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与爸爸一起成长
24591500000012

第12章 爸爸的陪伴,影响孩子的个性发展(2)

3.提高男孩的社交技能。

男孩和爸爸相处,可以掌握更丰富的社交经验,以提高自己的社交技能。爸爸往往较妈妈有更多的闲暇时间去进行交往,通过与爸爸的交往,男孩可以学会如何注意、识别以及正确理解他人的情感,学会一些社会信号,学会调整自己的行为反应,并以此影响他人的行为。因此,爸爸可以满足男孩的社交需要。平时多与孩子在一起,可以扩大孩子的社交范围,丰富孩子的社交内容,使男孩在交往中更加积极、主动、活跃、自信。

4.帮男孩形成积极的个性。

爸爸对男孩个性品质的形成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没有爸爸的男孩会缺少勇气,并且缺乏自信,具有很强的依赖性。如果男孩在童年时期就失去父亲,对他的个性发展会非常不利。因为一个成熟的男人大都具有独立、热情、大方、宽厚、自主、与人合作、坚强、外向、开朗、自信、果断、进取心等特征,这些都是男孩良好个性品质形成的重要源泉。而男孩只有在与爸爸的不断交往与相互作用中,才能不断地接受与学习、模仿这些良好的特征。如果爸爸的教育缺席,男孩就很难拥有这些可贵的品质。

爸爸的影响让女孩更像淑女

一位教育专家说,经常关心女儿的爸爸,能在生活上传授给女儿许多重要的经验与教训,从而使女孩的性格更加成熟。爸爸最能给女孩子带来安全感,如果一个女孩从小缺乏来自父爱的安全感,便无法获得同男性相处的经验,缺少了最起码的指示和习惯。对女孩来说,爸爸是她未来家庭生活的陪练,她们正是通过对父母性格特征的识别,来强化自己的性别意识,从而掌握性别角色标准。这也是许多随单亲母亲长大的女孩,往往拒绝做母亲或妻子的原因。前面我们说过,与爸爸接触少的孩子普遍存在焦虑、自尊心不强、自控力弱等情感障碍。女孩如果缺少了父爱,将会影响她成年后对配偶的选择,在她将来的人际关系中,就会发生不断去寻找“父亲”的情况,寻找一种父爱般的保护,她的内心经常会缺乏安全感。

美国的一位心理学家认为:父亲在女儿的个性、自尊、情感的形成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如果一个女孩幼年时得不到父爱,那么她长大后在性格上往往缺乏自信,并且不信任男性。新西兰心理专家发现:父女关系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女孩的青春期发育。他们对173名女孩做了详细的家庭情况调查,之后惊异地发现,那些与爸爸关系特别好的女孩的青春期发育,竟然迟于那些与父亲关系一般或关系不太好的女孩。这就是说,父女关系的好坏可以影响女孩正常、提前或延迟到达青春期。

莉莉今年17岁,正在读高中二年级。但这个学期她的成绩一直下降,没心思学习。原来,班里有两个男生同时向她表达了爱慕之心,这两个男生各方面的条件都还可以,既不是特别优秀的那种,但也不是很差,班里有几个女生都暗自喜欢他们呢。但是,莉莉将他们一一拒绝了。其实,其中一位是莉莉很喜欢的男孩子。说起拒绝的理由,莉莉其实也不是怕影响学习,而是认为“他们不是真的喜欢她”。看着她整天愁眉不展、无心学习的样子,同屋的好友劝她去看心理医生。

见了心理医生,莉莉就不停地说自己长得不好看,一点出色的地方都没有等等一些消极的话。原来她有点心理问题,甚至还有点强迫倾向,比如,她穿了件漂亮的新衣服,就会不由自主地观察班里男同学的反应,在自卑心理的驱使下,她既希望被注意,又害怕被注意。对于班里两个向她示爱的男生,她担心答应了之后又会被伤害。她心里总在想人家凭什么爱她?并且,又担心这样的想法会影响她未来的恋爱及婚姻,因而心理压力越来越严重。后来,心理医生经过耐心询问,用“家庭原生图”带领她梳理自己从小到大的成长经历,莉莉终于道出了自己心中的苦水。

原来,莉莉从小就没有享受过家庭的幸福与温暖。因为莉莉的爸爸与妈妈感情不是很好,经常闹矛盾,总是发生冷战,有时一连几天谁也不搭理谁。虽然妈妈有时也很疼爱她,但爸爸却好像不太喜欢她。在她的记忆中,爸爸是个很严肃的人,而且脾气不好。从来没有夸赞过她,总是严厉管束她的生活行为,并且似乎对她的一切只有不满和挑剔,从来都没有表示过肯定、赞美和认同。

莉莉回忆说,上小学四年级那年,她看到班里的女孩子都打扮得漂漂亮亮,她也对漂亮有了朦胧的向往,回到家也学着同学的样子用小发夹将刘海卷成弯弯的形状,之后,在镜子前照来照,高兴得不得了。谁知,她的举动竟然被爸爸看到了,爸爸狠狠地训斥了她,从此莉莉就再也不敢费心打扮自己了,因为她觉得自己在爸爸或其他男性的眼里一定是个很丑、很不令人喜欢的女孩,这种内心的阴影一直留存到她成人仍无法抹去。

通常来说,在女孩成长的过程中,爸爸既能够指引她对男性有健康而正确的认识,使她与异性正常地交往;也可能给她们错误的信息,令她们在与异性相处时不知所措,比如过于疏远或依恋。从上面这个案例中我们也可以看出,爸爸对女儿的性格和一生的幸福有着何等重要的影响。上文中莉莉所有问题的症结都在她童年的经历里,都与爸爸对她的态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要知道,女孩的心灵是细腻而敏锐的,如果爸爸对她不够重视或是不太喜欢,都会被她深深记在心里,觉得自己是个不受欢迎甚或令人讨厌的人。爸爸奠定了女儿心目中最初的男性形象;父亲的肯定更能帮助女儿建立自信。如果爸爸能够带着真诚和关爱,在女儿面前合宜地表现出自己的男子气概,那么,女儿就能慢慢学会尊重并平等对待男性,理智地避开那些有暴力倾向或是品行不正的男性。

调查发现,凡是用心对待女儿成长的爸爸,他的女儿最终都很优秀;如果爸爸对女儿的成长漠不关心,或是表现出漠视甚至苛刻的态度,那么,女儿长大后就会出现性格上的缺陷,没有自信、不相信他人,甚至情感障碍等。如果爸爸非常疼爱自己的女儿,总是给她足够的关注和鼓励,那么,女孩在父亲的关爱之下,就会成为一个自信、乐观、积极向上的阳光女孩。一个合格的爸爸,应经常抽出时间陪陪女儿,坚持每天与她共度一段时光。比如,同女儿一起看电视,聊天,玩耍等。这样,女孩不仅能从爸爸那里感受到爱,还能满足求知欲,尤其可以潜移默化地受到爸爸气质、情感、智力等方面的熏陶,从而为她的性格、心理、智力发育补充合理的养分。

总结起来,在培养女孩性格方面,爸爸角色有以下几点重要作用:

1.爸爸的陪伴是女儿安全感的重要来源。

父亲给女儿带来的安全感对她的成长非常重要,爸爸经常陪伴在女儿身边,爸爸的存在和守护,使她可以安心学习与玩耍,这对形成女儿性格的沉静底色大有益处。否则,女儿在将来的人际关系中就会不断去寻找可以保护她的“父亲”,从而无法安心生活与学习。

2.爸爸的赞美是女儿自信的重要源头。

爸爸的“情感辞汇”,比如说“你真是爸爸的乖女儿”、“在爸爸的眼里你是最棒的”、“我觉得你今天表现得很优秀”等等,一定会让女儿非常高兴,她们因此也会变得更加自信。

3.正确指导和异性的交往。

到了青春期,女孩免不了要和异性交往。这时爸爸要多加关注,并积极主动地给予指导。要知道,当你从异性角度教给女儿如何处理交往中的问题时,女儿往往会欣然地接受。因为这一点妈妈是无法做到的,女儿会觉得你的决定最具有意义。

爸爸缺席会导致孩子更依恋妈妈

可以说,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希望爸爸与妈妈能经常守在家里,不管他们之间的关系有多糟糕。爸爸与妈妈任何一位的缺席,都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因为爸爸的缺席,会导致孩子与妈妈的共生关系拉长,甚至一辈子都生活在母亲的阴影下。女孩子总觉得自己和母亲“太像了”,简直是妈妈的翻版,而男孩子长大后总觉得自己像女人身边的小男孩,没有成熟男人应有的魅力。而且,当他长大后,他会倾向选择一个像母亲一样照顾他的女人结婚,并不是找一个和他处于平等地位的女性做伴侣。爸爸在亲子教育中缺席或角色发生了错位,往往会导致孩子朝着母系群体倾斜,这样极不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这是因为孩子对父母有很深的依恋,尤其是在幼儿阶段。心理学家认为,依恋是由儿童与母亲的共生关系引发的。在出生后的第一年,妈妈的接纳、喜欢、拥抱、躯体抚慰和精神关注,都会促进孩子对妈妈的依恋,从而与妈妈形成信任、安全、温暖的关系,而这样的关系能让孩子变得健康、活泼、开朗、自信和自尊。如果妈妈对孩子疏于照顾,经常让他处于饥、渴、冷、湿等不安的状态,或是把孩子寄养在别处,那么,孩子就可能很难与人形成良好的依恋,甚至还会出现自闭心理的倾向,严重的还会形成性格障碍。

亭亭七岁了,是个漂亮可爱的女孩。可是,她的爸爸却是一个大忙人,亭亭心中的爸爸就是一个提着公文包忙进忙出的人,几乎没有时间和她在一起。好不容易,爸爸终于答应下个周末陪她去玩。一天两天……她耐心等待,终于到了周五晚上,吃了晚饭,亭亭高兴地问爸爸明天几点出发,可是,这时爸爸却接到了一个电话,他表情严肃地交谈了几句之后,就开始犹豫明天要不要陪亭亭了。看到别的小朋友们经常由爸爸带着去公园或动物园玩,她也非常向往,于是她希望有个周末爸爸能够和她一起去动物园看大象。虽然她央求了好多次,但爸爸的工作永远都比她的愿望重要。这时亭亭非常担心:“爸爸犹豫什么?这一次又不行吗?”果然,爸爸说:“这一次爸爸有重要的事情要去办,下一次啊……下次一定……”听了爸爸的话,亭亭的心里好难过,在一阵失望与委屈之后,她愤怒地说:“哼,算了吧。什么下次下次的,根本就不算数。以后,我就只跟妈妈一块生活好了。我讨厌爸爸,我再也不会相信你了!”说完就哭着跑进自己的房间了。

上面的亭亭,其实并不是非要去动物园不可,如果她只是为了去那儿玩一玩,那么由谁来带她去都可以。她最需要的只是一种爱的感觉,就是和爸爸在一起,在父女间亲密的接触中感受到父爱和温暖。可惜的是爸爸不理解,没体会到她的感觉,更没有了解她幼小心灵成长的需求,因而成了女儿眼里“讨厌”的爸爸。缺少大人陪伴与沟通的孩子,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情感饥饿”的孩子,这样的孩子平时不但任性,喜欢撒娇,偶尔还会做出一些古怪的行为。尤其是爸爸的缺席,会给孩子造成很大的心理影响,而这个影响的最大层面就是未来子女没有能力摆脱与妈妈的共生关系,而这样的关系通常会变得相当不健康。

到了一岁多时,孩子们开始意识到自己是独一无二的个体,这时他们生活中的独立领域开始扩大,为了发展个性,他们需要渐渐离开妈妈的庇护。这时孩子虽然离开母亲心里也同样踏实,可是,他们必须和另一个人建立情感依恋关系,那么,这个人是谁呢?就是爸爸。要知道,在这个时候,孩子还不能控制自己愤怒的情绪,但他们却能感到自己的愤怒会伤害别人,因而他们常会不知所措。但同时他们又本能地知道,爸爸与妈妈之间是互相联系的,于是当和父母中的一个发生冲突时,他们就可以放心地去求助于另一个。所以,聪明的小家伙这时候已经认识到:如果自己拥有父爱,建立了对爸爸的依恋关系,那么,他们就可以放心地宣泄对妈妈的不满,从而渐渐走向更独立的自己。可是,如果在这个时候爸爸缺席或是对他们的成长漠不关心,那么,这个时候孩子就只有和妈妈更贴心,变得更加离不开妈妈了,依恋的关系也更加牢固,尤其是对妈妈的“共生融合”会持续延长。

孩子一旦过分依赖妈妈,就无法真正独立。因为孩子会更加粘住妈妈,并会非常小心,不敢惹妈妈生气,生怕妈妈也会像爸爸一样消失。所以,由于父爱的缺失,孩子一味与妈妈“恐惧”共处,就成了孩子的主要情感体验,从而给健康成长带来不良影响。一般来说,0~5岁是亲子依附关系最密切的时期,而且,妈妈所占有的位置确实也较爸爸为多。但是,爸爸也能代劳分担妈妈的照护工作,比如日常对孩子生活起居的护理,以及关心与爱护都是不可或缺的。因为在养护者角色阶段,爸爸如果能适时地参与,就能更好地消除孩子因和妈妈分离所带来的焦虑与不安,也能更好地培养与孩子的父子依恋,缓解孩子依赖妈妈的情感。同时,也能让孩子体验到不同性别照顾者的特性。

生活中确实有很多爸爸只知道忙工作,无法照顾家庭与孩子,但并非所有的缺席都有不得已的原因。无论缺席的原因为何,没有爸爸的关心与照顾,孩子最终都不能抵制和妈妈“共生融合”的吸引力,与妈妈的关系过于密切,这都会使孩子长大后很难脱离妈妈的阴影,成为独立的个体,从而可能影响到未来的人际关系与工作成就。通常“爸爸缺席”有以下几种情形:

1.由于爸爸的去世或离弃家庭,或是父母离婚,家中的确缺少父亲。

2.有些爸爸认为抚养孩子是妻子的事,所以对孩子撒手不管。

3.有些爸爸虽然在家,但是抚养或教育孩子的方式极为不当。

4.有些爸爸和孩子在情感上很疏远,让孩子感觉家中好像没有爸爸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