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好妈妈育儿经(怀孕、分娩、育儿百科)
24524400000013

第13章 从出生到满月:护理成长的小人儿(3)

婴儿出生后,全身各器官都在发育成长,尤其是骨骼生长更快。婴儿骨中含无机盐少,有机物多,因而具有柔软、弹性大、不容易骨折等特点。但是由于小儿脊柱周围的肌肉、韧带很弱,一旦睡眠环境不良,很容易导致脊柱和肢体骨胳发生变形、弯曲,一旦脊柱或骨骰变形,矫正起来就会很困难。国外专家针对500多例婴儿睡床进行相关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婴儿长期睡在凹陷软床上,由于各种原因发生脊柱畸形的占60%左右;睡在木板床的婴儿,脊柱畸形只占5%左右。所以,为了孩子的健康,父母最好不要让婴儿睡软床,不睡软床应从新生儿期就开始。那么,婴儿理想的睡床是什么呢?一般来说,家庭中木板床、竹床或榻榻米都可以。睡这类床,婴儿就可完全避免脊柱畸形、骨骼变形,有利于儿童健康成长。

新生儿的枕头

人们习惯性认为,睡觉就必须睡枕头,于是就给刚出生的婴儿枕一个小枕头。其实这是误区,因为枕头不利于婴儿的正常发育。

刚出生的婴儿,头几乎和肩宽相等,平睡、侧睡都很自然。为了防止吐奶,婴儿上半身可略垫高1厘米。当婴儿长到三四个月,颈部脊柱开始向前弯曲,这时睡觉时可枕1厘米高的枕头。长到七八个月开始学坐时,婴儿胸部脊柱开始向后弯曲,肩部跟着发育增宽,这时婴儿睡觉时应枕3厘米高左右的枕头。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睡眠和身体正常发育,常睡高枕头容易形成驼背。给婴儿睡上又硬又高的枕头,容易使婴儿脊柱的发育受到影响。所以,为了婴儿的正常发育,根据婴儿的生理特点、发育的特点,最好不要给婴儿睡枕头。

新生儿的睡眠

新生儿初离母体,外界的一切对他们来说都是过度的刺激,为了尽快适应“新生活”,新生儿几乎整天处在保护性的抑制睡眠中。每天睡眠时间长达20~22小时,清醒的时间很短,这种抑制性睡眠对新生儿来说是非常必要的。因为新生儿的神经系统还不成熟,它的兴奋活动不能持续较长时间,也就是说容易疲劳,而疲劳的结果就转入抑制,进入睡眠状态。可以说,新生儿每天保持长时间的睡眠,对他们来说是有好处的。按照睡眠的过程,可分为“快速动眼时期”和“非快速动眼时期”两种。在一昼夜中,上述两种睡眠交替出现。出生仅两周的新生儿,有一半的睡眠时间是处于“快速动眼时期”阶段。由于新生儿眼皮非常薄,可以看到眼球在运动,呼吸比较快,有时皱脸,四肢也会有微小的动作,但并不是抽筋。在“非快速动眼时期”阶段,呼吸比较慢而有规律,稍微有动静就会发生惊醒。随着白天清醒时间逐渐延长,夜间睡眠时间也相应延长,开始逐步建立起白天少睡,夜间睡眠时间延长的条件反射。在夜间,除了喂奶,换一两次尿片以外,尽量不要打扰宝宝睡眠。

睡姿好,身体就好

新生儿整天生活在床上,他们从早到晚几乎都处于睡眠或半睡眠状态,即使醒着也存在睡姿问题。因此睡姿直接影响其身体健康和生长发育。由于新生儿不会翻身,他们的睡姿主要是爸爸妈妈“掌控”。一般,父母都会让其采取仰卧、侧卧位等睡姿。究竟什么样的睡姿更利于他们的健康?下面就对这几种睡姿逐一进行分析。

仰卧

这种睡姿使得全身肌肉放松,对心肺、胃肠和膀胱等全身脏器最少压迫,但是它又可能使已经放松的舌根后坠,阻塞呼吸道,使得新生儿可能出现呼吸费力。同时新生儿的胃呈水平位,吃奶时进入胃里的空气要通过打嗝儿排出来,这样往往会溢奶,仰卧时溢奶很危险,有可能奶汁会呛入气管引起窒息,因此采用仰卧的姿势(尤其是喂奶后)不适宜新生儿。

侧卧

这种睡姿既对重要器官无过分压迫,又利于肌肉放松,万一婴儿溢奶也不致呛入气管,是一种应该提倡的新生儿睡眠姿势。不过,也不提倡新生儿总是保持一个睡姿。对新生儿来说,因为这时他们的头颅骨缝还未完全闭合,如果始终或经常一个睡姿,加上枕头又硬,可能会引起头颅变形。例如,长期仰卧会使孩子头型扁平,长期侧卧会使孩子头型歪偏,长大后头形都不会很美观。正确的做法是经常为新生儿变换睡姿,一般4小时调换一次。饮食后不要仰卧,左右侧卧时要当心不要把小儿耳郭压向前方,否则耳郭经常受折也易变形。如果有时间,多抱抱孩子也有益处,既增进感情,又能帮助他们活动全身,促进身体功能的发展。

逐步适应“新环境”

有些新生儿夜间哭闹不睡,白天反而熟睡不醒。这不仅妨碍父母休息,也会打扰到邻居,人们通常称这种小孩是“夜哭郎”,父母为此大伤脑筋。遇上这种情况怎么办?

遭遇这样的事情不用着急,这是因为在母体内,孩子是不分昼夜的。出生后尚未适应外界环境,睡眠规律尚未形成,不会分辨白天黑夜。

为了培养其正确作息,父母可有意识地让孩子白天少睡觉或不睡觉。具体做法是:白天可少喂些奶,使孩子处在半饥饿状态,或多给孩子些刺激(捏耳垂、弹足底)等,使孩子睡不踏实。这样,白天孩子疲倦了,夜间自然就会睡得安稳。

睡眠不安的N种调节

一般来说,新生儿在正常情形下每天大约有18~22小时是在睡眠中度过的,我们可以称呼这时的他们为“睡眠宝宝”。但一些新生儿睡眠不安,就成了父母棘手的问题。

前文提到过,如果新生儿经常夜晚哭闹不眠,这是因为他的“时差”出现了问题。应对方法是尽量让他们白天少睡觉。如果还是哭闹不止,父母就应该认真找找原因,再采取相应措施。

可以从屋内温度是否过高、包裹得是否太多等外在因素考虑。如果发现孩子鼻尖上有汗珠,或者摸其身上湿乎乎的,那么就可以判定室内温度过高。如果因太热而睡不安稳的话,则需要降低室温,松开包被。如果是小腿发凉,则由于保暖不足而睡不舒服,可加盖被或用热水袋在包被外保暖。另外,大小便导致被子或者尿布潮湿,孩子不舒服也睡不踏实,应及时更换尿布。母乳不足,孩子没吃饱也影响睡眠,此时妈妈就要多喂几次,促进乳汁分泌,让孩子吃饱。

如果上述情形都不存在,那么妈妈可能在孕期有维生素D和钙摄入量不足的情况,新生儿可能有低钙血症,可给新生儿补充维生素D和葡萄糖酸钙即可见效。如果除睡眠不安外,还伴有发烧、不吃奶等其他症状时,应立即去医院检查,请医生医治。

可以清洁肌肤了

新生儿经常洗澡,既可以保持皮肤清洁,避免细菌侵入,又可以促进新陈代谢,帮助血液循环。可以说,洗澡对婴儿的健康大有裨益。

新生儿出生时皮肤上覆有一层白色奶油状胎脂。这层胎脂具有保温(减少热的放散)和保护皮肤避免外伤的作用,胎脂不宜在出生后立即除去,一般是在出生后6小时左右用消毒的植物油将其擦去。虽然胎脂有如此重要的作用,但也不宜太晚擦掉,因为胎脂分解时所产生的低级脂肪酸容易刺激婴儿皮肤导致溃烂。

新生儿皮肤的防御机能不够完整,皮肤娇嫩且皮下血管丰富,往往受轻微外力刺激就易损伤,若护理不当常会引起溃烂,造成感染,所以给新生儿洗澡动作要轻柔、敏捷,初次洗澡可在出生后第2周,待脐带脱落之后,否则有可能引起脐带感染。洗澡时间应安排在喂奶前一二小时,以免引起溢奶。

新生儿洗澡时室温最好在26~30℃(冬天如果天气太冷,最好不洗,但要经常擦身、更换衣服),洗澡水水温为28~40℃,将水滴在大人手背上感觉稍热不烫即可。

选用婴儿皂应以油性较大而碱性小、刺激性小的香皂为宜,患了湿疹的新生儿不宜用婴儿皂洗澡。使用时先将香皂抹在质地柔软的毛巾上,再涂在婴儿身上,然后用水洗净擦干,以免刺激皮肤,但注意面部不要涂抹香皂。洗澡时的顺序自上而下,先清洗头面、颈项,而后腋窝、手心、肘弯、腹股沟、腿弯等皮肤皱褶外,最后清洗生殖器。

新生儿洗澡不宜放入浴盆内,要特别注意防止滑脱摔伤、淹溺及脐带、外耳道进水。具体方法可分上、下两半身清洗。洗澡时以左手托住小儿头,拇指及食指将小儿两耳向前按住,使之紧贴脸上以防止洗澡水流入耳内(或用棉花塞住耳孔),大人左臂夹住小儿身,让婴儿面向上,先用小毛巾洗脸、颈、腋窝、胸部、两臂和手。然后将小儿翻过来,使小儿俯卧在左手臂上,头顶贴在大人的左胸前,用左手托住婴儿的右大腿,开始洗身体下半部,从生殖器向后洗腹股沟和臀部,洗下肢和脚。清洗生殖器时,应彻底清洗干净,给男婴洗澡时可将包皮轻轻上翻,洗去积垢。洗完之后,把小儿放在准备好的浴巾上,用质地柔软的干毛巾轻轻擦干,夏天可扑撒少许婴儿痱子粉或爽身粉,冬季孩子脸及手部皮肤易干裂,可涂以甘油,然后更衣,垫上尿布,内包布最后外包包被。

夏季每日给婴儿洗澡1~2次,春秋季每周2~3次,冬季每周1次,每次洗澡时间3~5分钟,时间过长会使小儿疲倦。洗澡后要喂奶补充热量,婴儿就会安然入睡。

特别申请“保护”的腹部

婴儿出生以后,肠胃不停蠕动,当新生儿受到寒冷的刺激,腹部受凉时,肠蠕动就会加快,内脏肌肉呈阵发性、强烈性收缩,因而发生阵发性腹痛,新生儿就会一阵阵哭啼,吃奶减少,腹泻便稀。由于寒冷的刺激,男孩易发生提睾肌痉挛,使睾丸缩在腹股沟或腹腔内,就是人们常说的“走肾”,这时婴儿腹部疼痛转剧,表现为烦躁、啼哭不止。

发生上述情况后,只需用热水袋包布敷腹部或下腹部,或用陈艾、小茴香炒热,用布包着热熨腹部,疼痛会逐渐缓解。为防止新生儿腹部受凉,平时应注意给新生儿腹部保暖,即使是夏天天气炎热,也应防止新生儿腹部受凉,宜着单层三角巾护腹,冬天宜着棉围裙护腹。

护理好新生儿的脐带

脐带是母亲与胎儿联系的唯一通道,母血通过脐静脉供给胎儿营养物质,又通过脐动脉将胎儿体内的废物运送给母亲,由母亲代替排泄。胎儿脱离母体后,脐带完成了历史使命,它会在新生儿出生后的5~7天脱落。脐带是新生儿感染的易发部位,如果处理不当,细菌就会乘机通过脐带进入血液,引起全身性感染,导致新生儿败血症。因此,在其脱落之前,应保持干燥和清洁卫生,不要让脐带受到感染。那么,应如何保护好新生儿的脐带呢?

脐带没有脱落前要保持脐带干燥,不应该把湿衣服或尿布等盖在肚脐上,发现婴儿脐带布湿了,应该立即更换。

不可用脏手去摸或用脏布去擦肚脐。可用消过毒的棉签蘸75%酒精擦拭脐根部消毒。擦时从脐根部中心呈螺旋状向外侧四周擦拭,不可来回乱擦,以免把周围皮肤上的细菌带入脐根部。

脐带脱落后,在根部有一层痂皮,自然脱落后,局部会有潮湿或米汤样液体渗出,可用消毒棉签蘸75%酒精擦净,或先用2%碘酒擦,再用75%酒精涂在脐根部及其周围皮肤上,不要用一些带有颜色的药水涂抹脐根部,以免影响观察脐带健康状况。如果发现脐根有肉芽、脓性分泌物、红肿及臭味(称为脐炎),需及时到医院请医生诊治,以防病情恶化。

脐疝的正确处理

少数新生儿脐部有圆形或椭圆形肿块突出,在孩子哭闹或咳嗽时更为明显。仔细观察会发现,肿块周围的皮肤颜色正常,当孩子静卧时肿块可消失,如用手指加压,可将肿块推回腹腔,此外不存在其他症状,这说明孩子患了脐疝。

脐疝的发生是因新生儿脐部未完全闭合,肠管自脐环突出至皮下所致。婴儿得了脐疝一般不需治疗,绝大多数婴儿可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两侧腹直肌发育,于2岁前自行愈合。在这期间,父母应尽可能减少孩子的哭闹和咳嗽,因为哭闹和咳嗽会使腹内压增大,不利于脐疝的愈合。也可在医生指导下采用绕婴儿两周半的皮带,加上棉花包硬币围腰压紧脐疝的方法来治疗。并严格防止脐部发炎和大便干硬。同时还可口服维生素B1,每次5毫克,每天3次。

宝宝衣帽存放守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