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培养会说话巧办事的好孩子
24591200000030

第30章 孩子掌握与人融洽相处的技巧是成功处事的保障(4)

美国内战时,林肯有时给战争部长史丹顿下达命令,反受到他的嘲骂:“总统下这种命令,他是天杀的傻瓜。”听到这样的话后,林肯没有大发脾气,而是对回报的人说:“如果史丹顿说我是天杀的傻瓜,那我一定是傻瓜,他通常是对的。”林肯放手让史丹顿将军和格兰特将军自己去干,避免了瞎指挥。

伟人有其过人之处。他们能以博大的胸怀包容一切,向骂自己的人学习,从中吸取有益的东西。我们要鼓励孩子向伟人学习,从别人的恶言中察觉自己的不足,不断完善自己,不断地提高说话办事的能力。

第四、让孩子把恶言当做激励自己奋斗的动力。

告诉孩子,当听到别人用恶言故意中伤你、向你挑衅的时候,如果你回应,那么你就中了别人的圈套;正确的做法是坚持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骂吧!

戴尔·卡耐基曾经说过:“答复辛辣的攻击是愚蠢的事。”罗斯福夫人称自己对待恶意中伤的方法是“像端坐在资料架上的木偶那样无动于衷”。鲁迅先生则说:最高的轻蔑是无言,而且连眼珠也不转过去。总之,当别人对你的孩子恶言相向时,你应该让孩子感到欣慰,因为别人很关注他,你要做的是让孩子继续努力。

10、教孩子学会有效地

反驳别人的不当言行

在生活中,面对别人的不适当的言行,父母要让孩子学会适时地、有效地反驳,不要让别人可能觉得你的孩子好欺负而得寸进尺。有效地反驳是自卫。父母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法教孩子学会反驳别人的不当言行。

有一个吝啬的老板叫伙计去买酒,伙计向他要钱,他却说:“用钱买酒,这是谁都能办到的,如果不花钱还能买到酒,那才是有能耐的人。”

伙计没办法,只好去买酒。回来的时候,他提着空瓶子。老板十分恼火,责骂道:“你让我喝什么?”

伙计不慌不忙地回答说:“瓶里有酒谁都能喝到,如果瓶里没酒你也能喝到酒,那才是真正有能耐的人。”

吝啬的老板不想花钱,又想喝酒,故意地刁难伙计。如果伙计这时候不予以回击,势必会自掏腰包;如果伙计不知如何机智地应对,就很可能受到老板的斥责。在生活中,孩子也会遇到这种左右为难的事情,只要他懂得机智地反驳,就能让自己脱离困境,否则,就会吃亏。因此,父母要教孩子学会有效地反驳别人的不当言行。

萧伯纳的名剧《武器与人》首演时,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观众们热情地邀请他到台前谢幕。这时,有一个人在台下高喊“糟透了”。对于这种无礼的挑衅,萧伯纳并没有感到不知所措,也没有发怒,而是冷静地对那个人说:“我的朋友,我同意你的意见。”接着,他指着正在为他热烈喝彩的观众说道:“但是,我们反对这么多观众又有什么用呢?”顿时,观众报以更为热烈的掌声。

在众目睽睽之下,萧伯纳没有因为个别观众的不当言论而发怒,他先赞同对方“演出糟透了”的评价,然后用现场观众的热烈喝彩来反驳对方,很有说服力,令对方无话可说。有的孩子被人当众批评、指责可能一下子慌了神,不知道说什么好,父母要教孩子学会冷静地应对。

蒲松龄身着布衣应邀去一个有钱人家赴宴。席上,一个穿着绫罗绸缎的矮胖子阴阳怪气地说:“久闻蒲先生文才出众,怎么老不见先生金榜题名呢?”很明显,对方故意嘲讽蒲松龄。蒲松龄微微地一笑说:“对功名我已心灰意懒,最近我弃笔从商了。”

这时,一个身穿绫缎的瘦高个子故意装出吃惊的样子说:“经商可是挺赚钱的。可蒲先生为何衣着平平,是不是亏了本?”

蒲松龄叹了口气说:“大人说得不错。我最近跑了趟登州,碰到有人从南洋进了一批货物,大都是用绫缎包裹,也有用粗布包的。我原以为绫缎包的名贵些,就多要了些,只要了少许粗布包的。谁知带回来一看,咳!绫缎包的竟是狗骨头,粗布包的倒是象牙。”

衣着华丽的人听到这里顿时哑口无言,他们嘲讽蒲松龄却没成功,反而被蒲松龄嘲讽一番。蒲松龄的话意很明白,“绫缎包的竟是狗骨头”是在暗讽对方纵然外表华丽,腹内原来草莽,“粗布包的倒是象牙”则是在暗示自己虽然身穿布衣,却是真才实学,反驳得委婉含蓄、天衣无缝。

在生活中,孩子难免会遇到不怀好意的人的故意嘲讽、奚落,这时候父母要鼓励孩子学会拿起语言的“长矛”,坚决予以回击,这既是自我保护,也是在警告对方要学会尊重别人。

11、教孩子学会消除与同学的隔阂

孩子之间难免会因为一些矛盾而伤了和气。当孩子遇到这些事情时,作为父母,有必要教给孩子一些消除人际间隔阂的方法,让孩子在与人交往过程中顺顺利利、开开心心。

张跃和宿舍的一个同学发生了一点摩擦,斗了几句嘴,后来打了起来。因为打架没能占上风,张跃心气未消,于是向爸爸寻求帮助。爸爸对他说:“冤家宜解不宜结,何况是同班同学,真闹起来影响不好,对你没好处的。”

经过几天的思想斗争,张跃冷静下来,决定不再计较。但是他和那个同学的关系就此冷淡了,在一个宿舍,见面后也不打招呼,很少说话,彼此心里都不舒服,毕竟打冷战的滋味不好受。

终于有一天,张跃觉得憋得很难受,向爸爸寻求建议。爸爸说:“你可以主动地示好,给他写一封信,或者发个短信,表示你愿意和他继续做朋友,这样他会更加敬重你的。”于是张跃给那个同学写了一封信,果然得到了对方的友好相待。

正所谓不打不相识,后来张跃和那个同学成了很要好的朋友,在学习和生活中互相帮助。

孩子和同学相处,难免会有点摩擦和矛盾,如果不及时处理,或者处理不好,就会使彼此内心产生隔阂,影响同学之间的正常交往,平日里双方抬头不见低头见,大家心里都不会愉快。

特别是现在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大多以自我为中心,好面子,图虚荣,发生摩擦后谁也不肯服输,不愿意采取主动的方式去沟通,结果使小小的摩擦变成难以逾越的障碍,交往由此中断,隔膜因此产生,人际关系也受到了影响。

那么,父母应该怎样教育孩子消除同学间的隔阂呢?

第一、教育孩子遇到冲突不冲动,尽量避免矛盾的发生。

俗话说:“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这就是说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互相尊重是前提。如果你让孩子学会尊重别人,那么他也会赢得别人的尊重。这就要求孩子遇到冲突时学会冷静,不要冲动,学会控制情绪,不说气话;平时与人相处要讲究礼貌,不说脏话。如果孩子始终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和礼貌的方式去对待别人,就不容易产生矛盾,更不可能使矛盾激化。

第二、发生冲突后让孩子主动检讨,承认错误,化解矛盾。

有时候,孩子遇事情绪难以自控,难免会产生矛盾。一旦产生矛盾,常见的情况是越想越生气,最后导致矛盾激化。俗语说得好:“一个巴掌拍不响。”事情变得越来越糟糕,不可能是一个人造成的。遇到这种情况,父母应该教育孩子反省自己哪些地方做得不对,进行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角度想想对方为什么会那样做,将心比心地想一想,孩子就会懂得对方生气是人之常情。经过认真地反思,孩子就能够理解别人,就有求和的愿望。此时,父母要鼓励孩子大胆地向对方示好,主动地向对方承认错误。

还有这样一种消除隔阂的方法:当孩子与同学发生矛盾后,可以找一个好朋友充当调解员,比如说王红和李飞发生矛盾了,王红找来好友张兰当调解员,张兰把王红的意思告诉李飞,让李飞表个态,然后把他们叫到一起,互相道个歉。这样既化解了矛盾,也没有失面子,可谓皆大欢喜。

第三、让孩子学会忘记不愉快的经历。

如果孩子把不愉快的经历记在心上,就会影响今后与同学的交往。因此,父母要教育孩子学会忘记,要懂得每个人都会有错误,如果执著于过去的错误,就会形成思想包袱,那样会使得彼此不信任、耿耿于怀、放不开,既限制了自己的思维,也限制了彼此关系的发展。

因此,当对方道歉时,父母要引导孩子学会谅解,学会忘记不愉快的经历,要给对方留下余地,保全对方的自尊。当孩子学会以大度的气量对待同学时,他就拥有了人际交往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