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言】
夫政象乐,乐从和,和从平。声以和乐,律以平声。于是乎气无滞阴,亦无散阳,阴阳序次,风嘉生繁祉,人民和利,物备而乐成,上下不罢,故曰乐正。——《周语下。单穆公谏景王铸大钟》【要义】和,指乐器演奏和谐。平,指政治和谐平治。声以和乐,指依五声制成八类乐器用来和谐乐曲。律以平声,指用音律来确定五声的音高。滞阴,阴气滞结,夏天出现寒潮,属气候反常。散阳,阳气散佚,冬天出现暖流,也属气候反常。嘉生,指生长繁茂的谷物。罢(pi),通“疲”,疲劳、疲乏。这段话的意思是:施行政务就像奏乐,奏乐要求和谐,和谐导致政通人和。五声用来和谐乐曲,十二律用于均平五声。这样,夏天没有积滞而生的寒气,冬天也不会有反常的暖流,阴阳运行有序,风雨按照四季时令降下,繁茂的谷物正常生长,人口繁衍,民众和睦顺利,物资齐备而乐音和谐,君臣上下都不感到疲劳,这才叫做音乐的正声。
周景王二十三年(前522年),周景王欲制一套大钟,单穆公从节制王室财用而让民众得以休养的角度出发,通过音乐与政治的关系进行分析,劝谏景王应修德、爱民而不要铸大钟。景王不听,又问乐官州鸠的意见,州鸠从音律自身的和谐出发,说出了这番话,通过对音乐与教化民众关系的比较和分析,劝谏景王勤政、爱民,勿铸大钟。
周朝的文化被归结为礼乐文化。乐在当时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音乐可以陶冶人民的性情,提高人民的道德修养,使君臣上下团结和睦,这样可以使君主作无不济,求无不获,从而达到作乐以施政的境界。
所以他们主张作乐的目的在于以乐和谐君臣、君民关系,把乐作为政治的一种有效的教化手段。
【故事】
周景王二十三年(前522年),周景王准备制造一套大钟。单穆公劝谏说:“不可以这样做,先前铸造大钱已经掠夺了民众的资财,现在又要铸造大钟,势必又要增加他们的负担。他们平时积蓄的资财已经丧失,如今又要增加他们的负担,这让他们怎么活呢?音乐不过是让耳朵听的,美色不过是让眼睛看的。如果音乐听起来使人震耳欲聋,美色看起来使人目眩神迷,这对人的危害是很大的。因为耳朵和眼睛是心灵的门户,所以一定要听和谐的音乐,看纯正的东西。听和谐的音乐才能耳聪,看纯正的东西才能目明。耳聪,就会分辨言语的对错;目明,就会分辨德行的好坏。
听取善言彰显美德,就能思虑纯正,处事正确。这样对人民施行德教,民众会欢欣悦服;对人民颁布法令,民众会遵循无误。君王得民心,树立了正道,民众竭尽心力,跟从君王而不懈怠,事业成就而民无二心,这才是以乐和民的最高境界啊!耳聪,用来审定号令;目明,得以按时劳动;号令用来完成政事,劳动用来增殖财富,这才是以乐成政的最高境界啊!如果视听不和谐,就会耳惑目眩,使人的身体不和谐;于是就会说出狂悖乱理的语言,发出朝令夕改的号令,颁布荒谬邪恶的法度。发出的命令失去信用,劳动不按时序,民众失去依据,不知该怎么办,大家就会产生逃亡思想。君王失去了民众,做任何事都不可能成功。三年之中,就铸造两件促使人民离散的器物,国家就危险了。”
周景王不听劝谏,又去问乐官州鸠。州鸠回答说:“我听说,施行政务就像奏乐,奏乐要求和谐,和谐导致政通人和。宫、商、角、徵、羽五声用来和谐乐曲,黄钟、大吕、太蔟、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十二律用于均平五声。各种乐器都发挥它的性能,联合演奏叫做和谐适中的音乐,和谐适中的声音汇集在一起叫做正声。这样,夏天没有积滞而生的寒气,冬天也不会有反常的暖流。阴阳运行有次序,风雨按照四季时令降下,繁茂的谷物正常生长,人口繁衍,民众和睦顺利,物资齐备而乐音和谐,君臣上下都不感到疲劳,这才叫做音乐的正声。如果耗费过多的财物,使百姓财用匮乏,正声就会被损害,音乐也就不会和谐了。”
周景王不听,于一年后铸成大钟。乐人报告周景王说乐音和谐。景王对乐官州鸠说:“钟声很和谐。”乐官州鸠回答说:还不知道呢。”景王问:
“什么缘故呢?”州鸠回答说:“君王制作乐器,民众都非常安乐,就可以叫做乐以和政。现在浪费财物,疲劳民力,为了铸钟的事民众无不怨恨,所以我不认为钟声是和谐的。况且民众群起支持的事,很少有办不成功的;而民众群起反对的事,很少有不被废弃的。所以俗语说:众志成城,众口铄金。现在,三年里做了两件耗费钱财、民众反对的事,恐怕他们会一起被废弃,而且还会危及国家呢!”周景王很不高兴,说:“你老糊涂了,懂得什么?”又过了一年,周景王死了,钟声果然不和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