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也有上当受骗后不服输,通过认真看书学习,在收藏过程中勤学苦练,实践出真知,最后炼就一对火眼金睛,而获得成功的。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香港着名。导演李翰祥。
李翰祥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到北京拍摄“垂帘听政”、“火烧圆明园”时起,就常光顾北京的“鬼市”,其间买了不少假货,青铜器、瓷器、陶器几乎无一件真品。
几年后,李翰祥“买”出了学问,由假而真,以致收藏到诸多各类精品,与当今市场价格相比,要便宜几倍。且不论这其间所学到的鉴定知识,若算一笔经济总账,作为收藏投资,李翰祥可以说是大赚了。
现今的收藏族,一些经济实力不足,但又有余款进行收藏投资的人,他们有自己的眼光和投资方法。买不起官窑就买民窑,买不起明清瓷器就买民国时期的瓷器。民国时期中下等家庭所用的瓷器,其中工艺、样式,代表了该时期的主流,这些旧瓷器,如今也可算得上是文物,也有一定的收藏投资价值。
有收藏经验的人说,在陶瓷收藏族中,有精力、有条件的人,常跑天津、山西旧货市场,或许能寻到比北京潘家园货好又便宜的抢手货,而北京劲松华威桥下的古玩城,那也是爱好文物收藏的人们一处独到的乐园,无论平常还是假日,也不管囊中是否羞涩,走走看看,聊聊逛逛也是其乐无穷。若相中了哪个物件,有经验的收藏投资者也不会轻易掏腰包,因为讨价还价也是一门学问。若无侃价的本事,肯定是“宰你没商量”。
据一个收藏者说,他的几位要好的朋友在古玩城看到了数十个宋代黑釉吉州窑小碗,看底足、釉色、分量,是宋代吉州窑无疑。宋代吉州窑小碗一般在市场上带彩斑的开价都在6000元以上,若是带剪纸的,价格近万元。听听摊主的报价,也不高,他们想或许近几年价格下调,比过去便宜了许多,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摊主答应若买10个以上,可以每件小碗800元成交。
这几个收藏者知道,我国生产黑釉瓷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南北朝时已能生产出黑如漆的黑色釉瓷。由于宋代“斗茶”之风的盛行,诸多窑厂便大批生产黑釉瓷以供市场需求。黑釉属深色釉,沉静凝重,自有一种拙朴之美。吉州窑生产的虎皮斑、鹧鸪斑、木叶纹样、剪纸漏花黑釉茶盏,为沉闷单调的黑釉增添了无限生机,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所以能以较低的价格购得真正的宋代吉州窑茶盏人藏,可算是收藏中的一大乐事,于是咬牙将10个茶盏全部买下,回去后几个要好的朋友再去分。
据一个收藏者后来撰文称,当天晚上,一个朋友电话打过来,劈头就问:“那几件吉州窑茶盏有个秘密你知道吗?”
“什么秘密?”他急了,以为是买了假货,不禁叫苦连天。
仔细一问,才知道那些个小碗都是修补过的。心里一面连呼上当,一面却惊叹修复瓷器确有高手。颜色太像了,若不是用放大镜看,根本看不出来。当几天后又去古玩城找到店主问罪的时候,老板诚实地告诉他们,确是修补过的,如果不是修过的,应当卖到几千元一个。
据老板介绍,这些小碗都是当地出土的,凡釉面接触地面或碗内积土多的地方,均被土咬过,因而造成釉面的脱落。经过修复的釉面是用汽车喷漆用笔描绘上的,其颜色,质感与原釉色一模一样,但仔细看,尤其是用放大镜看,修过后的地方可见笔峰。且不论这修复过的宋代吉州窑茶盏八百元一件购得是否物有所值,经过这一经历总算是又长了一次见识。这位收藏者说:“借此告诫收藏界的朋友,今后再逛旧货市场的时候,一定不要忘记带上放大镜。”
对某一瓷器种类有如此深入研究的高手在收藏投资实践中都会有走眼的时候,那么,刚刚入门或尚未入门的收藏投资者就更要有虚心使人进步的态度。
八、正确的理念是机遇的先导
尽管有很多人买了假货,尽管近几年收藏市场整体低迷,普通的古陶瓷市场也不景气。然而,还是有一些陶瓷精品为收藏家看好,价格坚挺,并创出高价。
1997年10月底北京举行的中国嘉德1997秋季拍卖会上,瓷器玉器鼻烟壶工艺品专场中,瓷器的成交价高居榜首,成交价的前10名。中,其中有9件就是瓷器。一件25.5cm的宋钧窑玫瑰釉菱口水仙盆,估价130-180万元,成交价高达231万元。一件清康熙釉里三彩观音瓶,成交价74.8万元。就是一件小小的18cm清康熙釉里三彩山水图笔筒,估价3万—5万元,成交价也达到8.8万元。而一对清雍正青花黄釉小杯,成交价达到27.5万元。
在1998年5月9日中国嘉德春季拍卖会上,一件清雍正青花釉里红云龙纹天球瓶,估价400万元-500万元。
为什么这样一件瓷瓶值一栋别墅的价钱呢?
据现有资料,目前世界各主要博物馆尚无相同图案的天体瓶,只有苏富比拍卖行曾于1995年春在香港拍出一件相似的器物,成交价为396万港元。3年过去了,古瓷器理应增值。所以,此价格是有参照依据的。
这些价看似高,其实并不高。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一件明成化青花大碗,在香港的拍卖会上就以1045万港元成交,而一件宋代官窑笔洗,成交价达到2200万港元!
1997嘉德秋拍,一件钧窑创出231万元高价也是有价格参照依据的。
据民国时期资料记载,早在民国时期,雅文斋卖给刘宜宣一件宋钧窑洗子,成交价为1.4万银元。
而王栋廷卖给日本人高田的一件钧窑花盘,成交价为1.5万银元。
中国古陶瓷具有丰富文化和文物内涵,其高超的艺术手法、广泛的艺术题材和独特的民族风格,令全球收藏家瞩目。其投资价值早已被国际收藏界认可。
陶瓷历来是世界各国有品位收藏家追逐的热门收藏品。然而,很多人收藏陶瓷,却并不真正懂陶瓷。故而,在收藏投资陶瓷之前,要树立正确的收藏投资理念,破除几个观念误区。
一是陶瓷并非中国独有的文物,史前陶器也并非中国一枝独秀。
很多初介入陶瓷收藏的人感到陶瓷艺术在中国博大精深,以为陶瓷是中国独有的,事实上并非如此。在公元前8000多年,日本就有绳纹陶器,并以此命名。日本当时的文明历史为“绳文时代”。在公元前7000多年,西亚就出现了陶器。在公元前6000多年,中巴尔干地区出现了陶器和彩陶器。在公元前4500多年,印度河平原出现了陶器和彩陶器等等。
二是陶瓷并非是一种同样的器物。
很多人以为陶器就是瓷器,瓷器就是陶器,其实并非如此。陶器和瓷器在制作方法、步骤上有相同之处,比如它们都是用粘土、沙或某些矿物,掺水调和,制作成型后晾干,人窑用火烧成。
然而陶器和瓷器又有很多不同之处。
其一,从表面上看,陶器一般不施釉,后来出现釉陶,釉质是低温烧就,釉薄而粗糙;瓷器都施釉,釉厚而匀称。
第二,从原料看,陶器的原料主要为易熔粘土,掺沙或炭末等,瓷器的原料主要是含熔剂较少的粘土,要求三氧化二铝成分高,三氧化二铁成分降低。
其三,陶器烧成温度不能超过1000度,瓷器一般要经过1200摩以上的高温烧造,其胎质烧结致密,不吸水分,敲击有金石之声。
所以,从陶器和瓷器异同看来,它们一般可以通称为陶瓷文化,但瓷器制造是基于陶器制造而又高于陶器制造的。从现存的陶瓷器看来,瓷器的审美价值和工艺价值,远远高于陶器。当然,紫砂壶、唐三彩陶又另当别论。
三是并非越古老的陶瓷越是有价值。
很多人认为陶瓷年代越是古老越是有价值,这也是似是而非的观念。有的早期陶瓷存世量大,价值并不高,即使是有些存世量不大的早期陶瓷,由于制作粗糙,审美价值不高,而价值平平。相反,明清陶瓷一些工艺水平高、制作精美的品种,特别是官窑器,价值极高,成了当代陶瓷收藏家的宠物,每每在拍卖会上亮相,频频拍出高价位。
还有很多关于陶瓷器的一些似是而非的观念,要破除这些观念,需要进一步了解陶瓷知识,以便于在陶瓷收藏投资中进步更快。
九、掌握鉴定知识是收藏投资成功的钥匙
要成为古陶瓷收藏投资的成功者,关键是要有鉴定知识。关于鉴定古瓷的诀窍,专家耿宝昌先生的说法是“要多看、多记、多动手、多比较”。
收藏需要财力支持,但财力不是决定因素,起决定作用的是知识。收藏陶瓷,富者可一掷千金,工薪族则要凭借知识、勤快和运用直接参与的无限机遇来弥补其差距。
化几千万元未必收得全一个朝代的各式瓷器,却可用有限的少量资金搜集到一套颇具规模的系列品种,如唐代水盂、宋代青白釉瓷、历代瓷权、清代粥罐等,还有人很有见地专门收藏带文字的器物。这样的收藏尽管少了财大气粗的派头,但就每件艺术品是一段历史与文化信息的载体而言,除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外,并不缺少让人心跳与惊喜的乐趣,若再添一份钻研,呈现在世人面前的一套单项系列品种的文化含量,足可抵得上价格数十倍于它的昂贵的单件器物。
品质决定价格,可以这么说:如果把代表了民族文化的各种质地艺术品比喻成一棵大树,陶瓷无疑是这棵参天艺术之树的精华部分,甚至可理解成这棵树的主干。世界艺术界公认陶瓷为中华民族伟大创造的道理,大概也基于此。
目前陶瓷的价格还有相当部分仍处在低谷,远没到达应有价位。我们知道,明代成化鸡缸杯在万历朝时值钱10万,文革时可能会有人白送给你,说不准,你未必一定会要。就在20世纪80年代,有人仅掏2000元就买到了一套清代康熙青花12月花卉杯,这套杯子在1994年的香港拍卖成交价是228万港元,而五彩的在1996年的成交价高达500多万港元。
有收藏家预测,过上几年或10年回过头来看,如今的昂贵的陶瓷将属童话里的故事。经济腾飞后的韩国在国际上高价回收其高丽时代青瓷是一个例子。中国有十多亿人,只要三口之家想要上一件来点缀生活,流散在国外的所有中国瓷器恐怕全部回归也不够。因此现在抓紧收藏是一种聪明的消费和投资。
北京古董家具收藏家马未都的第一件藏品是1982年用准备买彩电的1600元买的钧瓷挂屏,尽管现在价格比一辆桑塔纳轿车要贵的这件四扇屏(用钧瓷碎片镶成的扁形挂屏),在当时换一个人去买只须400块。然而由此而起步成为瓷器收藏家的马未都,从中得到的利益是巨大的。
十、多读书是收藏投资成功的关键
瓷识无涯,即使是专家也有看不懂的时候,何况新入道的收藏爱好者。那么如何从不懂到懂呢?除了拜师学习,多问多看外,多读书是收藏投资成功的关键。
读书一定要精,哪些书值得精读呢,根据笔者的经验,赵汝珍的《古玩指南》、《古玩指南续编》和《古董辨疑》是必读书目之一。
随着近年来的收藏热,《古玩指南》一书成为家喻户晓的工具书。其作者赵汝珍就成为古玩爱好者崇拜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