子女有积极影响,而专断与随意的教养方式则是十分有害的。

我国学者吴舸和舒明跃的研究表明,在犯罪的男青少年中,缺乏父母爱的情况比较严重,尤以缺乏父爱更为普遍,亲子间特别是父子间的交流障碍,不仅表现为交流机会少,更重要的是交流质量差,可见,父爱的重要性是不能忽视的。

国内外的许多研究还证实,家庭的心理气氛,对儿童的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而家庭的心理气氛,是与父母的教养方式、教养态度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3)父母文化、经济背景对未成年子女的影响。大量的研究表明,父母的文化程度,家庭经济状况和生活环境,对未成年子女的心理与行为有重要影响。一般来说,父母的受教育程度越低,儿童行为问题的检出率越高。经济富足或穷困家庭的孩子,比中等阶层家庭的孩子,有更多的适应困难。家庭居住条件差,易使儿童产生苦闷、烦躁等情绪,而家庭的社区环境不好,则会使儿童沾染某些不良习气,影响行为的健康发展。

处理亲子关系应注意的问题

(1)父母要多为子女着想,努力为孩子树立良好的形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所以,当父母的要时刻想着自己对子女的责任和义务,努力扮演好“善为子师”的重要角色。

首先在夫妻关系上要和睦相处,力求给孩子留下一种安全的感觉和美好的印象。安全感是一种基本的心理需要。孩子缺乏安全感,成天担心父母争吵或离婚,在这样的动荡气氛中,孩子的心理又怎能获得健康的发展呢?子女看到父母不和,甚至比父亲或母亲的亡故还要痛心,心理反应也更为复杂,这说明在子女的心目中,父母之间的感情该有多么重要!遗憾的是,现在我们有些父母,特别是年轻的父母,对夫妻之间的感情不那么珍重。他们动不动就吵架,吵急了就闹着要离婚,似乎离婚也是一种“时髦”。这种倾向对子女来说,实在是一种不幸。

(2)父母要了解子女的心理特点,采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孩子。子女的心理特点,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一样的,即使在同一年龄阶段,也还存有性别上的差异以及其他身心差异。但总的来说,未成年的子女在家庭中都有下列一些心理需求:他们求知欲旺盛,好奇心强烈,常常希望从父母那里获得更多的知识;他们渴望交往,喜欢活动,如果经常把孩子关在家里,他们会在情绪上受到极大的压抑,他们喜欢游乐,兴趣广泛,父母若干涉他们的游乐权利和兴趣爱好,他们会产生强烈的挫折感甚至对立情绪。对未成年子女的这些基本的心理需求,父母应当心中有数,并积极采取措施,适当地加以满足,及时地进行教育、引导,这样才能对子女的发展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针对子女的心理特点进行教育,要注意以下几点:

民主与强制: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应当采用民主的方法,不应依赖强制的手段,这个道理多数父母都懂得。但要真正的实行起来,还是强制省事,见效快,民主费事,收效慢,有时还很难见到直接的效果。可见,有了理论并不等于能很好地指导实践,理论与实践之间是有一定的距离的。

所谓民主的方法,实际上也就是商量的方法,是说服教育的方法,是以理服人的方法,是平等待人的方法。对子女讲民主,不是降低父母的权威,更不是表明父母的无能,而是将父母对子女的教育,置于一种较高的层次之上,置于科学的境地。正如有的研究所指出的,以民主的方式教养出来的孩子,有礼貌,独立性强,待人亲切,善于与他人合作,当然,这需要父母的长期努力。

开放与捆缚:开放就是要给孩子以较多的自由,使他们有更多的伙伴,有更频繁的社会交往的机会,有更大的活动空间,有更丰富的生活内容。与开放相对立的教育方法是捆缚。捆缚也是一种省心省事的传统教育方式。将孩子关在家中,少与人接触,可防止孩子“沾染坏习气”,可使孩子安心学东西,可保证孩子的身体健康,等等。然而,习惯于捆缚方法的家长同志,您是否想到孩子的需求?想到孩子的喜怒哀乐和精神发展?而这些心理健康方面的要求,恰恰是捆缚方法无法满足、无力解决的。

现代的社会,现代化的生活,要求父母给孩子更多开放的机会,使孩子更多地接触社会与人生。我们要培养现代化建设所需的人才,靠捆缚、靠笼鸟式的教育,是办不到的。我们应该让子女从小天地里走出来,在活生生的社会里锻炼,在困难与挫折中成长,这样才能领略人生的真谛,才能造就现代人的意识和现代人的品格。

鼓励与责罚:鼓励即正面强化,责罚则是一种反面的强化。照理说,鼓励与责罚都可以引出积极的结果。但是,责罚不可过分,更不能滥用。责罚的过分与滥用,不仅会挫伤子女的积极性,疏远亲子间的情感,而且会失去这种教育手段的固有作用。

鼓励作为正面教育的手段,应始终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居于主导位置。子女的年龄越小,越要以鼓励为主,以表扬为主。但鼓励或表扬同样不可滥用。若只予表扬,不予批评,只讲鼓励,不讲责罚,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形成一种“定势”,即只能听好的,不能听相反的意见,那样同样会失去鼓励这种教育手段的固有作用。

父母应提高自己的心理素养

(1)要有养儿育女的正确动机。父母养育子女,从根本上说,是对社会的一种责任和贡献,而不是个人的私利。如果父母具有养儿育女的正确动机,就会按照社会的需要规范子女的行为,促使子女沿着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方向前进,相反,养育动机不端正,仅仅着眼于个人的私利或家庭的前途,那么父母的养育标准必定是片面的狭隘的,因而不利于子女的健康发展。

(2)要有深厚稳定的教育情感。一般来说,父母对子女都有天然的爱心,也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健康成长,早日成才。但天然的爱心和朴素的愿望,并不能代表高尚、深厚和稳定的教育情感。十一世纪的法国哲学家彼德·阿柏拉尔说过:“火气甚大,容易引起愤怒和烦扰,是一种恶习而使心灵向着那不正当的事情,那是一时冲动而没有理性的行动。”

(3)要有耐心细致的处事风格。家庭教育十分需要耐心细致的心理品质。只有耐心细致,才能了解子女的所思所想,从动态上把握子女的思想脉搏;只有耐心细致,才能对症下药,以理服人,使孩子心悦诚服地接受父母的帮助,只有耐心细致,才能造就亲子间的民主气氛,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耐心细致应当在家庭教育的各个方面体现出来。例如,孩子有了缺点、错误,家长不应就事论事地训上几句,简单了事,也不应掉以轻心,听之任之。细心的父母,要从事情的现象探寻本质,从子女缺点、错误的表面,挖掘主客观方面的根源,这样才有助于子女的改过迁善和成长进步。

(4)要有开朗善良的性格特征。性格是环境塑造的结果。父母要想使子女形成开朗善良的性格,自己本身就应加强个性修养,努力形成开朗善良的性格特征。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看到,有些孩子的郁闷,消沉,自私,不能体谅人,这些不良的个性品质,正是从父母那里潜移默化地熏染而来的,当然,这里也有外界环境的不良影响。但无论如何,父母的作用是不可轻视的。

8.处理好尊长关系减轻家庭压力

婆媳关系是一种特殊的家庭关系。在婆媳关系中,既没有像夫妻关系中那样亲密的姻缘关系,又没有缘亲子关系中那样稳定的血缘关系。婆媳关系是通过儿子,丈夫这一特定的双重角色,而间接发生的血亲关系。由于婆媳关系缺乏天然的凝聚力量,所以处理起来比较困难。难怪有的人形容:十对婆媳九对不和。

虽然婆媳关系有难处的一面,但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处理婆媳关系也有很多有利的条件。首先,在法律上,婆媳各自的合法权益,都能得到法律的保护;在道德上,一切虐待婆媳的不道德行为,都会受到舆论的谴责,这就从根本上为婆媳关系的改善奠定了基础。其次,在我们的社会,倡导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倡人与人之间平等互助的新型关系。既使不是一家人的同志之间都可以亲如手足,互助互爱,那么,已经成为一家人的婆媳之间,不是就更有可能做到和谐相处、亲似母女了吗?实际上,现实生活中这种婆媳和睦相处的例子还是不少的。

根据心理学的研究以及许多婆媳和睦相处的经验,抓好以下三个环节最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