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未来是否成功看两点:一是体魄强健,二是意志力坚定。
◆早教要看孩子“根性”。会玩的孩子会学习。
◆父母很重要,但父母一不能拔苗助长,二不能越俎代庖。
◆在孩子年幼时,家长大可不必每天盯着考试成绩。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是教育的重点。
◆孩子都是带着自己的口粮来的。
一父母与孩子相互成就
自20世纪80年代我国实行计划生育的国策以来,新组建的家庭基本上都只有一个孩子。这些孩子大多很寂寞,内心比较孤独,不像过去的孩子,家里都有两个三个。而且过去居住条件没现在好,像六七十年代的北京,人们大多都住筒子楼或四合院,一个小孩儿一招呼,呼啦出来一堆孩子一起玩,孩子们过着一种“群居”的生活,在偏自由和偏“野蛮”的方式中快乐成长。
现在的孩子出现了很多共性问题,比如中性化、早恋、沉迷于虚拟世界、过于自我、沟通能力差、抗压能力差等。作为家长,会觉得无从下手,难以管教。这其实不只是孩子自身出了问题,也是家长出了问题的表现。
孩子优秀与否,跟家长的作用密不可分,正是由于家长在很多知识方面的缺失,导致了不会管、不敢管或矫枉过当的情况。本章我们就试图从多个角度来帮助年轻的爸爸妈妈们走出困境,塑造一个从做人到做事都优秀的孩子;同时,家长也可通过教育孩子的过程,重塑自我。
养儿才知父母恩
很多人都喜欢孩子,那孩子对于大人的意义究竟何在呢?
人们常说,孩子是爱情的结晶,有了孩子的家庭才能真正享受天伦之乐。这是一种自然法则,是生命的一曲欢歌。
另外,从某种意义上讲,每一个孩子与生俱来的智慧是很高的,尤其是三岁之前的小孩儿,非常灵秀,他们在性情等方面的表现,会给我们的人生带来很多的感悟。所以,孩子其实对于大人的成长来讲至关重要,他可以让人重新认识自我,了解自我,感悟人生,洞晓天地之道。
通过孩子,大人可以“重新”生活一次,这是孩子给了大人一次重返孩提时代和童年时代的机会,是一种极具乐趣的体验。比如,有的人小时候没玩过的玩具一直梦想有一天拥有,这时就通过孩子,圆了自己多少年的梦。
俗话说:“养儿才知父母恩。”这话是一点都没错的。太多人都是自己生了孩子后,通过一把屎一把尿地养育孩子的过程,才真正体会了做父母的不易与艰辛,从此才开始真正理解了自己的父母,开始更加孝敬他们。甚至很多与父母多年关系不和的人,都是因为自己生子后感悟到了“百善孝当先”的缘由所在,与父母重归于好。
这些都是孩子能给予我们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孩子带给大人的快乐远远超出了大人能给孩子的。
幼教从何入手?
作为家长,我们能给孩子什么呢?这是我们这些做家长的应该好好思考的一个问题。
首先,当然是生命,但仅仅赋予他生命是不够的,我们还要养育他,教育他。
关于幼儿教育,古代有一句顺口溜:教妇初来,教儿婴孩。意思是说新媳妇一进门,一开始就要给她上课,立好规矩。有的人会说,我先爱她两年,再教育她,但古人认为那样做就晚了,习性已定,无从改变。为什么现在的儿媳妇都不好管呢?现在结婚晚,女人的思想都很成熟了,自然独立自主了。古代女性一般二十出头就出嫁了,什么都不懂,进门后让她干什么干什么,所以叫“教妇初来”。要想教育好孩子,也要趁早,从小就开始教育,这样“人之初,性本善”,好培养。
教育该从何入手呢?我认为,我们目前的教育有误区,基本上把所有的重点都放在了学习上,而不是人格和人性的培养上。父母教育孩子时,学习成绩应该是其次的,最重要的一点是教育孩子做一个好人。
什么是好人?第一,身体健康;第二,性情温良,恭俭礼让。此点我在本书的《胎教》一章有过讲述。中国重儒家思想,尤其是山东,是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文化的发源地,礼仪之邦的文化传统在山东省保留得比较浓郁。在教育孩子时,那里的家庭普遍强调要守规矩,明晓待人接物之礼,在人情上历练孩子。这就是在培养孩子的情商,而不单纯只是注重智商。
未来社会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谁会是最后的成功者?——是那些意志力更强、更有定性的人。意志力的培养就在于要从小开始,一旦形成,终生受益。
未来年轻人的竞争还会体现在体魄上。因为竞争激烈,工作压力大,体魄强健的人抗压能力就相对较强;而那些身体羸弱的人,加一次班都有可能病倒,做事必然半途而废,难以坚持。
协调能力的培养也很重要。现代社会,电视、电脑网络等多媒体技术与工具十分发达,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渠道日益增多;但从另一方面来讲,孩子们从小就整天跟电视电脑打交道,跟人的接触太少,生活越来越虚拟化,导致在情商方面出现诸多问题。现在很多90后、00后的年轻人当面沟通的能力很差,不会看着对方的眼睛说话,要么紧张地张不了口,要么根本不注意对方的表情自顾自地絮絮叨叨。这都是从小缺乏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培养的结果。
很多家长以为,只要给孩子足够的钱,能够送他们到国外读书,就大功告成了。其实这种方式隐患很多。我认识很多到国外读书的孩子,出国前压力就很大,因为父母的期望值太高了,甚至有的得了抑郁症;到了国外后,陌生的环境,孤独寂寞的生活,文化的冲突,都会造成孩子的身心出现问题,最终不仅学业不能坚持,钱财也打了水漂。
还有一些人,因为工作节奏快,他们不得不长期沉浸于繁忙的工作中,心态逐渐出现问题,易怒,爱发火,控制不住情绪。所以,我一再强调,孩子的问题一定要靠孩子自身去协调,从小就应该培养孩子的协调能力。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父母是孩子重要的引导者,孩子的教养反映的是父母的德行。
人类是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来传承思想和文化的,故事怎么讲就显得非常重要。比如父母在家的说话方式、评介他人的态度,对子女的影响非常大。
前几天我看到一句特别感人的话,我很想与读者分享一下,“恶恶止其身,善善及子孙”。我觉得这是一句能够解决我们人生很多的大问题、教会我们如何做人的一句话,甚至能够促进社会更加和谐。
“恶恶止其身”,就是谈论别人的错误和缺点,一定是只对个人而言。比如我对你有意见,我就只跟你说,绝不跟第二个人说。我跟你说的原因是我希望你能改正自己,希望你好我才跟你说。我要是不希望你好,我就不告诉你了,你这个坏缺点就会一直保存下去,你不会得好结果。
“善善及子孙”,这就是我们做人的原则。比如你有优点,我一定要不断地对你的后人真心地赞美和讲述,比如当年你奶奶多么的善良,多么的有智慧……一定要不断地说。这是在教育他们,教他们学祖辈的好。这是古人在教化我们,坏的东西到他自身就完结了。
尤其是女人,一定要改变一些恶习,不要把别人的缺点四处宣扬,这样做于己于人都不利。心理的阴暗一定会带来生活的阴暗。所以做人要阳光,当你把这种阳光心态耳濡目染给小孩子时,他的未来一定会很阳光。这就是社会能够长久和平、稳定发展的前提。社会一定要和谐而稳定。“善善及子孙”就是不断让孩子学习好的东西,你就会给他竖立起一个偶像,他奶奶或爷爷当年多么的了不起,帮助了多少人,家里的粮食、钱财救助了多少穷人。这样就会让小孩子觉得,这种举动多么了不起,我爷爷奶奶都死了那么多年了,还有人记得。如果你教条地告诉孩子:你一定要爱穷苦人,帮助别人等,小孩子才不听这个呢,别人是穷苦人,我自己是富有的人吗?没有用的,一定要说故事,告诉他你奶奶当年,我看见她怎么救治百姓,甚至给一个身上有疮的人吸脓……小孩子才会终生难忘。
母亲是家庭教育的主导者
有位西方教育家曾说:“教育了一个男人,就只是教育了一个男人;而教育了一个女人,却是教育了一个民族。”他认为女性肩负着哺育后代的重任,而女性怎样教育孩子是关系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长期的生存问题。
这话虽然听着有些绝对,但不无道理。男人的目标在于成就自我;而母亲不同,母性的爱是与生俱来的,她们更愿意把心思放在孩子身上。我认识很多事业有成的“女强人”,但无论生意做了有多大,事业心有多强,一旦成为母亲,内心中最大的慰藉还是孩子,会在孩子身上投入比事业更多的精力。因此,在很大程度上,母亲肩负着与孩子情感沟通的责任。
母亲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个指导者,是孩子走向社会的最初引导者。多数人的幼年时期是与母亲朝夕相处,母亲对孩子耳濡目染的机会最长最多。母亲是孩子一生当中最重要的老师,母亲在家庭教育中所起的作用至关重要。
母亲的性情一般来说是偏感性的,她们隐忍且温顺,可以带给孩子如水一般包容万物的品质。同时,母亲也要有理性的一面,头脑要很清醒,否则很容易不讲道理。
孔子的母亲颜徵在中国历史上是个很了不起的人物。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在孔子三岁时就去世了,颜徵独自将孔子抚养成人。为了给儿子提供一个理想的读书环境,在孔子七岁时,她变卖了所有家产,迁至鲁国国都曲阜,在极为艰难的情况下,将孔子培养成为一个身高九尺三寸、以博学闻名的英才。
历史上教育孩子最经典的案例莫过于“孟母三迁”的故事。孟子小时候,父亲早早就去世了,母亲因守节而没有改嫁。最初,母子俩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儿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号的样子,玩起办丧事的游戏。孟母见了觉得不妥,就把家搬到了集市里。到了集市,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儿学起商人玩做生意的游戏。孟母知道后,皱着眉头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到了书声琅琅的学校附近。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这个时候,孟母才很满意地点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
孩子的本性都相差不远,也都有自我完善的能力。但习性的不同,会使人慢慢产生距离。这就是《三字经》里说的“性相近,习相远”。因此环境的选择对小孩子的成长十分重要,家庭对孩子要进行正确的引导,这种引导可以用外在的环境启发孩子自身的本性。
有两种母亲最可怕,一种是神经质型的母亲,这类女性喜怒无常,可能上一刻还兴高采烈,下一刻就大发雷霆。母亲情绪上的快速转变,容易让孩子产生畏惧心理。在这种氛围下长大的小孩儿,将严重缺乏安全感和稳定感,久而久之,孩子的个性和人际交往都会出问题。
另一种是漠然的母亲。这样的母亲本身情商有问题,对谁都很冷漠。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孩子也会变得与周遭环境相隔绝,对诸多人事都漠不关心、充耳不闻,未来适应社会的能力会很差。我有一个女性朋友,她的小孩儿很纯真,长得也很可爱,但忽然有一天,我惊讶地发现这个小女孩儿的脸上居然有一种很冷漠的神色,后来仔细一想,我这位朋友平时愤世嫉俗,自诩清高,有些目下无尘的味道,小孩儿长期熏陶,不知不觉也变得漠然了。
我经常说,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整体素质怎么样,一定要了解这个国家或民族的女人受教育的程度。很多杰出的大艺术家就长于妇人之手。比如曹雪芹,如果不是成长在女人堆里,肯定写不出“千红同哭、万艳同悲、悲金悼玉”的《红楼梦》。再比如歌德,干脆直抒胸臆,发出“永恒的女性,引领我们飞升”这样的慨叹。
在过去西方上层社会的沙龙里,年老的公爵夫人爱上这些大艺术家时,这些搞艺术的男性一点不会感觉变态,反而觉得特别美好。用弗洛伊德的心理学来分析,这些人大都有点“恋母情结”。
什么叫“恋母情结”呢?就是小男孩儿由于接触的第一个女人是妈妈,成人后,他内心对女人的印象就是妈妈的形象,当他恋爱时,常会产生一个现象,虽然谈过很多女友,但这些女友在性格、品行等多个方面都始终会像同一个人——他的母亲。弗洛伊德的这一研究发现,对西方心理学影响深远。
西方心理学上还有一个名词,叫做“恋父情结”。讲的是女儿受父亲的影响过大,即女儿对男人的所有观念都来源于父亲的形象,往往成人后在选择配偶时,都会以父亲的标准为标准。
子不教,父之过
《三字经》里有:子不教,父之过。意思是如果子女没有教育好,很大程度上是父亲的过失。
父亲往往是孩子人生中第一个崇拜的人,父亲对孩子的影响重要且意义深远。
父亲的特性应是刚健稳重,行事理性。孩子将来进入社会,他们的为人处世多在模拟父亲,父亲做事的风格是什么样的,孩子做事的风格往往也是什么样。
父亲最忌讳像个虐待狂一样,对孩子非打即骂,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会胆小怕事,充满自卑。父亲对孩子过度保护也不好,会影响到孩子今后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凡事畏畏缩缩,缺乏开拓精神。
作为父亲,在孩子成长的每一个阶段都应抽出一定的时间去陪孩子,与他们玩耍,在关爱的同时注意正确引导孩子,让他们充分感受到父爱的同时也学会做人的最基本原则。做父亲的,不要总以工作忙、没时间为借口不陪孩子,孩子每一个阶段的成长都是进行时,错过了就再也无法弥补,我们不要给自己留下遗憾终生的事情。相比之下,工作是永远都做不完的,今天不做,明天接着做也无大碍。
不可或缺的五位老师
儒家思想强调小孩子需要五位老师——“天地君亲师”,也被称为人之五伦。
“天地君亲师”的思想发端于《国语》,形成于《荀子》,在西汉思想界和学术界颇为流行。明朝后期以来,“天地君亲师”在民间广为崇奉和流行,人们常设“天地君亲师”的牌位或条幅供奉于中堂。
向这五位老师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生命成长的过程。它们也体现了生命的五行规律:上下为天地,东边为君,西边为师,父母为中土也。
古人的这种思想即使放在当下的幼儿教育中,也毫不过时,具有重大启示。那么,我们要向这五位老师学习什么呢?——跟天地学规律,学因果;跟君长学尊严,学敬畏;跟亲人学情感,学孝悌;跟老师学规矩,学本事。
拜天为师,自强不息
应当学习天自强不息的精神,刚强进取,奋斗不止,不要自卑,不要犹豫,不要彷徨。学会在蓝天下昂起高贵的头颅,面对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