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怎么来的?
如果说人的一生是无穷无尽的重复,那么,一个开头,一个结尾,最令人困惑。因为出生和死亡都没有给人太多思索的机会,所以20世纪人类未解的三大问题就是:①我是谁?②我从哪里来?③我往哪里去?人们上下求索,无从勘破。其实,人自有来处,自有去处,唯有洞察起源,才能求个中真谛。
中国人的祖先,是伏羲女娲,还是黄帝?
伏羲女娲——中国人的始祖
人类的起源也许很久,但关于我们这一纪的文明,世界却有类似的传说:西方有诺亚方舟,中国有伏羲女娲,都与一场洪水的浩劫有关。当洪水退去,世上只有葫芦兄妹——伏羲和女娲存留人间。这是人类的困境,他们必须承担起人类繁衍的重担。提出建议的当然是男人,但女人犹豫着,于是她给了伏羲三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第一道题是:两人同时从不同的山头向山下扔磨盘,如果两个磨盘合在一起就成婚。老天有好生之德啊,这两个磨盘在空中绕来绕去,最后居然在山脚“啪”地相合了。这叫做大地的恩准。
第二道题是:两人分别在两座山上点柴放火,燃烧的烟气能在天空交汇就结婚。结果两股青烟果真在天空汇合。这叫做蒙天恩。
第三道题是:两人一起绕着山跑,妹妹先跑,如果哥哥能追上她,两人就成婚。从原理上讲,两人速度一致就永远不能追上。这时老天又一次出手相救,他附耳告诉伏羲:“你反过去迎着她跑,就能追上她了。”从此男女就这样面对面地相遇了,并且难解难分。
在老天的帮忙下,伏羲圆满完成了三个任务,得以与女娲成婚。可见,男人一定会得天助,女人全得靠智慧生存。
伏羲女娲兄妹成婚开启了原始血缘婚时代,成为人类的始祖。
由于女娲始终感觉羞耻,成婚时就结草为扇,遮住面庞。这就是日后结婚女子要蒙红盖头的由来。
伏羲女娲的传说代代传诵,其真实性固然难以确证;但可以这样说,神话时代是人类早期对于自我生命的初次觉醒。凡是神话,都涉及信仰的核心,跟生命现象有关,像结婚、受孕、怀孕、生产、死亡,等等。只有从神话开始,我们才能为我们现在的所作所为找到一个诗意的出发点。
神话,是人类的童年。童年因为久远而美丽,而魔幻,但并不因此而不饱涵真理。
谁说我们是黄帝的子孙?
千百年来,“我们是黄帝的子孙”的观念已深入人心。我们是怎么从伏羲女娲的后裔变而为黄帝的后裔呢?这得从我国第一部通史《史记》说起。
《史记》是史学家司马迁的鸿篇巨制,该书从上古黄帝到西汉武帝,谱写了3000多年的历史。在其开篇《五帝本纪》梳理出这样一个氏族谱系:黄帝的第一个太太叫嫘祖,嫘祖生了两个儿子,大儿子叫青阳,二儿子叫昌意。黄帝把皇位传给了昌意的儿子、他自己的孙子高阳。高阳的另一个名号叫颛顼。颛顼又把皇位传给了青阳的孙子,即黄帝的重孙帝喾。帝喾有四个太太:第一个太太叫姜嫄,生下儿子叫后稷,是周人的祖先;第二个太太叫简狄,生下儿子叫契,姓子,是殷人的祖先;第三个太太叫庆都,生下儿子帝尧,就是我们常说的尧;第四个太太叫常仪,生下儿子叫帝挚。帝喾把皇位传给了帝挚,帝挚昏聩,人们很快推举尧代替了帝挚,尧又把皇位传给了舜,舜出身寒微,似乎与黄帝家族无甚关联,但据司马迁推算,舜其实是昌意的第七世孙,也就是黄帝的第八世孙。
有人曾经说过一句话:“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读完这个开篇,我们恍然大悟,原来是司马迁的一支生花妙笔,不动声色地重新改写了历史。司马迁以黄帝及其氏族谱系一统天下为文明史的源头,意图讲述他“大一统”的历史观。同时,他想告诉千秋万代:中国人是黄帝的子孙,因为我们最终全是被黄帝的后代统治着。
男权抬头,女权动摇
原始血缘婚时代,女性在历史上的位置达到了第一个高峰。比如女娲,因抟土造人的传说,她被称为生育女神。为了配合人类的婚姻和性爱,她又发明了一种吹奏乐器——笙,笙者,生也。因此她又是婚姻之神和音乐之神。正因为女性拥有生育这一最本质的力量,所以那时的女人被封为女神。
司马迁的《史记》却告诉我们,正是从黄帝开始,男权开始抬头直至扬威,女人的女神地位降至为女奴。从司马迁的春秋笔法中,我们可以看出两点:
一是黄帝家族的世袭网标志着父权文化的开始。黄帝是颛顼、帝喾、尧和舜等四位皇帝血缘上的先祖。把黄帝算在内,这五个皇帝以家族血缘为纽带层层传递,皇帝有着无上的权威及无穷尽地对这种权威的继承。
二是男性对皇位的继承权标志着男权文化的开始和女性的女神地位的动摇。因为这个庞大的帝国一直由男性统帅,其权威的承续脉络非常清晰,都是男性。此时的女性已然处于附属地位。
生命从何而来——原始初民的感性解释
感生神话——女性的神奇幻想
没有比孕育和创造一个新生命更让原始人惊奇的了。于是人们试图用故事来解读它,这就是感生神话。
女性对孕育的强烈感受大概产生于胎动的那一瞬间。胎动时的灵动,使女人宁愿相信是神灵在赋予她一个新生命。正因为与天地之神灵的交感,使她如此神圣,如此与众不同。哪怕到了今天,怀了孕的妇女仍会感到那种神圣和荣耀。
比如黄帝的诞生,《史记》里有这样的记载:黄帝的母亲“附宝见大雷电绕北斗枢星,感而受孕,二十四月生黄帝于寿丘”。于是黄帝的母亲便把雷电、北斗七星和肚子里的胎儿联系在一起。北斗七星又叫轩辕车,因此黄帝还有个名号——轩辕氏。就这样,“华胥之渊,神母游其上,有青虹绕神母,久而方灭,即觉有娠,历十二年而生庖羲”;“女登感神龙生炎帝”……生命的孕育是如此多彩,男人的作用被排斥在外,“永恒之女性,引领我们向前”。
姓氏的来源——因生以赐姓
与感生神话密切相关的第二个问题:姓氏从何而来?古人是“因生以赐姓”,即由母亲受孕时的感应而赐予孩子姓氏。
“姓”是“女”、“生”两个字组成。简狄“吞燕卵而生契”,因此认为自己生的孩子是黑燕的后裔,而让孩子姓“子”。“修已吞薏苡而生禹”,大禹的母亲修己是吞了一颗薏米之后怀的他,所以给他一个姓——姒。这个姒就是从“苡”来的。
但随着历史的变迁,姓氏的意义开始突显出来。
同姓相育,其生不蕃
姓氏、图腾——异族通婚的标志符号
血缘婚作为一种婚姻样式,曾一度盛行于原始部落。伏羲女娲兄妹成婚就是范例。但由于这种婚姻形式属于近亲繁殖,后代易患遗传病。当古人逐渐意识到近亲婚配的危害后,为了人类更好的繁衍,异族通婚于是兴起。
于是,姓氏在异族通婚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西方人把“姓”放在名字后面,是一种对个人的强调;中国人则把“姓”写在名字的前面,其根本原因在于防止同姓繁殖,也就是现在所说的近亲结婚。古代有个说法,叫“男女同姓,其生不蕃”。意思是同姓的人结婚,所生的后代不会很繁茂。
无论西方东方,在远古时代都有图腾,图腾的源头是万物有灵,并且强调人类与动物存在着生命深层的相关性。比如怀孕的妇女在怀孕初期都会做胎梦,在《诗经》里就有梦到蛇是怀女孩儿、梦到熊是怀男孩儿的说法。
姓氏也好,图腾也罢,真正的意义都在于外婚制。
抢婚、走婚——最早的异族通婚方式
最早的异族通婚有两种方式:一是抢婚;二是走婚。
(1)抢婚
最初的异族通婚是“抢婚”制。将异族的女孩子抢过去以后,一定要当天晚上成婚。“婚”字的写法可以从侧面证明这一点。“婚”字左边是“女”字旁,右边是黄昏的“昏”,意思就是把女孩儿抢过去以后,必须当晚成亲。用一句俗语说,就是赶快把生米做成熟饭,因为害怕第二天女孩儿的兄弟姐妹会来把她夺回去。
此外,夫家也另有准备。通常情况是,第二天当女孩儿的父兄气势汹汹到来时,夫家赶快出门,亲热地招呼着“岳父”“大舅子”“小舅子”……那意思是咱们已经是一家人了,从而化干戈为玉帛。如果最后确实解决不了纷争,夫家还有一招,把自家的姐妹嫁给对方的儿子,以平衡关系,这就叫“联姻”。
现在我国少数民族还有抢婚这种形式,不过都是假抢。打个比方,今天男孩子那边来抢婚,两个女孩子就到河边洗衣服,当男方把中意的女孩儿带走后,另一个女孩儿就可以回村报信了。
(2)走婚
《周礼》把每年的三月三定为“法定私奔日”,所谓“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就是到阴历三月三这天,所有的男女一定要去交配,国家非但不禁止私奔,如果不私奔反而会受到惩罚。
为什么会有个国家法定私奔日呢?中国的传统文化是集体大于个人,个人服从集体。国家规定这天必须到大地中做爱,一定要“野合”,不是让人寻欢作乐,而是让人们的行为感动大地,让大地也交媾,也生发。
清朝时,雍正皇帝每年三月三都会带着皇后去祭地坛或者是先农坛,进行“演耕”,目的就是为了祈祷当年农业丰收。
可见,三月三走婚的习俗,不单纯是为了种族的繁衍,更为了江山社稷。
现代生活,婚育多变化
中国文化的核心是“生生不息”。本来,结婚、生子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常态,人们原以为在亘古不变中不断延续就可以了。可事到如今,问题似乎越来越多,甚至让人无法应对了。
适龄男女,越来越难结婚
没有了野蛮的抢婚,也没有了诗意的私奔,在现代生活重压下的男女仿佛迷失了方向,婚姻变得越来越遥远。据专家统计,目前我国至少有一亿适龄男女无法成婚,“剩女”和“剩斗士”们各自“宅”在自我的世界里,既企盼又拒绝,徘徊不定,这对整个社会的和谐安定,都造成一丝不安。
婚姻缺乏稳定性
现代婚姻极其缺乏稳定性,比如一些热门流行语:闪婚、闪离等,非常形象地说明了这点。个中原因错综复杂,其中生活节奏加快,男女、夫妻之间的沟通难度变大,从而造成彼此越来越感到疏离和孤独。再者,现代女性越来越独立,打个比方,过去的女人都是裹小脚的,想跑都跑不了,而现在的女人开奔驰宝马,踩一下油门儿就能蹿得很远。女人越来越不需要依附男人,两性关系的这种新变化,打破了千百年来男尊女卑的婚姻秩序,也是导致现代婚姻不稳定的重要因素。
晚婚、晚育多,不孕多
现在晚婚、晚育的人特别多,所以不孕的现象,也开始威胁我们这个特别能生育的民族,因为住房压力、金钱压力,我们的身体、精神方面可能都出现了重度的消耗,还有无所不在的污染的问题,无性婚姻多了起来,不孕症多了起来。而且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人们放大了对原始婚姻模式的想象,有些话题可能年纪大的人就没法儿接受,像现在有借腹生子、同性结婚、变性人等。
过去养儿防老,现在养儿啃老
中国人在孩子教育问题上也开始举步维艰。在孩子教育问题上,我们中国人花的精力最多,收效也最复杂,教训也最多。我们是否真的理解教育,成了一个大问题。随着孩子社会压力越来越大,现在出现了啃老一族,孩子的断奶期过长,都三四十岁了,这个奶就是断不掉,一直要靠父母的养育。而且老人对孩子也存在着某种情感上的敲诈,我生了你,你就得养活我,关心我,双方的独立性都在减弱,所以如何培养孩子的自立、父母的自立,也成了我们社会当中最急迫的问题。
所谓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思想、行为方式及个性的积淀。文化的继承和传承,靠的都是人,而家庭——父母和子女,使得人的传承更具体,更丰富。所以如何体现中国文化的人学和人文关怀,将是我们这本书的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