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言】
及其得之也,必有忠信之心间之。度于天地而顺于时动,和于民神而仪于物则,故高朗令终,显融昭明,命姓受氏,而附之以令名。
一《周语下·太子晋谏灵王壅谷水》
【要义】
朗,指高贵、尊贵。令终,指美好的成就。显融,指显赫久长。令名,指好名声。这段话的意思是:历代得到天下的人们,一定是以忠义诚信之心取代他们放纵享乐的想法,而遵循天地间自然的法度,顺从春夏秋冬四季循环的时序而行动,和谐民众与精灵,符合天地万物生生滋长的规律。
因此,他们才能显贵善终,彰显功绩大业,赐姓受氏,而且随之得到美好的名声。
周灵王时,天降大雨,谷水与洛水两条河流争道,将要淹毁王官,灵王想堵塞水流,以保住五官。太子晋以应该顺应自然立论,进行了劝谏。
但灵王不听,堵塞了水流,后终酿成大乱。
从太子晋的劝谏中,我们可以在以下两个方面得到启示:一是无论做什么事,首先要认清事物发展的规律,然后按照规律去办事,才能取得预期的成功。在认清事物发展规律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从事物本身的实际出发,去寻找其固有的、内在的规律性,而不要去主观臆断;在按规律办事的过程中,我们也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而不是在规律之下无所作为。二是在工作方法上应该贵疏导戒堵塞。导与堵是两种不同的工作方法:堵可以在短时间内取得明显成效,但治标不治本,事物自身的隐患并没有被消除,一旦新薪发作,会造成更严重的后果;导的方法一般在初期会使事物看起来发作得更厉害,而且很难在短时间取得显着成效,但从长远看,这是一种治本的好办法,初期让各种矛盾充分暴露出来加以疏导,事物自身的隐患也就会被逐步消除。
【故事】
周灵王二十二年(前550年),天降大雨,谷水和洛水泛滥争道,将要冲毁王宫。灵王想堵截流水以保护皇宫,太子晋劝谏说:“不可以这样做。我听说古代圣明的君主,对于因顺天性行事这一点是非常慎重的。他们一般不堕毁山丘,不填高沼泽,不堵截河流,不滥挖湖堤。天地形成之时,土石积聚成为高山,万物依归生长于低洼的沼泽地区,河流、湖泊用来滋润大地,所以,自然带给人们一个可以休养生息的场所。高山不被堕毁,沼泽不被填高,人们的生活就会有依归;河流不被堵截,湖堤不被滥挖,水流就会宣泄通畅。这样,人民的生活才会安乐,君臣上下才能相互团结,意外灾祸即使发生也能很快被消灭。”
“从前共工背弃了这个因顺自然的道理,沉湎于淫乐,为了一己的私利,妄想堵塞大地上的河流,堕毁高山,危害到天下。所以上天不保佑他,民众不帮助他,天灾人祸一起发生,共工氏因此灭亡。到了有虞氏时,发了大水,大禹的父亲鲧放纵其肆意妄为之心,用堵塞的方法治水,重蹈了共工氏的覆辙,被尧在羽山处死了。大禹意识到过去用堵塞法治水的错误,调整修改了治水的法度,效法天地的形象,比照万物的性质,以民众的利益为准则,而考虑到不损害天下万物的自然本性。所以他依照地势的高低疏通河道,排除淤塞,蓄积流水,滋养生物,筑堤保护九州的沼泽,扩展平整了九州的平原,建宅安居了九州的民众。从而风调雨顺,天下太平,民众安居乐业。”
“所以历代得到天下的人们,一定是以忠义诚信之心取代他们放纵享乐的想法,而遵循天地间自然的法度,顺从春夏秋冬四季循环的时序而行动,和谐民众与神灵,符合天地万物生生滋长的规律。因此,他们才能显贵善终,彰显功绩大业,赐姓受氏,而且随之得到美好的名声。我们如果打开先王的遗训,省察他们制订的礼制、刑律、法则,结合观察兴盛、衰亡的历史事实,就会完全明白其中的道理。而现在我们在施政中,大概确实存在违背天地法则之事吧!如今君王又想用堵塞来遏止流水,恐怕不可以吧!如果这样做,那就会加剧祸乱,王室会更加衰微,到那时我们又该如何是好呢?”
“自从先祖后稷安定祸乱以来,经过十五代君王的努力,到文王时才平定天下,又经过十八代君王的努力,到康王时才使百姓安居乐业,可见先辈创业的难度是如此之大啊!我早晚都警惕戒惧,不知如何修德才能光大周王室,而君王却又在助长灾祸,国家怎么能够承受得了呢?上不合乎天的法则,下不合乎地的规律,中不合乎民众的愿望,这样行动的人,一定是不符合法度的。行动不符合法度,一定会招致祸害的呀!请君王一定要三思,千万不能堵塞水流啊!”
周灵王不听,还是堵塞了水流。到周景王时,多宠幸之臣,祸乱自此不息。景王死后,王室大乱。到周定王时,周朝就衰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