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懂取舍知进退让你左右逢源
24541600000016

第16章 忍一时风平浪静(2)

春秋时候,楚王的三子季札,因为贤能,父王要传位于他,而他谦让说,上有长兄,应该由长兄继位;长兄去世以后,因其贤能,国中大臣又再举荐他为王,他说还有次兄;次兄去世以后,全国人民又一致推举,希望他能出来领导全国,他说“父死子继”,应该由故世的先王之子继任王位,故而仍然退而不就,所以后来在历史上留下贤能之名。可见,退让不是没有未来,退让之后往往在另一方面更有所得。

三国时代,刘玄德知道太子刘禅无能,要诸葛孔明取而代之,但因诸葛亮谦让,反而在历史上留下忠臣之名。周公辅佐成王,虽是长辈,一直以臣下自居,所以能成周公的圣名美誉。此皆证明,退让不是牺牲,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有时以退为进,更能成功。

以退为进,是处世的最高哲理。人生追求的是圆满自在。如果人生只知前进不懂后退,那么他的世界就只有一半。而懂得“以退为进”的哲理,可以将我们的人生提升到拥有全部的世界的高度。“以退为进”,何乐而不为呢?

时任齐国相国的邹忌,身高八尺,相貌堂堂,却心胸狭窄,私心极重。齐对魏两次大战之前,他都坚决反对出兵。待田忌、孙膑凯旋之时,他心中的醋意可想而知。

随着孙膑、田忌威望的提高,邹忌担心自己的相位不稳,因此欲除掉田忌、孙膑而后快。

邹忌将目标首先对准了风头甚劲的田忌。马陵之战结束不久,邹忌便找来亲信谋划如何除掉田忌。其亲信公孙阅出了个主意:“公何不令人操十金卜于市,曰:‘我田忌之人也,吾三战而三胜,声威天下,欲为大事,亦吉乎不吉乎?’卜者出,因令人捕为之卜者,验其辞于王之所。”

邹忌闻计大喜,便派人到市中找卖卜者算卦,扬言是田忌派他去算的,要算算田忌如果要谋反,是吉还是凶。邹忌则随后派人将此人抓获,送到齐威王那里。

齐威王这时年纪大了,有点老糊涂了。他本来就对田忌手握重兵心有疑惧,听了邹忌的话,遂相信田忌有谋反的意图。而这时田忌正率兵在外,于是齐威王遣使召田忌回临淄,准备等田忌回到临淄后再审问此事。

孙膑此时也在田忌军中。他对齐国的政局及邹忌、田忌之间的矛盾洞若观火,见齐威王无缘无故派人来召田忌回临淄,感觉齐威王一定是听信了邹忌的谗言,认为田忌如果回到临淄,将凶多吉少。

田忌在孙膑最艰难的时候曾助其一臂之力,而且长期以来,二人合作得非常好,孙膑实在不忍田忌自投罗网,乃提醒田忌说,齐王一定听信了邹忌的谗言,千万不要贸然回临淄。情急之下,他建议田忌率军回临淄驱逐邹忌,说:“若是,则齐君可正,成侯邹忌可走。不然,将军不得人于齐矣。”

孙膑此言,实是要田忌举兵“清君侧”。与其成为邹忌案板上的肉,不如孤注一掷,与邹忌一决高低,这样,倒还可能死中求生、反败为胜。

田忌对孙膑早已佩服得五体投地,对他言听计从。他依孙膑之言,率兵攻打临淄。但邹忌也不是等闲之辈,早已作好了守城准备。田忌攻城不胜,眼见各地勤王之兵大集,只好弃军逃亡到了楚国。而孙膑于田忌攻临淄之时就已不知去向。

孙膑在此时急流勇退更不失为一良策。孙膑以其战略家的头脑,对齐国政坛的错综复杂了如指掌,对邹忌其人也比较了解。他之所以置身齐国政坛十几年,为的就是要报庞涓无端加害之仇。在马陵之战结束后,他的大仇已报,他也就应该为自己找个好的归宿,不可能迷恋政治,更不可能拖着残疾之体跟田忌逃亡楚国。

做人同做事一样,有时候也是要以退为进的,退是为了更好地前进。俗话讲,退一步海阔天空。暂时退却,养精蓄锐,等待时机,重新筹划,这时再进便会更快、更好、更有力。有时候,不刻意追求反而更容易得到,追求得太迫切、太执著,反而只能白白增添烦恼。以柔克刚,以退为进,这种曲线的生存方式,有时比直线的方式更有成效。

5.要把“忍”字用到适当处

忍,是一种痛苦,是一种考验,是从幼稚到成熟的转变,是人格和品行的至高境界。忍是一种手段,是感悟人生的一种智慧,是经历挫折后的一种持重。

古人作过一首《百忍歌》,虽不尽可取,但今天读来也有教益。文中写道:“能忍贫亦乐,能忍寿亦永,不忍小事变大事,不忍善事终成……忍得淡泊可养神,忍得饥饿可立品,忍得勤劳可余积,忍得语言免是非。”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忍耐精神是很不够的,有的因一点小事就大动干戈;有的因几棵白菜便大打出手,能送掉几条性命。其实都是一些小事,却闹得不可开交……要如何练好这个“忍”字,看来也是我们现代人不可忽略的一个问题。

有一次,有人因一点小事与人发生了争吵,一怒之下就打了对方几巴掌,那人当时就晕倒了,被送到医院出手伤人者赔偿了几千元不算,还被拘留了好几天。事后他后悔不迭地说:当时听别人劝,忍一忍也就没事了。

不错,现实生活中有许多矛盾,好多都是鸡毛蒜皮的一些小事,只要忍一忍也就化解了。但要做到这一步其实并不容易。

忍字心上一把刀,这个活生生的形象字就摆在我们面前,它告诉我们:“忍”必须有巨大的克制力!

从古到今,中华民族有“忍”的美好故事,蔺相如让廉颇,忍得廉颇放弃傲慢,求得将相的团结,《将相和》的故事流传万年;韩信忍得胯下之辱,成就了汉王朝的大业。

一个人要达到忍的至高境界,那么他面对挫折,就能坦然;面对嘲讽,就能凛然;面对名利,就能淡然。

要练就最高境界,需要锻炼,需要磨炼。我们要从日常小事做起,一点一滴去养成,由小到大,由浅到深,由不习惯到习惯,让自己成为一个有修养、有涵养的人。

从前,在古印度南部,有个侨萨罗王国。国中出了五百个强盗,占山为王,拦路抢劫,打家劫舍,杀人放火,无恶不作,商客游人和地方百姓深受其害。地方官员多次用兵,终难获胜。只好报知国王,国王派精兵良将前来征剿,经过激烈的战斗,五百名强盗战败全部当了俘虏。

国王决定,对人们恨之入骨的五百名强盗处以酷刑。这天,刑场戒备森严,杀气腾腾。兵士手持尖刀将赤身裸体、披头散发、捆在刑柱上的强盗双眼全部挖掉,有的还割掉鼻子、耳朵,然后放逐到荒无人迹的深山老林中。这座山谷林木葱茏,狼嗥虎啸,阴森恐怖,衣食无着。强盗们悲愤欲绝,撕心裂肺,绝望地号叫着。

凄惨的呼叫声传遍四野,也传进了神的耳朵。神知道这是五百强盗在生死线上挣扎呼救,便用神力送来了香山妙药,吹进了五百强盗的眼眶。霎时,个个双眼重又见到光明。神亲临山谷,给五百强盗讲经说法:“正是你们以前作恶多端,才有今天的苦难。只要洗心革面,弃恶从善,就能赎清罪孽,修成正果,脱离苦海,进入极乐世界。”众强盗听了佛的教诲,俯首悔过,口称尊师。从此,山谷中的森林被称做“得眼林”。

忍让宽容是中国人民的传统美德。古人有训,“得饶人处且饶人”“退一步海阔天空”等等。连神尚且宽容了五百强盗,更何况我们这等凡人呢?

在人与人之间日常交往中,宽容忍让是一种可取的人生态度。正是这种精神,使我们家庭关系稳定、人际关系和谐。我们与家人、朋友、同事,甚至路人,在不同的场合交往接触,总免不了有意见相左、磕磕碰碰的时候,只要不是原则性的问题,各自主动退让,宽以待人,少计较得失,有利于减少矛盾,维护人际间的和谐,于人于己,都是有益的事情。尤其在现代社会,人们出现过于计较个人功利的倾向,这种宽容忍让的精神更是应当加以提倡。

但是,什么事情都不能有极端,宽容忍让也要有度。

一条大蛇危害人间,伤了不少人畜,以致农夫不敢下田耕地,商贾无法外出做买卖,大人无法放心让孩子上学。到最后,每个人都不敢外出了。

大家无奈之余,便到寺庙的住持那儿求救。大伙儿听说这位住持是位高僧,讲道时连顽石都会被点化,无论多凶残的野兽都会被驯服。

不久之后,大师就以自己的修为,驯服并教化了这条蛇,不但教它不可随意伤人,还点化了它许多处世的道理,而蛇也从那天开始仿佛有了灵性一般。

人们慢慢发现这条蛇完全变了,甚至还有些畏怯与懦弱,于是纷纷欺侮它。有人拿竹棍打它,有人拿石头砸它,连一些顽皮的小孩,都敢去逗弄它。

某日,蛇遍体鳞伤,气喘吁吁地爬到住持那儿。“你怎么啦?”住持见到蛇狼狈的样子,不禁大吃一惊。“我……我……我……”大蛇一时间语塞。“别急,有话慢慢说!”住持的眼神满是关怀。“你不是一再教导我应该与世无争,和大家和睦相处,不要做出伤害人畜的行为吗?可是你看,人善被人欺,蛇善遭人戏,你的教导真的对吗?”“唉!”住持叹了一口气后说道,“我只是要求你不要伤害人畜,并没有不让你吓吓他们啊!”“我……”大蛇又语塞。

我们提倡忍的精神,要宽以待人,忍辱负重,平和达观;不要在一些枝节问题上斤斤计较,坠入“非此即彼”的极端思想方法;要大事清楚,小事糊涂。但,忍要有度,要忍在刀刃上,不是什么都一味去忍,变成一个麻木、怯懦、奴性十足的人。当看到坏人作恶时,你不能忍;当别人有难请你相助时,你忍不得……忍,如果去掉心,那就失去良心和道德,那样的忍就是残忍,就是罪恶。所以我们要把这个忍字用到适当处。

6.小不忍,则乱大谋

古人说:“小不忍则乱大谋。”坚韧的忍耐精神是一个人意志坚定的表现,学会忍耐、婉转和退却,可以获得无穷的益处。

“小不忍,则乱大谋”。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是人要忍耐,凡事要忍耐、包容一点。如果一点儿小事不能容忍,脾气一来,坏了大事。许多大事失败,常常都是由于小地方搞坏的。二是做事要有“忍”劲,狠得下来,有决断。有时候碰到一件事情,一下子就要决断,坚忍下来,才能成事。如果不当机立断,以后就会非常麻烦,姑息养奸,也是小不忍。这个“忍”可以作这两面的解释。

张居正是明朝名相,他在执政的十年中,大胆地从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进行重大改革,使国家安定,经济发展,一时出现清明富强的景象。

张居正两岁那年就认得“王日”两字,被家人认为是神童。13岁参加乡试时,他年龄最小,却沉着冷静,写了一篇非常漂亮的文章。若非湖广巡抚顾辚爱才,有意让张居正多磨炼几年,他肯定中举。终于,经过几年的发愤读书之后,张居正考上了进士,开始步入仕途。这一年他才23岁。

张居正被选为进士之后,一面大量读书,一面细心琢磨官场上的门道。他有满腔的政治抱负,但当时的皇帝世宗昏庸,奸臣严嵩为非作歹。张居正只得忍耐,与严嵩周旋,一时无法施展自己的才能。这样苦苦熬了十几年,张居正内心十分痛苦。

终于,严嵩在专权15年后倒台了,徐阶成了首辅,张居正也开始得到重用。然而,张居正入阁后又遇上精明强干、头脑敏锐的政治对手高洪。张居正只得再次忍耐,尽管高洪对他傲慢无礼,他却用谦恭与沉默表示更加激烈的无声对抗。

高洪下台后,张居正资格最老,当了首辅。

张居正掌权后,立即改变了过去那种谦虚祥和、沉默寡言的态度,变得雷厉风行、有理有节,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一场改革活动,把国事整理得井井有条,促进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

忍有两种,一种是忍而不发,以忍求安;一种是忍而待发,以忍求变。求人者要特别学会后一种忍,忍是手段,所求是目的。

战国七雄之一的赵武灵王在位时,赵国国富民强,又因地处中原,常被卷入战争的旋涡。所以,广行富国强兵之策比其他的国家来得更急切。

赵武灵王经过多年的征伐,认为北方游牧民族骑马作战是值得仿效的战术,其机动性大,集散自由,对战场条件适应性很强。

于是他想改变自己军队的作战战术。改革颇费了番周折。首先,当时的中原服装不适合骑马作战,就要改穿游牧民族的胡服,胡服的下身相当于今人普遍穿的裤子。

当然,要穿胡服并不那么简单,服装式样的改变,在中国古代是一场大的变革。

决定一下,预料中的反对势力蜂拥而来。朝中的多数大臣都不支持这项改革,主要理由就是不能出卖自己祖宗,穿胡服丢人现眼,不能改变中国的传统式样。

面对大批的反对势力,赵武灵王采取了极其克制的态度。他不发王者之威,不以王者之尊强行推广,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做了大量的思想政治工作,从战争的发展,富国强兵的要略,反复阐述自己的意见,拿出了最大的忍耐力推行战术。最难对付的是他的亲叔叔,借口生病,不早朝,也不听劝。武灵王知道他病在哪儿,天天去看望,但绝口不谈正题。他大为感动,因为彼此都明白对方在做什么。

赵武灵王的“忍功”确实达到了目的,这是一种目标明确的“忍”。

小不忍则乱大谋,只有能“忍”,你才办得成大事。

“小不忍则乱大谋”,这是宋朝宰相杜衍教导学生的话,它穿越于百年的时空界限,对于今天的朋友一样有指导意义。古人的话有很多是对的,并不是厚古薄今。这句话在民间广为流行,甚至成为一些人用以告诫自己的座右铭。有志向、有理想的人,不应斤斤计较个人得失,更不应在小事上纠缠不清,而应有开阔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只有如此,才能成就大事,从而实现自己的梦想。

7.以退为进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我们在谈到成功之道时,更多地强调要有一种勇往直前的精神,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但是,有时候,一味地硬冲硬打未必是一种最好的方法,以退为进也是一种人生的策略。

的确,人须有傲骨,面对险恶的局势,人应当有一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精神。这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视死如归”的精神,我们自应提倡,也是我们一直所倡导的一种精神。但是,客观世界是复杂多变的,就某个具体的事情来说,也有其“时”“势”的问题。在某些特定的时间里、环境下,采取以退为进的方法,也是一种积极的人生策略,而并非是消极退让。

当年肯尼迪在竞选美国参议员的时候,他的竞选对手在最关键的时候轻易地抓到了他的一个把柄:肯尼迪在学生时代,因为欺骗而被哈佛大学退学。这类事件在政治上的威力是巨大的,竞选对手只要充分利用这个证据,就可以使肯尼迪诚实、正直与道德的形象蒙上一层阴影,使他的政治前途黯然无光。一般人面对这类事情的反应不外是极力否认,澄清自己。但肯尼迪很爽快地承认了自己的确曾犯了一项很严重的错误,他说:“我对于自己曾经做过的事情感到很抱歉。我是错的。我没有什么可以辩驳的余地。”肯尼迪这么做,等于说“我已经放弃了所有的抵抗”。而对于一个已经放弃抵抗的人,你还要跟他没完没了吗?如果对手真的继续进攻了,就显得对手没有一点风度。所以,我们应记住一个基本原则:一个人既然已经承认错误了,那么你就不能再去攻击他,再去跟他计较。他承认自己有过错误,他就已经将自己人性化了:我们和平常人一样,也会犯错;同时,承认自己有错,也会赢得人们的同情,而别人这时也乐得做顺水人情。

8.保持内心的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