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折扇
24597900000008

第8章 折扇的文化之二(1)

“几股湘江龙骨瘦,巧样翻腾,叠作湘波皱”——生万象,扬新风

(一)折扇与中国园林——扇形建筑

在中国,“一条弧和经过这条弧两端的两条半径所围成的图形”被命名为“扇形”。据说,当初这种数学图形传入我国时,由于国人深爱折扇,于是就自然而然地将这种图像命名为“扇形”了。

翻开中国园林建筑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有较多的古典园林是扇形建筑的,如颐和园的“扬仁风”、北海公园的“延南薰”、苏州拙政园的“与谁同坐轩”等。这是因为扇能让人联想到风,意会到风。园林中如此突出“风”,其实和园主身份有极大的关联。中国园林的主人多是皇室、官宦或士大夫文人,他们深受中国儒家学说的熏陶和浸渍,以讲“仁”和“礼”为己任,以追慕“圣贤”为大道。因而“风”在中国儒家经义中有着特殊的含义。园林中的建筑也因与“风”相关而有着特殊的文化意义。

在中国古代皇家园林造园时讲究“一池三山”的造园模式,其实是封建帝王统治阶级追求“海上仙山”、“长生不老”、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长盛不衰的体现,其所造的园采用的布局形式虽说是对统治阶级统治地位的巩固和为统治阶级提供一个骄奢享受的场所,但单纯从造园的角度讲,可以说其反映的也是一种造园“意境”。颐和园的“扬仁风”以及北海公园的“延南薰”把中国文人士大夫的“风”之韵味发挥得淋漓尽致。

颐和园中的“扬仁风”

扬仁风是乐寿堂的西跨院,始建于乾隆年间。它在园内北面的正中山坡上,是一座依主轴线沿自然山石逐渐抬高的扇形建筑。扬仁风的设计,主要是在“扇”和“风”两字上。它依山修建,整个是长方形,顶端的殿宇呈凹面状,好像一幅扇面,俗称“扇面殿”;殿前地上有八条青石,算作扇骨,两样合起来,就是一把展开的折扇。前面是一处“一”状的假山石,伸出一条小径,直插种成一圈的冬青,成个“中”字,小径终端又是一处假山石,傍临一个小水塘,成为“一”状;再加上砌成“几”字的围墙,凑出一个“風”(风)字。扬仁风殿名取《晋书·袁宏传》典故,相传袁宏出任东阳郡守,谢安以扇赠行,袁答曰:“辄当奉扬仁风,慰彼黎庶”,意为将实施仁政以安抚百姓。

北海公园的“延南薰”

北海公园位于北京城的中心,有近千年的历史,被誉为“世界上建园最早的皇城御园”,延南薰在北海琼华岛塔山的北面,亭子不大而控制性很强。它后背长,前脸窄,一共三间面积不大,而且亭子前边有一个月台,月台也像扇子逐渐缩窄,基本上是三角形的,形成了一个扇子的骨架,三角形上有扇子骨,是用石头镶嵌出来的,在扇子骨交叉的地方,有一个圆形的浮雕,就是扇子轴,因此延南薰又俗称“扇面亭”。延南薰样式古朴、位置安静,而且通过树的空隙,还能够看见五龙亭、太液池等景观,是一个很不错的赏景的地方以及修身养性的佳处。之所以取名为“延南薰”,据说是因为古代舜帝发明五弦琴,并谱写了“延南薰曲”。(《史记·乐书》“昔者舜作无弦之琴以歌南风”)《孔子家语·辩乐篇》中载此歌:“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乾隆要传承和延展好传统,所以建延南薰亭以言志。

私家园林中扇形建筑的来历和命名与皇家园林中的有明显的不同。皇家园林多是体现皇帝和统治阶级勤政爱民、警戒后世“扬仁义之风”,主要侧重于“风”;而私家园林中的扇形建筑则着重体现出园主人孤高的品性和儒家思想对他的浸染,更加突出了“扇”。这一点在苏州拙政园的 “与谁同坐轩”中得到很好的体现。

苏州拙政园的“与谁同坐轩”

“与谁同坐轩”,为苏州园林拙政园中一亭,筑于西园水中小岛的东南角,东南朝向,面对别有洞天的月洞门,背衬葱翠小山,前临碧波清池,环境十分幽美。其屋面、轩门、窗洞、石桌、石凳及轩顶、灯罩、墙上匾额、鹅颈椅、半栏均成扇面状,小巧精雅,别具一格,故又称作“扇亭”。与谁同坐轩的修建也有一个故事:清末,苏州吴县富商张履谦购得拙政园现在的西园,据说为了纪念祖先制扇起家的历史,特斥资精心修建了这一扇形轩,张家后代也都爱扇成癖。其扇面两侧实墙上所开的两个扇形空窗一个对着倒影楼,另一个对着三十六鸳鸯馆,而后面面山的那一窗中又正好映入山上的笠亭,笠亭的顶盖又恰好配成一个完整的扇子。而此轩的命名则出自苏轼的词《点绛唇》“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表现出园主人的高雅气质。

轩内扇形窗洞两旁悬挂着诗句联“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出自唐杜甫《后游》诗,意为“美好的江山正等待着人们再度登临,花柳无私地呈现出它的色彩风姿”。江山、花柳,含情脉脉,期待着人们尽情观赏,这里作者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江山、花柳等自然景物以人的思想情感,极富人情味。联语唤起人们热爱大自然的情趣,召唤人们去尽情地捕捉自然美,欣赏自然美,从中获得美的享受和陶冶。中国园林引得无数中外游人百看不厌,风景洵美故然是原因之一,但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中国园林的历史文化渊源。在中国的古典园林中,不管是皇家园林还是私家园林,这些以“扇”为主题的建筑都体现着中国深厚的文化,它们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我国现在的一些建筑样式。人们常说折扇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从这些历史悠久的“扇形”建筑中可以想象得到,“扇”已深入到每个中国人的心中,凝成一股强劲的文化力量。

(二)折扇与中国功夫——太极功夫扇

何谓“太极”?

我国古代哲学家称最原始的混沌之气。谓太极运动而分化出阴阳,由阴阳而产生四时变化,继而出现各种自然现象,是宇宙万物之源。《易·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孔颖达疏:“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

太极这一概念影响了儒学、道教等中华文化流派。《易纬乾凿度》和《列子》谈到太易、太始、太初、太素、太极宇宙五阶段说法。宋儒周敦颐在《太极图说》开篇就说:“无极而太极。”这把《老子》中提到的“无极”一词注入了理学含义。也就把无极的概念与太极联系在一起。清代乾隆年间太医院汇编的《医宗金鉴》则采用了五阶段说法(聂文涛谈《周易》):“无极太虚气中理,太极太虚理中气。乘气动静生阴阳,阴阳之分为天地。未有宇宙气生形,已有宇宙形寓气。从形究气曰阴阳,即气观理曰太极。”

太极拳

太极拳这种武术项目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据说是武当道士张三丰创太极拳。南岳国师文进之编著的《太极拳剑推手各势详解》一书,在谈到太极拳的起源时有记:“张三丰生于辽东懿州,身高七尺,能日行千里,洪武初,至蜀大和山修道,二十七年入湖北武当山诵经。一日,有鹊雀急呼于院中,张氏闻之,由窗中窥见树上有雀,其目下视,地下蟠有长蛇,其目仰视,二物相斗,历久不止,每当雀上下飞击长蛇时,蛇乃蜿蜒轻身摇首闪避,未被击中,张氏由此悟通太极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之理。”

太极拳形架之源,与道教科仪踏罡步斗极其相似,其间“禹步”之术是我国古老的养生术,道教法术中的禹步,即为今天的八卦步、太极圆环步的雏形。在太极拳中,借力打力,“四两拨千斤”,以柔克刚、以静制动,都来源于老庄哲学,故太极拳被称为“国粹”。

古传太极并无套路,原始骨架就是十三式,分别为定、进、退、顾、盼、棚、捋、挤、按、采、列、肘、靠十三字组成,它概括了太极拳的主要法则。太极拳的运动特点:中正安舒、轻灵圆活、松柔慢匀、开合有序、刚柔相济,动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这种运动即自然又高雅,可亲身体会到音乐的韵律,哲学的内涵,美的造型,诗的意境。在高级的享受中,使疾病消失,使身心健康。

太极功夫扇

太极功夫扇,又称第一套太极功夫扇、52式太极功夫扇,是北京老年体协为支持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大力开展老年的体育锻炼而创编的。该套路一经推出,立即引起广大群众的强烈反响,今已成为最受欢迎的太极健身项目。太极功夫扇使扇子的挥舞和太极的运动技巧灵活结合,使武术动作与中国功夫和歌曲旋律巧妙结合,糅合了不同流派的太极拳、太极剑动作,以及快速有力的长拳、南拳、京剧舞蹈动作等等,内容丰富新颖,载歌载“武”,而且易学易练,确定是中老年朋友陶冶情操、强身健体的首选。太极功夫扇吸取中华传统武术精华,把太极拳的动作和不同风格的武术动作共熔一炉,将扇子挥舞与太极运动技巧灵活结合。

(三)折扇与中国戏曲——扇子功

扇与戏曲渊源

“扇子功”,是中国戏曲运用道具进行虚拟表演的重要手法之一。也就是说,扇子是在舞台上不可缺少的传神之物。扇功在很多剧种里是演员必须掌握的艺术技巧。譬如说折扇,演员在舞台上用它表现的地方就十分丰富,它可以代表马鞭、刀枪等道具,也可以变成毛笔挥毫。把扇子摊开,则可当做书信来读;把它放在肩头,则变成扁担;用手一托又成为茶盘;小小折扇,看来简直瞬息万变,奇妙无穷。总之,演员们根据剧中人物性格、出身、职业和习惯及角色行当的特征而设计出各种“扇法”,均有一定的规范和章法,基本动作有挥、转、托、夹、合、遮、扑、抖、抛等。通过这些动作的组合,配合身段,衍化出各种舞姿,以表现和刻画人物性格。

用扇程式化

在戏曲表演艺术中,生旦净丑行当各异,文戏、武戏亦有不同,故使用扇子的式样、长短、色彩也各有不同。折扇在戏曲中的运用不但非常普及,而且动作颇为讲究,如文生扇胸,花脸扇肚,小生不过唇,黑净到头顶,丑扇目,旦掩口,媒婆扇两肩,僧道扇衣袖等等,都有一定之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