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浩然孟子
2439000000016

第16章 只报恩,不报仇(2)

人生如水,流而不变。正因为有了这一点,人生才是可贵的。我们才会成功快乐,因此孟子命之曰“善”。人性是善的,人生是善的。

孟子说“性善”并不是说人生下来就是善,而是说可以为善。

比如婴儿不但要吃人奶,还有可能吃牛奶,这就叫人与牛争奶。人喝了牛奶,小牛就喝得少,甚至没得喝,因此婴儿在美滋滋地喝牛奶时已经对牛妈妈、牛娃娃造成了伤害,尽管她并不知道。

世上万物各有所属,风云雷电归天空,花草树木归大地,五谷杂粮归人类。但人类什么都要,因此破坏了大自然的平衡,这就叫为恶。当然这是人类整体为恶,整体为恶即为善。比如一人为盗,那就是盗。举国为盗,那就不是盗了。

孟子说的“性善”指改恶为善。

什么是恶呢?即指掠夺心。什么是善呢?即指恻隐心,拯救心,给予心。

苏东坡问佛印和尚:“我跟你学佛这么久了,为什么还不快乐?”

佛印和尚:“这关我什么事!”

苏东坡一愣,一笑:“当然关你的事,因为你是我师父。”

佛印和尚“哎呀”一声跳起来:“你看你笑了!这不是很快乐吗?”

苏东坡也“哎呀”一声:“是啊,我很快乐啊。”

为什么苏东坡会快乐?因为他敢直言犯上,说“当然关你的事,因为你是我的师父”。有话就说,一说就说心里话,所以没遮拦,见本心。

见了本心当然快乐!

快乐就是孔子说的仁,快乐就是孟子说的善。

为什么我们要为善,因为助人助己真的很快乐!

今年夏天的时候,净土宗的慈法师从东北来到香山,一时佛徒云集,来听慈法师讲法。我也从众前往。

我问慈法师:“我搞写作,你搞佛法,我们虽然搞的不是一样东西,但都是从事灵魂方面的工作。我不能避免由此带来的空虚,不知法师如何?”

慈法师沉默。

我又问:“我虚心学佛,为什么还是不快乐?”

慈法师说:“你再虚心点就快乐了。”

我觉得他这话很搞笑,这一笑之下就快乐了。

细想慈法师没有说错,虚心能把人空起来,把心灵交出去,当然能因随缘而得缘,因随便而得便,快乐起来。

从前有个大财主,钱多得用不完,为此他日益烦恼。

他老婆说:“官人,既然钱用不完,何不送给大家?”

大财主说:“好啊!”

于是夫妻二人各自提了一包钱站在大路边,见人就发钱。

路人被他们的这一举动吓坏了,竟然没人敢要。夫妻二人耐心等待,他们彻底兴奋起来,决定说什么也要把钱白送出去。

终于等来了一个乞丐,他们马上给他钱,乞丐当然不拒绝,接过钱扬长而去。

这个头一开,什么人都来了,大财主夫妻俩忙得不亦乐乎,见者有份,皆大欢喜。

从那以后,他们两口子一旦有不开心的事,马上就到大路边发钱,马上烦恼不见了,非常快乐。人们对他们这一善举交口称赞,称他们是“义人”,连路都成了“义路”。这个故事虽然夸张,但也形象地说明了两个道理:

一是给予别人,自己会快乐。其原理是掏空了淤泥,水塘里的水流才畅通。当然淤泥对水塘来说是淤泥,对水田来说就是肥料,就是宝。

二是要给就痛快点,要给就自给,这样才快乐。有人给了别人东西还恋恋不舍,这种人太搞笑了。有人给别人东西,马上又夺回来,甚至把别人的也夺去了,这种人功利心太重,非君子也。

我们都是君子,君子要把自己的东西白给人。不白给不能叫善,只能叫伪善。

那么,君子又不是大财主,他能给人什么呢?

财主给人以钱财,君子给人以仁义。

财主的钱财是外在的,君子的仁义是内在的,因此它具有源源不断之势,越给越生长,当然越给越多。

它是内在的,具有变通性,当然整体不变,这也是人性善合于水的地方。黄河源头是清的,黄河中下游是浊的,但都是黄河。

孟季子问公都子:“为什么说仁义是人的本性?”

公都子说:“我发自内心以敬重他人,他人多么好,他人即天堂,我永远向往别人,这就说明仁义是本性。”

孟季子说:“乡人比伯兄年长一岁,该先敬谁?”

公都子说:“先敬兄。”

孟季说:“该谁先喝?”

公都子说:“乡人先喝。”

孟季子说:“所敬的在此,该喝的又在彼,说明仁义果然在外,而非内呀。”

公都子不能答,来告诉孟子。

孟子说:“你就对他说:‘叔父和弟弟先敬谁?’他必然答:‘先敬叔父。’你就说:‘要是弟弟已死了呢?’他必然说:‘先敬弟。’你就问他为什么不敬叔父,他必然回答因为弟弟已经过逝了,你就说:‘这正可以说平时情况下应先敬兄,特殊情况下先敬乡人。’”

孟季子听到这话后,说:“该敬叔父的时候先敬叔父,该敬弟的时候敬弟,这更说明仁义不是出自本性,而是需要。”

公都子回答:“冬天饮汤,夏天喝水,那么饮食都是在外在吗?”

饮食当然不是外在的,而是内在需求。仁义如饮食,乃是人之天性。冬天和夏天的饮食不同,仁义也因人因事而异。

杀善人为恶,杀恶人为善,同样一件事,性质不同。西施照的也是镜子,东施照的也是镜子,同样的一面镜子,照出一美一丑两张脸。你爱看哪张脸?当然是美女西施。

中国的四大美女西施、貂蝉、杨玉环、王昭君传说有羞花、闭月、沉鱼、落雁之神奇功效。落雁者为王昭君,昭君出塞,见大雁南飞,思恋故国,因此泪下,大雁也为她的凄美倾倒,此为“落雁”。

杨玉环赏牡丹比花还美,因此“羞花”。

貂蝉善歌舞,在月下翩翩一曲,裸舞芬芳,月亮因此隐人云中,此为“闭月”。

“沉鱼”指西施綄纱,鱼见之而倾倒,因此下沉一大片。

四大美女的美都是内在的美,因此如此神奇。

我们的善也必须是内在的善,才会具有各种神奇功效,包治百病,长生不老。

鲁欲使乐正子为政。

孟子说:“我听了以后高兴得睡不着觉。”

公孙丑问:“乐正子很高强吗?”

孟子说:“不。”

公孙丑说:“他足智多谋吗?”

孟子说:“不。”

公孙丑:“他见闻广博吗?”

孟子:“不。”

公孙丑:“那你为什么高兴得睡不着觉?”

孟子:“他为人好善。”

公孙丑:“他好善就够了吗?”

孟子:“好善足以统治天下,何况是鲁国呢?只要好善,四海之内就将有人不远千里而来告之善良贤才,若不好善,便拒人于千里之外。贤才远拒千里,而谗谄面腴之人却在身边,与这样的人在一起,国家能治好吗?”

人一善天下可治!何止治一人一身。

梁漱溟老先生在他的名著《孔孟的人生哲学》上讲了一个他自己的故事。他说他十七八岁时学佛苦极了,遭到层层挫折,弄得来神经衰弱,心中苦痛。但有一天——

“我见我家的女仆在晒衣,用手去打绳子,仿佛心里一点事没有,很快乐。我甚怪异。”

然后梁漱溟就思考:

“回想我的境遇与她的境遇大相径庭,彼境遇坏而反大乐,我境遇好而反大苦,从此想去,再看旁人,而旁人皆乐,我自己则种种事情皆不如意。”

这是为什么呢?梁漱溟因此发现:

“看到平常对苦乐之观察大谬,就是平常都把苦乐认在境遇上,实则苦乐是在主观方面,而不在客观方面。”

这话等于说,无论境遇如何,你认为自己是快乐的那么就是快乐的。个中原理请细参拙著《孔子说仁义》中的几章。

当然,快乐不是认为出来的,而是内在的,本来的。也就是要养浩然之气才能做到,这一点孟子比孔子讲得又要深入细致了。

我昨天对司马烈人先生讲:

孟子的学问可以分为三大块,第一块就是“养浩然之气”。养成了浩然之气做什么呢?这就是第二块“做大丈夫”。做了大丈夫又做什么呢?那就是第三块“平治天下”。孟子的学问就是这三大块,用一句话说就是“养浩然之气而为大丈夫,为大丈夫而平治天下”。

司马烈人先生对我这个观点无反对意见,于是我很欣慰。

司马烈人先生大隐隐于市,他的房子装修得很古典,我与他对坐于灯下清谈文化,彼此大悦。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快乐主义,主张人生为善为乐为美,这是一种很享受的人生观。比如男人知道人生为美,就会懂得欣赏美女,而不会在美女面前白痴一样。孔子爱见南子,孟子爱谈西施,梁漱溟爱谈他家的女仆,其理同也。

现代新儒家里我最喜欢梁漱溟,主要原因是当然是他的学说与我相近。我原来不读梁漱溟,后来偶然翻开他的书,赫然看见这老先生居然也讲“孔子为人生”、“孔子主张快乐”、“孔子的学问为自己,就是‘自己学’”,看得我高兴得跳起来,太好了!

不过我与梁漱溟讲的孔孟快乐主义有根本不同。

梁漱溟讲的快乐是由自省得来。

我讲的快乐无须自省,即插即用,当下就快乐。快乐是简单的、本能的、无原则、无条件,就跟吃喝拉撒一样,我为快乐搞掉了诸多沉重外衣,因此快乐可以轻松拥有。

我有个好朋友一天到晚搞哲学,弄得自己死气沉沉,自己不爽,别人见了他更不爽。看见他这个样子下去大势不好,一定会被毁掉,我就强行拉他到大街上开导他。

我说:“对面走来一个女孩子,你看到没有?”

他再也不能视而不见,只好点头说:“看到了。”

我说:“做你的女朋友怎么样?”

他吓了一大跳:“开什么玩笑。”

我说:“并非开玩笑,你能不能承认:假如你有这样一个花枝招展的女孩做女朋友,会开心一些。”

书呆子默认了。

说着说着,女孩子从我们身边袅袅而过,我立即向她行注目礼,而我身边的仁兄则有垂涎之势。

有了这场大街一悟,我这位朋友立即焚书坑儒(当然他焚的是自己的书,坑的是自己这个儒,把过去的旧我活埋了),改换门面,打扮得青春活泼,进入泡妞一族的浩荡队伍,一个月后,他带一个小妹妹来见我,我们一起去玩,开心得要死。

这个真实的故事说明了一个简单的道理,人要为卑下之事,才能享受高尚之心。孟子说“水无有不下,人无有不善”,就是这个道理。

我们要向街上的小青年学习,不要向书斋里的老先生学习,这样才会快乐。

告子与孟子争论人性善恶。

告子说:“人性犹如柳树,仁义犹如木篓。引人性走向仁义,如同把柳条编木篓。”

孟子说:“你能把柳树编成木篓吗?还是将柳枝砍下编木篓呢?砍柳枝来编木篓犹如伤害人性以求仁义。天下之人如果都因为要讲仁义而伤害了人性,都是你这番话害的。”

告子说:“人性犹如湍急的水,在东方开个缺口它便往东方流,在西方开个缺口便往西边流。人性不分善恶如同水不分东西。”

孟子说:“水是不分东西,但水分上下,水总往下流,这就像人性为善一样。人性如不善,水就如不往下流,那么随你在哪儿开缺口都不会流,水往哪个方向流不是水之本性决定,而是势态决定。人也可能不善,也是由其势所决定的。”

孟子这段话很重要,它揭示了:

第一,善是先天,毁坏先天将就后天,这不是善。

第二,善是泥沙俱下的,一切俱为善。恶使人向善,恶即为善。

第三,善是善变的,一变为恶,再变又为善。人类的起源为善,中间为恶,最后又为善。

孟子“性善”的第三条教义合于耶稣之言。耶稣说:“善人从他心里所存的善就发出善来。”

善人心里存的善因为是先天的,源源不断,所以永不枯竭,永远为善。

有人问古希腊智者伊壁鸠鲁:“人生为什么要选择快乐?”

伊壁鸠鲁回答说:“快乐是生活的开始,也是生活的目的。一切取舍都应从快乐出发,因为它是最高的善,是至善。”

这话太好了,快乐都不是至善,难道痛苦才是至善吗?当然不是,痛苦让人讨厌!

告子说:“人生下来本性是怎样的就是怎样的,不善不恶。就是人性的本来模样。”

孟子说:“生下来的人性模样,就像白是白色的本性一样吗?”

告子说:“是的。”

孟子说:“白羽毛的白如白雪的白,白雪的白如白玉的白吗?”

告子说:“是的。”

孟子说:“那么狗的本性如牛的本性,牛的本性如人的本性吗?”

孟子在此揭示了人的天性有两个层面。

第一层面指“共有天性”,即自然属性,在这一层面讲牛与狗,狗与人全都一样。

第二个层面指“独有天性”,即万物属性,在这一层面讲人与狗与牛有别。

我们谈天性不宜太过于高远,那样就空洞了,智者谈天都只谈头上的天,绝不谈天外之天。到了天外之天,那就一切免谈了。

孟子对宋句践说:“你不是喜欢游说吗?我来给你讲游说,人们理解你,你要做出嚣嚣然自得无欲之状,人们不能理解,你也要做出嚣嚣然自得无欲之状。”

宋句践说:“怎么能做到自得无欲之状呢?”

孟子说:“推崇德性,乐善仁义便可做到嚣嚣然。高士应该即使贫穷而不失仁义,富达而不偏离大道。穷不失义,则能独善其身,达不离道则能泽加于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孟子这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很有名。无论“独善”还是“兼善”都是善。

人永远不会“达”,人永远都是“穷”的。达一时,穷一世。穷比达好,因为这是人的本来面貌,穷则为真人。

当然这个“穷”不是指贫穿,而是指不得志。不得志好!

得志丧人。不得志得人。

人一旦满足一种欲望,就会去掉一种功能,比如纵欲者必会最终无欲。

人生好就好在一个“穷”字。永远吊胃口,永远不满足,所以永远向前。偶有小满足。就会开心无比。因为任何小钱也是自己辛辛苦苦挣来的。

孟子思想的第三大板块“平治天下”是失败的,孟子周游列国像孔子周游列国一样无所获,他永远不会有“平治天下”的机会,他的最高理论失败了。但正因为这次失败,使孟子回了,悟了,不再痴心梦想治别人,还是养吾浩然之气吧!

回归的人是真正的人,回归的善是真善。

孟子前期也像孔子前期一样主张杀人,如孟子就曾唆使齐王伐燕,造成燕国人的大面积痛苦。孟子求官失败后,知“王道”不可行,于是独善其身,终成大道。

《孟子》一书中的孟子是非常矛盾的,又主张杀人,又主张不杀人,救人。这是因为里面杂编了两个时期的孟子言行,就像《论语》里面杂编了两个时期的孔子言行一样,当然很矛盾。

我们看孔子就要看归鲁后的孔子。

看孟子就要看不得志的孟子。

孟子的精华为“养浩然之气而为大丈夫”。大丈夫孟子高于甘为诸王出力的游说之士孟子,高于雄辩家孟子,这是我们学孟子的要义。

既善良又刚强,这就是大丈夫。

善者必胜,因为他的来头大。什么来头?人性就是我们的大来头。只要我们忠于人性,就会快乐一生。成功一世,这是毫无疑问的,我可以保证。

孟子格言

孟子曰:“荀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

梁漱溟梦见孟子

梁漱溟因直言时蔽,遭受打击。晚上睡不着,梦见孟子。

梁漱溟:“我不甘。”

孟子:“何必。你的刚强是对的,然而心却错了。”

梁漱溟:“我观生民甚苦,不忍坐视。”

孟子:“隔岸观火,才有灭火之计。如果火灾一爆发就扑上去,必被大火吞噬。”

梁漱溟悟:“我明白了。请问至善为何物?”

孟子:“为浩气。”

梁漱溟:“什么是浩气?”

孟子:“浩气就是大雪无痕,就是大爱无主。”

梁漱溟:“大爱怎么会无主呢?无主之爱不是爱。”

孟子:“并非无主,而是不为某一人、某一国而爱。”

梁漱溟:“是否即‘随便爱’?”

孟子:“正是随便爱。见人爱人,见狗爱狗。”

梁漱溟:“我明白了。一切无用,唯有善待自身是真修。感谢您前来,否则我又要像王国维一样沉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