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两性关系新婚夫妇必读:新婚生活枕边书
2471000000035

第35章 新生儿喂养与护理(3)

孩子在出生后第2天即可接种卡介苗。接种后,可获得结核菌的一定免疫能力。卡介苗接种一般在左上臂三角肌处肌内注射,也有在皮肤上进行划痕接种,做“仆”或“井”字形,长1厘米。划痕接种法虽方便,但因接种量不准,有效免疫力不如肌内注射法。故目前一般不采用划痕法。

新生儿接种卡介苗后,无特殊情况一般不会引起发热等全身性反应。在接种后2~8周,局部出现红肿硬结,逐渐形成小脓疮,以后自行消退。有的脓疮穿破,形成浅表溃疡,直径不超过0.5厘米,然后结痂,痂皮脱落后,局部可留下永久性瘢痕,俗称卡疤。为了判断卡介苗接种是否成功,一般在接种后8~14周应到所属区结核病防治所再做结核菌素(OT)试验,局部出现红肿0.5~1.0厘米为正常,如果超过1.5厘米,需排除结核菌自然感染。一般新生儿接种卡介苗后,2~3月就可以产生有效免疫力,大约3~5年后,在小学一年级时,再进行OT试验,如呈阴性,可再种卡介苗一次。

早产儿、难产儿以及有明显先天畸形、皮肤病等的小儿,禁忌接种。

三、新生儿要注射乙肝疫苗

目前在世界各国,乙型肝炎的患病率均高得令人吃惊。为此,我国有关部门研究出乙型肝炎疫苗,这种疫苗没有传染性,对乙肝病毒具有很好的免疫性能。现已在新生儿中广泛应用。

整个免疫注射要打3针,第一针(一般由产科婴儿室医务人员注射)于孩子出生后24小时之内在上臂三角肌处注射,剂量为10微克。第二针在出生后1个月注射,剂量为15微克。第三针在出生后6个月注射,剂量为5微克。全部免疫疗程结束后,有效率可达90%~95%。婴幼儿接种疫苗后,可获得免疫力达3~5年之久。

免疫疫苗接种过程简单,一般没什么反应,个别孩子可能出现低热,有的在接种部分出现小的红晕和硬结,一般不用处理,1~2天可自行消失。

新生儿常见疾病有哪些

一、宝宝为什么啼哭

哇地一声啼哭,一个新生命诞生了。人类问世的第一个声音是哭,它是生命交响曲中的第一个乐章,它预示了人生旅程的艰难和人类为了生存,为了追求美好幸福生活要克服干难万阻,不懈地奋斗,进取,并要付出血的代价。

古贤今人常赞叹的童年生活犹如一朵洁白无瑕的鲜花,富有诗情画意。认为在小儿的心灵里只充满了快乐,无忧无虑,没有烦恼,没有情绪变迁。但在实际上,婴儿有丰富的情绪,而且最容易表现出来的是哭。据统计,正常新生儿每天约睡17~20小时,清醒保持安静的时间为2~3小时,清醒伴有活动的时间约为1~2小时,哭的时间约1小时左右。

哭是新生儿寻求帮助的唯一方式。新生儿哭时一般不流泪或少泪,哭声有节奏而且圆润。父母亲常无法根据孩子的哭声来识别他需要什么,引起啼哭的原因常常是饥饿、口渴、尿布湿、环境温度过低或过高,睡眠受到干扰和疼痛不舒服。饿了的婴儿会哭,仅仅抱起来是不行的,只有喂奶才能使其安静下来。小儿赤身在25℃的环境里比在31℃~32℃的环境里容易哭,睡的也少。睡眠时小儿常有突然地肌肉抖动一下,全身一抖,像惊吓似的突然惊醒,也会哭啼。打针和疼痛的种种刺激均可引起啼哭。生后第2周的孩子在喂奶过程中把奶瓶拿掉,中断喂奶也会引起啼哭。吃母奶的孩子要到生后一个月的时候才会由于中断吃奶而啼哭。生后第3~4周的小儿,平时若父母对他点头,和他轻轻说话,拍手、逗抚,他可能微笑或没什么反应,而在小儿烦躁、多动时,做这些动作就会引起他的啼哭,有些小儿在第一次吃谷类食品时也会引起啼哭,但过一段时间就适应了,不再哭了。有些出生1~2月的婴儿,白天睡觉,夜间哭闹,这是婴儿对环境的不适,颠倒白天黑夜的缘故,应耐心引导,白天按时喂奶,尽量想办法让孩子少睡觉,夜间逐步减少喂奶次数。尽量增加睡眠时间,慢慢习惯了,自然也可以改变过来。

哭又可以是新生儿有病的一种征兆:当宝宝两眼发呆,哭声是突然的、短促而不婉转的尖声高音调时,常是脑部有病的迹象;当触及宝宝身体某一部位时哭声加剧,应仔细检查该部位有无异常,例如新生儿皮下坏疽主要累及背部和骶尾部,抱起和换尿布时哭声往往加剧。如果患支气管炎,肺炎时,哭声多为无力,嘶哑。哭声弱或哭不出声则提示病情加重。

孩子啼哭,固然引起父母不安,但若孩子一声不哭也是不正常的,有些智力发育迟钝的孩子,平时就很少啼哭。

年轻的父母对孩子的啼哭,不能急躁,不要紧张,也不要一哭就抱,又拍又摇,使孩子养成不好习惯。父母要细心观察,分析啼哭的原因,及时解决,同时掌握孩子的性情,生理要求和心理需要以及病情变化,并与孩子的心灵相互沟通。

二、孩子发烧怎么办

发烧是疾病的症状之一。体温超过37.5℃为发烧,超过39℃,为高烧。新生儿发高烧时常表现为两眼睁大,刺激不哭等紧张状态。即使高烧惊厥也很少有典型的抽搐,有时只表现为:两目凝视,震颤或不断眨眼;口部出现反复吸吮动作;呼吸不规则,偶有呼吸暂停或青紫;脸上肌肉小抽动;全身或一侧肢体肌肉阵阵抽搐或肌肉呈持续紧张发硬。

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不健全,易受环境因素影响。因此,当室温过高,包裹过多,暖箱温度或光疗下温度过高时,新生儿体温均可升高。

新生儿喝水过少,外界温度过高,可出现“脱水热”。多在出生后2~4天,突然出现高烧,往往持续数小时至两天。此时,宝宝烦躁不安,啼哭不止,不伴有其他异常体征,喝水后体温可在24小时内降至正常。

炎症性疾病,如脐炎、肺炎、败血症、疖肿等均可引起患儿发烧,妈妈早期破膜,胎儿宫内产前感染时,生后两天内体温升高;出生后感染者,3天后出现症状。某些严重的感染,由于患儿机体无反应能力,反而体温不升高。

颅内出血,核黄疸、胆红素等刺激体温中枢,也可出现发烧。

当宝宝发烧时,应该怎么办?

有些缺乏知识的家长错误的认为,孩子发烧是风寒所致,于是就层层加被,甚至暖在怀里。这种“火上浇油”的做法极易导致“热极生风”,百害而无一利。

遇此情况,父母应针对小儿病因进行处理。适当降低环境温度,调好温箱,必要时室内放置冰块、电风扇,但应避免直吹患儿。用冰袋或冷水袋在头部降温,或用温热水擦浴。如采用上述措施无效,又有抽搐倾向者,可行酒精擦浴。要给小儿多喂水,有助于降低体温。

通常不用阿斯匹林之类的退热药,因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成熟,对退热药不敏感,且耐受性低,易产生不良反应。现实生活中,误给孩子服用超剂量退烧药,导致宝宝中毒死亡的实例,并不罕见。因此,孩子发烧后,千万不要自作主张,随意投药,应及时就医,查明原因,有感染病灶者,还应给予那些无毒副作用,又有特效的抗生素治疗。

三、新生儿肺炎

新生儿的免疫及防御功能不健全,咳嗽反射、呕吐反射较差。对防止呼吸道感染起重要作用的支气管壁的纤毛运动亦较差,所以被感染的机会多。

肺炎是新生儿最常见的疾病。其特点是早期呼吸道症状不明显,甚至也难发现阳性体征,尤其是早产儿,早期的诊断较为困难,愈后也较凶险,其发病率、死亡率甚高。

新生儿肺炎可分为吸人性肺炎和感染性肺炎两大类。

1.吸入性肺炎:胎儿在母亲的子宫内有微弱的呼吸动作,如果发生窒息,可以刺激呼吸,使呼吸动作加强,将羊水或胎粪吸人呼吸道,吸入的羊水和胎粪可成为化学性的刺激物,刺激肺泡发生无菌性肺炎。另外,未成熟儿的吞咽反射差,当奶汁吸人而又来不及吞下、或由于严重的兔唇、裂腭造成吸吮和吞咽困难均可使奶汁吸入肺内。若吸入量少并能及时地将呼吸道内的吸人物吸出,则青紫、缺氧症状不明显;反之则症状较为明显,出现呼吸快、呻吟,严重缺氧时口唇出现青紫,甚至抽搐;新生儿咳嗽反射差,常常无咳嗽。

2.感染性肺炎:可分为生前感染和生后感染。胎内感染的肺炎往往有母亲患感染性疾病或羊膜早破的病史。如羊膜早破,宫内吸入了污染的羊水,母亲生殖道内的常见细菌均可成为致病菌。当母亲患有细菌性或病毒性疾病时,病原菌可通过胎盘感染新生儿。生后感染性肺炎可由分娩过程中胎儿经过产道时吸入了细菌,或由患有呼吸道疾病的人员包括父母、家庭其他成员,医院工作人员的接触感染。也可由新生儿患者之间的交叉感染而发病。

出生后感染性肺炎的症状一般于出生后3天才出现。往往先有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如鼻塞、轻咳,进一步发展为呼吸急促。鼻翼扇动、烦躁不安、青紫,体温可升高或不升,严重者可发生抽搐或心力衰竭,病毒性肺炎常呈流行性,但病情较轻、病程较短。

由于新生儿的生理特点使其极易发生呼吸道感染,所以父母在护理宝宝时一定要仔细,不要让有呼吸道感染的人与孩子接触,给孩子喂奶不宜过饱,喂后要抱拍片刻,对有兔唇、裂腭的孩子喂奶时更应注意防止奶汁吸入。出现呼吸道感染的症状时一定要及时请医生诊治。一般经过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愈后较好。

四、婴儿皮肤上的脓疱

正常皮肤本身具有抵抗细菌的力量,如保持干燥可成为抵抗细菌侵入的屏障,皮肤不断脱屑可使细菌脱离人体。皮肤也具有抗菌作用如化脓性葡萄球菌对游离脂肪酸特别敏感。新生儿的皮肤柔嫩,角质层薄,抗病能力差,加上覆盖在皮肤上的胎脂,不断分泌的油脂,堆积的污秽,都会成为细菌孳生的最好培养基。皮肤皱褶处通风不好,孩子哭闹时常被擦破,化脓菌易乘虚而入。

新生儿传染性脓疱疮的病原菌大多是金黄色葡萄球菌或溶血性链球菌,早产儿与营养不良的新生儿更易于感染。病灶出现在表皮与真皮之间,多见于皮肤皱襞处,均隆出于皮肤表面,其大小如帽针头或稍大,其内容物多透明或稍混浊。

此种疾病常于婴儿出生后4~10天内发生。开始时于臀部、下肢或大腿上部尿布区发生数个疱疹。初期疱液清晰,但迅速成为脓疱而破裂露出红而湿润的糜烂面,创面干洁较慢,痊愈后不留瘢痕。皮肤皱褶处,四肢关节屈面、关节腔及其他部位亦可受累。轻者,疱疹局限于较小区域且不再陆续发生新疱,无全身症状,经洽后约10天左右可痊愈。重者,新的脓疱大量接踵泛发,不同阶段的皮疹同时存在,黏膜亦可受累,且可伴有继发感染及全身症状如发热,体温不升、腹泻、体弱、消瘦、贫血等,当感染扩散引起败血症、肺炎、脑膜炎等时,则有危及生命的可能。

对病儿的处理应做好隔离,立即进行脓液培养,鉴别菌种,做药敏试验以选择最有效的抗生素。局部可涂0.5%新霉素软膏或1%龙胆紫溶液,并在患处向四周正常皮肤每隔2~3小时涂50%酒精以减少自然接触传染的机会。

为预防脓疱病,对新生儿的胎脂不应于生后立即擦去,因为胎脂能补偿角质层不足,对皮肤有保护作用。生后一周内新生儿应用无菌的矿物油或棉籽油轻轻将会阴、皮肤皱折处(颌下、腋窝、腹股沟等)的胎脂擦掉。身体其他部位的胎脂应全部保留直至脱脐前。新生儿皮肤皱折处应保持干燥,防止擦烂。生后洗澡宜用柔和、无刺激的香皂,每次洗澡后应将香皂用水冲洗净,并用柔软毛巾擦干。新生儿皮脂腺不发达,皮肤油脂较少,但也不必涂擦油脂以求滋润,因油脂会堵塞皮脂腺毛孔和汗孔,不利排泄,易生痱子,易于积菌感染脓疱病,同时也妨碍皮肤的呼吸作用。小儿穿用的内衣、被单、尿布应以细软的棉布为宜,若用旧布制成内衣,既节约又适用。羊毛内衣容易致敏而引起皮炎,最不适用。丝和人造纤维物质亦偶有致敏作用。要注意居室通气换气。加强消毒隔离,保持一定室温,不要将小儿包扎过紧,尽量使其舒适少哭,经常保持皮肤干洁。

五“尿布疹”的防治

新生儿尿布诊也叫“臀红”,是新生儿常见的疾患。其发病原因可能与大小便经过湿透的尿布,产生出氨并长期刺激皮肤有关,尤其屡次排稀便,更换尿布不及时,或尿布用肥皂洗涤未冲洗干净带有肥皂碱性刺激,或用不透气的橡皮尿布等均易发生尿布疹。此病多见于臀部,肛周,外生殖器及大腿内侧:轻者仅有轻度皮肤发红,重者可见界限分明的丘疹,甚至发展为小水泡和脓疱,破裂后易继发皮肤感染。

对发生尿布疹的小儿要仔细护理,积极治疗。应改变孩子的卧位,使其侧卧,露出臀部,保持臀部皮肤干燥,局部擦氧化锌软膏、鱼肝油软膏,疱疹破溃面可擦1%~2%龙胆紫。腹泻时应减少乳内脂肪量和糖量。近来也有用灯烤干等方法保持臀部清洁干燥。常可在3—5天治愈。

新生儿尿布疹是完全可以预防的。要使用洁净、不含剩余皂质的尿布,尿布要勤洗勤换,便后要擦洗臀部,并涂抹凡士林等油剂,保持皮肤干燥。只要认真加强对新生儿的护理,就可以预防尿布疹的发生。

六、新生儿破伤风

新生儿破伤风俗称锁口风、脐风、七日风、四六风,是由破伤风杆菌侵入机体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性疾病,多见于旧法接生的婴儿。

破伤风杆菌是一种不喜欢空气的细菌(医学上称为厌氧菌)。此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分布甚广,在土壤中可存活数年,也可在家畜及健康人粪便中发现。在缺氧环境中生长繁殖,产生外毒素。在接生时,如用污染了破伤风杆菌而严格消毒的用具来处理脐带,或在护理时不注意清洁,使破伤风杆菌进入脐带,也可能因用未消毒的棉花或旧布包裹脐带而引起。新生儿脐带不久便坏死,局部含氧量低,有利于厌氧细菌的生长和繁殖。破伤风杆菌产生的毒素侵害神经组织,因而产生各种症状:患儿出现牙关紧闭,不易塞进乳头,多哭闹,易被惊动,口吐白沫,四肢肌肉强直,面部肌肉痉挛形成苦笑面容。严重者咽喉肌肉痉挛,全身缺氧引起青紫窒息。发病初时不发热。以后体温在38℃~40℃之间,痉挛发作越频繁,抽搐时间越长,病情就越重,如抢救不及时往往引起死亡。

破伤风杆菌侵入体内不立即发病,当杆菌繁殖到一定数量,产生一定量的毒素才开始发病,这段发病前的准备时间医学上称为潜伏期,一般为3~14天,以4~6天时发病最多,潜伏期越短,病死率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