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危机就是商机
24697600000005

第5章 财富缩水严重(2)

美林集团于1960年在香港开设第一所亚太区办事处,主要为私人客户提供服务。后来在80~90年代逐步发展投资银行和证券业务。到2008年,美林集团已成为亚太区内首屈一指的国际投资银行。除日本以外的亚太地区聘有超过4500名员工,办事处遍布曼谷、北京、香港、雅加达、吉隆坡、墨尔本、 孟买、首尔、上海、新加坡、悉尼、以及台北。在每个亚太市场,均就本地情况,结合国际专才,提供综合而多样化的产品与服务。

美林公司的业务之所以不断扩大,是因为它有着独特的企业文化:顾客是公司一切行动的推动力,公司的工作就是要实现顾客的期望并提供高质量的产品,要与顾客建立起相互理解的长期关系;要尊重个性,无论是雇员还是顾客,要让每个人得到充分的发展;要协同工作,要形成团队精神,在顾客眼中要只有一个Merrill Lynch 公司;还有无论是雇员还是经理都要正直、诚实。

而且它的经营原则也有别于其他投行,“我们作为领导、同事、雇员和居民的行为基础。我们承诺在经营原则的规范下进行我们个人及组织行为。这一承诺帮助我们成为世界上一流的公司。随着美林越来越多元化、全球化,经营原则帮助我们更加确定我们是什么样的公司,我们相信什么,我们期待我们能为自己、客户和股东提供哪些服务。”

美林公司独特的企业文化和经营原则,加上它本身强大的关系网管理、创新、产品开发、持久而不可逾越的道德标准,提高了美林在投资银行产业中的地位,它的国内与国际业务容量超过所有竞争对手,成为世界首屈一指的投行。在1999年,它曾荣膺世界最大股票和债券承销商头衔。

20世纪90年代,由于证券化的需要,美林效仿雷曼兄弟积极挺进次贷领域。2006年,收购了主营次级抵押贷款业务的美国国民城市银行公司旗下“第一富兰克林金融公司”。

2007年是令世界震惊的一年,次级贷款引发的危机已露端倪,美林的抵押贷款业务大量亏损,由此引起了管理层的波动。到了2008年6月份,公司抵押贷款相关业务净损失约190亿美元,负债权益比率超过了20倍,而它的资产负债表规模超过雷曼兄弟的6000亿美元达到了9000亿美元之巨。从而公司从主权财富基金和其他投资者处募集资金,出售风险资产。

2008年9月15日美林公司同美国银行达成协议,同意以大约440亿美元的价格出售给美国银行。二者的合并将造就一家业务范围广泛的银行巨头,几乎涉及金融领域的方方面面,遍布信用卡、汽车贷款、债券和股票承销、并购咨询和资产管理各个方面。

这样强大的美林集团,也难逃被收购的命运,主要还是因为它的次级债业务受到了巨大的亏损,归根结底是公司持有的大量的金融衍生品在次级贷泡沫破裂时,使公司在危机中一蹶不振。

高盛集团

都说高盛集团是这场金融危机中最大的赢家,与雷曼兄弟、贝尔斯登和美林公司相比,它在金融危机中受到的影响最小。而且,有消息称,是它一手策划了雷曼兄弟的巨额亏损以至破产。

高盛集团(Goldman Sachs)成立于1869年,在2008年金融危机全面爆发之前,居世界五大投行之首,有139年的历史。它的投资银行业务在19世纪90年代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才开始形成,但与商业银行还没有区分。那时高盛公司主要从事商业票据交易,创始人马可斯·戈德门每天沿街打折收购商人们的本票,然后在某个约定日期里由原出售本票的商人按票面金额支付现金,马可斯收取其中的差额。

后来高盛增加了贷款、外汇兑换及新兴的股票包销业务,规模很小,却是已具雏形,而股票包销业务使高盛变成了真正的投资银行,它逐渐发展成全世界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投资银行之一。

作为国际领先的投资银行和证券公司,高盛集团总部设在纽约,并在东京、伦敦和香港设有分部,在23个国家中拥有41个办事处。他们拥有丰富的地区市场知识和国际运作能力,所有运作都建立在紧密一体的全球基础上,由优秀的专家为全球客户提供投资、咨询和金融服务,拥有大量的多行业客户,包括私营公司、金融企业、政府机构以及个人。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高盛也持续不断地发展变化以帮助客户无论在世界任何地区都能敏锐地发现和抓住投资的机会。它长期以来视中国为重要市场,自20世纪90年代初就开始把中国作为全球业务发展的重点地区。

高盛1984年在香港设亚太地区总部,1994年分别在北京和上海开设代表处,正式进驻中国内地市场。此后,它在中国逐步建立起强大的国际投资银行业务分支机构,向中国政府和国内占据行业领导地位的大型企业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高盛还是第一家获得上海证券交易所B股交易许可的外资投资银行,及首批获得QFII资格的外资机构之一。它先后注资的中国企业有:中国移动通信、中国石油、中国银行(香港)、中兴通讯、中国交通银行、中海油等。

高盛拥有大量资金,拥有足够的业务投资领域,在美国金融的大环境中,2007年第四财季,它的净利润达到32.2亿美元,创下历史最高的单季度利润纪录,高居美国各投行之首。而当时它的一些竞争对手如美林则深陷次贷泥潭,美林2007年第四财季的亏损额达到100亿美元,创下其最高单季度亏损历史纪录。

众所周知,2008年的金融危机,主要是由美国的次级贷引起的,虽然高盛巧妙地躲过了次级贷的损失,但是在全球性的全面的特大的金融危机中,它也不可避免的受到金融危机的波动。

为了完成其高达27亿欧元的一项并购案,它不得不向曾经收购德累斯顿银行 (Dresdner Bank AG)旗下的Degi公司时使用的瑞士信贷(Credit Suisse)支付更高的利息。在金融危机期间没有人愿意开出11亿欧元的价格,高盛也不得不放弃出售该公司11亿欧元一篮子资产的计划。

全球股市在2008年都经历了“黑色十月”,标准·普尔500指数仅仅在10月份就下跌了17%。加上美元对欧元和其他币种的比值出乎意料地走强,国际油价大幅度下跌,企业并购活动数量也大量减少,很大程度影响了高盛的收入。高盛一些主要投资,例如对私营资产、公共资产和房地产的投资,在截至2008年第三季度时的价值为171亿美元,到第四季度则大幅度“缩水”至34亿美元或者更少。

贝尔斯登和美林银行被收购、雷曼兄弟破产,使高盛注定要寻一条自保的明道,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在2008年9月21日晚间宣布,批准高盛提出的转为银行控股公司的请求。

很多经济学家都认为金融危机中暗藏着机遇,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股价下跌,对于有足够现金的投资家来说,这是进行投资的大好时机。而高盛的情况是五大投行中,情况较好的一家,它可能获得更多投资家的青睐。2008年09月24日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旗下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Berkshire Hathaway)宣布,对高盛集团投资50亿美元。巴菲特的注资,对高盛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

摩根士丹利

同高盛集团一样命运的,同是世界五大投行之一的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NYSE:MS),财经界俗称“大摩”,在这次的金融危机中,也是一个幸运的佼佼者。

它是一家成立于美国纽约的国际金融服务公司,提供包括证券、资产管理、企业合并重组和信用卡等多种金融服务,在受金融危机影响之前,它在全球27个国家中的600多个城市设有代表处,雇员总数达5万多人。

摩根士丹利总公司下设有9个部门,包括:股票研究部、投资银行部、私人财富管理部、外汇/债券部、商品交易部、固定收益研究部、投资管理部、直接投资部和机构股票部。涉足的金融领域包括股票、债券、外汇、基金、期货、投资银行、证券包销、企业金融咨询、机构性企业营销、房地产、私人财富管理、直接投资、机构投资管理等。

摩根士丹利原是J.P.摩根中的投资部门,1933年美国经历了大萧条,国会通过《格拉斯—斯蒂格尔法》(Glass-Steagall Act) ,禁止公司同时提供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服务,摩根士丹利于是作为一家投资银行于1935年9月5日在纽约成立,而J.P.摩根则转为一家纯商业银行。

1941年摩根士丹利与纽约证券交易所合作,成为该证券交易所的合作伙伴。公司在1970年迅速扩张,雇员从250多人迅速增长到超过1700人,并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发展业务。1986年摩根士丹利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到了20世纪90年代,摩根士丹利进一步扩张,1995年收购了一家资产管理公司,1997年又兼并了西尔斯公司下设的投资银行迪安·威特公司(Dean Witter),并更名为摩根士丹利迪安·威特公司。2001年公司改回原先的名字摩根士丹利。

1997年的合并使得美国金融界两位最具个性的银行家带到了一起:摩根士丹利的约翰·麦克(John Mack)和迪安·威特的裴熙亮(Philip Purcell),两人的冲突最终以2001年7月约翰·麦克的离职结束,从此之后裴熙亮就一直担任摩根士丹利主席兼全球首席执行官的职务。在他的带领下摩根士丹利逐渐发展成为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公司,提供一站式的多种金融产品。

摩根士丹利在亚太地区有大量的业务,亚太区的雇员有2000余人,其中有约1,500人在大中华区(中国内地、港澳和台湾)工作,在香港、北京、上海和台北设办事处。1995年8月它与中国建设银行合资组建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控股约34.3%,它因此成为首家在中国内地建立合资投资银行的国际金融公司,它也成为首家入股中国国内合资投资银行的跨国银行。通过在中国的合资银行,摩根士丹利得以为许多中国公司提供在海外上市的服务,包括中国联通、中国石化和中国电信等,筹得的总资金超过100亿美元。

它在亚太区的主要业务是从事投资银行业务,包括企业融资和协助客户通过发行股票或债券筹集资金、并购咨询及房地产金融服务;销售及买卖股票和债券;证券研究;直接投资部;私人财富管理及资产管理等。

在美国次级贷和金融衍生品越来越大,不足以继续下去时,爆发了2008年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全世界的金融机构都受到了金融风暴的袭击,摩根士丹利在金融危机的2007年在抵押贷款方面曾出现了一些误判,但公司自那以后在金融业务上的表现尚能令投资者欣慰,它最大程度地缩小了自己的风险敞口。

为了把它在金融危机中受到的影响降到最低,同高盛一样,它提出了把公司转为银行控股公司的请求。2008年9月21日,经美联储批准,更改公司注册地位为“银行控股公司”。高盛和大摩的转型,意味着“长久以来世人熟知的华尔街的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