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言】
贤者急病而让夷,居官者当事不避难,在位者恤民之患,是以国家无违。今我不如齐,非急病也,在上不恤下,居官而惰,非事君也。
——《鲁语上·臧文仲如齐告籴》【要义】急,这里指以为紧要、迫切。病,疾苦、危难。夷,平易、容易的事。无违,指安定昌盛,没有违背礼仪之事。这段话的大意是:贤良的官员应该在国家危难的时候,勇于承担责任,应该把容易的事让给别人。做官的人面临大事不避危难,在位任职的人能够体恤民众的苦难,只有这样,国家内部才能团结一致。现在鲁国处于危难之中,如果我不去齐国借米,那就是不承担国家的危难。
我身居上位而不体恤民众,当官任职而懒于政事,这不是对君主负责的态度。
周惠王十一年(前666年),鲁国发生饥荒,正卿臧文仲作为一名忧国忧民的大臣,勇于承担责任,主动请缨出使齐国去告籴,也就是借米,来解救鲁国灾荒。臧文仲的侍从不理解他的做法,于是臧文仲就对他说了这段话。
臧文仲的话,充分展现了他忧国忧民、知难而进、明于职守的政治品德。当侍从从墨守成规的角度质疑臧文仲主动出使借粮有违礼制的时候,臧文仲明确提出了:贤良的大臣应该急国家所急,想人民所想,体恤民情,勤于政事。臧文仲的这种思想,其实就是关于为官之德的一种论述,这种为官之德为我国历史上许多贤臣良相所重视和遵循。
【故事】
范仲淹是宋代有名的贤臣,他不但是杰出的军事家,而且是着名的政治家。他从小就死了父亲,因为家里贫穷,母亲不得不带他另嫁到别家,他从小就在非常艰苦的环境里长大。后来他住在一个庙里读书,连一日三餐都很难保证,只能每天熬点薄粥充饥。经过五六年的努力,他终于成为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范仲淹当官以后,开始在朝廷当谏官,也就是要指正大臣的不当行为。
这是一个很得罪人的差使,需要为官者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对国家、人民负责的态度,要有刚正不阿的精神。范仲淹因为揭发宰相吕夷简滥用职权,任用私人,结果被吕夷简反咬一口,说范仲淹结交朋党,挑拨君臣关系。
宋仁宗听信了奸臣的话,把范仲淹贬谪到南方,又调到陕西。后来,又因为面临辽国和西夏的进攻,朝廷没有人才可用,宋仁宗只得又把他调回来,派他担任副宰相。
范仲淹一回到京城,宋仁宗就要求他拿出有力的治国方案。范仲淹意识到朝廷弊病太多,就先出台了十条改革措施,包括对官吏的定期考核等。
经过宋仁宗的批准,十条改革措施在全国实施,这就是历史上的“庆历新政”(庆历是宋仁宗的年号)。
范仲淹为了推行新政,派得力的大臣审查到各路(宋朝的一级地方机关)担任监司(监察官)的人选。他发现被审查的里面有一个人有贪赃枉法的行为,就提起笔来把他的名字勾掉。在一旁的一个大臣与此人有交情,就向范仲淹求情说:“此人一向都比较洁身自好的,犯了这一点小错,就被革职,他们一家生活都要受牵连呀。”范仲淹严肃地说:“要是他们家不吃苦,那很可能就要让那一个地方的老百姓都要受苦呢。”那个大臣听了羞愧地退下了。
范仲淹这样严肃地推行新政,就像捅了马蜂窝一样。那些皇亲国戚、王公大臣们纷纷闹起来,散布谣言,说范仲淹是在借机对以前得罪过他的人打击报复。宋仁宗一看反对的人太多,也动摇起来,范仲淹被逼得没有办法,只好自动请求回陕西。他一走,新政就被废除了。
范仲淹被贬后,仍旧心怀国家和人民,他的一位老朋友滕子京为官岳州,重修当地的名胜岳阳楼,请范仲淹写文章留念,范仲淹挥笔写下《岳阳楼记》,文中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意思是在天下人意识到忧患之前就有忧患意识,在天下人都得到享乐之后才去享受快乐),表达了范仲淹时刻心系国家和人民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