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碧水蓝天畅想曲
24549900000029

第29章 为了汾清河的明天——中坪村发展生态农业纪实(1)

【王伟举】

荆山深处汾清河畔的中坪村有3700多人,是保康县人口最多的行政村,也是保康县人均收入最高、给国家纳税最多、集体资产规模最大的富裕村,村里没有任何债务,农民人均收入超过10000元,集体资产超过2亿元。

除了收入和资产,中坪村还有许多全县甚至全省“第一”和“最早”——村里有荆山最大的人造平原,村里在全县最早开发小水电,最早自发进行退耕还林生态保护,村民第一个使用沼气,全县第一个实行免费上学,最早为老人发放健康长寿补贴,全省第一个为年满40岁的村民购买终生养老保险,最早进行整村推进的新农村建设,最早意识到环境和生态的重要性,意识到资源不可再生,第一个办起了人工种植加工葛根的绿色产业……凡是到过中坪村的人,无不为这大山深处的新农村美景所震撼、被美丽的汾清河风光所吸引。

从神农架流出来的汾清河像一条翡翠色的玉带,顺着山势蜿蜒流淌,中坪村的10个居民组统一规划的排排新楼都沿河而建。河水在农家小楼与青山之间汩汩奔流,山上森林茂密、墨绿苍翠,居民楼前花团锦簇——一株株月季鲜艳、一棵棵桃树粉红、一树树桐花蓝紫,河上不多远就有一座拱型小桥,十分别致。

青山,绿水,小桥,人家,诗一般的意境与村中艳丽的花树交相辉映,一种别样的秀美妖娆。美景之中的人显得更为靓丽,间或有村姑村嫂端了衣物来大渠边洗濯,“人面桃花相映红”的诗境便得以再现。此情此景,让每一个路人都感觉心旷神怡,随之会生出一种身处仙境的陶醉,走近便不忍离去……中坪村的变化是中国农村的一个缩影,生动地展示了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成就。当我们慕名来参观这个有着传奇色彩的新农村时,村党委书记黄立杰感慨万千——“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一定要协调,决不能顾此失彼。如果中坪村永远指望挖矿卖矿,像从前那样在山坡上毁林开荒种包谷,不注重培植生态农业,这汾清河早不知变成什么样子了。”

为了汾清河的明天,为了汾清河更加美丽,中坪村走出了一条发展生态农业的创新之路。

生态环境是新农村建设之本

汾清河畔的中坪原来是个有名的穷村,黄立杰1978年刚当支书那会儿,中坪村几百户没有一家砖瓦房,连村委会(当时叫大队部)两间公房也都是低矮的土墙盖着破烂的黑瓦,一下雨到处漏水。

当时中坪村数百户人家基本没有一块可耕之地,为了生存就辟山刨树开荒,在半崖上开出的一块块地小得像“挖耳勺”,既缺水又无肥,只能种一茬洋芋、包谷,一季下来除留下种子外竟没有多少剩余,反而对生态造成了毁灭性的破坏。大半年光阴指靠国家的救济粮,为了买粮,只能靠攒几个鸡蛋,到山上刨几捆药材、掰几包木耳菌子,千辛万苦背到一百多里外的县城去卖几块钱,回镇上粮站买压库的陈谷霉米。结果年年刨,天天挖,山上林子毁光了,草都长不起来,水土保持不住,一到刮大风漫天灰沙,一下大雨流下的净是黄泥汤。

说起当年的凄惨,许多老村民感慨不已。四组的老队长李明炎插话说:“那时人吃的还不抵如今的猪饲料,能吃上顿掺野菜煮的米饭就是改善生活打牙祭了!”

余守强是村里党委副书记,中坪村的变化他心里有一本账:“当时村里劳力最多的人家一年收入不足百元。村里集体经济一无所有,黄立杰接任村支书时,村里没有一分钱积累,还倒欠国家贷款170多万元,那时170多万可不是小数字,怕是要抵如今几千万呢!”

黄立杰接手的是一个负债累累的穷摊子,却也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形势,国家对农村政策作出重大调整,党中央每年一个“一号文件”给农民松绑。黄立杰抓住机遇,带领全村党员和村民艰苦创业,全面发展经济。他和党支部一班人带领群众在数九严寒中下水凿冰筑坝、顶着酷暑烈日在悬崖绝壁上凿渠,开掘出18里的盘山渠引来河水灌田种稻米,利用水的落差修起了保康县第一个村办水电站,用自己发的电满足了全村生活照明和村办企业用电;他们用肩膀将机械设备抬上山,用镐头和铁钎办起了第一个村级磷矿;集体经济壮大了便投入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改造,将烂石滩变成了高产稳产田,让深山里的农户顿顿吃上白米饭。村里又买来几百米的铸铁水管一根一根地扛进山来,再用人工一寸一寸拖到山上,一节一节地对接起来,一直从深涧接到三龙观山梁上,将洁净的苏溪河水引入蓄水池,再用管道引进各家各户,全村人都吃上了真正纯天然的自来水;用磷矿赚的钱将全村几十里山路全面改造,让水泥路通到每个农户门口。村里投资280万元建教学楼和宿舍楼,现代电化教学设备一应俱全,学生全部实行寄宿制,使原本的村办小学校现在成为了镇里的中心小学。

然而站在更高的角度来审视,黄立杰更重要的贡献是他多年来坚持科学发展,一直将中坪村的山水环境保护放在第一位。

中坪村有10个生产队,赵家庄等三个生产队住在高山上,这三个队不光没田种没饭吃,连吃水都艰难,零散分布的住户在房屋附近的山上毁林开荒,种些包谷和红薯,平时指靠接雨水,天干了就得下山来挑,一担水往返大半天。人都说“有女不嫁赵家庄,挖耳勺里种高粱,三个太阳庄稼死,一场大雨土冲光”。山上村民的生活状况像块石头一样压在黄立杰心头。看到山下汾清河水滚滚流淌,山上一百多户人家却过着“吃水贵如油”的日子,而且住在山上的人家为了维持生存,对山体植被造成破坏,一向重视生态环境的黄立杰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把山上的居民有计划地一批批迁到山下安置,让贫瘠的山地停止耕种,实行封山育林,让脆弱的生态得到恢复。中坪村这个计划开始实施的时间是1998年,那时国务院的退耕还林政策都还没有下来呢。

从那个时候起,黄立杰决定利用三个组搬迁的机遇统一规划新农村。为了解决搬迁户的基本口粮田,由村办企业的挖掘机、装载机运土填滩造出了200亩旱涝保收的耕地,按人分给搬迁户,还按统一标准给搬迁户建房补贴,统一规划建造自来水、沼气、厕所一应齐全的新型农舍。几年后国家退耕还林政策下来,这些搬迁户都获得了国家按年领取的政策性补贴。他们原来耕种的一块块瘌痢头一般的坡地被栽种上了各种速生树。因为没有人居住,没有牛羊啃食,这些林子生长迅速,很快成为一片一片茂盛的经济林。

黄立杰对生态保护有独到的认识。他认为林木和世上万物都有灵性,人们多栽树,树就会回报人。人们爱护草木,草木也能给人造福。前些年开矿毁掉了一些林地和植被,黄立杰组织人工一块一块恢复起来,全都栽上了树。对生态保护,黄立杰还有一些独特的办法。每逢下大雨,他就跑到汾清河边看水。他看水不是观风景,而是看从山上流下来的水是清是浊。如果从山上流下的山水是浑浊的,就说明山上植被还没有完全覆盖。他就会顺着浑水去寻找裸露的土地,雨住了就会组织人去栽树或种上多年生的植物……环境保护意识催生了葛根开发生态产业

黄立杰在引导干部群众提高环保意识的同时,自己也在思考。要想让中坪村永远保持青山绿水的好环境,还得从产业上转型。

他提出为了生态环境,要改变中坪村经济对磷矿资源开采的依赖的现状。他说:“不管你把回填搞得再好,挖矿总是一种对生态的破坏。矿石是越挖越少,不可能再生。现在办矿有了积累,就要从长远着想,要用科学发展观的眼光把经济结构调整过来。”

一种叫葛的植物引起了黄立杰的兴趣。看到有的村民用原始的办法像打豆腐一样把葛根加工成藕粉一样的初级产品简单上市,附近不少山民四处寻找葛根挖了卖给加工厂。葛是多年生的藤本植物,挖一棵就会对山体植被造成破坏。他一面让人护林制止人们乱挖葛根,一面对葛进行研究。得知这种植物人工可以种植,像种薯类作物一样三年就可以采用,能循环种植,他想起大禹治水故事,明白禁止挖葛只能管住中坪本村的村民,外村外乡的村民却无法控制,于是他决定用产业化的方式把葛根生产引向人工种植化、加工生产工业化。他让村里的能人赵立敏从外引回加工技术,组建了湖北中坪葛业开发有限公司,通过湖北省农科院引进了设备,盖起了一座宽敞明亮的现代化工业厂房。同时有计划动员本村村民在较瘠薄的土地上栽种葛。葛这东西果然很泼辣,插下去比红薯洋芋长得还快,三年就长出上百斤一根茎块。

黄立杰有个愿望,希望把葛根产业做大做强,逐步替代以采矿业为主的村级经济。

他认识到葛业开发与办矿不一样。葛根是一种中药,属于生物加工行业,必须有懂技术、懂市场的专门人才来经营,于是他引进了湖北最大的智力机构——武汉中大方略顾问公司襄樊金犁策划公司与中坪村共同经营。襄樊金犁策划公司派出十人团队赴全国各地进行市场调研,并请专家对葛根的药用成分进行全面分析。

在研究中他们发现,葛是中国的民族植物,早在尧、舜、禹时期,人们就已经开始利用葛藤。周朝时,朝廷设立“掌葛”官职,负责征收和掌管葛麻类纺织原材料,并有了“山农”之葛(织葛布)和“泽农”之葛(供食用)的区分。我国最早的医学专著《神农本草经》记载了葛根的性味和功效,葛根开始应用于治疗疾病;著名医书《本草纲目》记载:葛根,性凉、气平、味甘,具清热、降火、排毒诸功效。在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中就有“葛根汤”这一著名方剂,至今仍是重要的解表方。《本草正义》谓葛根“最能开发脾胃清阳之气”。

葛根自古就是老少皆宜的名贵滋补品,内含12%的黄酮类化合物,如葛根素、大豆黄酮苷、葛根醇及异黄酮甙等成分,还有蛋白质、氨基酸、糖和人体必需的铁、钙、铜、硒等矿物质。这些成分,在湖北药检所、武汉药检所、中国药检所等权威机构对中坪葛业产品、野葛、人工种植葛独立检验的过程中,得到了一致证实。

正是由于葛根具有这些与人参相似的、非常丰富的生命活性物质,自古以来,中华医药宝库中就有“北参南葛”的概念。

在金犁公司的帮助下,中坪葛业公司从理论上对葛根进行了全面了解,中坪葛业公司不再仅仅生产市场上常见的那种藕粉状的低端产品,而是将葛根的南参概念发掘出来,将葛根的功能与现代养生结合起来,注册了“神正南参”商标,研发出神正南参系列葛产品。截止目前,中坪葛业公司已经上市的产品有“双参片”养生茶、养颜茶、速溶养生葛粉等产品,并且准备开发葛粉面条、饼干等保健食品。

中坪葛业的系列新产品让市场耳目一新。一系列新产品拓宽了人们对葛根的功能的认识,现代化的工业生产彻底改变了那种挖野葛的习惯。种葛的习惯由中坪村向马桥镇延伸,进而向保康全县普及开来。已经有好几个村的村民同中坪葛业签订了葛根种植协议,一个个种葛基地建立起来,成为支撑中坪葛业的原料基地。

现在,葛根生产的工业化和产业化已经成为保康县新型产业的一个亮点。黄立杰决心用三五年时间把葛根产业做到年销售3000万元的规模,最终目标是用生态农业取代以输出资源为支柱的传统采矿业。

在中坪村,生态农业不再只是一个概念。现在中坪村的版图上,漫山遍野不是松杉就是速生经济林,最近又按县里规划栽了不少核桃树。核桃树下面可以栽种葛根。山上是茂密的林木,山下是茂盛的庄稼地,到处青葱翠绿,看不到一点裸露的土地。

在新农村建设思路上,中坪实行的是环境友好型生态模式,以“硬化+美化+绿化+净化+亮化”的方式整村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