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惟宽可以容人,惟厚可以载物。”这个古训告诉我们,在为人处事的过程中,只有心态宽广,才能接纳生活,快乐自己;才能原谅别人,解放自己。在生活中,我们的心态越广,包容的东西就越多。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人世间的喜怒哀乐,都不再是套在我们身上的枷锁,而成为我们成长和成熟必不可少的营养。要记住,手握宽心底牌,人生处处是幸福。
活在当下,学会宽心
哲学家库里希坡斯曾说:“过去与未来并不是‘存在’的东西,而是‘存在过’和‘可能存在’的东西。唯一‘存在’的是现在。”
一天早餐后,有人请佛陀指点。佛陀邀他进入内室,耐心聆听此人滔滔不绝地谈论自己苦恼的各种问题达数分钟之久,最后,佛陀举手,此人立即住口,想知道佛陀要指点他什么。
“你吃了早餐吗?”佛陀问道。
这人点点头。
“你洗了早餐的碗吗?”佛陀再问。
这人又点点头,接着张口欲言。
佛陀在这人说话之前说道:“你有没有把碗晾干?”
“有的,有的。”此人不耐烦地回答,“现在你可以为我解惑了吗?”
“你已经有了答案。”佛陀回答,接着把他请出了门。
几天之后,这人终于明白了佛陀点拨的道理。佛陀是提醒他要把重点放在眼前——必须全神贯注于当下,因为这才是真正的要点。
然而,大多数的人都无法专注于“当下”, 他们一味沉溺于过去的损失当中,为过去悔恨,埋怨指责、怨天尤人,结果,不但于事无补,反而导致心情的不愉快。他们总是若有所思,心不在焉,想着明天、明年甚至下半辈子的事。有人说“我明年要赚得更多”,有人说“我以后要换更大的房子”,有人说“我打算找更好的工作”。后来,当钱真的赚得更多,房子也换得更大,职位也连升好几级时,他们却并没有变得更快乐,反倒还是觉得不满足:“唉!我应该再多赚一点,职位更高一点,想办法过得更舒适!”这样的人没有活在当下,就算得到再多,也不会觉得快乐,不仅现在不够,以后永远也不会够。
假若你时时刻刻都将力气耗费在已成为历史的过去和未知的未来,却对眼前的一切视若无睹,那么你永远也不会得到快乐。既然如此,为何不改变一下心态呢?忘记昨日的痛苦,不预支明日的烦恼,学会宽心,安享当下的生活,心情就会明媚起来。
对任何人来说,都不要总把命运加给自己的一点儿痛苦在有限的生命里反复咀嚼回味,那样将得不偿失,百害无一利。一味地沉溺其中,只能使人意志薄弱,长此以往,必然会导致错失时机以致一事无成。如此恶性循环,也必然使得痛苦与日俱增。
在一次关于生活艺术的演讲中,哈佛大学的一位教授拿起一个装着水的杯子,向在座的听众问道:“猜猜看,这个杯子有多重?”
“50克”、“100克”、“125克”……大家纷纷回答。
“我也不知道有多重,但可以肯定人拿着它一点也不会觉得累。”教授说,“现在,我的问题是:如果我这样拿着几分钟,结果会怎样?”
“不会有什么。”大家回答。
“那好。如果像这样拿着,持续一个小时,那又会怎样?”教授再次发问。
“胳膊会有点酸痛。”一名听众回答。
“说得对。如果我这样拿着一整天呢?”
“那胳膊肯定会变得麻木,说不定肌肉会痉挛,到时免不了要到医院跑一趟。”另外一名听众大胆说道。
“很好。在我手拿杯子的期间,不论时间长短,杯子的重量会发生变化吗?”
“不会。”
“那么拿杯子的胳膊为什么会酸痛呢?肌肉为什么可能痉挛呢?”教授顿了顿又问道:“我不想让胳膊发酸、肌肉痉挛,那该怎么做?”
“很简单呀。您应该把杯子放下。”一名听众回答。
“说得对。”教授说道,“其实,生活中的问题有时就像我手里的杯子。我们埋在心里几分钟没有关系。如果长时间地想着它不放,它就可能会侵蚀你的心力。日积月累,你的精神可能就会濒于崩溃。那时你就什么事也干不了了。”
想一想,你的手中是否一直在拿着不同的杯子呢?一个盛着失败,一个盛着挫折,一个盛着懦弱,还有许多盛着我们不如意的过往。如果我们不能学会放下这些,就不会轻松地面对生活。
在墨西哥海岸边,有一个美国商人坐在一个小渔村的码头上,看着一个渔夫划着一条小船靠岸,小船上有好几条大鱼。这个美国商人对渔夫抓到这么多的鱼恭维了一番,问他要多少时间才能抓这么多。
渔夫说:“才一会儿工夫就抓到了。”美国人再问:“你为什么不待久一点,好再多抓一些鱼呢?”渔夫说道:“这些鱼已经足够我一家人的生活所需啦!”美国人又问:“那么你一天剩下那么多时间都在干什么?”
渔夫解释说:“我嘛,我每天都睡到自然醒,出海抓几条鱼,回来后跟孩子们玩一玩,再睡个午觉。黄昏时晃到村子里喝点小酒,跟哥们儿玩玩吉他,我的日子过得充实又忙碌!”
美国商人不以为然,他想帮渔夫出主意,便说:“我是管理学硕士,我倒是可以帮你忙。你应该每天多花一些时间去抓鱼,到时候你就有钱去买条大一点的船,自然你就可以抓更多的鱼,再买更多的渔船,然后你就可以拥有一个渔船队。到时候你就不必把鱼卖给鱼贩子,而是直接卖给加工厂。或者你可以自己开一家罐头工厂,这样你就可以控制整个生产、加工处理和行销过程。然后你可以离开这个小渔村,搬到墨西哥城,搬到洛杉矶,最后到纽约,在那里经营你不断扩充的企业。”
渔夫问:“这要花多少时间呢?”
美国人回答:“15到20年。”
渔夫又问:“然后呢?”
美国人大笑:“然后你就可以在家享福啦!时机一到,你就可以宣布股票上市,把你的公司股份卖给投资大众。到时候你就发财啦!你可以几亿几亿地赚!”
渔夫再问:“然后呢?”
美国人说:“到那个时候你就可以退休啦!你可以搬到海边的小渔村去住。每天睡到自然醒,出海随便抓几条小鱼,跟孩子们玩一玩,再睡个午觉。黄昏时,晃到村子里喝点小酒,跟哥们儿玩玩吉他。”
听到这里,渔夫一笑:“先生,如果是这样,为什么要绕那么大一个圈子呢?我现在不正过着你设想中的生活吗?”
明天的快乐是未来的,很难把握,假若你时时刻刻都将力气耗费在未知的未来,却对眼前的一切视若无睹,那就永远也不会得到快乐。
昨天是过期作废的支票,是历史;明天是不能预支的期票,对目前来说还是个未知;唯有今天才是可以使用的现金,是生活中精彩的礼物。所以,活在今天、活在当下,就好好享受当下的生活吧,以宽广的心态,使我们的人生充满不断向上的力量,为我们的人生扬起风帆,你会发现,人生是如此美好,自己是如此幸福。
忽视不平等的生活,让快乐永相随
人类社会没有绝对的“平等”,所谓的一切平等,只能是相对的、大致的,也可以说是基本的。明白了这个道理,就能以平常之心看待世间的一切事物,就能以宽容之心处理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很多年前,当时的美国财政部长阿济·泰勒·摩尔顿应邀到南卡罗来纳州的一个大学发表演说。她走到麦克风前,将目光对着听众,然后开口说道:“我的生母是聋子,因此她没有办法说话。我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谁,也不知道他是否还在人间。我这辈子找到的第一份工作,是到棉花田去做事。”
听了这番话后,台下的听众愣住了。阿济·泰勒·摩尔顿继续说道:“一个人的未来怎么样不是因为运气,不是因为环境,也不是因为出生时的状况。如果情况不尽如人意,我们总可以想办法加以改变。一个人若想改变眼前充满不幸或无法尽如人意的情况,只要回答这个简单的问题:我希望情况变成什么样?然后全身心投入,采取行动,朝理想的目标前进即可。”接着,她的脸上绽现出美丽的笑容。
假如当初阿济·泰勒·摩尔顿在痛苦面前一味地慨叹命运不公平,没有承受痛苦的勇气,那她就无法摆脱“到棉花田去做事”的境遇,更不用说成为美国的财政部长了。
当悲剧和苦难突然袭来时,我们的心态往往会被打乱。在面临困难时,我们总是觉得没有出路,总是觉得命运不公平。殊不知,这个时候,我们最需要的是冷静,我们要告诫自己:痛苦和磨难与喜悦和顺境一起构成了生活,那么不幸也就成了我们必须要承受的生活。我们一旦懂得了承受,就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在困境面前,我们要坚信我们本身就是“太阳”,就算目前有天大的烦恼,“黎明”一定会到来,“晴朗”的日子一定会到来,“春天”一定会到来。
生活就是这样,充满了酸甜苦辣,正如“我们无法改变天气,但可以改变心情”一样,我们无法改变生活现状、自身境况,所以要学会适应它。如果面对所谓的不公,自暴自弃、情绪失落或者在内心上放弃,那么就不但失去了机会,而且成就了对手,更失去了新的机遇,这样可能会使自己更退步。相反,如果能淡然处之,那么或许一切的不公都将成为激励你的动力,让你不断向前。
“用勇气去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用胸怀去接受不能改变的事情,用智慧去分辨二者的区别。”忽视生活中的一些不平等,坦然、平静地看待人生,快乐就会与你永相随。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我们经常挂在嘴边并且很信奉的一句话。多少年来,这句话不知影响了古往今来的多少文人儒士。但是,要真正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人,喜欢对他人的工作指手画脚,但是却又不能容忍别人对他的工作指指点点。这种人自以为是,不懂得尊重他人,往往让人反感。
在面对利益的时候,我们的头脑很容易被自私的恶所挟持。我们将一件物品卖出了远超于其价值的高价,却没有一丝罪恶感,反而会为自己的“幸运”和“才能”所欣慰。然而,我们同样会成为别人的客户,那么我们是否愿意自己去买一件价超所值的商品呢?
当我们自己生产的产品都不放心使用的时候,我们是否想过我们是生产者的同时也是消费者?当我们对别人的错误大发雷霆的时候,是否想过我们犯错的时候也需要别人的宽容?
有这样一组漫画,题目叫《瞧这三家子》。第一幅漫画画的是中间一家在自家门上装了导水槽,一下雨,水便顺着导水槽分流到左右两家门口;第二幅画画的是左右两家也装上了导水槽,但位置比中间一家低了一些,这样,两家导水槽后部的水就同时流到中间一家门口;第三幅画画的是三家的导水槽平行一致了,雨水从导水槽两侧分别流到了外面。
就拿第一幅漫画来说,自己装了导水槽,门前没有水了,却不管雨水直接流到别人家的门口,利了己,却损了人。中间房子的主人在安装导水槽时,想没想到过这会对别人造成伤害呢?结果就导致了第二幅漫画的场景:你既然这样对待我们,我们也可以这样对待你,而且更厉害地对待你,让两家的雨水纷纷流到你的门口,闹得都不愉快。
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事情也不少。比如三家同住一层楼房,这家往楼道里堆了一些东西,不管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总之,妨碍了另外两家的出入。另外两家赌气,也往楼道里放一些东西,结果弄得彼此都不方便。同样的例子还有:自行车不放到棚子里,非要放到楼道里,有人便赌气,你放我也放,结果弄得楼道口出不去也进不来。
发生这些事情,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做事没替别人着想。要想真正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必须要时刻反省自己,经常换位思考,多替别人着想。
如果能够替别人想一想,情形便大不相同了,那就会出现第三幅画的情形:三家的导水槽平行一致,水流到了外面,皆大欢喜。这样安装导水槽,材料并没有多费,安装也没有多大不方便,几家却同时得到了好处,何乐而不为呢?
同样,将楼道里的杂物及时处理掉,使楼道里干净整洁,自行车都存放到棚子里,使楼道里畅通无阻,彼此都会感到方便,心情都很舒畅,有什么不好呢?
人的自然本能就是趋利避害,如果你不想做的事情,别人也一定不想去做,这样,事到临头,你只要想想自己的感受,就能够找到行为的准则。
多替别人着想,就能赢得别人的信任、尊重与友谊,就能协调人际关系、凝聚人心,增加自己的人格魅力,从而为自己的发展赢得更多的机会。
有这样一则故事:一个盲人在夜晚走路时,手里总是提着一盏明亮的灯笼。人们很好奇,就问他:“你自己什么也看不见,为什么还要提着灯笼走路呢?”盲人说:“我提着灯笼,既为别人照亮了路,同时别人也容易看到我,不会撞到我。这样既帮助了别人,也保护了自己。”
替别人着想,是一种胸怀、一种博爱、一种境界,是我们所应该具备的。现代社会,我们要学会做人,学会关心别人,学会奉献,学会与人合作,这一切都离不开替别人着想。只有这样,人与人之间才会最大限度地减少矛盾冲突,我们才会真切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
胸中怒火中烧,恰中别人圈套
愤怒是人类的正常情绪,所以,在适当的场合,向正确的对象,采取恰当的方式,因为公正的理由而发火,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过度的不可抑制的愤怒,却往往会使人失去解决问题和冲突的良好机会,或正中别人的圈套。
武林中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古代有一位大师,已经八十岁了。因其武艺与禅道均十分高超,所以长期担任着一个著名大寺院的住持。按照规矩,在他的弟子中,谁能够战胜他,谁就可以立即接替他的位置。
在他的众多弟子中,没有一个人试图向他挑战过。后来,终于有一位站出来,向他提出挑战。这位弟子想,师父年岁已高,体质已经下降,自己肯定能够击败他。他连续几次挑战,师父都未作答理。但他还是坚持,师父便说:“你如果真的坚持要与我挑战,那么你先到附近的某寺庙去,找到里面的一个年轻和尚。那是我的一个徒弟,但后来他放弃了武术禅,一心读书悟道,成为文和尚了。如果能够战胜他,你再来向我挑战。”
弟子立刻出发,找到那位和尚,并说明了来意。那位和尚听后哈哈大笑,说:“你来向我挑战?就是你的师父也不敢向我挑战!”听了这话,这位弟子十分生气,立刻要求他一起到花园去,并说:“我给你带来了剑,我知道你现在已经放弃了武术,也许没有剑了。立刻起来,走!”可是这位和尚仍然十分平静地说:“你不是武士,你只是个孩子。你会被杀死的。你为什么要无端送死呢?”
这使他更为生气了。和尚又说:“我不需要剑,真正的大师从来不需要它。我不会进攻你,我只是给你进攻我的机会,好让你的剑折断。你只是个孩子,如果我拿起剑对着你,我是会被天下人耻笑的。”
这话立刻使得那年轻人暴跳如雷,拿起剑就向他刺来。可是那和尚不慌不忙,用脚挑起地上的蒲团,飞快地向他的腿部撞去。弟子在匆忙与急躁中被飞去的蒲团一绊,摔了一跤,手中的剑正好刺在一块大石头上,断成两截。年轻人爬了起来,承认自己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