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懂取舍知进退让你左右逢源
24541600000004

第4章 观形势,人在矮檐要低头(3)

战国时代的范雎本是魏国人,后来他到了秦国,向秦昭王献上远交近攻的策略,深为昭王所赏识,于是他升为宰相。但是他所推荐的郑安平与赵国作战失败。这件事使范雎意志消沉。按秦国的法律,只要被推荐的人出了纰漏,推荐人也要受到连坐的处分。但是秦昭王并没有问罪范雎,这使得他心情更加沉重。

有一次,秦昭王叹气道:“现在内无良相,外无勇将,秦国的前途实在令人焦虑呀!”

秦昭王的意思原为刺激范雎,要他振作起来再为国家效力。可是范雎心中另有所想,感到十分恐惧,因而误会了秦王的意思。恰好这时有个叫蔡泽的辩士来拜访他。对他说道:“四季的变化是周而复始的,春天完成了滋生万物的任务后就让位给夏;夏天结束养育万物的责任后就让位给秋;秋天完成成熟的任务后,就让位给冬;冬天把万物收藏起来,又让位给春天……这便是四季的循环法则。如今你的地位,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日子一久,恐有不测,应该把它让给别人,才是明哲保身之道。”

范雎听后,大受启发,便立刻引退,并且推荐蔡泽继任宰相。这不仅保全了自己的富贵,而且也表现出他大度无私的精神风貌。

后来,蔡泽就宰相位,为秦国的强大作出了重要贡献。当他听到有人责难他后,也毫不犹豫地舍弃了宰相的宝座而做了范雎第二。可见智者都不会一味地贪图富贵安逸,在适当的时候,他们都会主动退出舞台,以保全自身。

在生活中历练过的人,都能了解,谦虚往往被看成软弱。这种生活态度与其说是软弱,不如说是尝遍人世辛酸之后一种必然的成熟。那些高论阔论、傲慢无礼的人,对这个问题,乃至对人生的认识显然有限,因而表现出来的,只是一种无知无畏的强,一种外强中干的强。真正的智慧,属于谦逊的人。

当今社会,变幻莫测,错综复杂。因此在漫长的人生跋涉中,更要学会低头。但学会低头并不是妄自菲薄与自卑,学会低头意味的是谦虚、谨慎。

试想,为争一时之气而拼个你死我活,于己于事又有何益呢?泰山压顶,先弯一下腰又何妨?折断了就永远断了,而弯一下腰还有挺起的机会。

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时,有一位吏部科给事中,名叫王朴,曾因直谏,犯了龙颜而被罢官。不久,又被起用做御史时,他马上评议当时的时政,在朝廷之上,多次与皇帝争辩是非,不肯屈服。一日,他为一事与明太祖争辩得很厉害。太祖一时非常恼怒,命令杀了他。等临刑走到街上,太祖又把他召回来,问:“你改变自己的主意了吗?”王朴回答说:“陛下不认为我是无用之人,提拔我担任御史,奈何摧残污辱到这个地步?假如我没有罪,怎么能杀我?有罪何必又让我活下去?我今天只求速死!”朱元璋大怒,催促左右立即执行死刑。

不是说生性耿直不好,但王朴实在是太不开窍了,心中那种傲气犟劲一产生就消失不了,而且越来越旺,连皇帝给他机会都不要。这固然是受愚忠的毒害,但也与他心高气傲、不懂处世策略有很大关系。他不懂得弯与折的辩证法——尤其在一言九鼎的皇帝面前,以致毫无价值地送了自己的小命。

在人生道路上,有些人迷失了方向,还以不屈不挠、百折不回的精神坚持到底,结果输掉了自己。所以用平和的心态,学会低头,这恐怕应该是最基本的生活常识吧。

学会向生活低头,学会融入生活,这是我们每一个人成长的必经之路。在标榜个性化、时尚化的今天,或许很多人会对“向生活低头”嗤之以鼻,以为是陈年旧物。其实,学会向生活低头,就是学会了更好地融入周围的生活圈中,更快地适应生活。深谙“外圆内方”的处世之道,能够更好地同别人打交道,多为别人考虑,少为满足自己的私欲而损害他人,也最容易赢得大家的欢迎。

学会向生活低头,就是学会“蓄势”,为将来“待发”作好充分的准备,懂得厚积薄发。余秋雨先生在《为自己减刑》一书中提到了他的一位狱中朋友因受其启发,在监狱里苦学英语,并终有所成。刑满释放时,带出了一本60万字的译稿,且出狱时神采飞扬,丝毫不像受过牢狱之灾的人!他的这位朋友学会了向生活低头,学会了“利用”生活,学会了先“委屈”于生活,后“俘虏”生活,并最终能够主宰自己的命运。

学会低头,是处世的一门基本学问,是为人的一种至高境界,是认真生活着和生活过的人的一种很好的体会、总结。

10.不要让你的光芒抢了别人风头

在与人打交道时,尤其是与职位比你高的人来往时要记住,不要让你的光芒抢了他的风头。否则你会得罪自己的上司,堵了自己的后路。

对于许多聪明人来说,人生的最大伤害往往不来源于外部,而来源于自己。一个人一旦做出一番成就,就难免要居功自傲,而这样做的下场往往比无功无过的人更惨。所以,一个智慧的人,应该知道居功之害。

因此,古人很注意,不论任何好事,都要守住自己的本分,知退让之机,绝对不可以功高盖主,否则轻则招致他人怨恨,重则惹来杀身之祸。自古以来,只有那些与人分享荣誉甚至是把荣誉让给别人的人,才会有一个好的结局。事实证明,只有像张良那样功成身退,善于明哲保身的人才能防患于未然。同样,对那些出现的问题,不应该全部推诿给别人,应主动承担一些过错,引咎自责。具备这样涵养德行的人才算是完善而清高的人。

战国末年秦王准备吞并楚国时,秦王政没有采纳老将王翦“破楚非六十万大军不成”的意见,起用作战英勇的青年将领李信,率二十万大军攻打楚国,结果被楚军连破两阵。李信率残部狼狈逃回秦国。

秦王毕竟是一代枭雄,他后悔当初自己轻率,随即下令备车驾,亲自去见王翦,恭恭敬敬地向王翦赔罪,说:“上次是寡人错了,没听王将军的话,轻信李信,误了国家大事,为了一统天下的大业,务必请王将军抱病出马,出任灭楚大军的统帅。”

王翦冷静地说:“我身受大王的大恩,理应誓死相报,大王若要我带兵灭楚,那我仍然需要六十万军队。少于此数,我们的胜算就很小了。”

秦王当即同意。随后征集六十万大军交给王翦指挥。

出兵之日,秦王政率文武百官到灞上为王翦摆酒送行。饮了饯行酒后,王翦向秦王政辞行,并惶恐地说:“臣有一请求,请大王恩赐些良田、美宅与园林给臣下。”

秦王听了,有些好笑,说:“王将军是寡人的肱股之臣,日下国家对将军依赖甚重,寡人富有四海,将军还担心贫穷吗?”

王翦分辩说:“大王废除三代的裂土分封制度,臣等身为大王的将领,功劳再大,也不能封侯,所指望的只有大王的赏赐了。臣下已年老,不得不为子孙着想,所以希望大王能多恩赐一些,作为子孙日后衣食的保障。”秦王哈哈大笑,满口答应:“好说,好说,这是件很容易的事,王将军就为此出征吧。”

自大军出发至抵达秦国东部边境为止,王翦先后派回五批使者,向秦王要求:多多赏赐些良田给他的儿孙后辈。

王翦的部将们都不理解,王翦对他们说:“我这样做是为了解除我们的后顾之忧。大王生性多疑,为了灭楚,他不得不把秦国全部的精锐部队都交给我,但他并没有对我深信不疑。所以,我不断向他要求赏赐,让他觉得,我绝无政治野心。因为一个贪求财物、一心想为子孙积聚良田美宅的人,是不会想到要去谋反叛乱的。”

王翦自损其名,伸手向秦王要求赏赐,使秦王更加深信他不会造反,从而全力支持他对楚作战,所以王翦再无后顾之忧、一举灭楚。

事实上,上司为了保持自己的位置,可能不会警惕身边他眼中的蠢人,但是一定会处处提防聪明的下属,害怕“日防夜防,家贼难防”。而且他一般会认为聪明的下属容易成为“家贼”,因为只有有能力的人才有成“贼”的可能。你一旦成为上司潜意识里的“贼”,那么你以后的发展也就多了掣肘之患了。正所谓:功高震主者危,行高举独者谤,自古已然。所以功高之日,一定要忍住自己对美名的贪恋,想办法自损自贬,才能远避祸害。

11.放下自己的面子,给足别人面子

人都是有脸面的,但太顾及脸面,很多时候只能是让自己有苦说不出。“死要面子活受罪”,正是对此种心态的极佳写照。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人,他们不懂得如何拒绝别人,放不下自己的面子,“打肿脸充胖子”,本来是自己能力之外的事情也一味逞强,生怕被人瞧不起。说到底还是虚荣心在作怪。

古往今来,有很多会办事的人是敢于放下自己的面子的。如用兵“多多益善”的汉代名将韩信,为成功不怕受“胯下之辱”,匍匐下身子从人家裤裆下钻过去,面子大失;再如“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为表“耿耿忠心”竟然跪在地上亲口尝吴王的大便,脸面和体面丢弃得一点儿不剩!但是,韩信没有胯下辱,也不会有他后来的成就;勾践也因为敢丢面子,才有了他的10年“卧薪尝胆”大败吴王。古人的经验值得注意,不要面子、不怕丢面子也是一种韬略,是成功的一个因素。就是说,必要的时候面子是可以丢掉的。

古时候,有位叫郭解的大侠很会给人面子。有一次,洛阳某人因与人结怨而心烦,多次央求地方上有名气、有声望的人士出来调和。对方就是不给面子,后来他找到郭解门下,请他来化解这段恩怨。

郭解接受了这个请求,亲自上门拜访这位委托人的对手,做了大量的说服工作,好不容易使得这人同意了和解。

照常理,郭解此次不负众托,完成了这一化解恩怨的任务,给足了面子,可以走人了吧。可他还有更高一着的棋,有更巧妙的处理方法。

一切讲清楚后,他对那人说:“这个事,听说过去当地有很多有名望的人出面调解过,但因不能得到双方的认可而没能达成协议。这次我很幸运,你也很给我面子,让我来了结这件事。我在感谢你的同时,也为自己担心。我毕竟是个外乡人,在本地人出面都不能解决问题的情况下,由我这个外地人完成了和解,未免会使本地的那些有名望的人感到丢面子。”

郭解进一步说:“这件事这么办,请你再帮我一次,从表面上让人以为我出面也解决不了问题。等我明天离开了此地,本地的几位绅士、侠客还会上门,你把面子给他们,算做他们完成此一美举吧。拜托了。”

人都是爱面子的,你给他一个面子,就相当于给了他一份厚礼。山不转水转,说不定哪天你需要他帮助,他自然也会“给你面子”。即使他感到很为难或不乐意。人们总是尽全力来保护脸面。你我也一样,为了面子问题,常常会做出常理以外的事情。

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请记住在表现自我的时候,要有谦谦君子的心态,学会安抚他人的心灵。也就是说,不可以使对方产生相形见绌的感觉,要给别人一个台阶下。

有这样的一个故事:

有两位要好的女友,甲比较靓丽,而乙长相平平。她们一起去参加舞会,舞场上的许多男士频频与甲共舞,却在不知不觉中冷落了乙。甲下意识地感觉不妥,于是托辞身体不舒服,奉劝朋友们邀请乙。乙被男士频频邀入了舞池,乙的快乐是不言而喻的。

甲以友情为重,不想女友被忽视,于是机智地采取一种平衡手段,使乙的心灵得到抚慰,这必定会使她们的友谊更加深一层。

英格丽·褒曼在获得了两届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后,又因为《东方快车谋杀案》中的精湛演技获得最佳女配角奖。然而,在她领奖时,她一再称赞与她角逐最佳女配角的另一位女影星,认为真正获奖的应该是这位落选者,并由衷地说:“原谅我,我事先并没有打算获奖。”

褒曼作为获奖者,在台上没有喋喋不休地叙述自己的成就与辉煌,而是对自己的对手推崇备至,极力维护了落选对手的面子。无论谁是她的对手,都会十分感激褒曼,会认定她是倾心的朋友。一个人能在获得荣誉的时刻,如此善待竞争的对手,如此贴心,实在是一种典雅的风度。

如果你的一位同事想把本应由他自己完成的工作转嫁到你的肩上,你千万要避免出自本能的拒绝:“哎呀,您的事我可干不来。”这样会使对方很没有面子。为了慎重起见,你不妨聪明一点,这样对他说:“我非常愿意帮您的忙,但事不凑巧,我手头的那份工作还没干完。以你的能力和素质完全可以胜任,不妨您先干起来,或许我还能帮您干点别的什么。譬如说,今天我要上街买东西,您不顺便带点什么吗?”

这种包含了其他建议的拒绝,合情又合理。在不伤害彼此关系的情况下,又找了一个合适的台阶不至于使对方难堪,对方还能有什么好说的呢!但是若伤了人的面子,使对方下不了台,受害的最终是自己。

据历史记载,隋炀帝很有文采,但他最忌讳别人的文采比自己强。有些臣子因为犯忌,惨遭杀害。有一次,隋炀帝写了一首《燕歌行》诗,命令“文士皆和”,也就是仿照他写诗的题材和一首。多数臣子较明智,不敢逞能,抱着应付态度,唯独著作郎王胄却不知趣,不肯屈居隋炀帝之下。后来隋炀帝便找了一个借口将王胄杀害,并念着王胄的“庭草无人随意绿”的诗句,问王胄曰:“复能作此语耶?”意思是,你还能作出这样的诗句来吗?

争强好胜,使对方下不来台,常常不会有好结果。对于明智的人来说,即使自己会做得很好,也绝不逞一时之强,做使他人面子难堪的蠢事。

每个人都有自尊心,每个人都有好胜心,你想联络感情,就必须处处重视对方的自尊心,也就是说,给人面子是联络感情的最好方法。在人际关系相处的过程中,有时候给别人一个漂亮的台阶,不仅解决了问题,还会赢得更好的人际关系。你的一言一行都要为对方着想,与此同时,自己的心灵也会因此欣慰,而有一个极好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