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你是否相信,那个时候,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写信的方式联系到威尔第。地址很简单:意大利,威尔第大师收。正是因为威尔第成为那个时代公认的大师,出身于乡村小商业者家庭的他甚至还凭借音乐才华得到爵位,而且是很高级别的爵位。据说意大利国王为了表示对他的赏识,提名封他为上议院参议员,而且还封他为“布塞托侯爵”。
威尔第与罗西尼一样,都是意大利真实艺术派的领袖人物。这一乐派的歌剧总是在场景上做足文章,借用剧情的突变,或者恐怖、巨大的场景以及大声喊叫、夸张的动作等强烈的表达来记录生活,至于音乐则在其次。这再一次表明意大利歌剧音乐过于追求感官上的浅层次愉悦,缺乏灵魂,因此它只能是“游乐场或咖啡馆音乐会风格的戏剧”,不能与更高层面的音乐同日而语——不过,越是这样的音乐,便越是能够风行。音乐美学法则从来就是这样!
其他歌剧作曲家
凯鲁比尼
凯鲁比尼(1760—1842)起先是意大利的复调音乐学者,来到法国后,受到格鲁克的影响改变了风格。由于得罪拿破仑而被迫逃往维也纳,并在那里得到海顿与贝多芬的赏识。他在巴黎音乐学院担任院长长达二十年之久,以尖酸刻薄闻名,柏辽兹等当时音乐学院的学生都对其敬畏有加。有一次,贝多芬写信希望得到他的支持,以便从法国国王处获得对《D大调弥撒曲》的赞助与签署,他居然连信都没有回。他的作品规整严谨,一板一眼,乃标准的学院派手法,因而被人称作“作曲教授的音乐”,当然了,这一称呼也许并不完全是褒义。作有约三十部歌剧,闻名者有《洛多伊斯卡》(1791年)、《法尼斯卡》等。
梅于尔
梅于尔(1763—1815)是法国著名作曲家,格鲁克风格的继承者,作品朴实高尚富于感情。他喜欢采取一些新颖的配器手法,如在歌剧《乌达尔》(1806年)中令人惊讶地取消了小提琴(小提琴是乐队中最重要的旋律乐器),代之以中提琴。他的许多作品都有着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主要作品有《出征歌》、《返乡歌》、《欧佛罗齐亚》、《斯特拉托尼斯》、《伊拉多》以及代表作《约瑟夫》(1807年)等。
梅耶贝尔
梅耶贝尔(1791—1864)是法国并不多见的出色的歌剧作曲家之一。他早年在法国学习音乐,无所突破,后赴威尼斯方有所悟,写了一些有影响的作品。在家庭出身上,他成长于门德尔松那样的银行家家庭,因继承一位亲戚的遗产,在原姓“贝尔”前加上“梅耶”;在家庭生活上,他与威尔第一样具悲剧色彩,婚前父亲去世,婚后两个孩子又相继死去。但他有非凡的领悟能力,能够投其所好、满足观众的要求。他将意大利人的旋律、法国人的节奏和朗诵以及德国人的和声糅合在一起,把这些相互矛盾的东西重新调和,创造出一种兼收并蓄的风格。但这只是表面的形式,就连法国人对他也并无好感,认为他的艺术“十分肤浅,完全是故作姿态,矫揉造作,追求情节夸张的效果,是一种粗糙的艺术”。
盖塔诺·多尼采蒂
盖塔诺·多尼采蒂(1797—1848)是意大利作曲家。作为罗西尼的追随者,他在创作手法以及风格上都极力模仿罗西尼,同时又与同时代的贝里尼展开竞争。他的音乐境界不及贝里尼纯净高雅,旋律也不够丰富流畅,有时甚至流于粗俗。他年轻时才思敏捷,出手很快。据说有人问他罗西尼是不是真的在两周内写出了《塞维利亚的理发师》,他说:“是的,他一直都那么懒。”在盖塔诺看来,两周写一部歌剧简直是在浪费时间。他的名作《爱的甘醇》就是为米兰的剧院经理“救场”,只花了一周的时间写成。晚年他才思枯竭,抑郁而终。共作有约七十部歌剧,《拉美莫尔德露琪亚》、《安娜·博莱娜》及《宠臣》都非常优秀,《军中女郎》至今还在上演,也有唱片可供选听。
文桑佐·贝里尼
文桑佐·贝里尼(1801—1835)是意大利作曲家,在那不勒斯音乐学院时专门研习宗教音乐,后受聘于米兰著名的斯卡拉歌剧院。贝里尼音乐的主题以纯洁、高雅和迷人著称,但有时候显得缺乏力量,伴奏部分也相应较薄弱,乐句的表达甚至非常简陋。他的一生本就是一部绝妙的歌剧。当他还是那不勒斯音乐学院学生的时候,成为大法官家的音乐教师,学生是十分貌美的玛德莱娜小姐,两人产生感情。但这位千金小姐的父母不同意他们的婚事,于是两人发誓,等贝里尼写出十部歌剧后再来提亲。没想到贝里尼很快就声名鹊起,还没等到他写出十部歌剧,玛德莱娜小姐家人就同意了这门婚事。但这时贝里尼却不冷不热,对玛德莱娜小姐十分冷淡。她伤心过度,最后郁郁而亡。临终前她给贝里尼写信,要他不要忘记“十部歌剧之后无论生死都要结合在一起”的誓言。喜欢装神弄鬼的意大利人传说玛德莱娜小姐的鬼魂变成了一只白鸽,每到夜晚就来到贝里尼的卧室。当歌剧《清教徒》完成时,那只白鸽在乐谱上叹息了十次便消失了。果然,《清教徒》首演不久,贝里尼就去世了,当时年仅三十四岁——而《清教徒》正好是贝里尼创作的第十部歌剧。
鲁杰罗·莱翁卡瓦洛
鲁杰罗·莱翁卡瓦洛(1857—1919)是意大利歌剧作曲家,主要作品有《查德登》(1896年),《波西米亚人的生活》(1897年)等。《丑角》(1892年)是他最受欢迎的作品,经常在剧院里上演。有一次,意大利一个只有四万人的小镇上演《丑角》,莱翁卡瓦洛正好在这里逗留,便悄悄溜进歌剧院观察观众的反响。
他座位旁是一位女士,她注意到他从不鼓掌,于是问他为什么。他说:“这部歌剧一团糟,简直就是垃圾,是门外汉写的东西。”女士愤愤地反驳道:“那你一定对音乐一无所知。”被抢白的莱翁卡瓦洛沉不住气,为证明自己并非对音乐一无所知,便告诉她哪个咏叹调是从比才那里偷来的,哪段动机来自瓦格纳或威尔第。末了,女士说:“这就是你对《丑角》的看法吗?”“千真万确!”莱翁卡瓦洛回答道。“那么,你会后悔的。”女士说完就离开了。第二天,莱翁卡瓦洛在当地一家报纸上看到一行大字标题:莱翁卡瓦洛本人对《丑角》的评价……乔柯穆·普契尼
乔柯穆·普契尼(1858—1924)是意大利歌剧作曲家,米兰音乐学院毕业。一生中创作了很多优秀的歌剧作品,包括《蝴蝶夫人》(“在那晴朗的一天”就是其中的唱段)、《西方少女》、《波西米亚人》、《陶斯卡》等。作为歌剧作曲家,他在中国的声望超过了任何一位同行,因为他最著名的歌剧《图兰朵》就是写的中国故事。这个西方人臆造的中国故事倒蛮有趣味:元朝时的紫禁城,图兰朵公主公布三个哑谜,猜中者可娶她,否则砍头。无名太子为图兰朵的美色所诱,毅然应试,答对了所有题目。但公主又反悔不愿履行诺言,于是太子要公主猜他的名字,如果猜对便可给她自由。公主连夜在全城走访,打探太子的名字(此时出现著名的男高音咏叹调“今夜无人入睡”),无果。后来,太子悄悄向公主说出了自己的名字,公主正欲对外宣称自己的胜利,却发现自己已经爱上了太子,于是改口宣布:“我知道太子的名字,他的名字叫……爱情。”《图兰朵》乃普契尼最后一部歌剧,也是一部未完成的作品,他没能等到它的首演便去世了。首演时,著名指挥托斯卡尼尼在普契尼写下的最后一个音符处停了下来,转过身,平生唯一一次站在指挥台上对观众开口说道:“这里,死亡战胜了艺术。”
玛斯卡尼
玛斯卡尼(1863—1945)是一位遭米兰音乐学院退学的意大利作曲家,因创作歌剧《乡村骑士》而名声大噪。这是一部发生在西西里岛的悲剧,乡绅图里杜服兵役时女友嫁给了马车夫,于是两个男人选择了决斗,结果图里杜被马车夫一剑刺死。歌剧中有一段十分著名的“间奏曲”,出现在决斗之前死一般宁静的场景中,音乐优美静谧,如田园般清新飘逸,揭示“静穆的自然,活力的万物”,十分感人,至今仍是管弦乐音乐会上的保留曲目。除《乡村骑士》外,《萨伊布》也还算有名,当年在阿根廷的布宜诺斯艾利斯首演时得到当地人们的追捧,玛斯卡尼在码头被前来迎接的五万名阿根廷粉丝所包围,还差点被七十五场欢迎宴会撑死。晚年,他在意大利一家简陋破旧的小旅馆里贫困地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