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约翰·施特劳斯的圆舞曲名作还有《爱之歌圆舞曲》(1852年作)、《加速度圆舞曲》(为维也纳大学工学院学生舞会而作,以逐渐增强的音量和加快的速度提示“加速度”的理工科概念)、《晨刊圆舞曲》(奥芬巴赫访问维也纳时为记者协会作《晚报圆舞曲》,故小约翰·施特劳斯受命写《晨刊圆舞曲》以对)、《维也纳的糖果圆舞曲》(作于1866年)、《欢乐的人生圆舞曲》(因其弟约瑟夫·施特劳斯作有《我的生涯充满爱与欢乐圆舞曲》,遂作《欢乐的人生圆舞曲》以对)、《一千零一夜圆舞曲》(旋律由轻歌剧《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缀合而成,因该歌剧取材自世界名著《一千零一夜》而得名)。
“波尔卡”体裁也是小约翰·施特劳斯的强项,著名者有《拨弦波尔卡》(所有弦乐器从头至尾均用拨弦来演奏)、《狩猎波尔卡》(结束部分加入猎枪的枪声,新颖有趣)、《闲聊波尔卡》(以弦乐器叽叽喳喳的声音模仿一群长舌妇)、《电闪雷鸣波尔卡》(中间有雷鸣声)等。另外,他的《蝙蝠》、《吉普赛男爵》、《威尼斯之夜》等歌剧序曲也经常出现在音乐会上。
瓦格纳
德国浪漫时期作曲家瓦格纳虽然写过各种不同风格和体裁的音乐作品,但他主要凭歌剧闻名于音乐界。瓦格纳的歌剧集中概括了“德国天才所具有的浪漫主义灵感、神秘的伦理观念、民主主义、社会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幻想、泛神论和高度的综合能力”。诚然,在歌剧这种综合艺术形式里,他所采用的手法不可避免地让人觉得繁复、堆砌和累赘,不像他的前辈那样高贵纯正,但是这种大场面的制作能够淋漓尽致地展示传奇曲折的故事情节,演绎微妙复杂的内心活动,给人以全方位的感染。连他的敌人尼采(他们曾经是好友)都不得不实事求是地评判他道:“无论怎么说,这好歹是德国的,复杂的、未定型的、用之不竭的德国式的东西。这是一种真正的德意志力量,一个不断扩展的丰满的灵魂,它毫无顾忌地隐藏在腐朽没落的文雅之中,它也许只有在那里才能真正感到无拘无束、心情舒畅。这是德国灵魂忠实的、真正的写照,它既年轻又古老,既极度成熟又富于未来。这种体裁的音乐我认为是对我所认为的德国人最确切的表达:他们属于前天,又属于后天,他们还不属于今天。”
尼采多次提及瓦格纳的音乐是“德国的”、“德国人的”,他代表德意志力量以及德国的灵魂。我们也许无法准确地概括德意志力量或德国的灵魂,但是,哪怕只理解到“德国”这个层面,我们也能加深对瓦格纳的认识。
瓦格纳的主要歌剧简单介绍如下:
《漂泊的荷兰人》是年轻的瓦格纳与妻子乘船去巴黎,从海上大风暴得到灵感而创作的,当然也借助了海涅等作家的相关记述:一个荷兰人由于冒犯了神灵,被罚终身在海洋漂泊,每七年只能上岸一次,除非他找到了真正爱他的人才能逃脱厄运。这天正好是满七年登岸的日子,他被暴风雨吹到了挪威海岸。与他一起被吹到岸上的一个挪威的船长正好有一个女儿,名叫森塔。于是,荷兰人请求挪威船长同意他娶森塔为妻。森塔听说了荷兰人的遭遇,动了恻隐之心,想为他解除魔咒,因而发誓终生爱他。此时森塔的男友也赶来求婚,荷兰人大失所望,只得怏怏地驾船离去。悬崖上的森塔望见荷兰人渐渐离去的身影,喊之不应,纵身跳入海中。荷兰人终因森塔的真爱而获救赎,两人相拥飞向天国。
《漂泊的荷兰人》的序曲十分有名。由于这首序曲是在全剧完成之后才动笔,因而浓缩了全剧音乐的精华,集中了剧中最优美的主题与旋律。序曲以暴风雨的音乐作为背景,以荷兰人的主导动机以及森塔的主导动机对立配置,中间穿插水手的合唱,最后以荷兰人以及森塔的动机的交替出现将音乐推向辉煌的高潮而结束。
《汤豪瑟》(又译《汤好色》)的脚本由瓦格纳亲自编撰。他将两个互不相干的古老传说《汤豪瑟传说》与《华特堡城歌唱擂台传说》融合在一个歌剧里:十二世纪的游吟歌手汤豪瑟与华特堡城领主的侄女伊丽莎白相恋,随后他被爱神维纳斯引诱至维纳斯堡放纵。汤豪瑟在维纳斯堡里日久生厌,回到家乡时正遇伊丽莎白的择亲歌唱比赛,主题是“爱的力量”。汤豪瑟忘乎所以,大唱他在维纳斯堡的荒淫故事,唱得妇女们掩面而去、男人们拔剑相向,他的生命岌岌可危。华特堡城领主令他速去教皇处请求赦免,伊丽莎白也祷告愿舍身相求。但是教皇表示,除非自己的手杖生叶开花,否则绝不赦免他。汤豪瑟回到家乡,得知伊丽莎白因积郁而死,不禁抚棺痛哭。此时,有人赶到,高举教皇那只开了花生了叶的手杖,宣告汤豪瑟获得赦免。
如果没有时间完整地观看《汤豪瑟》,那么听一听开头的序曲也可以感受到全剧的氛围。这首序曲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朝觐者的主题,用合唱的形式来表现(音乐会上的序曲改由乐队演奏),赞美缓缓而行的朝觐者,传递给听众一种不可言说的虔诚和崇高感;第二部分则揭示了汤豪瑟内心的矛盾与苦闷,带有一丝悲剧的色彩,另有一段妖艳妩媚的旋律,由小提琴奏出,表现维纳斯堡的美女以及她们对汤豪瑟的诱惑;第三部分再现开头的朝觐者的合唱,起初气氛宁静,后来音量逐步增大,最后加入长号以及小号等铜管乐器,象征汤豪瑟的重生。
值得注意的是,《汤豪瑟》的序曲音乐戏剧性及画面感很强,仍未摆脱为戏剧伴乐的窠臼,如果不了解大致的剧情,是较难理解音乐内容的。
《罗恩格林》取自一个神话故事。罗恩格林是圣杯天国里的一名武士,负责看守天国的国宝圣杯。有一天,他目睹人世间发生了一起冤案,便下到人间来打抱不平。他击败了阴谋篡权的弗列德里克,解救了爱尔莎公主。爱尔莎爱上了这位英勇正直的武士,罗恩格林也爱上了美丽善良的爱尔莎公主,答应与她结婚,但有一个条件,那就是不能过问自己的名字及身世。新婚之夜,单纯的爱尔莎受恶人的挑唆,还是忍不住问了罗恩格林的身世。罗恩格林因为暴露了身份,只得恋恋不舍地离开爱尔莎,回到圣杯天国。
瓦格纳自己曾经说到,《罗恩格林》表现了“我们这个时代的最富于悲剧性的背景”,象征了杰出的灵魂与卑微的众生之间的无法消除的隔阂。其实,罗恩格林就是瓦格纳本人的自绘。他我行我素,孤独彷徨,盼望为人所爱,而又不愿向人打开心扉。这种个性导致了他严重的悲观主义,最后发展到指责社会,参加暴动,流亡他乡。
《罗恩格林》有两段音乐很值得推荐。
“前奏曲”。这首前奏曲出现在第二幕结束、第三幕开始之间。此时,罗恩格林与爱尔莎举行婚礼,场面欢腾热闹。长号吹奏出宽广豪迈的主题,表示罗恩格林的天神气度,弦乐器以碎弓表示众人的拥戴。中段柔和抒情的主题描绘了爱尔莎与众女友的形象,与天神的主题形成对比。最后两个主题合并了,伴有天神的呼唤,结束在婚礼进行曲的动机上。
“婚礼进行曲”。在第三幕前奏曲结束后,爱尔莎与罗恩格林在伴娘的引导下缓缓走入洞房。此时,人们唱起了一段祝福的曲子,由四个声部混合在一起演唱。
这首曲子由铜管乐器号角般的引子开始,一下子就把人带入圣洁的氛围之中。接下来,简洁优美的旋律缓缓展开,让人感受到欢乐与幸福。这首曲子很受欢迎,至今仍在婚礼上使用。
《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这部三幕歌剧由瓦格纳根据古代传说及十二世纪诗人斯特林堡的长诗编撰而成。故事发生在中世纪,马可王的侄儿特里斯坦杀死了爱尔兰公主伊索尔德的未婚夫莫洛特,后来特里斯坦受伤,化名丹特利斯来到伊索尔德处求助。伊索尔德看出了他的真实身份,想为未婚夫报仇,不想却爱上了他。特里斯坦在一次决斗中受伤死去,伊索尔德痛不欲生。这时马可王前来复仇,伊索尔德平静地躺在特里斯坦的身上死去。
《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的序曲(前奏曲)是瓦格纳很重要的音乐作品。音乐一开始由大提琴奏出神秘朦胧的旋律,表达憧憬与幻想,十分具有舞台效果。半音阶叙述爱的动机之后,高潮再现,随后返回开头的平静。瓦格纳曾为这首前奏曲撰写说明:“特里斯坦充当媒人,把伊索尔德带到伯父处,其实两人已经相爱。
乐曲一开始就非常细腻地诉说着这一难以抑制的欲望,那极为细腻的战栗,是对根本不能实现的爱情的告白。从这里一直发展到爱情可怕的爆发,整个过程中,内在情感始终贯穿着火热的矛盾冲突。最后,这感情只能丧失力量,沉潜到自我之中,只好在死亡中消失、远离。”
瓦格纳的这段解说词其实是一段爱情告白,恰如其分地表达了他对爱情的感受——瓦格纳在创作该剧时正与玛蒂黛·威森东克热恋。玛蒂黛是瓦格纳的赞助商奥托·威森东克的妻子。
《纽伦堡的名歌手》也是一个传奇的故事:英俊的骑士瓦尔特与金匠的女儿伊娃相爱,但金匠提出他的女儿必须嫁给在圣约翰节歌咏比赛中获胜的歌手。当地官吏贝克梅塞尔与瓦尔特同台比赛,瓦尔特在鞋匠汉斯·萨克斯的帮助下,战胜投机取巧的贝克梅塞尔拔得头筹,有情人终成眷属。
也许你会觉得奇怪,一向以神界或上层社会为题材的瓦格纳,怎么突然对鞋匠、金匠等小手工业者感兴趣?其实,剧名就已经给出了答案。德国的纽伦堡从古至今以手工艺者闻名,各类能工巧匠云集,传统手工艺品荟萃,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工匠之城。瓦格纳曾专门到纽伦堡去了解工匠们的生活状态,调查当地歌手的独特唱法,才写出这部著名的歌剧。
如果举行瓦格纳歌剧序曲比赛,《纽伦堡的名歌手》序曲无疑会夺得头名。它实在是太好听了,一开头气势恢宏的主题就能抓住听者的心,接下来表情丰富的柔美旋律——瓦尔特与伊娃甜蜜爱情的主题——不知为什么竟令我们想入非非。与所有大场面的乐队作品一样,瓦格纳在营造戏剧性画面时,总会动员乐队里所有的铜管乐器,包括长号、圆号以及小号等。但是,这首序曲中圆号的角色却不那么容易扮演。在这里,圆号几乎就是名歌手的代言人,尤其在表达爱情的温柔的第二主题中,圆号漂浮在象征伊娃的弦乐器之上,简直有点色情的意味。说来有趣,我听过很多著名乐队的演奏(包括正宗的“纽伦堡交响乐团”),竟没有一个圆号把音吹准了,也不知当年名歌手是怎样过关夺魁的——不信你听听!
顺便说一下,《纽伦堡的名歌手》是他唯一的一部轻松诙谐的喜歌剧。他在写作这部歌剧时心情十分愉快,因为他终于与柯西玛结为伉俪。
《女武神》。女武神是北欧神话传说中奥丁神的侍女,共有九名,她们骑着马在空中驰骋,担起空中救护员的角色,救起那些在战场上濒临死亡的勇士,然后护送回诸神所在地瓦哈拉城。歌剧《女武神》的剧情另有构思,不过现在已不常演出,倒是序曲音乐在音乐厅里时有所闻。这首序曲正如瓦格纳所要求的那样,展示暴风雨般的场景,音乐迅疾锐利,变幻万千,活灵活现地勾画出女武神们在空中飞舞的英姿。记得有一部描写空战的美国大片,指挥官在直升机里一边听着《女武神》,一边潇洒地指挥飞机应战,这种感官的盛宴给人极深的印象。
《尼伯龙根的指环》(其中含《莱茵的黄金》、《齐格弗里德》、《诸神的黄昏》等多部歌剧)。这部需要四个晚上才能演完的超级大部头歌剧,前后写了二十年的时间,然后在瓦格纳自己筹资建造的、位于拜罗伊特的扇形歌剧院里上演。
简而言之,这部歌剧的剧情是:三个仙女负责看守莱茵河底的黄金,如果谁窃取黄金并炼成指环,便拥有了统治世界的魔力,不过,先决条件是必须斩断情丝。
而且,这枚指环还附有可怕的诅咒。尽管如此,还是有很多的神、巨人、侏儒、勇士等赶来争夺,并为此展开一场场混战。
由于它实在是太长了,我们无法完整地将其观看完。与我们抱有同样看法的法国作曲家对此曾心生埋怨:“亏他想得出,一场戏分四个晚上演出!谁能够允许这样唱,特别是四个晚上你听到的是同样的事情?”不过也不是所有的人都缺乏耐心,大作家萧伯纳曾经认真观看了全本,你在观看这部歌剧之前读一读他的感受或许会有帮助:“《指环》充满了奇特的迷人的插曲……每个人都可以享受它,爱的音乐、锤子和铁砧的音响、巨人的脚步、伐木人的号角、怪鸟的啁啾、龙的音乐、梦魇的音乐、雷电的音乐、简单旋律的丰富、管弦乐对于感官的魅力,总而言之,《指环》和我们通常演奏并感到愉悦的普通音乐之间,存在着广阔无垠的共同土壤……”
除我们以上列举的作品,瓦格纳的歌剧还有几部也不妨听一听:《仙女》(受霍夫曼《诗人与作曲家》启示,瓦格纳自撰脚本)、《黎恩济》(据利顿的小说《科拉·蒂·黎恩济》而作,1838—1840)、《帕西发尔》(据多种文学作品而作,为其最后一部歌剧)。歌剧之外,有一些乐队作品也值得关注,包括:《齐格弗里德牧歌》(为妻子柯西玛而作,其长子名为齐格弗里德,1870年)、两首交响曲(C大调与E大调)、三首钢琴奏鸣曲、《威森东克之歌》(威森东克是瓦格纳的情人,1857年)。
德沃夏克
可以肯定地说,德沃夏克最著名的作品是《第九号“新大陆”交响曲》,而最具地位的作品是《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美国”弦乐四重奏》以及管弦乐《斯拉夫舞曲》。
《第九号“新大陆”交响曲》作于他受邀担任纽约音乐学院院长期间。一个纯欧洲人,突然间来到美国,面对这座移民国度的多元文化,尤其是印第安以及黑人的民间音乐,就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欣喜若狂,故将作品命名为《“新大陆”交响曲》。其实,德沃夏克很早就对印第安文化有所了解,只不过没有亲眼目睹罢了。早在三十年前,他就读过朗费罗的史诗《海华沙之歌》的捷克文译本,对这部描写印第安民族的作品记忆很深,尤其对米纳哈哈的森林葬礼刻骨铭心。
受其启迪,他将这种感觉用在了交响曲的第二乐章里,亦即后人所说的“思故乡”的意境。对于黑人音乐(主要是黑人灵歌),他也抱有极大的兴趣,在第一乐章中就用到了一段著名的黑人灵歌《马车,从天上掉下来》的旋律。当然,作为一个民族主义者,他始终没忘记自己的角色,在第三、四乐章中都渗入了波西米亚民间曲调,甚至能够让我们感受到波西米亚平原上农民的舞蹈和乡村乐队的吹奏。
在美国期间,德沃夏克还写了《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这部作品堪称史上最出色的大提琴协奏曲。虽然它的灵感来自大提琴家、作曲家维克托·赫伯特与纽约爱乐乐团的一次演出,但第二章的主题却是纯波西米亚式的。德沃夏克的初恋是他的妻姐约瑟芬娜·杰玛科娃,当年他们相恋时,德沃夏克写了一组歌曲《柏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