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言】
君若惠及之,唯官是征,其敢逆命,何足以辱师!君之武震,无乃玩而顿乎?臣闻之日:“武不可觌,文不可匿。觌武无烈,匿文不昭。”
阳不承获甸,而祗以觌武,臣是以惧。不然,其敢自爱也?
——《周语中·阳人不服晋侯》
【要义】
征,召的意思,即听命。逆,违背、违抗。辱师,谦虚的说法,意为劳驾您用兵。武震,指将武力展示出来。玩而顿,玩忽而致困顿,指滥用武力而使将士疲劳困乏。觌(du),同“黩”,是指滥用、炫耀。文,指道德教化。匿,指隐藏。烈,指威严、威武。昭,昭示,发扬光大的意思。
祗,通“只”。爱,指吝啬、爱惜。这段话的意思是:晋君如果能够施恩于阳樊人民,只要派官员来宣布命令,又有哪一个敢违抗呢?又何必劳您大驾出兵讨伐呢?晋君向我们炫耀武力,这难道不是滥用武力并使将士劳顿的做法吗?我曾听说过这样的话:武力不可以滥用,道德教化不可以藏匿;滥用武力就会失去威信,不进行道德教化就不会使德行发扬光大。阳樊人不再为周王的恩惠所照顾,而又面临晋军的武力威胁,我们因此感到恐惧。不然,谁敢吝啬土地而不愿意归附呢?
周襄王十七年(前635年),周襄王把阳樊赐给了晋文公。但是阳樊的百姓不服管理,晋文公就派兵用武力强行接管。为了保全全城人民的性命,阳樊人仓葛不顾个人安危,来到强大的晋军面前,以“德治”立论,慷慨陈词,指责晋文公恃强凌弱,滥用武力,不能以德服人,并深刻指出以力服人、滥用武力也许会在短时间内取得成效,但是人心不服终究是大的隐患,只有隐武尚文,以道德教化为主,才能得人心,并治理好国家。
仓葛这番责中含劝、寓理于情、有理有节的陈述,反映了我国传统的政治理念的核心内容之一——以德治国。自古以来,德治思想一直在我国政治舞台上占有重要地位。今天,我们重新提出“以德治国”,但是我们现在所讲的“德”已经与前人的“德”有很大的不同,今天的“德”指的是社会主义道德、共产主义道德。“德”的内涵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仍有相通之处,如在形式上都要求德育教化为主要手段等。所以,仓葛的话在我们今天看来,还有它的意义所在。
【故事】
周襄王十七年(前635年),周襄王为了感谢晋文公帮助他从郑国回到王城,恢复天子之位的功绩,就把阳樊这个地方赐给了晋文公。但是阳樊这个地方的人不愿归顺,晋文公闻听之后大怒,就派兵包围了阳樊城,准备用武力强行接管。
阳樊的百姓们看到晋军到来,无不惊慌失措,整个城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哭声、骂声、奔跑呼叫声不绝于耳。阳樊城中有个人名叫仓葛,由于其平素里为人深明事理、行侠仗义,所以很多百姓都跑到他家来,纷纷问仓葛现在应该怎么办。仓葛对百姓们说:“大家不必如此惊慌,天子把阳樊这个地方赐给了晋文公,我想晋文公不会想要一座空城吧!而且晋文公一向以有德之主闻名,应该不会做出屠城这等伤天害理之事。请百姓们先不要害怕,容我去和晋文公谈一谈,看有没有什么转机。”百姓们虽然非常担心仓葛的安危,但事已至此,也没有其他办法可想,只能默默祝愿仓葛能够力挽狂澜,逢凶化吉。
为了保全全城人民的性命,仓葛不顾个人安危,大步向围困阳樊的晋军走去。晋军见城里远远走来一人,齐声喝道:“站住!来者是什么人?”
只见仓葛站在晋军阵前,面无惧色,大声喊道:“天子以为晋君能够施行德政,而且也是为了表彰晋君的有德之行,所以才把阳樊赐给了晋国。但是阳樊人民长久以来受到天子的恩惠,所以心中对于天子有难以割舍的情感,因此不愿归顺晋国。听说天子把阳樊赐给了晋国,大家都说不知道晋君将用怎样的德政来施加恩惠、体恤感化人们,使阳樊的人民安居乐业。
没想到的是,还没有得到晋国的恩惠之前,晋国的军队就到了,要大肆毁灭我们的宗庙,消灭我们的贵族和百姓,由此可见,我们不敢归顺是完全应该的。”
“三军所征伐的,应该是蛮、夷、戎、狄中骄纵淫逸、不遵守天子号令、不服教化的人。而我们这些弱小无知的阳樊人,只是还不习惯听从晋君的政令,所以不敢接受归顺的命令而已。晋君如果能够施恩于阳樊人民,只要派官员来宣布命令,又有哪一个敢违抗呢?又何必劳您大驾出兵讨伐呢?晋君向我们炫耀武力,这难道不是滥用武力并使将士劳顿的做法吗?
我曾听说过这样的话:武力不可以滥用,道德教化不可以藏匿;滥用武力就会失去威信,不进行道德教化就不会使德行发扬光大。阳樊人不再为周王的恩惠所照顾,而又面临晋军的武力威胁,我们因此感到恐惧。不然,谁能吝啬土地而不愿意归附呢?况且,阳樊难道有应该被流放到边远地方去的顽劣之徒吗?他们可都是天子的父兄甥舅们啊,为什么要这样虐待他们呢?”
在远处山冈上的晋文公昕到这番慷慨陈词,心中不禁有了一些愧疚之意,感叹道:“这真是君子大丈夫所说出的话呀!”于是传令让晋军撤退,并对阳樊的居民说,他们自主去留,可以随意迁出。一场干戈就此化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