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类书之最——《古今图书集成》
24601100000007

第7章 因类制宜,查找方便——《古今图书集成》的使用

《集成》囊括了群书,卷帙浩繁,但却以当时较为创新的体例和精妙的编排较为恰当地避免了查找时的困扰。它在今天仍未丧失其珍贵的使用价值。如果想要了解古代的一些知识,在浩如烟海的古籍中找,必然要耗费过多的精力和时间。《集成》则大大提供了便利。我们在使用《集成》查找资料时,首先要熟悉这部书的目录,要把它的类目都弄清楚了。在它各部类的名称中,有的我们可以直接从字面意义上理解,如《家范典》中的《祖孙部》《父母部》《姊妹部》等;但有些难以从字面上确定其内容,而需要我们翻检一下内容,如《人事典》《铨衡典》等。

由于六大汇编内容宏博、庞大,类目又多,不可能一一介绍,下面只对如何使用《集成》做简单的介绍,说明其使用方法,其他的以此类推。有的时候,我们所要检寻的资料在《集成》中并非集中在某一处,这就需要我们根据所查资料的一些特征性质到和它相关的部类中查找。

宋代的包拯是家喻户晓的人物。如果我们想查包拯的资料,就可以这样查找:首先我们已经知道了六大汇编各自包含的内容,而包拯是宋代的官员,这样就可以将查找定位于记载有关官员资料的部分。经过对《集成》一书内容的了解,我们知道《明伦汇编·皇极典》《明伦汇编·官常典》《经济汇编·选举典》《经济汇编·铨衡部》都是关于官员制度的内容,所以从这几项里我们都可以查找出与包拯相关的记载。

如在《明伦汇编·官常典·县令部·纪事二》中就摘录了包拯断“牛舌案”的故事:包拯在扬州的天长县(在现在江苏省)做知县时,有一个农民到县衙门来告状。说他家的牛的舌头被人割掉了,包拯听完他的叙述,想了想,就不慌不忙地对告状人说:“牛舌头割了,就不能再长上去。你回家把这头牛宰了,做成熟肉卖了吧。免得牛不能吃草死了,连肉也不值钱。”农民听完,很不满意,望着包拯,抱怨说:“县太爷,小民要是宰了牛,还用什么来耕地?再说,官府也不允许宰杀耕牛……”包拯装作很不耐烦地说:“一个牛舌头算得了什么?也值得这样没完没了?快走吧!”农民只得忍气吞声地回去,按包拯的话去做了。第二天,与那个农民同村的人来告状。他说那个农民违反法令,私宰耕牛。包拯看这个人鬼头鬼脑的样子,就紧盯着他问:“你告他私杀耕牛,你说,他为什么要杀牛?”“因为那牛舌……”刚说到这儿,告状人发现说错了,忙闭上了嘴。包拯猛地站起来,一拍惊堂木,追问说:“说!牛舌头怎么样?”“牛舌头被割了……”“你怎么知道牛舌头被割了?”告状人被问得张口结舌,答不上来。这时候,包拯大声喝道:“你给我老实招来,为什么割了牛舌头,又告他的状?”那人听了,大惊失色,赶紧磕头服罪:“是小人和他有仇,所以割了牛舌头……”包拯依法处罚了割牛舌头的人。从此,他善于断案的名声便传开了。

《集成》一书专设《明伦汇编·氏族部》,主要是有关各姓的资料,所以我们也可以从《包姓部》查找关于包拯的资料。《明伦汇编·氏族部·包姓部》记载:包氏一姓的源流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楚国的大夫申包胥的后人,他的后人以他名字中的“包”为姓氏,包拯即是申包胥的后人。按《宋史》记载,包拯是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北宋天圣五年(1027年)进士。中进士后,因父母年事已高,不忍远去为官,直到双亲相继去世,守孝完毕,才在亲友的劝说下为官,已时隔长达十年之久,故以孝闻于乡里。

我们都知道包拯曾经做过开封府的官员。所以如果想查他在开封府的事迹,我们就可以在《方舆汇编·职方典》里查找开封府,《开封府部·汇考九》就有关于包拯的记载。

以此类推,我们就可以对《集成》这部书的使用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比如,我们想查找“李广射虎”这个典故,就可以在《明伦汇编·官常典·将帅部》先查找李广的事迹;在《明伦汇编·氏族典·李姓部》中查找李姓的代表人物李广;《博物汇编·禽虫典·虎部》是关于虎的全部介绍,所以在这里我们也可以查找出“李广射虎”的典故;《经济汇编·戎政典·射部》主要是有关兵器弓箭的记载,所以从这里我们也可以查找出“李广射虎”这一典故;《理学汇编·学行典·勇力部》主要是有关勇力的资料,所以在这一部里我们也可以查找出“李广射虎”这一典故。读者无论从哪个方面入手都可以查找出这一典故,为读者查阅提供了极大的方便。而且引用的资料都已标明出处,便于查找该资料的原始出处。

我们知道《集成》一书包罗万象,内容广博,以上是从涉及到人物的方面查找,但这仅仅是《集成》的一小部分。比如我们想查找古代某一个朝代的制度抑或是某一制度在前后朝代的变化,就可以查找《明伦汇编·皇极典》《明伦汇编·官常典》《经济汇编·选举典》等;如果想知道我国选举制度的变化发展,我们就可以查找《经济汇编·选举典》。

如果想了解古代关于地震的一些事情,我们就可以查阅《集成》中记载宇宙变异、自然灾害等资料的《历象汇编·庶征典》。查阅《庶征典》就可以发现其内专设了《地异部》,从中可以知道早在公元前19世纪,中国就已有对地震的记载。《竹书纪年》写道:“夏帝发七年(公元前1831年)泰山震。”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关于地震的记载,距今已有三千八百多年了。其后,对各个年代发生的地震情况都作了收录。如对唐太宗时期地震的记载:按《唐书》记载,贞观十二年正月在丛州府发生地震;贞观二十九年九月在灵州发生地震。关于地震的形成原因,文中也有介绍,主要包含在《坤舆图说》《地震》《兼明书》《论地震》等著作里,大体上有以下几种观点:地下含着一种气体自己会震动;大地就像一条漂浮在海上的船,遇到风吹或者波浪就会震动;地下有蛟龙或者大鳖,它们翻身会造成地震;地震是因为地下含有热气造成的,地上面一直有太阳照着,地下又一直有火气燃烧着,那么生出的热气就会很多,气体越积越多,最终冲出地面,造成地震。由此可以知道,在古代我国就已经对地震这种自然灾害有了比较科学的认识。

《集成》中并没有对铜作专题介绍,但是可以在《山川典》中查得有关铜作为矿藏的资料;在《食货典》中查得有关铜铸造钱币的资料;在《考工典》中查得有关铜铸造技艺的一些资料。

这样,我们就可以对《集成》的使用有了大致的了解。比如,想知道某个地方在古代属于什么地区,就可以查阅《职方典》;想了解某一姓氏的来源和古代这一姓氏的名人,就可以查阅《氏族典》。了解查检《集成》的使用方法,会为我们在该书中查找某些资料带来极大的方便,而其丰富的资料也会为我们打开广阔的视野。《集成》不愧是一部用途广泛又有极大参考价值的百科全书。不仅中国学者对《集成》赞不绝口,美国学者麦高文、英国学者李约瑟等也都称《集成》是一部最得力的巨型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