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古典音乐一本通
24578400000048

第48章 神来之笔——作品赏析(下)(1)

鲍罗廷

这位俄国格迪亚尼舒里亲王的私生子、圣彼得堡医学与外科研究院的正牌化学教授,在研究固体乙醇的同时,音乐的热情始终不减。

在鲍罗廷的作品中,三首交响曲(第三交响曲未完成)、两首弦乐四重奏、交响诗《在中亚细亚草原上》以及歌剧《伊戈尔王子》等受人喜爱。

《第二交响曲》标题为“英雄”(或“勇士”),有人认为与柴可夫斯基的《悲怆交响曲》地位相当。第一乐章用到一些俄罗斯民歌曲调,鲍罗廷说这是“古俄罗斯王侯贵族集会的盛况”(不要忘记他自己便是一个王子);第二乐章用到一些不常用的乐器(三角铃、竖琴等),配合双簧管和长笛,表达一种别有意味的乡愁;第三乐章由黑管(单簧管)吹奏古老的俄罗斯旋律,与斯拉夫游吟诗人吟唱的旋律相结合,产生奇妙的效果;第四乐章,表达“骑士们欢乐的宴饮的场景”。

交响诗《在中亚细亚草原上》是一部非常优美的作品,题献给李斯特。以下是鲍罗廷对这部作品的解说:“在一望无际的中亚细亚草原,隐隐传来俄罗斯的歌曲声,马匹和骆驼的脚步由远而近,随后又响起了古老而又忧郁的东方歌曲。这是一支商队,在俄罗斯士兵护卫下穿越草原,慢慢远去。俄罗斯歌曲与古老的东方歌曲交相辉映,在草原上形成美妙和谐的回声,最后才慢慢消失在草原的上空。

”事实上,这部作品暗藏着鲍罗廷的潜意识,他自豪于自己是东方贵族的父亲与斯拉夫族母亲的完美结合体。

歌剧《伊戈尔王子》讲述十二世纪俄罗斯的诺夫哥罗德大公伊戈尔同南方游牧民族波罗维茨人的战争故事。这是他最具个性的作品,洋溢着他对俄罗斯和波罗维茨的民族情感,其中最优秀的旋律是《波罗维茨姑娘的舞蹈》。可惜这部大作没有完成,他去世之后由“五人集团”的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及其学生格拉祖诺夫补缀整理完成。

穆索尔斯基

《荒山之夜》是一首有趣的交响诗,更是穆索尔斯基享誉世界的代表作。西方人认为,死去的魂灵有权利破土而出回阳间探视,时间是每年的万圣节和安息日。

如果说万圣节这天狂欢的魂灵是我们曾经朝夕相处过的善的魂灵,那么安息日则是我们不知晓的凶神恶煞们聚集的日子。西方传说,安息日这一天,女巫装扮成一头黑羊,指挥各种凶神、恶鬼、冤魂、妖魔、巫士舞蹈狂欢。据说,乌克兰首都基辅附近的特里格拉夫山,便是他们的狂欢地。穆索尔斯基根据这个传说,为“这些淫猥的东西写一首进行曲”。音乐中,既有刁钻促狭的众鬼魂的聒噪喧闹,也有乌合之众拥抱在一块的狂欢。更有趣的是,在“渎神的颂赞”一节里,穆索尔斯基将女巫描绘成裸着身子、妖冶风骚的样子。《荒山之夜》虽然几经巴拉基列夫以及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修改完善,仍最大限度地保持了穆索尔斯基的原作风格。穆索尔斯基列出了一个乐曲大纲,照着这个思路,便能够很好地解读这部交响诗:地府里神怪的声音——冥界精灵上场,魔鬼本人随之出现——礼赞魔鬼,黑弥撒——安息日的狂欢——高峰时分,远处响起村里教堂的钟声,精怪们四处溃逃——黎明来到。

《图画展览会》是穆索尔斯基的另一部杰出作品,原为钢琴曲,后由法国作曲家拉威尔配器成管弦乐。

穆索尔斯基的挚友、画家维克托·哈特曼年仅三十九岁便离世,令穆索尔斯基十分悲痛。不久,他们的好友、著名画家弗拉基米尔·斯塔索夫为哈特曼筹备了一次画展,展出其生前的画作。穆索尔斯基参观了画展,深有感触,于是作了钢琴曲《图画展览会》以记缅。全曲共十一段,由四段相同曲调的《漫步》串联起来,内容分别为:

1.《侏儒》。哈特曼的一幅画,描绘“一个小侏儒迈着畸形的双腿笨拙地走路”

2.《古堡》。可能是意大利的一座古堡,古堡前一位游吟诗人在吟唱。

3.《丢伊勒里宫》。这幅画作表现在巴黎这所著名公园里尽情玩耍的儿童。

4.《牛车》。画面由波兰农家的牛、大车和大木轮构成。

5.《雏鸡在蛋壳里的芭蕾舞》。这是哈特曼为芭蕾舞剧《特里比尔》设计的儿童服装效果图,内容是一个儿童的头和手脚从一个大蛋壳里钻出来。

6.《萨穆尔·戈尔登伯格和施穆伊尔》。这是哈特曼送给穆索尔斯基的一幅画,借给这次展览展出。原画的名字为《两个犹太人,一穷一富》。

7.《利莫日集市》。画中集市里的女商贩站在手推车旁谈得正起劲:“好消息!

德·布依桑如先生刚才找到了逃掉的那头母牛,但是利莫日的正经女人并不完全同意,因为朗布萨克太太新装了一副漂亮的牙齿,可是,庞塔列翁先生的鼻子还是红得像牡丹,太碍事了。”

8.《罗马墓窖》。内容是哈特曼自己与建筑师凯纳尔参观巴黎的罗马墓窖,导游在前面执灯指引。

9.《和死人在一起,说死人的话》。穆索尔斯基解释道:“拉丁语‘和死人在一起,说死人的话’很正确!亡友哈特曼带着我向阴府走去,亡灵发出暗淡的红光,向我们呼唤。”

10.《鸡脚上的茅屋》。画面上是一只大钟形状的茅屋,这是俄罗斯童话中的老妖婆巴巴亚加居住的地方。传说,巴巴亚加将人的骨头放在一只白臼里捣碎,吃完后便坐在白臼上飞翔。

11.《基辅门楼》。为纪念在圣彼得堡幸运地逃脱暗害,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决定修建一座门楼来感谢神佑。哈特曼将门楼设计得颇有神话韵味,以圆顶模仿古代俄罗斯勇士的头盔,令人遐想。在音乐最后,穆索尔斯基再一次展开《漫步》的主题,全曲在宏伟壮丽的气氛中结束。

柴可夫斯基

贵族出身的老柴颇具小资情调。他生性多愁善感、神经质、悲观、彷徨、矛盾、压抑、敏感……总之,一个浪漫主义艺术家所必需的特质均能在他的身上或音乐作品中找到。

很难说老柴最伟大的作品是哪一部,《悲怆交响曲》?小提琴协奏曲?芭蕾音乐《天鹅湖》?弦乐四重奏《如歌的行板》?《1812序曲》?《罗密欧与朱丽叶幻想序曲》?都是又都不是。如果你能够对倾诉者微妙的情绪感同身受,能够将别人多情的折磨转换成自己美妙的体验,那么老柴的音乐便是甘露醇浆,一定能够滋润你的心田。

《F小调第四交响曲》是这种“多情的折磨”的写照。只有两个人对老柴的一生产生过实质的影响,他的妻子米柳科娃和艺术保护人梅克夫人。前者差点毁了他,而后者则令他站在了世界之巅。《F小调第四交响曲》里有他对婚姻的痛苦呐喊,以及对妻子的无奈,故有“命运”的别称。同性恋的他出于种种原因被迫结婚,婚后却痛苦不堪,曾跳入莫斯科河寻死。我们推荐第二乐章“行板”,它描述“他”一天劳累之后独坐家中,捧书阅读,一不小心打了个盹,醒来发觉书已从手中滑落。于是“他”闭眼假寐,万千思绪齐涌而来,思考令人痛苦,他却甘愿享受由痛苦带来的“快乐”。

在六部交响曲中,《B小调第六“悲怆”交响曲》最受人关注。这是老柴的最后一部交响曲,也是他艺术生涯的终结。他说:“这部交响曲归根到底是‘生活’。

第一乐章是激情的冲动、自信、渴望行动(亦即青年时代的生活——作者注);第二乐章是‘爱情’(用圆舞曲的风格展现爱情的甜蜜——作者注);第三乐章是‘失望’;第四乐章结束时逐渐消失(即死亡——作者注)。”四个乐章恰似人生的四部曲,由少不更事的激情到充满着美好憧憬的爱情,从人生的不得意走向死亡,这便是人生的悲哀,是令人“悲怆”而又无法改变的事实。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虽然是老柴唯一的一部小提琴协奏曲,却是鼎立于世界之巅的不朽之作。如果排序,它被公认为同类曲目中的第四名,位于贝多芬、门德尔松以及勃拉姆斯的名曲之后。但是,在问世之初人们对它的评价并不高。起初,老柴将这部作品题献给著名小提琴家莱奥波尔德·奥厄(他是海菲茨、埃尔曼等小提琴大师的老师),却被以“无法演奏”的原因回绝(奇怪的是奥厄的相关著述不仅没有提及此事,反而对这部作品赞赏有加——见奥厄著《小提琴经典作品的演奏解释》)。随后,恶评如潮,匈牙利《新自由报》极具权威的乐评家汉斯利克这样评价:“有那么一阵子,协奏曲比例得当,有音乐,不无才气,但是很快就野性勃发,一直暴虐到第一乐章结束。已经不是在奏小提琴,是在狠揍,在撕裂,把它打得青一块紫一块……慢板乐章的民族旋律温柔异常,几乎哄得我们回心转意,差点赢得了我们的欢心。但是它戛然而止,进入到末乐章。末乐章把我们带到粗犷嘈杂的俄罗斯义卖集市的欢闹中去。可以看到狂放下流的嘴脸,听到恶言相骂的诅咒,闻到劣质白兰地的酒味。弗雷德里克·菲舍尔在提到某些淫画时说‘有些画臭得刺痛人的眼睛’。柴可夫斯基的小提琴协奏曲第一次使我们可怕地认识到,有些音乐也可以臭得刺痛人的耳朵。”想想看,有谁能够经受住汉斯利克如此恶毒的言论!真不知老柴是怎样挺过来的。不过现在看来,这部小提琴协奏曲的高超之处却是显而易见的。它不仅有优美的旋律(尤其是第二乐章的主题)、强烈动感的节奏(如第三乐章的小提琴断奏)、完美匀称的乐队交响性音响,更具有浅显易懂的音乐语汇以及丰富的俄罗斯民间元素,堪称惊世杰作。

《降E小调第一号钢琴协奏曲》与《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的遭遇类似。作品完成之后,老柴请他的同事、莫斯科音乐学院院长尼古拉·鲁宾斯坦提意见,岂料这位盛气凌人的著名钢琴家沉默良久之后,开始破口大骂,“一钱不值”、“俗不可耐”、“笨拙不堪”、“庸俗琐碎”等词语从这位优雅人士的口中不断喷出。

末了,鲁宾斯坦说,如果听从他的建议进行修改,他可以考虑首演这部作品。火冒三丈的老柴当即跳了起来,道:“我一个字也不修改,照原样出版。”后来听说法国的大指挥家彪罗对这部作品颇感兴趣,于是老柴将题辞献给了他。彪罗将这部作品带到美国,在波士顿进行了首演,获得极大的反响。彪罗这次美国巡演共进行一百七十二场,老柴的这部钢琴协奏曲便演奏了一百三十九次,成为美国巡演无可争议的头号种子曲目。

这部作品除了第一乐章开头的几个大和弦十分醒目外,第二乐章中段的大提琴与钢琴二重奏也值得关注。起初观众对这种二重奏的室内乐手法态度冷漠,他们关注的是协奏曲而不是二重奏。但是老柴固执己见,拒不改动。现在看来,协奏曲中融进室内乐的元素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创举,整部作品因此而变得柔和灿烂,美妙无比,令人情绪十分愉悦。

《1812序曲》。应圣彼得堡音乐学院院长安东·鲁宾斯坦之邀,为全俄工艺博览会开幕典礼而作。“1812”是俄罗斯军队大败拿破仑的历史年代,老柴以此事来振作民族精神。曲目结尾时礼炮齐鸣、万众欢腾,据说首演时以真炮来鸣响,而莫斯科所有教堂的钟声也一起敲响,场面十分壮观。现今《1812序曲》唱片中也有使用真炮与教堂钟声者,值得一听。

《意大利随想曲》。1880年罗马狂欢节期间,老柴造访了意大利,并在罗马待了一段时间。《意大利随想曲》便是在罗马完成的初稿。按照老柴的说法,这首随想曲的旋律有的是信手拈来,有的是从已出版的曲谱中选用,有的则是在街头巷尾“捡”的耳朵,不过都很“意大利化”。开头是缓慢的引子,由铜管吹出一段看似雄壮实则慵懒的旋律。据说,这是老柴下榻的旅馆附近意大利皇家骑兵营每天吹响的军号的旋律。接下来,弦乐器附和以忧伤的曲调,铜管则以战栗的节奏呼应。速度加快后,五颜六色的旋律纷沓而至,相互追逐,掀起层层波浪。最后,乐队以一支疯狂而又典型的意大利塔伦泰拉舞曲结束。

《罗密欧与朱丽叶幻想序曲》。都说老柴是一个同性恋者,这显然不够确切。严格说来,早期的他是双性恋者,对异性也有冲动。在二十九岁时,意大利歌剧团来莫斯科访问演出,剧团里的女歌唱家德蕾西·阿尔托“绝色的姿态、优雅的举止和艺术家的风度”令老柴痴迷,他甚至产生了与之结婚的念头。当然,阿尔托是不会与老柴结婚的,一个月之后她就要与一位男歌唱家结婚。这也许算不上罗密欧与朱丽叶式的苦恋,但是对于老柴来说,却是难得的一次情感经历,给了他创作此曲的灵感。

老柴作有“三大芭蕾舞剧”,即《天鹅湖》、《胡桃夹子》、《睡美人》。从表演角度看,《天鹅湖》最为优秀,故事情节生动有趣,舞蹈编排高雅优美,舞美设计经典传神,颇具舞台效果,是俄罗斯芭蕾艺术的代表作,也是中国观众最喜爱的舞台作品。从音乐角度看,《胡桃夹子》的音乐形象更为突出,更能生动地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如“糖果仙子舞曲”、“花之圆舞曲”等。老柴在《胡桃夹子》中使用了从巴黎秘密购进的新式乐器钢片琴,首演时闪亮登场,令观众备感新鲜。值得关注的是,在一系列“插舞”中(包括“巧克力西班牙舞”、“咖啡阿拉伯舞”、“茶之中国舞”、“俄罗斯特雷巴克舞”、“竹笛舞”、“小丑舞”),中国舞与竹笛舞同为笛类乐器演奏,但两者的配置有所不同。中国舞使用单只笛独奏,而竹笛舞则是两只笛以三度音程关系来重奏,这也许反映出西方认为中国音乐没有和声的观念。《睡美人》场面宏大但音乐不及前两者。

此外,老柴还有许多作品具较强的可听性:

《曼弗雷德交响曲》以拜伦笔下对生活产生厌倦、寻求孤寞的曼弗雷德为原型。

《弦乐小夜曲》,其中第二乐章“甜蜜的、极尽优雅的”圆舞曲十分好听。

《第一号弦乐四重奏》。特别推荐第二乐章“如歌的行板”,这段取自一个壁炉匠醉中哼唱的怀念情人的民歌,极富俄罗斯色彩,令人过耳难忘。

大提琴与乐队的《洛可可主题变奏曲》,以巴洛克后期法国洛可可纤巧富丽的风格写成,又融入许多现代的演奏技巧。

《A小调钢琴三重奏》是为纪念莫斯科音乐学院院长尼古拉·鲁宾斯坦而作,副标题“纪念一位伟大的艺术家”(尽管尼古拉曾经得罪过老柴)。一次他们两人在莫斯科郊外散步,尼古拉施舍一个农民,农民唱了一曲民歌来报答。这部作品以该民歌为主题,以示对尼古拉·鲁宾斯坦的纪念。

《佛罗伦萨的回忆》描述老柴对曾经访问过的佛罗伦萨的回忆。

钢琴套曲《四季》,用钢琴独奏来描绘每月的性格(使用俄历,大致相当于中国的农历),即一月“在炉旁”、二月“狂欢节”、三月“云雀之歌”、四月“松草”、五月“白夜”、六月“船歌”、七月“割草人之歌”、八月“收获”、九月“狩猎之歌”、十月“秋天之歌”、十一月“雪橇”、十二月“圣诞节”。其中,以“在炉旁”、“船歌”以及“圣诞节”等最著名。

歌剧名作有《叶甫盖尼·奥涅金》(据普希金小说改编)、《黑桃皇后》(据普希金同名小说改编)等。这些歌剧规模庞大,制作复杂,国内上演不多,观之不易。

里姆斯基·科萨科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