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别用爱的名义对孩子让步
24741400000011

第11章 孩子低能怎么办(2)

有些父母总是说:“现在的社会太混乱,人情关系太复杂,我不想让孩子过早接触这一切。”于是对孩子采取了“隔离”措施。就像害怕孩子生病,把他放在一个封闭的、无菌的房间里。他们害怕孩子被别人带坏,控制孩子交友,不允许孩子去同学家,也不允许孩子带同学回家。他们从不带孩子去外面的饭局,家里来了客人也常常要孩子回避。他们从不让孩子听到大人间的谈话。甚至不让孩子看书本以外的报纸杂志,限制孩子看电视和上网。这种隔离式的教育出自一种因噎废食的恐惧和避让,最终只会导致孩子对社会的严重不适应。

孩子是社会的孩子,我们不要把自己当成他的救世主,也不要把他当成自己的唯一。现在的孩子本来就没有兄弟姐妹可以交流,大多数时间是在楼房里与电视机、电脑、玩具相伴,与同伴交流合作的机会非常少。我们再对孩子的交往进行限制,孩子就犹如被蒙蔽了双眼、堵塞了双耳,对外界发生的事一无所知,同时也不会与各式各样的人打交道,并且会害怕与人交往。这样下去,他们往往会变得思想幼稚,性格孤僻,越来越拙于和别人交往,变得“低能”,这样不仅不能保护他,反而更容易导致他上当受骗。

你只是孩子生活的配角

对孩子来说,爸爸妈妈在成长过程中的帮助是必要的。但是,我们任何时候都应明确,孩子自有自己的人生道路,他应该而且只能是自己生活的主角,我们只能充当配角。我们主宰不了他的未来,正确的做法应当是指引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让他能够独立生活。

在韩国,父母们崇尚自然育儿的方法,将孩子的生活、教育、游戏等都尽可能回归自然,最大限度地使孩子在自然的状态下成长。经常鼓励孩子做一些有意义的冒险活动,如登山、攀岩等,以此来锻炼孩子的坚强意志和勇敢精神。孩子很小的时候,父母们就试着让孩子单独睡,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很多妈妈不放心婴儿自己睡觉,怕出什么事:有的是怕孩子睡觉时因蹬被子着凉而生病;还有的是怕分床睡觉,和孩子少了那份亲情。其实,从卫生角度来说,让孩子单独睡更为科学,因为父母和孩子同睡一床,父母呼出的浊气易被孩子吸入,对其健康不利。

中国的很多爸爸妈妈,当孩子开始蹒跚学步的时候,总担心孩子会跌倒、磕着、碰着,或者走到危险的地方去。但是,越过了障碍,经过了碰撞,孩子才能越走越快。完全把孩子保护起来,不让孩子经过磕磕碰碰的练习,孩子只会在原地打转。当孩子长大再遇到问题时,再埋怨孩子:“你怎么连这个都不会!”那就为时已晚了。

不要成为孩子生活的主角,我们只是一个配角。在主角尽力做自己的事情时,配角的作用就是助孩子一臂之力。孩子在自己亲身经历成功与失败的过程中会变得坚韧与自信,他在日后会明白,一个独立自主的生活姿态,一身立足社会的技能,才是爸爸妈妈赐给自己最好的礼物。

还给孩子属于自己的自由与责任

“峻康,你可不要乱动妈妈的电脑啊!”

“嗯。”

“咦?你怎么把它打开了?”

“还把网络也给连上了?”

“谁教你的?”

“谁也没教。”

“那你是怎么学会的?”

“我自己学会的。”

“怎么会?你连个鸡蛋都不会剥。”

“不要再提这么丢人的事儿啦!我现在啥都会的!”他骄傲地说,“爸爸用电脑的时候,我在旁边偷偷看,就学会啦!”

由于怕峻康捣乱,我再三告诫他不要乱动电脑。本以为他年纪小,不会玩这么“高级”的东西,没想到这个“小间谍”早已偷偷把“情报”弄到手了,看来我低估他的学习能力了。

许多父母都存在一个认识上的误区,认为只有大人教、孩子学这样的方式才叫真正的学习,这无疑大大缩小了学习的范畴。其实,学习的含义是相当广泛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害怕孩子捣乱而阻断孩子学习的途径是不明智的。孩子适应社会的能力就是通过对大人世界的模仿和学习慢慢培养起来的,如果禁止他们这么做,不是在剥夺他们固有的权利、削弱他们未来的生存能力吗?

关于如何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德国从事“7岁儿童认知世界”课题研究的专家认为,一个7岁的孩子应该具备这些本领:单独修理一件东西,比如修补破损的图书,给玩具按一个螺丝钉;能整理物品,分门别类地使用纸箱、塑料袋、抽屉和木匣;研究过拉链和门锁,会使用插销和钥匙;不会将自己不小心反锁在屋内;拧过螺丝,给电器换过电池,等等。这些小事是孩子能够学会的,我们应该把学习的机会还给他们,而不是怕他捣乱而禁止。

孩子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他们对周围的一切都感到新鲜和好奇,并且怀着浓厚的兴趣进行观察。正是这种好奇心,推动着孩子对周围的世界作出观察,并且通过这种观察来认识这个世界。我们不让他学的,他反而更想试一试。能够偷偷地学会一项本领,尤其是大人不允许的事情,他心里就会有一种紧张感和喜悦感。我们不要以“少给我捣乱”为借口,剥夺了孩子从生活中学习知识的自由。他有接触生活的自由,同样,这也是一种责任。对于孩子的这种学习活动,你应该感到高兴,并且给予表扬和鼓励。学习能力强的孩子往往比较聪明机灵,能较快地接受新事物。

带孩子体验人情世故

“爸爸今天要去李叔叔家做客,你要不要一起去?”

“不说话就是不想去喽,那爸爸可要走了!”

“爸爸,别走!”

“你想去?”

“怎么又不说话了,到底想不想去呀?”

“想去。”

“那你还吞吞吐吐的!”

孩子其实非常想跟爸爸一起去,可又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意思,或者,他犹犹豫豫,害怕即将面对一大群陌生人,不知道如何驾驭那种复杂局面。其实,孩子的踟蹰正预示着他在做选择,在试着参与大人世界里的人情世故。与自己家完全不同的环境对他有着极大的诱惑力,孩子从三四岁开始,会有探索家庭之外的世界的欲望,这是他开始出走“个体的人”到“社会的人”的第一步,是培养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的起点。

人情世故在生活中不可避免,孩子早晚都要学会处理种种人情关系。我们不应该回避对孩子的有关人际交往的教育和引导。人的心理受环境影响,如果孩子们长时间“独处”,只在家里玩玩具、看电视、玩手机电脑、不接触其他人,他的脑海里就没有他人的意识,而且没有和他人交往的习惯,长时间下去当然没有跟他人交往的技能。

人际交往不仅指和熟悉的伙伴、同学、老师的交往,还包括和个人生活领域、公共生活领域中的所有陌生人的交往,比如爸爸的老师、餐厅服务员等。家长也要教孩子与这些人交往。父母们不妨多抽出些时间陪孩子,创造出各种社交条件,培养孩子的社交技能。像家里来客人了,我们可以让孩子主动叫“叔叔阿姨好”,主动倒茶接待,孩子耳濡目染,渐渐地就学会了待人接物的道理。不要总是嫌带孩子参加活动很麻烦,其实,父母的合群会很好地带动孩子。可适当地带孩子去参加一些单位聚餐之类的活动,让孩子们见识到各种场合,学习和不同人打交道的方法。帮助孩子增长见识,增强信心,使孩子在社会交往中摆脱不好意思、扭扭捏捏的姿态,慢慢变得自信、落落大方。同时,还应鼓励孩子们多参加集体活动,学会和其他小朋友互相友爱,彼此尊重。

很多家长都有顾虑:饭局上各色人等都有,说话无所顾忌,怎能放心地让孩子面对这种场面?社会如何险恶,孩子受伤了怎么办?对于这些,我想说的是,孩子总有一天要长大,要独立去面对这个世界,而他们要遇见的人和事物又是由不得他们选择的,为了使孩子从容地接受这一切,我们应该让孩子去慢慢体验,让孩子时时刻刻与社会的步伐保持一致。这些信息中会涉及社会的阴暗面,孩子的阅历尚浅,不能完全区分辨别,我们也有必要从旁对孩子进行正面的引导,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父亲的力度

说到带孩子的经验,常常出现的情况是,妈妈滔滔不绝,爸爸却一脸茫然。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爸爸在教育孩子上的缺位。在此,我想再次重申一个观点:爸爸一定不要缺位亲子教育。

从男女的性别特征来看,男人具有阳刚、果断、勇敢、抗压能力比较强等特点,女人具有温柔、细致、耐心等特点。在教育孩子方面,男人和女人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男人更愿意对孩子放手。同时,父亲在孩子的自尊、自信及性格形成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人有视觉、听觉、味觉、触觉,还有两个很多人不知道的,就是前庭感觉和本体感觉。这两种感觉在大幅度运动的时候才能获得。母亲带孩子的时候这两种刺激是比较少的,而触觉刺激比较丰富。比如搂抱、轻轻摇晃等,它给孩子一种安抚的感觉,一种平静。

孩子的成长分三个阶段:一、把我抱紧点;二、把我放下来;三、别来打扰我。这三个阶段中,“把我抱紧点”被认为是需要母亲、需要抚摸的阶段。“把我放下来”的阶段他要学走路,要奔跑,这时候他就需要父亲。父亲抱孩子的时候拉力比较大,轻抚比较少,给他的兴奋刺激是不一样的。如果孩子没有接受过这样的“刺激”,前庭功能就会相对较弱,这样的孩子对空间的感知力比较差,往往对于探索性的行为比较恐惧,到新环境里,比如很空旷、很陌生的场合会退缩。

缺少父亲的陪伴,孩子的运动能力和与自然的接触能力也会相对欠缺。父亲大多喜欢和孩子一起玩运动性、技术性、智能性较强的游戏,并以其固有的男性特征,如坚毅、深沉、果断、独立性、进取性、合作性等影响孩子。爸爸在与孩子交往时,总有更多的力量体现和鼓励孩子独立进行探索,使孩子的信心大增,有勇气面对陌生环境或困难。父亲那种有力度又具男性风格的处事风格和表达爱的方式,对孩子也有一种特殊的吸引力。而父亲的一些独特“手艺”也深深吸引着孩子,比如喜欢摆弄电器,喜欢做木工等,这些对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很有帮助。在游戏的时候,父亲通常会和孩子一起玩,而母亲通常是扮演保护、辅助的角色。游戏结束,父亲会马上投入到另一件事情中,这无疑是一种收放自如的生活之道,而这完全是由男性自身的性格决定的。父亲带领孩子玩游戏的主题也会不同,这对于孩子全面智力的开发非常有益。男性的性格一般是比较趋向自由的,所以在玩什么、怎么玩儿上颇具创新性,这有利于开发孩子的智力,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研究发现:孩子智能发展的高低与和父亲接触的密切程度息息相关。心理学家麦克·闵尼指出:一天中,与父亲接触多于2小时的孩子,比那些一周以内接触时间不到6小时的孩子,智商更高,人际关系更融洽,能参与的活动风格更开放活泼,并具有进取精神及冒险性,更宽容洒脱,在社会交往中的主动性更强。

更有趣的是,研究人员还发现,父亲对女孩子的影响力要大于对男孩子的影响力,与父亲密切相处的女儿数学成绩更佳。一个智慧型的父亲,能用自己的智慧启迪孩子的一生。

然而,在当下的中国式亲子关系中,爸爸常常是缺位的那一个,他们负责赚钱养家,对孩子成长的关注相对于妈妈来说较少,也因缺乏柔性而常常让幼小的孩子“望而生畏”。在此提醒爸爸们要摆正自己的心态,将培养孩子当做夫妻共同的事业,双方共同努力,让孩子得到全面的呵护和成长。不要以“忙”为借口而忽视了孩子的成长。少一些应酬,多一些时间跟孩子一起做游戏,让孩子学习你身上那种勇敢、合作、有主见、意志坚强的良好人格品质,更好地开拓社会交往技能。