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冰天雪地:雪灾与低温灾害的防范自救
24725000000002

第2章 白雪皑皑积成灾(2)

我国新疆牧区,因各地气候和地理差异比较大,雪灾出现的频率差别也很大,一些地区宜发生雪灾,一些地区却很少发生雪灾。新疆阿尔泰山区、准葛尔西部山区、北疆沿天山一带和南疆西部山区的冬牧场和春秋牧场发生雪灾次数比较多,雪灾频率达可达50~70%,也就是说在10年内有5~7年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雪灾,其他地区在30%以下。

雪灾高发地区,一般也是雪灾受灾严重地区,如阿勒泰和富蕴两地区,雪灾频率高达70%,重雪灾高达50%,这些地区雪灾灾害都比较重。反之,雪灾频率低的地区往往是雪灾受灾较轻的地区,如温泉地区雪灾出现频率只有5%,且都属于轻度雪灾,因此这些地区雪灾灾害也比较轻。

各地区雪灾灾害的严重程度不同,雪灾发生的时段却比较相近,冬雪一般始于10月,春雪一般终于4月。危害较重的雪灾一般是秋末冬初的大雪,这种雪灾可以形成人们所称的“坐冬雪”。因进入冬季以后,降雪还会不断发生,随着降雪的增加,使草原积雪越来越厚,以致使危害牲畜的积雪可以持续整个冬天。

雪灾发生与地区降水分布有着密切关系。如我国内蒙古牧区雪灾主要发生在内蒙古中部的巴盟、乌盟、锡盟及昭盟和哲盟的北部一带,这些地方发生雪灾的频率都在30%以上,其中以阴山地区发生雪灾现象最为频繁灾害也最重;西部地区因冬季气候异常干燥,几乎没有雪灾发生。

新疆牧区,雪灾也主要集中在北疆准噶尔盆地四周降水多的山区牧场;南疆除西部山区外,其余冬季比较干旱的地区雪灾发生次数也比较少。青海牧区,雪灾也主要集中在南部的海南、果洛、玉树、黄南、海西5个冬季降水较多的州。西藏牧区,雪灾主要集中在西藏北部唐古拉山附近的那曲地区和西藏南部附近的那曲地区雪灾常与青海南部的日喀则地区。西藏北部唐古拉山雪灾连在一起。

与雪有关的民谣

小雪收葱,不收就空。萝卜白菜,收藏窖中。小麦冬灌,保墒防冻。植树造林,采集树种。改造涝洼,治水治岭。水利配套,修渠打井。

立冬小雪,抓紧冬耕。结合复播,增加收成。土地深翻,加厚土层。压沙换土,冻死害虫。

小雪满田红,大雪满田空。(这是流传在广东地区的一句民谣,但这里所谓的红,不是指红颜色,而是在说农活多,因为此时开始收获晚稻,播种小麦,而到了大雪节气,田里已经收割完毕,空空如也了,这也意在警示人们要勤于劳作。)冬雪消除四边草,来年肥多虫害少。腊月里三白雨树挂,庄户人家说大话。

小雪见晴天,有雪到年边。先下大片无大雪,先下小雪有大片。

什么是牧区雪

牧区雪灾是由于大量的降雪与积雪,对牧业生产及人们日常生活造成危害和损失的一种气象灾害。中国草地面积约占世界草地的13%,占国土面积的40%,其中牧区草地面积为3.13亿平方公顷,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新疆、西藏、青海和甘肃等地。这些省区每年为国家创造约1/5的畜牧业产值,在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改善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雪灾属突发性自然灾害,不仅影响冬季放牧,而且严重威胁着因前期干旱累积而特别脆弱的冬季畜牧业生产,是制约我国畜牧业持续发展的重要致灾因素。

牧区雪灾亦称白灾,主要是指依靠天然草场放牧的畜牧业地区,由于冬半年降雪量过多和积雪过厚,雪层维持时间长,影响畜牧正常放牧活动的一种灾害。

从前文可知,根据时间顺序,将每年10月15日至12月31日发生的雪灾称为前冬雪灾;翌年1~2月发生的雪灾称为后冬雪灾;翌年3月至5月15日发生的雪灾称为春季雪灾。我国的雪灾主要是在牧区,当然也有农业雪灾。农业雪灾主要是积雪深厚时,作物在雪覆盖下受到损害与死亡。当积雪深厚的年份,持续时间很长,冬小麦长时间在雪层覆盖下冬眠。天气变暖后,积雪层下土壤湿度增大,或者积雪重新层上,积雪层下长时间保持0℃左右,引起植物呼吸作用加强,使秋季积累糖分大量消耗造成碳水化合物的亏损,削弱抵抗力,致使冬小麦大片死亡。雪害的同时由于积雪深厚产生真菌病害(雪霉病、菌核病),导致冬小麦死亡率增大。这种现象多发生在北疆,一般以伊犁、塔城、沿天山北麓一带最严重,而阿尔泰地区、准噶尔盆地、博乐谷地较次之。这是由于这些地区积雪深厚,融雪时间偏早所致。而后者则由于积雪偏浅或积雪偏少、温度低等原因。解决办法应在冬小麦播种时,作好播种预报,调整播期。

在春季融雪后进行追肥使受害作物营养得以恢复,在小片面积上对积雪进行压实(特别低洼的小地形)。

牧区雪灾是由于冬、春季降雪量过多,气温低造成积雪持续不融化,草场被积雪掩埋,致使家畜采食困难或不能采食而发生的不同程度的牲畜伤亡事件,并可能伴有牧民冻伤、交通阻塞、电力和通讯线路中断的一种雪害。冬、春降雪多少,是能否形成雪灾的前提条件,而积雪掩埋草场的程度以及持续时间则是形成雪灾的重要条件。主要表现在当发生雪灾时,积雪掩埋草场,家畜处于饥寒交迫的环境条件下,畜体得不到草料补充,膘情显着下降,对外界不利环境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大大降低,常常造成母畜流产、仔畜死亡率增高和老、弱、病畜的伤亡。同时,还将影响家畜放牧,妨碍交通、压损棚舍等。由于各类放牧家畜的生理特性不同,从而表现出在积雪较深的情况下,破雪采食能力有异。因此在遭受雪灾危害的时候,各种家畜的损失也不一样。

考虑雪灾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大降雪、持续低温和积雪叠加后的自然灾害。因此,评估雪灾等级标准选择的气象要素主要有降水、雪深、雪日、积雪日数、雪深与牧草高度之比、气温和最低气温及其降幅、风速和大风日数等。例如,我国积雪强度特征和牧区雪灾的分级标准、危险程度研究中就用冬、春降雪量,积雪深度与牧草之比、可发生雪灾积雪的影响范围以及低温、大风的综合结果作为牧区雪灾分级标准。

雪灾可能发生时期的长短,主要由积雪开始期和终止期所决定,而雪灾可能发生期的始期和终期,就是积雪的初日和终日。所以,凡是积雪初日出现越早,终日结束越迟的地方,雪灾可能发生时段越长,几率也就越大。雪灾可能发生时期长短与初、终雪期间的天数是一致的。牧区雪灾可能发生始、终期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差异,可能发生始期出现规律是从东北向西南逐渐推迟,而山地以及青藏高寒牧区则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提前。

雪灾可能发生的终止期的地理分布与可能开始期的分布正好相反。

分布趋势是从东北向西南逐渐提前,山地以及高寒牧区则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推迟。对我国大部分牧区而言,雪灾可能终止期都出现在3~4月份,而青藏高原一般在5~6月份,两者之间相差2~3个月之久。

积雪期的长短虽然能够反映出雪灾可能发生期的长短,但是雪灾的可能发生期与实际发生期一般来讲是不吻合的。因为雪灾实际发生期往往由积雪深度、持续时间、牧草高度和家畜受害情况所决定。

我国牧区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雪灾发生。根据雪灾的定义和成灾标准,分析1961~1990年各地发生雪灾的次数和频率,并结合实际灾情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可将雪灾发生区分为三种区域类型,这就是雪灾常发区、雪灾偶发区和雪灾不发生区。雪灾的常发区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以西的大兴安岭以西、阴山以北的广大牧区;青海省青南地区以及祁连山牧区;北疆部分山区;西藏高原的中北部及西部牧区;川西高原牧区的西部常发区在20年内共出现轻、中、重雪灾5~8次,频率约为25%~40%。雪灾的偶发区主要分布在西藏南部边缘地区、青海湖及海西东部地区、内蒙古的阴山以南及巴彦淖尔盟一带;宁夏六盘山区;甘肃的陇中西北部、甘南高原;新疆的南疆部分山区;四川的川西高原牧区部分地方及云南西北部牧区少部分地方。偶发区的雪灾发生频率在20%~25%以下。

在我国牧区的其余地方,由于降雪期间降雪量少,或者降雪量虽较多但温度则较高的广大牧区,一般不易形成稳定而深厚的积雪。半农半牧区由于补饲条件好,所以也不容易形成雪灾。

国家减灾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