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故乡的路
24546600000056

第56章 一个敢下“地狱”的人(1)

世上有许多平凡的事,只要我们用非凡的精神去做,就能创造不平凡的业绩。黄石市包装制品厂厂长董阳就是一个用非凡的精神去做平凡的事情的人。

九二年金秋时节,身为大冶钢厂煤气公司(正处级单位)副经理的董阳去朋友家串门。朋友家隔壁住着一个年过花甲的老太太,家里穷得破烂不堪,她在屋檐下用石头垒起灶煮面条。打着补丁的衣服掩盖不了她那瘦削的身躯,花白的头发证实她已风烛残年。董阳看在眼里便动恻隐之心,向朋友打听起这老太太来。老太太姓游,是黄石市包装制品厂退休工人,该厂已停产,老太太三年没领取工资了。靠给一位亲友带孩子所得的每月三十元钱度日。三十元怎么够?同情心油然而生,董阳若不是亲眼所见,根本不相信偌大的工业城市,竟有一位不保温饱的老太太。

还有一件事对董阳刺激很深。小潘、小杨夫妇二人都是包装制品厂的职工。一次,他们孩子的学校组织去三峡春游,要收各种费用40元。小孩回家向父母要,厂里不开工资,父母根本拿不出这笔钱。就在学校去春游的那天早晨,孩子早早地起来跪在父母的床前,直到听见学校外出春游的车子出发才起来……听到这里,董阳这位山东汉子的眼泪禁不住溢出眼窝。他同情、他忧虑、他焦急,他想得很多、很多。现在,确实有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了,但那些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的该怎么办?我是共产党员,能不能通过我的努力,把他们组织起来,靠他们自己的能力养活自己?带着这个问题,董阳邀了几位朋友去黄石市包装制品厂作了一次考察。

走进厂门,满目苍凉,厂房破败,杂草丛生,车间的天顶和四壁到处分离出大洞小洞穿风透雨;墙上的凤尾草在秋风中摇曳,车间的设备能拆的螺丝、轴承、瓦等都没有了,连照明的灯头、灯泡都不见了,配电室的变压器装的尽是水……面对这一切,董阳当着朋友们的面斩钉截铁地说:“我要来这个厂当头!”

朋友们了解董阳,知道他做出这样的决定并非偶然,更不是出于一时的感情冲动。董阳五三年出身于高干家庭。父亲原是《解放军报》的编辑,后调武汉军区任宣传部长。他从小受到良好的正规教育,六九年入伍,七五年复员进大冶钢厂工作,当过冷拉工人、支部书记、农场副厂长、冶钢开发公司副经理。有人对他表示不理解,说:“你图啥呢?说要图官,你身任副处级,却去当一个官不入品的特困企业的厂长;要说图钱,你却丢掉每月500元的固定收入,去拿每月没有着落的生活费。你这不是从饭锅里跳到糠锅吗?别去那‘地狱’里折腾了。”

“我啥也不图!”“要说包装制品厂是‘地狱’的话,那‘地狱’里不是有260号人吗?又何愁多我一个呢?我是共产党员,有责任去带领他们走出‘地狱’。这个‘地狱’我下定了!”

知夫莫若妻。妻子知道他一旦认准了的事是不会改变的。妻说:“去吧!就是一分钱不拿回,我养你两年!”妻子扶直了他的腰杆子。有人说:每一个成功的男人后面,一定有个好女人,这话是真理。

办调离手续的那天,厂领导也劝说他:“董阳,办个停薪留职手续吧,去搞两年,疲倦了,累了,不行的时候再回来,行不?”董阳谢绝了领导的关心,义无反顾地将全部关系都调转了,他要背水一战!

九二年十一月三日,董阳正式到黄石市包装制品厂上任了。欢迎新厂长的大会,全厂仅来四个人,加上区委组织部长、计经委主任和董阳自己共七个人。欢迎会还是如期在破败的厂房里举行。任命书宣读后,便有三两声鼓掌,欢迎会前后不到半个小时就结束了。

黄石市包装制品厂的前身,是大冶钢厂为解决职工家属而创办的。查看职工花名册,全厂有职工265人(其中退休人员121人),只有男职工72人;文化程度,绝大部分是文盲,甚至有的购销人员只凭经验办事,却不会签合同书。财务账目只是一溜长长的欠账清单:欠工行贷款136万,欠信用社贷款80万,欠税款11万,欠无息贷款2万,加上欠其他不少单位的债款,共计230万元,只有工会的存册里还存有8元人民币。怎么办?怎么办?董阳不止一百次问过自己。他想到首先必须健全领导班子,让大家帮着想主意。他请来了原来公司的两位退休领导和包装厂的部分原有领导组成了一个领导集体,挨家挨户找职工谈心,动员职工上班。经过三天的动员和相互转告,绝大部分职工回来了。董阳亲自指挥,除杂草,清垃圾,整治厂容。每当劳累的一天过去,他拖着疲倦的身躯回到家里,一般时针都指向午夜十二点。有时他人虽躺下了,但大脑还在剧烈地活动:这第一步迈开之后,有多少急待解决的问题啊。手无分文,恢复生产,谈何容易?房屋的检修,设备的修复,原材料的购进,得多少流动资金啊。职工第一月的工资拿什么发?只叫上班不发工资,会再次失去工人。工人几年没发工资了,他们多么难,如果再要大家上义务班又于心何忍。一定要想办法发出工资。再贷款,也不行,银行不给,也找不着担保单位。正常的办公连墨水和公文纸都没有。活路又在哪?工厂完全失去信誉,失去厂家,哪个厂家见了包装制品厂不是像避瘟疫一样……现在,他才初步体会到迈出第一步真难!但他相信,困难和解决困难的办法总是一对孪生兄弟,大家看到困难的时候,那么解决的办法也一定隐藏在困难之中。

当新的一天来临时,董阳总是富有朝气地来到厂里。清出来的垃圾堆得像山要运走,他便到原来单位求援弄来两台卡车,一台装载机,马不停蹄地拉运了一天。他多方找朋友求援。朋友们在董阳那种精神的感召下,都伸出援助之手,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车、钳铆、电焊各类师傅来了,工具带来了——各种型号的螺丝、螺帽、空气开关、电缆线、灯头、灯泡送来了。办公用的白纸、公文纸、墨水,还有成捆的拖把、扫帚也用车拉来了。所有这些都是不收费的无偿援助。还有一位朋友送来两条“阿诗玛”说:“收下吧,你用得着。”

职工们看到这一切,激动不已。董阳向工人们说你们看,所有这一切,根本不是一个‘谢’字就能表达我们心意的。没有兄弟单位的支持,我们厂要恢复生产是不可能的。我们只有加倍努力工作,早日使我们的厂走出困境,才是对他们最好的报答。

鲁迅先生说:“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可走董阳这条路的人不多,可以说是他用自己的双脚密密地踩出来的,而且留下了一路深深的脚印。

第一次“智囊团”会议定下厂训为八个字:艰苦创业、无私奉献。但围绕着“我们的出路在何方”讨论时,谁也胸无良策。讨论再三还是捡起老产品再干。会议决定首先恢复铸铁生产,后考虑包装容器车间。

为了尽快恢复生产,他们将找活路和修复工作同时进行。可行家走进车间一看说:“恢复生产最少得三个月。”三个月,对包装厂来说实在耗不起。事在人为,董阳带领工人清炉灶,修钢模,白天黑夜地干起来,仅用17天就恢复了生产。17天中,董阳每晚不转点不归,早晨天不亮又钻进车间,每餐两个炕饼,胃病复发了,有时痛得全身冒汗,眼熬红了,人瘦了一圈。

外出联系活路的人回来说:“过去包装制品厂失去信誉,失去了顾客,活难找。”有人建议改厂名,重新“做人”。但董阳认为,厂址还是那厂址,设备还是那设备,人员还是那人员,改厂名是骗不了人的。我们要哪里摔下去,就在哪里爬起来。从今以后,我们以信誉赢得顾客、以质量求生存,对损坏本厂信誉、影响产品质量的人员予以重罚。制度公布后,董阳不徇私情,带头执行。

内部管理是一回事,外出接活又是一回事。董阳亲自出马:“请相信我们,再试试看吧。”无资金购原材料,还是老办法:借。董阳外出借回10吨生铁,铸造车间的生产总算开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