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墨子清谈
24496600000013

第13章 一阴一阳之谓道(1)

二十二、战争与和平

和平安定时期要向百姓说明战争存在的危险,战乱期间要向百姓讲明从杀敌中求取和平安定。

激励我方精兵,谨慎小心不使产生顾虑,守城的兵士一个个敬重打退敌人的人,鄙视离开战斗岗位、临阵脱逃的胆小鬼。培养战士高昂的勇气,民心百倍,多捉拿敌人就多给奖赏,兵士就不会懈怠。

——《墨子·杂守》语译

墨子是一个大爱者,他兼爱人生的主张至今还令我们感动。

墨子又是一个高明的战略防御家和军事谋略家,他对战争过程的了解,对战术的熟练运用,都是世所罕见的。

奇怪吗?

一点也不奇怪。

墨子见社会到处是以大欺小,以强凌弱,到处是侵略他人的战火,老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于是,他举起了反侵略战争和兼爱非攻两面大旗。

1.战争与和平

战争,是实现和平的手段;和平,是战争的目的。

和平意味着友爱,战争意味着仇恨。

可见,友爱与仇恨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和平时,人们淡忘了友爱的珍贵;战争时,仇恨不再令人激动。

温暖和煦的阳光下,血亲骨肉之间会相互残杀,平时里的算计、倾轧、勾心斗角,更是如家常便饭。在两军对垒的阵地前沿,双方商定为一场足球赛而停战一天,他们似乎忘记了明天等待他们的将是什么。

这正是人类的奇妙处。

和平,是无硝烟的战争;战争,是色彩丰富的和平。

和平,是战争的友好使者;战争,是和平的肇事者。

和平时的战争令人惊心动魄;战争时的和平让人留连忘返。

和平时,人与人之间的争斗总是面带笑容,谈笑风生之间让对方命丧黄泉,这叫嘴里喊“哥哥”,手里摸“家伙”;战争则不同,它的一切争斗都是那么赤裸裸,那么光明正大,全在血与火的搏杀中见胜负。

和平时的友爱到处都是,让人动情,但友爱真不真,则要到你死我活的关键时刻经受考验。

经受战争洗礼的友爱是至真至纯的,经受战争考验的人最懂得友爱的价值。

墨子深懂得战争,故他深懂得友爱。

悟透了战争与和平的关系,墨子得以发现兼爱人生的道理。

2.防守要诀

禽滑厘向墨子询问道:“根据圣人的说法,吉祥的凤凰鸟没有出现,诸侯背叛国王,天下战争四起,大国攻打小国,强国控制弱国。我想为小国防守,应该怎么办呢?”

墨子说:“防御哪种进攻?”

禽滑厘说:“当今世上常用的进攻方法是:积士成山,居高临下;用钩梯爬城;用冲梯攻城;用云梯攻城;填塞城壕;决水淹城;挖隧道;突然袭击;在城墙上打洞;像蚂蚁一样密集爬城;使用蒙上牛皮的В皇褂酶咚实男车。这十二种攻城方法,请问应如何防守?”

墨子说:

我方应把城墙、壕沟修好,把守城器械备足,粮食、柴草充足,上下相亲,又能取得四邻诸侯的援助。这是长久备战防守的根本条件。而且,负担防守任务的人很重要。他虽然善于防守,但是君主不信任他,那么,还是不能够防守。君主所任命担负防守任务的人,一定是能够防守的人;如果他没有能力而君主任用他,也是不能防守的。由此看来,担负防守的人,既要善于防守,又要君主尊重和信任他,这样才能防守得住。

墨子在这里总结了小国防守的基本策略。一是要天时、地利、人和。墨子特别强调上下相亲,四邻相援。此所谓人心齐,泰山移;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二是要有能干称职的主帅,以号令三军。这就像一盘象棋,车马炮相士卒齐备,在将帅的统领下,相互协调配合,其防线就如铜墙铁壁,坚不可摧。

懂得防守战略,方能抵御别国的侵略,从而最终实现兼爱天下的理想。

3.平静

看问题需要相对而言。

说一个东西颜色白,是相对黑而言的,说它现在白,是相对过去或将来而言的。现在白,未必过去也一定白,它兴许是从黑转化而来的。

把问题看绝对了,看死了,便难以认识事物的真相。

某一社会环境,看起来很平静,无风无浪,但这往往是一种表面现象,暂时现象,或者一种假象。相对动荡而言,它是平静,然而新的动荡因素恰恰正是在此刻孕育出来的。

平静中隐藏着杀机,阴谋诡计恰以和平的面目出现。

过分的平静,往往预示着剧烈的动荡即将发生。

平静,是动荡的午休时间。

二十三、攻伐与诛讨

子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语

现今天下能共同认为是“义”的,是圣王的法则。天下的诸侯,大多以强力攻伐兼并,则只是有誉义的虚名,与实际的“义”背道而驰了,譬如瞎子与正常人,一同能叫出黑白的名称,却不能分辨那个物体,那么难道能叫有分别吗?所以古时候的聪明人为天下图谋,必须考虑那事是否合乎义,而后才去做它。行义而动,则号令不疑而速通于天下。

顺从天意民愿,反对攻伐,是智者之道。

——《墨子·非攻(下)》语译

1.可遇不可求

古时候,周文王受封于岐周。断长接短,有百里之地,与他的百姓相互爱戴,共同谋利益。得利就分享,因此近处的人安心受他管理,远处的人向往他的德行。听说过文王的人,都赶来投奔他。疲弱无力、四肢不便的人,聚在一起盼望他。说:“怎样才能使文王的领地延伸到我们这里,我们也得到好处,岂不是也和文王的国民一样了吗?”因此,天帝鬼神使文王富足,诸侯亲附他,百姓亲近他,贤士归向他。在他活着的时候,就统一了天下,成为诸侯的君王。

得大义者,没有天下可得到天下;失大义者,拥有天下可失去天下。

得大义需终生努力,失大义却只须一瞬间。

在歌舞升平、花团锦簇之中追求大义,往往追求不到;在艰难困苦、刻苦自励的过程中,大义却不期而至。

大义从不欺人。

君主无道,天理即在绿林强盗之中;成人不慈,孩童也可仗剑走天下;社会纷乱污浊,荒山野岭的归隐之人兴许最能明察秋毫。

常言说: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胸中自有雄兵百万。意志坚如铁,度量宽似海。

不营营以苟且,不斤斤以计较,不戚戚以害人,以坦荡正直之心,面对纷繁世界的一切,大义便自在人心。

无论是人是妖,是阴是阳,是善是恶,是悲是喜。终将九九归一,消失得无影无踪。

惟有大义永存。

小义易得,大义难求。为何?

大义关涉国家民族利益,非开阔的胸襟、丰富的知识、严正的立场,不能明白社会发展的大势,不能作出是非善恶的评判。井底之蛙,怎能知晓世界之大呢?

懂得大义,还需要有仁慈善良之心,对亲戚朋友之外芸芸众生有挚爱关怀的情怀。一个只热爱自己的人,一个极端的自私自利者,怎能明白天下兴亡的大道理呢?

2.一叶障目 不见泰山

杀掉一个人,叫做不义,必定有一种死罪了。假如按照这种解说类推,杀死十个人,有十倍不义,必然会有十层死罪了;杀死一百个人,有百倍不义,必然会有百层死罪了。对此,天下的君子都知晓并且非难他,称他为不义。但是现今有人大规模攻打别国做出不义之事,却不加以制止和反对,反而跟着赞誉他,称之为义。实在是他们不懂得那是不义啊,所以还要把称赞攻国的话记录下来,留给后世。

假如他们懂得侵略是不仁义的,又有何脸面把不义的事记下来传给后代呢?

有一个人,看到少许黑色就说是黑的,看到很多黑色却说是白的,那么可以说此人不懂得白和黑的分辨。尝到少许苦味就说是苦的,尝到很多苦味却说是甜的,那么可以认为此人不懂得甜和苦的分辨。

现在小范围内做不到的事,就都知晓并非难他;大范围内做进攻别国一类不仁义的事,却不知其不对,反而跟着瞎起哄,称之为义。这叫做不懂得义与不义的区别。

此所谓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3.攻伐有罪论

有一些君王自恃强大,以坚固的铠甲和锐利的兵器,攻击无罪的弱国,割刈其庄稼,砍伐其树木,毁坏其城郭,填塞其沟池,夺杀其牲畜,烧毁其祖庙,刺杀其群众,覆亡其老弱,迁走其宝器,等等。以强凌弱,使生灵涂炭,受害的不单是弱小的一方。攻伐的士兵迫于君王的意志,不敢违抗,他们其实也是受害者。

然而,好战分子辩解说,士兵不力是因为未能笼络住军心,只要民众士卒心服口服,顺从君王旨意,就能攻战天下,谁敢不投降归附啊!

这真是战争贩子的谬论。

古时吴王阖闾教战七年,士卒着甲执着兵器,奔走三百里才停下歇息。他率军进驻泣林,从冥隘的小路出兵,在柏举大战一场,攻入楚国都城郢,迫使宋国和鲁国来朝见吴王。及至到了夫差即位,向北攻打齐国,驻屯在汶上,大战于艾陵,把齐国人打得一败涂地,退保泰山;向东攻打越国,渡过三江五湖,迫使越人退守会稽。东方各个小部落没有谁不投降归附。得胜后,退兵回朝不犒赏阵亡将士遗孤,不施舍给众百姓食物,自恃武力,夸大自己的功劳,称扬自己的才志,对训练士卒也懈怠了。并建筑姑苏台,耗资甚巨,七年还未建成。到了这个地步,吴国人便有了离异疲敝之心。

越王勾践看到吴国上下不相融洽,就发愤图强,收集他的士卒起兵复仇,从吴都北郭攻入,夺取吴王乘坐的大船,围困吴王王宫,吴国于是土崩瓦解。

从前晋国有六位将军,其中没有谁比智伯更强大的了。他以自己土地的广大,人口的众多,想要跟诸侯抗衡,以取得“英名”和攻战的“功勋”。他指使他的文武心腹,比列其战车船只士卒,用以攻打中行氏并占有中行氏城郭。他认为自己谋略、实力足够,又去攻打范氏并大败之,合并三家于一体。智伯贪心不足,又在晋阳围攻赵襄子。到了这个地方,激起了公愤。韩、魏二氏商议道:“古时说,唇亡而齿寒。赵氏若是早晨败亡,我们将在黄昏时走他的老路;赵氏若在黄昏时败亡,我们则将在翌晨跟上他的命运。古诗也写道:“鱼在水中不快快跑掉,到了陆地怎么能逃得及呢?”

于是韩、魏、赵三家合谋,同心协力,韩魏两家军队从外面,赵氏军队从城内,合击智伯,智伯大败。

此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攻伐之罪,罪在无道、无义。

4.诛讨有功论

有攻伐便有诛讨。

诛讨,是抵制攻伐的最直接的方式。攻伐即邪恶,诛讨即正义。尽管在形式上相仿,都是诉诸武力,但性质上截然不同。

攻伐是颠倒黑白,强词夺理;诛讨是伸张正义,还历史本来面目。

诛讨虽也要付出代价,但换来的是和平,铲除的是战争的根源。

墨子举例说明诛讨有功。

古时候三苗大乱,民不聊生。古帝高阳于是给在玄宫的禹下达命令,大禹亲自握着天帝的瑞玉令符,去征讨有苗。雷电震撼,有一尊神人面鸟身,用手捧着圭玉侍立,挟箭急射有苗头领。有苗军大乱,一败涂地。大禹战胜三苗后,便划分山川,分别物类,节制四方,于是黎民百姓安居乐业。

商汤驱逐夏桀,亦同此理。桀王无道,导致寒暑杂至紊乱,五谷枯焦死去。汤于是奉上天之命,率领他的部队诛讨夏桀,夏桀的民众也起而响应,归附商汤。

到了商纣王,天帝不能享受其德,祭祀鬼神不按时,于是又天下大乱。妖妇夜间出现,鬼怪夜间悲吟,有女子化为男子,天下了一场肉雨,荆棘生长在国都大道上,纣王更加骄横放纵了。有只赤鸟口中衔圭,降落在周的岐山社神庙上,说道:“上天命令周文王,讨伐殷邦。”贤臣泰颠来投奔协助,黄河中浮出图ǎ地下冒出乘黄马。

周武王即位后,梦见三位神人对他说:“我既已使荒淫的殷纣王沉缅于酒色之中,你前去攻打他,我必定助你成功。”武王于是决定替天行道,消灭纣王这个疯子,反商为周。政教通达四方,天下太平。

依墨子之见,诛讨之功,功在上天、鬼神和民众。上符合上天的旨意,中符合鬼神的利益,下符合人民的心愿。倘若当代人不拘泥于上天、鬼神之类代指的说法,那么,就不难明白,为民众的长远利益而战,就是诛讨者最大的功劳。

二十四、人生的大道理

我的钩拒,是用友爱来钩对方,用恭敬来拒对方。不用爱来钩对方就不会亲近,不用恭敬来拒对方就会亲近而不庄重。

——《墨子·鲁问》语译

天下混乱的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因为士大夫君子们只明白小道理,不懂得大道理。

现在天下的诸侯,彼此互相侵凌、攻伐、兼并,这跟杀掉一个无罪的人比起来,罪过已是数千万倍了;跟翻越人家围墙,抓拿击打人家子女的比起来,跟凿穿人家府库,偷盗人家的金玉布帛的比起来,罪过已是数千万倍了;跟翻越人家的牛栏马圈,偷盗人家的牛马的,跟擅入人家的果场菜园,盗取人家的桃、李、瓜、姜的,罪过已是数千万倍了。可是他们却说:“这是义呀!”

——《墨子·天志下》语译

一个人就持一种道理,两个人就持两种道理,十个人就持十种道理,人越多,他们所持的道理就越多。所以人人都认为自己的道理是对的,而认为别人的道理是错的,因而就相互非难对方,引起天下混乱。

——《墨子·尚同上》语译

1.小事明白 大事糊涂

假如有人偷了一只鸡,一头猪,人们就会骂他是贼;假如他窃得一个都城,一个国家,却不把他当贼看,反而顺从他的意志。

一个人在家里能主持正义,对父母的偏见敢于提出批评;可他在官场却一味逢迎上司,明知上司决策失误其后果不堪设想还连说:“英明、英明。”

假如有人饿了渴了,知道给他饭吃,给他水喝;但这人犯了罪,杀了人,却不知道把他送到监狱,反而将他躲藏起来。

这就叫只懂得小道理,不懂得大道理。或者叫小事明白,大事糊涂。

懂得大道理的人就是懂得人生的人。他们知道什么是生命中重要的东西,什么是不重要的东西,他们懂得如何透过事物的现象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如何使自己的人生过得更有价值、更有意义。

私欲太甚的人难以懂得大道理。一事当前,首先替自己打算,见钱眼开,见利忘义,这种人心里只有自己,而没有江山社稷的大事,不可能懂得国家兴亡、社会安危、人民疾苦这类大道理。

有一个故事。说有五六个人划着一只小木船横渡湘江,船到中流,被激浪打翻,大家都落进水里,拼命向岸边游去。其中有一位汉子使出全身气力,也游不了几尺远。同伴奇怪地问他:“平日你最会游泳,今天怎么落到后面去了?”他喘着粗气回答:“我腰上缠着一千枚大钱,重得很,所以游不动啦。”同伴说:“怎么还不丢掉呢?”他不回答,只是摇着头。不一会儿,他更加游不动了。已经上岸的同伴对他大声呼叫道:“你好愚蠢!命都顾不上了,还要钱干什么?”他翻着白眼,沉下水底淹死了。这位先生连钱重要还是命重要的小道理都不懂,怎么可能懂得大道理呢?

胆小怕事的人难以懂得大道理。高官权贵们手中拥有极大的权力,常用高压政策来逼迫人民顺从他们的意志。官们有句古训: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正确的道理一经传播,便被天下人知晓,便会危及官们的地位,故须加紧防范,将真理扼杀在摇篮中,并用权力意志取代人民的自由意志。这样一来,胆小怕事的人为了保全自己,便为屈服淫威和高压,颠倒黑白,混淆是非。要么糊里糊涂,根本不懂得大道理;即使懂得也不敢坚持,眼睁睁看着罪恶横行。

贪图享乐的人也不能懂得大道理。享乐型的人也许品德并不坏,但他们沉湎于花天酒地的享受之中,追求情欲刺激,无精力也无心思去关心天下大事,去培育正直刚毅的德性,每遇大事来临,就难免惊慌失措。

2.大道理使人明智

人生在世总要懂一点大道理才好。

为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