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李嘉诚一生三论:论谋事·论经商·论做人
24574100000002

第2章 论做人(2)

母亲不懂经营,但懂得为人处事的道理。她是个虔诚的佛教徒,便用佛家故事喻示儿子。她给儿子讲了一个故事:很久以前潮州府城外的桑埔山有一座古寺。住持云寂和尚年事已高,他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了,就把他的两个弟子召到方丈室,交给他们每人一袋谷种,要他们去播种插秧。告诉他们到谷熟的季节再来见他,到时谁收的谷子多,谁就可继承衣钵,做住持。云寂和尚整日闭门不出,诵经不止。到了谷熟之时,大弟子挑了一担沉沉的谷子来见师父,而二弟子却两手空空。二弟子惭愧地对师父说,他没有管好田,种谷没发芽。云寂便把袈裟和瓦钵交给二弟子,指定他为未来的住持。原来,云寂给他俩的谷种都是煮过的。

李嘉诚悟出了母亲话中的玄机--诚实是做人处世之本,是战胜一切的不二法门。李嘉诚为自己所做的事,流下悔恨的眼泪。

李嘉诚这种只顾质量的做法,做的可谓是一种“绝路”生意,犯了为商之大忌;可见他也不是天生就精于经商,许多经验也是从失败中学到的。这对那些有志于独立创业却信心不足的人倒是一种鼓舞,因为即使因经验不足而经历失败,也并不意味着日后不能飞黄腾达。

李嘉诚在母亲的开导下,深深懊悔自己竟铸成如此大错:他深为自己的盲目冒进而痛心疾首,经过一番痛苦的思索之后,他决心以坦诚面对现实,力挽狂澜。

第二天清晨,李嘉诚回到厂里时,工厂仍然处于愁云惨雾之中。李嘉诚立即召集员工开会,他坦诚地承认了自己的经营错误,承认是自己的失误拖垮了工厂,损害了工厂的信誉,还连累了员工。

他向这些天被他无端训斥的员工赔礼道歉,并真诚地表示,待经营状况一有转机,被辞退的员工如果愿意,都可以回来上班。他还表示,从今以后,保证与员工同舟共济,绝不以损害员工的利益来保全自己,并希望大家原谅自己,齐心协力共渡难关。

李嘉诚是个言出必信的人,大家都很相信他,因此,他的话收到了一定效果。大家不再忧心忡忡,忐忑不安,士气也不那么低落。

职工的情绪基本稳定之后,李嘉诚便一一拜访了银行、原料商、客户,向他们认错道歉,祈求原谅,并保证在放宽的限期内一定偿还欠款,对该赔偿的罚款,一分一厘都不会少付。

李嘉诚还坦率地告诉了他们长江塑胶厂面临的空前危机,并真诚地向他们请教拯救危机的对策。

李嘉诚的诚实,得到他们中大多数人的谅解和同情,他们都是业务伙伴,万一长江塑胶厂倒闭,对他们也并没有什么好处,甚至还会影响到他们的生意。因此,他们表示将尽可能地帮助李嘉诚渡过难关。

银行做出了一定的让步,同意放宽偿还贷款的期限,但在未偿还贷款前,不再发放新贷款。

原料商与银行一样,虽然同意放宽应收货款的期限,但提出长江厂需要再进原料时,必须先付70%的货款。

尽管客户们态度不一,但大部分还是做出了不同程度的让步。

有一家客户把长江厂的次品批发给了零售商,使其信誉受损,该经理怒气冲冲地来长江厂恶语咒骂李嘉诚。李嘉诚不但没有与他计较,反而亲自上门道歉,使得该经理很不好意思,承认他也是一时着急而过于莽撞。他也被李嘉诚的真诚所感动,认为李嘉诚是值得深交的朋友,很愿意以后继续合作,并为长江厂摆脱困境出了许多好点子。

李嘉诚的“负荆请罪”虽然达到了初步目的。但这仅仅是好转的开始,他丝毫不敢松一口气,因为银行、原料商和客户,只给了他极其有限的回旋余地,事态仍很严峻。

李嘉诚紧接着立即普查库满为患的积压产品,将其分门别类、选优汰劣。

积压产品中,有些是质量不合格,有些质量并没有问题,是延误交货期的退货。李嘉诚派员工将积压品归为两类,一类是有机会作正品推销出去的,另一类是质量低劣或款式过时的。李嘉诚又如最初的行街仔那样,走街串巷卖出了一部分正品,同时将那些次品在质检卡片上一律盖上“次品”的标记,全部以低廉的价格,卖给专营残次品的批发商。

经过一番努力,李嘉诚逐渐收回了一些贷款,分头偿还了一部分债务,解了燃眉之急,缓了一口气。

李嘉诚同时利用这一个难得的喘息机会,对工人进行岗位技术培训,提高工人的素质和操作水平,同时筹款添置先进的新设备,以保证质量。

在危难之中,原来的一些亲戚朋友,对李嘉诚敬而远之,生怕惹上麻烦或怕他开口借钱;而有的则积极为李嘉诚分担忧愁,献计献策,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李嘉诚又一次深深体会到了世态炎凉、人情冷暖。

但李嘉诚乃心胸宽广之人,他能容忍每个人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在他后来功成名就之时,仍不计前嫌,与那些在危难中曾疏远他的亲友保持来往。这使他们更进一步看清了李嘉诚的为人,也深为自己当初的行为汗颜。

在危难中,向李嘉诚伸出援助之手的人,毕竟还是占多数。李嘉诚正是靠着这些真诚亲友的帮助,才筹到了购买原料、添置新设备的资金。

被裁掉的员工,又回来上班了。李嘉诚还从有限的资金中,补发了他们离厂阶段的工资。

李嘉诚又一次拜访银行、原料商和客户,寻求进一步的谅解和帮助。

经过李嘉诚的百般努力,在各方人士的协助下,长江厂终于一步一步地度过了最困难的日子。李嘉诚的坦诚显示出了巨大的威力,他从此更加坚信,契而不舍的诚意,有着不可忽视的说服力。

灾祸和磨难可以使人灭亡、消失,但也可以使人振奋。

经过这次挫折和磨难,李嘉诚更成熟了。正是这次反向的动力,促使李嘉诚由一个余勇可贾、稳重不足的小业主迅速蜕变为一个成熟的商人。后来,李嘉诚说:“我有今天的成就,就是因为有那一次挫折作为基础。”

这次变故,也使李嘉诚更加清楚认识到了成功路上的艰难险阻,对今后航程上可能遇到的风浪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长江号航船,只能说暂时避免了倾覆之危,只能说取得了一次小小的胜利。今后的航程,还会遇到急流险滩、暗礁风暴。他知道,作为船长,切不可陶醉在小小胜利之中,须胸怀大志,头脑冷静,行为稳重。

李嘉诚由此给自己立下了座右铭:“稳健中寻求发展,发展中不忘稳健。”这也成了他一生的行动准则。

感悟:

任何人在开创自己事业的历程中都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这时候就需要正确应对,化解矛盾,继续前进。

人的天性是:渴望成功,害怕失败。事实上,我们大部分的人生经验是从失败中得来的。因为从成功中得来的经验,往往让人并不十分重视,转眼即忘,只有从失败中得来的经验才印象深刻,经久不忘。一个在少年时代、青年时代极少失败的人,往往是十分脆弱的,到了输的时候,往往会因缺乏经验招致失败,又因缺乏承受失败的能力而被一击即垮。所以,对年轻人来说,重要的是未来,绝不可因害怕失败而不敢尝试。虽然没有必要刻意追求失败,但也没有必要害怕失败。

在碰到不利情况时,千万不要怨天尤人,不要只顾着愤怒沮丧,更不要为此而气馁,一蹶不振。而要多想想有什么办法可以扭转被动局面,这才是面对困境时应持有的积极态度。只要我们认真面对困境,研究困境;只要我们斗志不灭,雄心犹在,就一定能找到破解困境之法,变被动为主动,甚至还可以将坏事变成好事。

4.重情重义,对朋友坦诚相待

李嘉诚语:交什么样的朋友,是人生一个重要问题。选择朋友一定要慎而又慎,以正直、诚实,互相帮助为标准。真正的朋友不可能是一好百好,而是包含着互相勉励、规劝、批评与自我批评,朋友之间坦诚相待,不护短、不妒长,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不迁就,这样才能对双方有益,从而友谊才能天长地久。

李嘉诚由一个普通的打工仔成为全球华人首富,“长实”由一间破旧不堪的山寨厂成为庞大的跨国集团公司。究其原因,除了李嘉诚过人的智慧之外,还离不开他“够朋友”的人格魅力。一般来说,对于白手起家的人而言,创业之难是不言而喻的,然而李嘉诚有一把走向成功的金钥匙。

在企业创立之初,企业最希望有忠心耿耿、忠实苦干的人才。在塑胶厂初创时期,李嘉诚曾亲自安装机器、生产制品、设计图纸,靠自己的双腿走街串巷,采购和推销。因此,他的确需要能够切实帮他的创业人才。所幸的是他找到了这样的人,那就是上海人盛颂声和潮州人周千和。

盛颂声负责生产,周千和主理财务。他们兢兢业业,任劳任怨,辅佑李嘉诚创业,是长江劳苦功高的元勋。

周千和后来回忆道:“那时,大家的薪酬都不高,才百来港纸(港元),条件之艰苦,不是现在的青年所能想像的。李先生跟我们一样埋头拼命做,大家都没什么话说的。有人会讲,李先生是老板,他是为自己苦做值得,打工的就不抵。话不可这么讲,李先生宁可自己少得利,也要照顾大家的利益,把我们当自家人。”

多年的患难与共,使李嘉诚与盛、周二人不仅建立了一种极其深厚的感情,而且在事业上对他们极为信赖。1980年,李嘉诚提拔盛颂声为董事副总经理,1985年,他又委任周千和为董事副总经理。

有人说:“这是重旧情的李嘉诚给两位老臣子的精神安慰。”其实不然,李嘉诚委以重职又同时委以重任,盛颂声负责长实公司的地产业务;周千和主理长实的股票买卖。1985年,盛颂声因移民加拿大,才脱离长江集团,李嘉诚和下属为他饯行,盛氏十分感动。周千和仍在长实服务,他的儿子也加入长实,成为长实的骨干。

李嘉诚说:“长江实业能扩展到今天的规模,确实要归功于他们。”盛颂声、周千和都是忠心耿耿、埋头苦干,并且能够同甘共苦。因此,李嘉诚在创业之初即把他们两人倚为左膀右臂。

李嘉诚很念旧情,对曾有功于长江者,他都以厚报。李嘉诚留人先留心,方有了今日的人才济济,高人满堂。在李嘉诚组建少壮派的过程中,也可以看出李嘉诚的不忘旧情。

“长实”元勋周千和的儿子周年茂还在学生时代时,李嘉诚就把他作为长实未来的专业人士培养,与其父亲周千和一道送赴英国专修法律。后来,当周年茂学成回港之后,很自然地就进了长实集团,李嘉诚指定他为长实公司的代言人。

1983年,回港两年的周年茂被选为长实董事,1985年后与其父亲周千和一道擢升为董事副总经理,周年茂当时也只不过30出头。

有人说周年茂一帆风顺,飞黄腾达,是得其父的荫庇--李嘉诚是个很念旧的主人,为感谢老伙伴的犬马之劳,故而“爱屋及乌”。

的确,李嘉诚是一位很念旧情的人。但是却不能说周年茂的“高升”只因李嘉诚对他的关照的关系。其实最主要的仍然是他具备了一定的实力,有足够的能力担此重任。

据长实的职员说:“讲那样话的人,实在是不了解我们老板,对碌碌无为之人,管他三亲六戚,老板一个都不要。年茂年纪虽轻,可是个有本事的青年呀。”

周年茂任副总经理,是顶替了移居加拿大的盛颂声的缺位,主要是负责长实系的地产发展。茶果岭丽港城、蓝田汇景花园、天水围的嘉湖花园等大型住宅屋村的发展,都是由他具体策划落实的。压在周年茂肩上的担子要比盛颂声在的时候还要大,肩负的责任还要多。但他不负众望,努力扎实地拼干,得到了公司上下“雏凤清于老凤声”的一致好评。长实参与政府官地的拍卖,原本由李嘉诚一手包揽,全权掌握,而现在呢?同行和记者会经常看到的长实代表,却是一张文质彬彬的年轻面孔--周年茂。而那李嘉诚的老面孔则不常见了,只有金额巨大的项目才能一览李大超人的面孔。

周年茂虽然看外表像是一位文弱书生,但却颇有大将风度,临危不乱,该进该弃,都能较好地把握分寸,收放自如,这让李嘉诚很放心。

从这件事情上,可以看出李嘉诚也绝非是一个不讲原则的人,他在重感情的同时,主要看重的是能力,他能尊重及任用友人之子,可说是两种因素都有,假设周年茂并不是现在的样子,而只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那李嘉诚绝对不会如此重用于他。他要报答周千和,办法实在是很多的,简单地说,可以送给他一笔钱,让他去干别的事情,任其去发展,却断然不会拿自己的事业当儿戏。

李嘉诚深知,元老重臣经验的确很丰富,而且老成持重,但是他们却拙于开拓,缺乏闯劲。事业已经处于上升期,那就更需要勇于开拓的人才。企业越来越大,就需要科学管理,就需要专业人才。

20世纪80年代中期,长实管理层基本实现了新老交替,各部门负责人,大都是30~40岁的少壮派。

周年茂说:“长实内部新一代与上一代管理人的目标无矛盾,而且上一代的一套并无不妥,有辉煌的战绩可凭。”

使用年轻人,使长实锐意进取,富于活力。年轻人精力旺盛,工作效率又高。像洪小莲,她的工作颇似长实的总经理,不但事无巨细,千头万绪都到她这里汇总,而且她还是个彻底的务实派。面试一名职员,会议所需的饮料,境外客户下榻的酒店房间,她都要一竿子插到底。

香港某周刊在《李嘉诚的左右手》一文中,探讨李嘉诚的用人之道时说:“创业之初忠心苦干的左右手,可以帮助富豪‘起家’,但元老重臣并不一定能跟得上形势。到了某一个阶段,倘若企业家要在事业上再往前跨进一步,他便难免要向外招揽人才。一方面以补充元老们胸襟见识上的不足,另一方面是利用有专长的人才,推动企业进一步发展。故此,一个富豪往往需要任用不同的人才……李嘉诚用人之道,显然超卓。如果他一直只任用元老重臣,长实的发展相信会不如今天。长实在80年代得以扩展及壮大,股价由1984年的6(港)元,升到90(港)元,和李嘉诚不断提拔年轻得力的左右手实在有关系。”

李嘉诚不仅对于曾经为自己立下汗马功劳的盛颂声和周千和不忘旧情,即使对一般的员工,也非常念旧。

长江大厦既是李嘉诚地产大业的基石,又是他赢得“塑料花大王”盛誉的老根据地。20世纪70年代中期,香港才女林燕妮为她的广告公司租场地,跑到长江大厦看楼,竟然发现李嘉诚仍在生产塑料花。此时,塑料花早已是昨日黄花,根本无钱可赚。何况长江产业当时的盈利已非常可观,就算塑料花有些许微薄小利,对长江实业来说,也是增之不多,减之不少。林燕妮惊奇地发现李嘉诚之所以仍在维持小批的塑料花生产,“不外是顾念着老员工,给他们一点生计。”

后来,“长江大厦租出去后,塑料花厂停工了。不过,老员工亦获得安排在大厦里干管理事宜。对老员工,他是很念旧的。”

感悟:

恋人的关联、家族的纽带尽管是密切的,但从一定意义上来讲,它们有着自然的、本能的要素,而友情却是只有人类才具有的,是人的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宝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