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懂取舍知进退让你左右逢源
24541600000009

第9章 低姿态,强势弱形笼人心(1)

一个人,如何对待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至关重要。低姿态做人,沉着行事,是一种助你深耕的力量,是一种力量的曲径展示,是一种智慧,又是一种淡泊平和的境界;低姿态做人,并非妄自菲薄,不求进取;低姿态做人,坦诚而平淡地看待自己,这样反而更容易接近目标。

1.争取同情,以弱克强

渴望同情是人的天性,说服比你强大的对手时,不妨采用这种争取同情的技巧,从而以弱克强,达到目的。

在我们的生活中往往能看到有些生活过得非常富足的成名歌手,在舞台上含着热泪诉说着他们过去的艰苦生活,诸如自幼丧父、生活艰苦或者是四处漂泊,还要赡养生病的母亲等不幸的经历。他们的这种诉说常常能博得人们的同情,能牢牢地抓住别人的心,让别人为他在感情上加分。

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之所以得到国民的爱戴,就是由于他来自本国落后地区,经历了许多艰苦困难,这种人生的经历得到了国民的同情和支持。

艰苦的身世和苦难的经历,会得到别人的支持和同情,能在感情上引起别人的共鸣,有了这一点,求人办事就顺利得多。

要博取同情和怜悯,会办事的人大都善于以此达到自己的目的。

听听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吧。越王勾践被吴国夫差打败之后,不得不遵从吴王夫差的要求,怀着满腔的羞愧,带着送给吴王的宫廷美女及金银财宝,带着自己的王妃去吴国做囚徒。

勾践深深地知道,如果要复国报仇,除了忍让之外,还要以卑微的姿态来博取夫差的同情和怜悯。勾践养马放牧、除粪洒扫,辛勤劳作之外,看上去没有一丝怨恨之色。历经数载,夫差终于放勾践回国了。不久,越国在勾践的治理下,越发强大,终于灭掉吴国。

求人办事,忍耐只是它的形,而通过忍耐以获取所求之人的同情和怜悯才是其神。只有这样,才能攻破对方的心理防线,对方才可能考虑你的要求。即使本身不是一个仁慈的人,也难免会在弱小面前产生同情心。

同情心是人类情感世界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世界上每个人差不多都具有同情弱小和怜恤受难者的仁慈感情。坎坷遭遇的愁容和凄凉悲怆的眼泪,可以使别人的感情之水为之荡漾,即便铁石心肠,也会网开一面,伸出热情之手,答应并帮助你把事情办成。

俗话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求人帮忙的关键是要打动对方的恻隐和同情之心,这样可以赢得他人的帮忙,你的目的就可以达到。而眼泪则是打动他人恻隐之心的最好武器。

宋太宗年间,曹翰因罪被罚到汝州,他苦思返京之策。一天,宫里派了个使者到汝州办事,曹翰哪里肯放过这个机会。他想办法见到了使者,流着泪对他说:“我的罪恶深重,就是死也赎不清,真不知如何才能报答皇上的不杀之恩,现在只想在这里认真悔过,来日有机会一定誓死报效朝廷。只是我在这里服罪,家里人口太多,缺少食物活不下去了,这里有几件衣服,请您帮忙抵押一万文钱,交给我家里换点粮食,以使家里大小暂且糊口。”

使者回宫如实向宋太宗作了汇报。太宗拿过包袱,打开一看,里面原来是一幅美丽的画,画题为《下江南图》,画的是当年曹翰奉宋太祖旨意,任先锋攻南唐时候的情景。太宗看到此图便想起曹翰当年的功勋,心里也是非常难过,怜悯之情油然而生,决定把曹翰召回京城。曹翰打动人心的做法奏了效。

如果要想找人帮忙把事情办好,那么就必须在人之常情上下一番工夫,把自己所面临的困难说得在情在理,令人痛惋可惜。这样,所求之人才愿意以拯救苦难的姿态伸出手来帮助你。这完全是由于大凡能激发人的慈悲之心和仁爱之心的事情,就能引起人们的同情和帮助,还可以使人在帮助之后产生一种济世之感。

2.“架子”越大,身份越低

生活中,爱摆架子的人比比皆是,哪怕只是当了个芝麻大的官,也要把官腔打足,官架摆足。但在别人面前摆架子,其实是最愚蠢的行为。有人说:“架子”越大,身份越低。如果他总是以一副不可一世的姿态对人,久而久之,亲朋好友也必定对他敬而远之。

爱摆架子的人,容易自以为是,喜欢指点江山,挥斥方遒。他们往往是弄明白了一个问题,就自以为无所不知了;做成功了一件事,就自以为自己什么事都能做成。

殊不知,一味地装腔作势只会让别人反感,表面上恭恭敬敬,心里却巴望着你一头栽下去,永世不得翻身。要知道,摆架子很容易疏远与其他人的关系,搞不好,还会使自己“臭名远播”。

时下很多人以“老板”自居,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听不进员工的意见,不关心员工的想法。平时喜欢对下属指手画脚,批评时更是声色俱厉,缺少谦和的态度。不知这些“老板”是否清楚,他们的“架子”越大,官气越足,员工就越反感,与他们的距离就越远。日积月累,员工的意见会越来越大,不利于各项工作的开展。

其实,究竟能不能当好老板,不在于“官架子”大不大,而在于是否具有亲和力,是否得到了员工的认可,能不能让员工真正地信服和敬仰。那些有“官样儿”的老板,事实上成了凌驾于群众之上的“老爷”,让员工敬而远之。

为人要时时小心,无论是与谁相处,即使是你的下属,也要改掉爱摆臭架子的坏习惯。

1964年,68岁高龄的土光敏夫就任东芝董事长,他经常不带秘书,独自一人巡视工厂,遍访东芝散设在日本各地的三十多家企业。身为一家公司的董事长,亲自步行到工厂已经非同小可,更妙的是他常常提着一瓶一升装的日本清酒去慰劳员工,跟他们共饮。这让员工们大吃一惊,既有点不知所措,又有点受宠若惊。没有人会想到身为大公司董事长的士光敏夫,会亲自提着笨重的清酒来跟他们一起分享。因此工人们称赞他为“提着酒瓶子的大老板”。

土光敏夫平易近人的低姿态使他和职工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即使是星期天,他也会到工厂转转,与保卫人员和值班人员亲切交谈。他曾经说过:“我非常喜欢和我的职工交往,无论哪种人,我都喜欢和他交谈,因为从中我可以听到许多创造性的语言,获得巨大收益。”的确,通过对基层群众的直接调查,他不仅获得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而且弄清了企业存在的种种问题,还获得了许多有价值的建议,更重要的是赢得了员工的好感和信任。

实践证明,更具亲和力的人最讨人喜欢。他们不端“臭架子”,常常“忘掉”自己的身份,和其他人真心交朋友。他们把自己的亲和力逐渐变成了影响力,影响着其他人。

所以,我们说,有地位是好事,它是一个人工作能力和资历的体现,也是一个人事业有成的佐证;但切不可因此而趾高气扬,在亲朋和好友面前大肆炫耀、不可一世。

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前夕的一次进攻战役期间,美军将领艾森豪威尔在莱茵河畔散步,这时有一个神情沮丧的士兵迎面走来。士兵见到将军,一时紧张得不知所措。艾森豪威尔笑容可掬地问他:“你的感觉怎么样,孩子?”士兵直言相告:“将军,我特别紧张。”“噢!”艾森豪威尔说,“那我们可是一对了,我也如此。”几句话,便使那个士兵精神放松下来,很自然地同将军聊起天来。

如果你想与素不相识的人融洽相处,并赢得他的尊重和爱戴,开始就得以一种低姿态出现在他面前,表现得谦虚、平和、朴实、憨厚,甚至毕恭毕敬,使他感到自己被尊重。这样他才会放松对陌生人的警惕,与你平等交流。与同学、同事的交往更应如此。因为你们是在同一片天空下长大的人,在很多方面有相似之处。你如果总是表现出一副狂妄、傲慢的姿态,不仅不会让你在他们面前显得更高大,更有成就;还会让你们之间的交谈变得不顺利,会使你们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糟糕,当然也不会赢得他们的尊重和爱戴。

有一天,华盛顿身穿过膝的大衣独自一个人走出营房。他所遇到的士兵,没有一个认出他。在一个地方,他看到一个下士领着手下的士兵正在修筑街垒。

那位下士把自己的双手插在衣袋里,只是对抬着巨大的水泥块的士兵们发号施令。尽管下士的喉咙都快要喊破了,士兵们经过多次努力,还是不能把石头放到位置上。

士兵们的力气快要用完了,石块眼看着就要滚下来。这时,华盛顿疾步上前,用他强劲的臂膀顶住石块。这一援助很及时,石块终于被放到了位置上。士兵们转过身,拥抱华盛顿,并表示感谢。

华盛顿问那个下士说:“你为什么光喊加油而让自己的双手放在衣袋里?”“你问我?难道你看不出我是这里的下士吗?”那下士鼻孔朝天,背着双手,不以为然地回答说。

华盛顿听了下士这样回答,就不慌不忙地解开自己的大衣纽扣向那个傲气十足的下士露出自己的军服,说:“按衣服看,我就是上将。不过,下次再抬重东西时,你就叫上我。”那个下士这时才知道自己面前是华盛顿本人,一下子羞愧到了极点。

如果你是一个爱在人前摆臭架子的人,那么,就请你改改你的坏毛病,否则,你离成为“孤家寡人”的日子也就不远了。

3.退一步,谦让也能为你赢得尊重

中国人常说:退一步海阔天空。的确,退一步,就是做人的至高境界。境界高的人善于化解矛盾,境界低的人则会激化矛盾。前者自然高妙,后者自然笨拙。

大家同在一个圈子里,难免时有矛盾发生。而矛盾最多也是最激烈的,往往是争利夺位,有时甚至争得势不两立、不共戴天。其实,有些东西即使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也是争夺不来的,反而会造成两败俱伤,最重要的是误了你的“下一步”。也许这样说比较抽象,如果和具体案例结合起来,就一目了然。下面,看看汉代陈平和周勃互让丞相的事,对我们谦让做人会有一些启发。

在中国历史上,有“文景之治”之说,是讲西汉的汉文帝、汉景帝励精图治,促成西汉中兴。汉文帝是个有作为的皇帝,他敬重老臣陈平、周勃,也得到了他们的有力辅佐。而陈平和周勃也互相尊重,互让相位,成为以“谦让”为做人之本的典范。

汉文帝是汉高祖的庶子,被封为代王。他为人仁慈宽厚,当残暴篡权的吕后死后,诸吕的反叛被粉碎,朝中拥戴文帝继位。

一天,汉文帝升殿,各大臣一一叩见之后,汉文帝发现丞相陈平没上朝,他问道:“丞相陈平为何不来?”

站在下面的太尉周勃站出来说道:“丞相陈平正在生病,体力不支,不能叩见皇上,请皇上原谅。”汉文帝心里纳闷,昨日还见他身体好好的,怎么今天就病了?不过他不动声色,只是说:“好,知道了,退下。”

退朝后,汉文帝想派人去请陈平,但又一想,陈平是开国老臣,自己应当把他当做父亲一样对待。父亲有病,儿子只能前去探望,哪有召见之理?于是文帝便到后宫换上平日穿的家常便服,到陈平家去探视。

陈平在家躺着正在看书,见汉文帝来慌忙起身行礼。汉文帝急忙把他扶起,说:“不敢,朕视卿为父亲,以后除了在朝廷上,其他场合一律免除君臣之礼。”汉文帝扫视了一下屋里的陈设,又说:“今天听太尉说您病了,特地前来探望,不知是否请过御医诊视?您年岁大了,有病可不要耽搁呀!”

文帝如此关怀,使陈平非常感动。他觉得不能再隐瞒下去了,对文帝讲了心里话:“皇上太仁慈了,可我对不起皇上的一片爱臣之心,我犯了欺君之罪呀!”原来陈平并没有病,是装病。他为什么要装病呢?他不想当丞相,要把相位让给周勃。汉文帝问:“为什么?”

陈平就把他让相位的理由说出来了。原来高祖刘邦在位时,为了保证汉朝宗室的传承,规定“非刘氏者不得为王”。高祖死后,惠帝懦弱,吕后不顾高祖遗训,又立吕氏家族子弟为王,使得诸吕势力越来越大,刘家的势力却日益衰微。吕后死后,诸吕结党,欲谋叛乱,丞相陈平认为时机已到,与太尉周勃共商大计,灭掉诸吕夺取政权。陈平认为新帝继位,应记功晋爵,周勃消灭吕氏集团,功劳比自己大,自己应该把丞相的位子让给周勃。但是周勃不肯接受,认为消灭吕氏集团,主谋是陈平。陈平便假装有病,不能上朝,使文帝有理由任命周勃为丞相,也使周勃义不容辞担起丞相职务。

陈平把这一切对文帝说清之后,又诚恳地说:“高祖在时,周勃的功劳不如我;诛灭诸吕时,我的功劳不如太尉。所以我愿意把相位让给他,请皇上恩准。”

文帝本来不知消灭诸吕的细节,他是在诸吕倒台后,才被陈平和周勃接到长安的。听了陈平的解释,才知周勃立下了大功,便同意陈平的请求,任命周勃为右丞相,位居第一,陈平为左丞相,位居第二。

文帝想做个有作为的皇帝,他要亲自过问国家大事。一天上朝时,他问右丞相周勃:“现在一天的时间里,全国被判刑的有多少人?”周勃说不知道。文帝又问:“全国一年的钱粮有多少,收入有多少?支出有多少?”周勃还是回答不上来,感到惭愧至极,无地自容。

文帝看周勃答不出来,就问左丞相陈平:“陈丞相,那你说呢?”陈平不慌不忙地回答说:“您要想了解这些情况,我可以给您找来掌管这些事的人。”

文帝问:“那么谁负责管理这些事呢?”陈平回答:“陛下要问被判刑的人数,我可以去找廷尉;要问钱粮的出入,我可以找治粟内史,他们会告诉您详细的数字。”

文帝有些不高兴,脸色沉下来说道:“既然什么事都各有主管,那么丞相应该管什么呢?”

陈平毫不犹豫地回答:“每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不能事无巨细,事必躬亲。丞相的职责,上能辅佐皇帝,下能调理万事,对外能镇抚四夷、诸侯,对内能安定百姓。丞相还要管理大臣,使每个大臣能尽到自己的责任。”陈平回答得有条不紊,文帝听了觉得有道理,连连点头,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站在一边的周勃如释重负,十分佩服陈平能言善辩,辅政有方,深感自己是个武夫,才干在陈平之下。他回到家里,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想,自己虽说平定诸吕有功,但是辅佐皇帝、处理国政方面的才能比起陈平差远了,为国家、百姓着想,还是应该让陈平做丞相。于是周勃也假称有病,向文帝提出辞呈。

汉文帝非常理解周勃的心情,批准周勃的辞呈,任命陈平为丞相(不再设左丞相)。陈平辅佐文帝,励精图治,促成了汉朝中兴。陈平和周勃两位老臣,都是汉朝开国元老,却“虚己盈人”,互让相位,光彩照人。他们如此不为己利,从国家社稷着想,谦虚相让,很值得今人学习。

退让是一门学问。你谦让他人,就会赢得他人的尊重,抬高你在他们心目中的地位,或许会换来另外的成功资本。如果能彻悟其中道理,退一步又何妨呢?

4.想与同事和睦相处,就不要过分张扬

今时今日竞争日益激烈,表现自己绝没有错,但是过分张扬是弊大于利的,会处处给自己树立敌人,招人嫉恨。所以,要想与同事和睦相处,要讲点技巧。要知道,表现自己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看不出你在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