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言】
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一《周语中·单襄公论邵至佻天之功》
【要义】
单襄公在论述了邵至“佻天之功以为已力”之后,认为他的所作所为会招致天命的抛弃、晋国其他七卿的怨恨和人民的反叛。在这里他引用了《尚书·泰誓》中的这句话,大意是说:民众所希望要求的,上天必定会依从他们。单襄公以此来说明邵至的灾祸难以避免。
在我国古代,一般认为君权来自于天,所以君王又称天子。由于天意、天命无法预测,一些贤明的君王和大臣便把天意天命与民意民心联系起来,认为民心民意就代表了天意天命,并以此来作为警戒,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君王顾及民生的疾苦,是具有一定进步意义的。而我们从中国几千年的王朝更替与兴衰中也的确可以得出一条规律,那就是“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所以历朝历代的明君、贤臣、圣哲都曾有过“以民为本”的政治思想。《尚书》中除了“民之所欲,天必从之”之外,还有“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说法,从而简洁明快地道出了“民为万世之本”的真理。孔子曾将君民关系生动地比喻成舟与水的关系:“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危将焉而不至矣。”孟子更是明确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吕不韦在《吕氏春秋·顺民》中也表述了这一思想:“故凡举事,必先审民心然后可举。”提出执政者在做出重大决策之前,必须首先考察民心所向,然后才能决定是否可行,也就是说必须得到人民支持。而那些最终亡国灭身的君主也都是与人民离心离德之辈。
【故事】
在我国历史上,由于统治者实行暴政,从而丧失民心,进而引发民众造反推翻旧的统治者的事例不断地发生,秦朝末年的陈胜、吴广起义就是典型的一例。
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对老百姓实行严刑酷法的高压统治政策。他为了抵抗匈奴,建造了长城,发兵三十万,征用了几十万民工;为了开发南方,他又动用了三十多万军民。为了满足他的奢侈欲望,他动用了七十万囚徒为他修建豪华的阿房宫。到他的儿子秦二世即位的时候,又从各地征调了几十万囚犯和民工修建秦始皇的陵墓,他们把大量的铜融化以后灌下去铸造地基,在地基之上又盖了石室、墓道和墓穴。秦二世叫民工在坟墓里挖出江河湖海的形状,并灌了水银,为他父亲建造了一个地下的山河。
最为残酷的是,建造完之后,秦二世害怕工匠以后领人来挖坟,就把所有造坟的工匠都活埋在墓穴里。
那时候,全国人口不过几千万,经过修长城、守岭南、修阿房宫、造秦始皇陵数次的征用,全国动用的人口已达近三百万,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生产,人民怨声载道。而且,秦二世还不罢休,要在他父亲的基础上,把阿房宫修得更奢侈,于是继续征用民工,老百姓更是苦不堪言,心中都在怨恨残暴的皇帝,盼望秦朝快点灭亡。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的一天,从阳城被征用来的九百名民工在两个军官的押解下前往渔阳去防守。军官从这批人中挑了两个比较精干的人做屯长,一个叫陈胜,一个叫吴广。这两个人都比较有远见,特别是陈胜,一直想做出一番大事业。陈胜和吴广本来并不认识,后来都被征集到一块做民工,就同病相怜,很快成了朋友。
这支队伍走到大泽乡的时候,赶上大雨,道路被淹没没法通行,行程就被耽搁下来。按照秦朝的法令,如果被征用的民夫不按时到达的话,就要被砍头。大家都急得不得了。这时,陈胜就跟吴广偷偷商量:“这儿离渔阳还有几千里,无论如何我们是赶不上了,难道我们白白走几千里地去送死吗?”吴广道:“要不行,咱们就趁机溜掉。”陈胜说道:“溜掉被抓回来死得更惨。反正都是死,干脆我们起来造反。老百姓吃秦朝的苦也吃得够多的了。听说现在的皇帝本来并不是太子,该当皇帝的应该是扶苏;还有楚国的大将项燕也是立过大功的,咱们现在可以借着他们的名义起义,一定会有许多百姓来归顺咱们的。”吴广完全赞成陈胜的主张。
那时的人都很迷信,为了让老百姓有起义的勇气,他们就制造了一些怪异现象,比如在鱼肚子里塞上布条,写上“陈胜王”,还学狐狸叫“大楚兴、陈胜王”等。大家都很奇怪,对陈胜有了些敬畏。一天,吴广故意跑去找两个军官,劝他们散伙。两个军官大怒,开始责打吴广,吴广就夺过宝剑杀了一个军官,陈胜杀了另一个。这时,民工们都围上来,陈胜趁机讲道:“男子汉大丈夫,死要死得有名堂;王侯将相,难道天生就该富贵吗?”大伙齐声喊道:“我们昕您的号令。”陈胜说:“那好,秦王朝对我们如此暴虐,我们是不是应该揭竿而起推翻它?”大伙又齐声喊道:
“是,推翻它!”大伙推选陈胜、吴广为首领,并对天起誓,同心协力推翻秦朝。九百条好汉一下子就把大泽乡占领了。临近的农民听到消息后,也纷纷前来参加。就这样,陈胜、吴广建立了第一只农民起义军。
在陈胜、吴广的带领下,起义军迅速打下了陈县,他们的口号就是征伐暴虐的秦国,这一口号得到老百姓的积极响应,有很多人参加到起义军中。陈胜被拥戴为王。后来,起义军的力量不断得到壮大,秦王朝很快就被推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